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隋帝国风云 >

第310章

大隋帝国风云-第310章

小说: 大隋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伽蓝说,既然你的未来已经可以预见,理所当然要做出应对之策。或许在你看来这是帝国的离间计,是帝国要分裂牙帐,是打击和削弱突厥人的卑鄙阴谋,但既然这个阴谋事实存在,你又不能逃过这个阴谋,那你该如何选择?是选择束手就缚,被血脉兄弟屠杀,亲人部落灰飞烟灭,还是绝地反击,在帝国的帮助下,与始毕可汗和牙帐血战到底?是你和你的亲人、部落的利益重要,还是突厥人、牙帐乃至始毕可汗的利益至上?

伽蓝步步紧逼,使者往来飞奔,导致阿史那咄捺即便缩着脑袋也无法逃避形势的胁逼,日益被动。

始毕可汗和牙帐不能再“视而不见、置若罔闻”了,假若任由中土人策反阿史那咄捺,分裂牙帐,混乱大漠,其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始毕可汗的亲信大臣,俟利发史蜀胡悉赶到了叱吉设阿史那咄捺的帅帐所在地闪电河。

与史蜀胡悉同时抵达闪电河的还有可贺敦义成公主的亲信大臣阿史那铁槌。

阿史那铁槌是牙帐大叶护阿史那闾琅之子。大叶护闾琅是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的弟弟,始毕可汗的叔父,他与启民可汗的政治理念一致,认为南北双方唯有维持长久的和平,才能确保突厥人的生存和发展。历史证明,历代大漠霸主,不论是匈奴、柔然、鲜卑还是突厥先辈,即便在他们最为鼎盛之期,即便他们曾在南北战争中取得过短暂的优势,但最终都未能取得最后的胜利,相反,他们都被南北战争所拖垮,乃至败亡。以史为鉴,启民可汗和阿史那闾琅选择了归附中土之路,以政治上的附属来换取突厥人的生存和发展。事实证明他们成功了,不但让突厥人在短短时间内重新崛起于大漠,还再一次征服诸虏称雄大漠。

然而,随着启民可汗的死去,始毕可汗的继立,牙帐对待中土的政治立场也随之发生了转变。以始毕可汗为首的新一代突厥人雄心勃勃,要征服中土,要雄霸天下,要建立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武功。牙帐权贵随即分裂为两个阵营,一个以可贺敦义成公主和大叶护阿史那闾琅为首的坚持与中土维持和平的保守派,一个则是以始毕可汗和他的弟弟俟利弗设阿史那咄栗、莫贺咄设阿史那咄苾嗣为首的积极要求发动南北战争的激进派。

叱吉设阿史那咄捺是双方都要争取的牙帐大权贵,值此紧要关头,始毕可汗要“争取”他,大叶护阿史那闾琅更要积极拉拢,而双方所使用的计策都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要维持牙帐内部的团结,无论如何也不能把阿史那咄捺推到中土人的“怀抱”里。为此,双方都很默契,阿史那铁槌凭借义成公主与帝国的特殊关系,主动充当了斡旋者的角色,而史蜀胡悉则以始毕可汗和牙帐为后盾,主动与阿史那咄捺一起分担了南北回易断绝之责任,把两者之间的切身利益紧紧捆绑,做出同甘苦共患难之姿态。

伽蓝已有定计,他一边与阿史那铁槌虚与委蛇,一边想方设法让突厥人觉得帝国有议和之诚意,诱使阿史那咄捺和史蜀胡悉亲自赶赴长城脚下谈判。

与此同时,伽蓝书告薛世雄,把自己对帝国未来形势的推衍,对南北战争的预测,以及为此所拟制的戡乱平叛之计,详细告知,目的只有一个,全力以赴做好南北战争的前期准备工作。他期盼得到薛世雄的支持,期盼薛世雄能被自己所说服并动用其政治资源,以赢得皇帝和中枢对这一计策的支持。

薛世雄很吃惊,即刻回信询问,北虏阴谋南侵的消息是否确实,证据是否确凿。假若这一消息是真的,始毕可汗和牙帐正在联合北虏诸种南下入侵,必将给多事之秋的帝国带来更大的危机,帝国之根基或许将在中外诸多势力的共同夹击下摇摇欲坠。

