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隋帝国风云 >

第312章

大隋帝国风云-第312章

小说: 大隋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须拔没有过多考虑,满口答应了。这是赵德言和宋金刚给他面子,虽然他是新建燕国的漫天王,但实际上能指挥的也就是他自己的部属,诸如魏刀儿、赵德言等各路义军首领等同于一方诸侯,只是因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暂时聚在一面大旗下互帮互助,如果牵涉到自身利益了,这些人根本不会听王须拔的命令。现在赵德言和宋金刚既然铁了心要打燕北,且赵德言还信誓旦旦的发誓能求得北虏的支援,那王须拔还有阻挡的必要吗?此策失败了,对义军虽然有影响,但不至于直接损害到王须拔的利益,而成功了则对王须拔来说是惊天之喜,获利最大的就是他。

既然此策是机遇和风险并存,赵德言和宋金刚又在名义上征得了王须拔的许可,那么王须拔于情于理都要给予支援,于是王须拔也就给了赵德言五千人马。虽然这五千人马中混饭吃的要远远多于打仗的,但这是王须拔支持这一计策的姿态,而这一姿态直接关系到了赵德言出塞后能否说服阿史那咄捺并取得北虏大军的支援。

三月上,赵德言出塞。同一时间,王须拔、魏刀儿率义军主力猛攻高阳城。

高阳城向四百里外的涿郡留守薛世雄求援。薛世雄负责东北道镇戍,而高阳城属于河北,不在他的辖区内,假若他不经皇帝和中枢的同意,擅自出兵河北,便超越了自己的权限,即便他击败了叛军,保住了高阳城,也逃脱不了违律之罪,必遭惩罚,所以薛世雄只好一边急奏皇帝和中枢,一边派出军队南下到两郡交界处的巨马水一线陈兵以待,既可威胁叛军,对高阳城做出声援,又可阻御叛军北上侵扰涿郡。

三月中,宋金刚率军攻打燕北,拱手送给了伽蓝一把“杀人的刀。”

伽蓝派遣特使赶赴塞外,告诉阿史那咄捺,说帝国皇帝正在北上太原,要巡视北疆。这一讯息清晰地透漏出了帝国新的国防和外交战略,对北虏形成了巨大威胁。可以预见,在大漠北虏诸种尚没有完成南下入侵准备的情况下,北虏大军决不敢擅自南下寇边。也就是说,短时间内,燕北大军尚没有深陷两线作战的危险。

同时,伽蓝命令刘黑闼率一千四百步骑镇戍长城一线,燕北地方军也全部由其指挥,而孔颖达、薛德音等行辕官员在负责行辕军政事务的同时,全力辅佐刘黑闼抵御北虏。

同日,伽蓝与冯翊、西行、布衣和傅端毅等人率燕北大军主力急速南下上谷郡,攻打上谷叛军。几乎在同一时间,武贲郎将王辩率三千步骑渡过巨马河水,直杀高阳城。如此一来,东北道的两支镇戍军便对燕赵叛军形成了夹击之势。

八千装备精良且战斗经验丰富的燕北将士,其战斗力非常强大,远非刚刚建立且以青壮农夫为主的义军所能抗衡,所以当燕北大军气势汹汹的出现在战场上,宋金刚大惊失色,带着义军急速后撤,一直撤进了太行山的崇山峻岭。

伽蓝衔尾追杀。燕北大军进了太行山,越过飞狐陉,直扑上谷郡首府易城。

宋金刚躲在太行山上不敢出来,而王须拔此刻正率上谷义军主力激战于高阳,易城空虚。燕北大军全力攻击,一鼓而下。

然而,王辩的三千步骑则在巨马水南线遭到了义军的顽强阻击,虽距离高阳城已近在咫尺,却难做寸进。

王须拔得知自己的老巢已被燕北军攻克,义军深陷于帝国军队的前后夹击之中,遂以破釜沉舟之决心,投入全部力量猛攻高阳城。

三月底,高阳城陷落,义军缴获了大量的粮草武器,实力骤然飞跃。

第306章 积极防御

四月初,王须拔和魏刀儿面对气势汹汹杀来的东北道大军,断然决策实施战略性撤退,各路义军全部撤到以恒山、五台山为中心的太行山脉,暂避帝国东北镇戍军之锋芒,转而把主攻方向放到代、晋地区,以太原、雁门、楼烦、马邑四郡为攻击目标,试图效仿历史上拓跋氏王朝之成功经验,以代、晋为根基之地,背靠大漠北虏,逐鹿中原,图王霸大业。