伽蓝的秘兵身份以及他在西北所建下的赫赫功勋,不仅使他的身上蒙上了一层神秘光环,也使得他在这一领域拥有了不容置疑的能力和权威。诸如薛世雄这等了解他的人来说,从伽蓝嘴里说出来的机密,即便听起来异常荒诞,但十有八九确有其事,必须郑重对待。过去从伽蓝的嘴里曾透露出诸多不可思议的机密,而这些机密最终都被事实证明了它的真实性,这就进一步加重了笼罩在伽蓝身上的神秘色彩和他在机密情报领域的绝对权威。

伽蓝回信。他首先利用秘兵所掌握的神秘手段,蓄意编造了一些大大小小的旁证。然后详细分析了南北形势的发展,以及牙帐内部政治局势的变化,大漠北虏诸种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还有北疆叛逆者与北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继而佐以已知的旁证,推断出北虏即将南侵之结论。接着,根据这一推论,燕北行辕有的放矢地去寻找证据,而通过与叱吉设阿史那咄捺、俟利发是史蜀胡悉、大叶护之子阿史那铁槌以及与他们的部属们的接触,还有与铁勒、奚人、霫(xi)人、契丹、室韦等诸族大小权贵们的接触,伽蓝成功整理出了一批言之凿凿的新证据,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推论的准确性。

伽蓝告诉薛世雄,若想拿到第一手证据,就必须拿下始毕可汗的亲信史蜀胡悉,而签于皇帝和中枢所拟的分裂北虏的外交战略的需要,伽蓝建议即刻拿下史蜀胡悉,以期达到一举多得之目的。

薛世雄相信了伽蓝的话,同意了擒拿史蜀胡悉的建议。史蜀胡悉是始毕可汗的亲信,是牙帐权力核心成员,帝国突然出手擒拿,必然会引起南北双方的剧烈震荡,燕北极有可能遭到北虏的攻击,所以薛世雄下令,由已经升任武贲郎将的王辩和薛万彻、薛万均兄弟领五千精兵即刻赶赴燕北,帮助伽蓝实施这一计策。

史蜀胡悉虽然做了完全准备,但还是缺乏对伽蓝的了解,结果他一头栽进了陷阱,被伽蓝一刀砍下了头颅。

史蜀胡悉死了,死在阿史那咄捺和阿史那铁槌的眼前,两人措手不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被伽蓝“逼”上了绝路。考虑到突厥人的利益和牙帐的稳定,两人不得不忍气吞声,与伽蓝商量善后。

伽蓝这一刀砍下的不仅仅是史蜀胡悉的头颅,也断绝了南北回易的重开之路,双方的矛盾骤然激化,虽然双方还坐在一起虚与委蛇,但彼此心里都明白,南北战争的爆发已不可阻止。不过,随着史蜀胡悉的死亡,可贺敦义成公主、大叶护阿史那闾琅和叱吉设阿史那咄捺算是“被动”结盟了,始毕可汗即便为了维持牙帐内部的团结不予“还击”,但这个矛盾已经不可调和,双方之间的厮杀迟早都要爆发。

阿史那铁槌和阿史那咄捺急报始毕可汗,实话实说,史蜀胡悉被中土人杀了,或许中土人在不久之后就要发动北伐了。

伽蓝急报薛世雄,说自己拿到了第一手证据,史蜀胡悉承认突厥人正在联合大漠北虏诸种,积极准备南下入侵。

同时,他密报裴世矩,并把呈送皇帝的密奏也一起交给了裴世矩,由裴世矩斟酌定夺。

薛世雄十万火急奏报东都,向皇帝和中枢报警。

孰不知,此刻的东都,一场政治风暴正愈演愈烈,爆发在即。

第304章 刀尖上跳舞

帝国东征刚刚结束,北伐呼声便从中枢传出,帝国政坛上两大对立贵族集团之间的厮杀迅速进入白热化。

去年十月二十五,皇帝抵达西京,名义上是稳定帝国根基之地关中,实际上是向关陇本土贵族集团施压,试图借助东征大捷之优势逼迫关陇本土贵族集团向中央妥协,意图最大程度的缓解双方之间的矛盾,求同存异,齐心协力戡乱平叛,力争在最短时间内稳定国内局势,继而把全部力量放到北疆,积极应对虎视眈眈的大漠北虏,确保帝国的安全和中土的统一大业。