王辩迅速收复了高阳城,然后率军衔尾追杀。与此同时,伽蓝指挥燕北大军横扫上谷郡东南区域,并急速向河间郡挺进。四月上,两军于河间清苑城会合。

接下来的仗应该怎么打,王辩没有主意,伽蓝也是一筹莫展。

叛军的意图非常明确,在攻克高阳城缴获大量的粮草武器之后,马上实施战略转移,一则避敌之锋芒,二则利用太行山之险峻暂获喘息之良机,其三则有利于王须拔把各路义军聚集到一起,迅速巩固和发展实力,其四则必然是重新拟定攻击策略。

考虑到河北形势复杂,其东北部有强大的东北道镇戍军,而南部则有南太行、高鸡泊和豆子岗三大义军的存在,使得燕赵义军的生存空间过于狭窄,发展环境也过于艰险,不出意外的话,王须拔和魏刀儿等贼帅肯定要把攻击方向转向代、晋地区,其中距离太行最近的太原和雁门首当其冲。如此推测下去,不难看到形势的发展正向不利于帝国的方向发展,一旦大漠北虏和燕赵叛贼内外勾结、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则南北战争爆发之日,也就是长城防线崩溃之刻。

代北镇戍军严重不足,又陷入腹背受敌之困境,不得不在内外两条战线上奋力苦战,其结果可想而知。

伽蓝叹息之余,感慨万分,心情极度郁闷。为了此次戡乱平叛他不惜违律抗旨,不惜以全部的身家性命为代价,然而,事如愿违,战局的发展与他的预测大相径庭,王须拔、魏刀儿等燕赵贼帅以其出众的智慧“战胜”了东北道镇戍军的围剿,不但达到了攻击目的,壮大了自身,牵制住了东北道的军队,还始终掌控了形势发展的主动权,由此深深影响了帝国在北疆的国防战略,帝国的未来也因此而笼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阴霾。

伽蓝扪心自问,假若燕北大军没有南下太行,没有主动戡乱平叛,没有把燕赵义军逼上覆亡之绝境,王须拔、魏刀儿等燕赵贼帅会不会继续在河北发展,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调转身形,以全部力量进入代、晋发展,由此形成了与大漠北虏南北夹击帝国长城防线之局面,以致帝国在长城一线陷入防御困境?

伽蓝的自责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像他那样对帝国的未来充满绝望,相反,上至涿郡留守薛世雄,下至东北道卫府将士,都为戡乱之成功而欢呼雀跃。

燕赵义军逃亡太行深山,帝国军队维护了北太行南北两麓地区的稳定,确保了连通南北两地的水陆运输通道,并给国内叛乱势力以沉重打击,在振奋了国内其他区域戡乱军队士气的同时,也有力地维护了皇帝和中央的威权。

皇帝和中央为此很高兴,通令嘉赏伽蓝、王辩和他们的军队。

皇帝诏令,授予伽蓝正四品武贲郎将,正四品散官正议大夫,统领燕北诸鹰扬,全权负责燕北镇戍。这是自第三次东征结束后,皇帝和中枢在东都各政治势力的联手施压下不得不“惩戒”伽蓝以来,全面“解禁”伽蓝的重大举措。伽蓝再次崛起,并成为帝国卫府军最年轻的正四品武贲郎将,帝国最年轻的边陲镇戍军统帅。

王辩的职事官依旧是武贲郎将,但散官职却升至从三品的银青光禄大夫。散官职阶高过职事官阶,这在帝国并不多见,只有官职到了一定高度,难以升迁了,这才以升散官职阶来代替真正的加官。说白了就是高层的官位子太少,不够分配,考虑到你功勋够大,不奖不行,于是就给你级别和待遇,但不给你相应的权力。

皇帝诏令王辩坐镇河间高阳,负责继续清剿河北北部的燕赵叛逆,在确保河北水路运输通畅的同时,竭尽全力维护河北的稳定,以保障北疆尤其是东北疆的镇戍所需。

夏初,伽蓝率燕北大军返回边陲。途中他接到了裴世矩的密信。

裴世矩与伽蓝一样,对即将到来的南北大战非常悲观。考虑到帝国国内形势的危机,朝堂上对立政治集团之间的激烈博弈,中央和地方愈演愈烈的摩擦,以及因连续三年东征对国力的过度损耗,还有各地风起云涌的叛乱对农耕所造成的毁灭性破坏而导致的赋税和粮食等重要战略物资的锐减,可以肯定帝国无法在战场上以绝对武力击败北虏,无法赢得南北战争的胜利。所以,为力挽狂澜,裴世矩已经奏请皇帝,派遣特使赶赴突厥人的牙帐拜会始毕可汗和可贺敦义成公主,在想方设法拖延北虏入侵的同时,秘密说服义成公主以取得她的帮助。若帝国能有效利用牙帐内部的矛盾从容化解掉这场危机甚至推迟南北战场的爆发,那必将给帝国赢得宝贵的喘息时间。

伽蓝现在能做的很少,也很难有什么高明手段帮助裴世矩实施其外交策略,爱莫能助。为此他回信裴世矩,以燕赵叛贼盘驻太行山对代、晋形成的威胁为基础,进一步阐述了未来形势的恶劣性,他郑重告诫,被动防御必将给帝国带来难以估量的冲击,会加剧帝国内外危机的扩展和蔓延,以致于缩短它的爆发期,让帝国不得不面对国祚崩溃之危,甚至不得不面对中土统一大业的全面崩溃。

有鉴于目前国内外双重危机的严峻性,帝国若想迅速扭转局面,必须实施积极的防御策略,集结目前所能集结的全部力量,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与入侵北虏决一雌雄。此仗若赢了,不但可以重创北虏,稳固长城防线,迅速逆转当前危局,还可以让帝国马上倾尽全部力量进行国内危机的解决,同时还能最大程度地恢复和增加皇帝及中央的威权,继而帮助皇帝和中央迅速加强对帝国军队及地方势力的控制,为巩固改革成果和进一步推动改革奠定坚实的基础。

此仗若败了呢?败了的结果,与裴世矩在密信中所透漏的消极防御策略的后果基本上差不多,对帝国造成的打击非常致命,对皇帝和中央威权的打击尤为致命。

伽蓝知道历史的轨迹,知道这一仗的结果,所以他可以做出准确的预测,但裴世矩不会做出这样的预测,他对自己的策略还是颇有信心,他认为凭借帝国的实力以及自己的智慧,还是有很大的把握把这一仗对帝国所造成的冲击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相反,从他思考的角度来说,他不认为凭目前帝国的实力,可以与入侵北虏进行决战,他认为帝国输不起,帝国经受不起战争失败所造成的可怕冲击。所以,伽蓝必须说服裴世矩,让裴世矩相信,帝国不但有实力与入侵北虏决战,还能战胜北虏。

何谓积极的防御策略?当然是与北虏决战,在长城以南决战,在代北决战,但就帝国目前的现状来说,不论是北疆镇戍军还是用于战争的粮草武器,都不足以支持一场决战,更不要说目前朝野上下各政治集团之间激烈的矛盾冲突了,这种政治上的纷乱直接导致帝国没有一个统一的高度集权的统帅部。没有这样一个统帅部,帝国又如何指挥北疆镇戍军进行这场决定中土命运的大决战?

伽蓝献计。充分利用当前帝国内外危机,先示敌以弱,营造出北虏与燕赵叛贼内外勾结完全有条件实施南北夹击代、晋之势,继而诱使北虏越过长城,进入北疆腹地,然后关起门来打狗,给入侵北虏以致命打击。

实际上这一计策本就是既有的历史轨迹,伽蓝一清二楚,但皇帝、裴世矩等帝国君臣因为与生俱来的傲慢和自信,虽然对即将来临的南北大战并无必胜之信心,但也没有悲观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