然而,皇帝一厢情愿了,虽然他做出了一些妥协,但对于帝国正在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对于帝国所坚持的中央集权制,对于损害关陇本土贵族集团利益的根源所在,他没有丝毫让步,这导致双方之间的矛盾不但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激化了,而矛盾激化的直接表现便是陇右叛乱迭起,尤其陇西的叛军甚至与扶风的李弘、唐弼等贼帅互通声气,这直接威胁到了西京之安危,等同于直接打皇帝的“脸”,让皇帝颜面无存,倍感难堪。

与此同时,西北军因帝国国力的衰落而导致其武力随之下降,由此也影响到了西北地方势力和西北军大小派系们的利益,这使得他们与中央的关系日趋紧张,对中央的命令更是阳奉阴违,戡乱平叛因此“雷声大雨点小”,毫无进展。于是关西形势一天比一天紧张,由此则进一步加剧了关中危机。这又是打皇帝的“脸”,而且是明明白白的警告皇帝,西北军始终是关陇人的西北军,你这个皇帝假如执意要与关陇人做对到底,那么未来关陇人为了生存,必然毫无悬念的抛弃你这个皇帝。由此推及,帝国一旦失去了关陇这个根基,其未来必然黯淡无光。

皇帝出离愤怒了。本来他对关陇本土贵族集团还抱着倚重之念,毕竟这是帝国的根基,是中土统一大业的根基,这个根基若是倒了,对帝国来说是不堪承受之重,因此此趟西京之行他诚意十足,满怀希望,然而,关陇本土贵族集团不但没有接受他的诚意,反而一次次欺辱于他,甚至对他这个皇帝抱有强烈敌意,这令皇帝忍无可忍了。

皇帝断然决定,离开西京,返回东都,彻底抛弃与关陇本土贵族集团携手合作的念想。

去年十二月初九,皇帝下旨大赦天下,同日返转东都。

太史令庾质极力劝谏,认为皇帝应该“镇抚关内,使百姓归农,三五年,令四海少丰,然后巡省。”皇帝嗤之以鼻,置若罔闻。不是他不想不这么做,而是条件不允许。太史令庾质明明知道皇帝为什么要离开西京,却非常固执地恳请皇帝再做让步,再做妥协,这令皇帝极其愤怒,认为庾质有背叛之嫌。庾质遂托病不出。皇帝大怒,将其强行押解到东都下狱。庾质年老体衰,竟死于狱中。

庾质是江左贵族,皇帝之近臣。他的父亲是名扬天下的江左大儒庾季才。庾季才历仕梁、西魏、北周、大隋四朝,为历朝皇帝所器重,其最为擅长的便是推演天象,占卜吉凶。庾质继承父业,出仕大隋,早年便追随于皇帝左右,深得皇帝的信任。

庾质之死,充分体现了以皇帝为首的帝国改革派集团内部的矛盾随着帝国形势的每况愈下而日益激化,改革势力中的激进派和温和派在改革大方向上的分歧越来越大,而皇帝由此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困境,这也进一步坚定了皇帝以血腥手段打击其政治对手的决心。

关陇屡剿不平的叛乱给了皇帝打击关陇本土贵族集团的最佳借口,而突破口便选择在军方,选择在陇西第一世家李氏,而首当其冲者便是陇西李氏成纪房的右骁卫大将军李浑。

陇西李氏的先祖是汉朝李陵的后代,李陵的后代实际上就是匈奴人。匈奴人衰败时,李陵的后代们所在的匈奴部落就归附了鲜卑人,改为拓跋氏。北魏时期鲜卑人积极汉化,皇族拓跋氏改为汉姓元氏,而陇西的拓跋氏,也就是李陵的后代们则恢复了李姓,其中以成纪房为本堂所在。六镇大起义后,拓跋氏的魏国一分为二。魏孝武帝西进关中,在武川贵族集团和关陇本土贵族集团的鼎力支持下建立了西魏。陇西成纪房的李家三兄弟李贤、李远和李穆便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成为西魏的鼎柱之臣。

西魏政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