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隋帝国风云 >

第290章

大隋帝国风云-第290章

小说: 大隋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的意思是……”王辩若有所悟。

“战局发展到今天,你以为乌骨城内还有多少高句丽人能坚持下去?”

王辩颔首而笑,指着伽蓝说道,“有高句丽人找上门了?”

伽蓝微笑点头,“收买内奸是某的不传秘术,屡试不败。”

第280章 火葬乌骨

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有纷争的地方就有背叛,忠诚在利益的威逼下不堪一击,背叛自然也就成了唯利是图者的家常便饭。

在高句丽的权贵阶层中,有像高句丽王高汤、高元一样抱负远大者,但更多的权贵却着眼于现实,认为高句丽并不具备称雄天下的能力,诸如高汤、高元及其追随者们的所思所为,在务实者看来便是好高骛远,是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这对高句丽的生死存亡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而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高汤、高元父子为了所谓的“高句丽的崛起”而实施的一系列“疯狂”之举,把高句丽推进了败亡的深渊。因为个人的过失而让整个王国为之陪葬,这为绝大多数抱着务实理念的高句丽权贵所不容。

自从中土帝国向高句丽发动“攻击”以来,高句丽人虽然上下齐心,一致对外,但平壤内部的矛盾却越来越激烈,尤其到了战争的第三年,到了高句丽崩溃在即、生死存亡一线之际,平壤内部的矛盾终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高元和他的追随者们愿意与自己的理想共存亡,甚至不惜以整个王国为代价做为他们远大抱负的殉葬品,但他们的反对者们绝不会同意。所以,当中土帝国第三次渡过辽水,向高句丽发动第三次攻击之后,高句丽人面临一个选择,是为高元和他的理想陪葬,还是保全王国和千千万万高句丽的生灵?

斗争是残酷的,无论在平壤还是乌骨城,都是如此。乌骨城在生死存亡之际,它的最高统帅高平被中土人擒获了,这成了战局的转折点,同时这也加速了乌骨城内高句丽权贵们走向分裂。忠诚于高平的将军们要与城池共存亡,为此不惜牺牲数万乃至数十万无辜生灵,而决心守护高句丽、保全王国的将军们则毅然做出了选择,以真正的投降来赢得王国和百万计高句丽人的生存。

于是,在战斗最为激烈之刻,在决定乌骨城存亡之关头,这些将军们向帝国军队秘密送出了献城投降的讯息,而他们的投降同样是有条件的,但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中土帝国必须做出承诺,必须保全高句丽王国,保全高句丽人。同时讯息中也清晰地透漏出一个没有说出来的条件,那就是中土帝国必须帮助他们推翻国王高元及其忠实的追随者,让高句丽从疯狂的“崛起理想”中清醒过来,重新走上正确的生存轨道,否则,高句丽与中土的战争永远不会结束,而高句丽迟早有一天会被高元那个疯子和追随他的一群疯子彻底葬送。

伽蓝果断派出秘使,与这些高句丽的将军们达成了秘密约定,但他蓄意隐瞒了这一重大机密,既没有禀报杨恭仁和崔逊,也没有告诉自己的部属,至于罗艺、王辩和薛氏兄弟,更是一无所知。

伽蓝和王辩走出营门不远,果然看到了罗艺。罗艺脸色冷峻,双目射出森冷寒光,逼视着伽蓝和王辩。王辩目无表情,伽蓝却是面含浅笑,眼里露出几分嘲讽和不屑,似乎对罗艺“代己受过”之屈无动于衷,甚至有些幸灾乐祸。

“今夜,三军再攻。”罗艺声色俱厉,口气跋扈,根本就没有商量的余地。

伽蓝微微一笑,“将军,假若今夜再攻,必定坐实监军所加之罪,更会激怒观公。”

罗艺顿时眯起双眼,目露杀机,强忍冲天怒火,一字一句地说道,“假若今夜不攻,谁敢保证三军将士还能在东城楼上看到明天的旭日?”

伽蓝剑眉骤凝,脸色骤变,杀气喷涌而出。这是威胁,赤裸裸的威胁,罗艺要反击了。你既然陷害于我,要置我于死地,我便与你同归于尽,只待深夜来临,不论高句丽人是否发动攻击,北平军都要做出非常之举,最终把现有战果付之一炬,把所有人都“拖下水”,一个都跑不掉,而尤其可怕的是,做为选锋军主力的龙卫军更有全军覆没之危。

王辩一步跨出,站在了伽蓝身前,面对罗艺严肃质问,“假若今夜再攻,某等置观公于何地?又置监军于何地?”

罗艺手指伽蓝,怒声说道,“你该问他,而不是某!”

王辩无语。昨夜伽蓝力主攻击,眼里根本就没有杨恭仁和崔逊,而他这句话的确应该质问伽蓝,而不是罗艺。

王辩缓缓转身,望着伽蓝。

伽蓝淡然一笑,“既然你要攻,那便攻,某等中土锐士,何惧一战?但是……”

罗艺怒目而视,神情异常阴戾。伽蓝夷然不惧,一双眼睛冷森森地盯着罗艺,仿若出鞘利剑,寒光四溢。

王辩无奈低叹,冲着伽蓝微微颔首,“三军将士已疲,要攻,便要一举而下,否则再难死守东城。伽蓝若有良策,某愿从之。”

王辩果断表明了态度,愿意接受伽蓝的攻击之策,实际上也就是听从伽蓝的指挥,这等于把罗艺“逼”到了墙角。要攻可以,听伽蓝的指挥,因为伽蓝的龙卫军人数最多,实力最强,伽蓝完全有资格掌控指挥权。昨夜便是如此,当时罗艺也没有提出异议,毕竟他手上只有八个团,但今夜的攻击关系到罗艺的未来,他这个武贲郎将当仁不让要独揽指挥权了。然而,伽蓝有他自己的算计,为了掌控全局,他岂能放弃指挥权?

罗艺沉思良久,考虑到自己即便抢到了指挥权,假如伽蓝不听自己的指挥,这个指挥权还是有名无实,而且还会影响到今夜一战,所以反复权衡之后,他也只能把指挥权拱手让给伽蓝。

“计将何出?”罗艺问道。

伽蓝脸色顿时缓和,“到东城再议。”

※※※

四月二十九日,整个白天,高句丽人在兵力占据明显优势的情况下竟然没有发动反击,这给了精疲力竭的帝国将士以宝贵的喘息时间。

高句丽人不是不想攻,而是内部矛盾激烈,在“群龙无首”的混乱中,代表不同势力和利益的将军们各有策略,争吵不休,结果白白浪费了一个白天,葬送了大好的反击时机。

杨恭仁与高平的谈判还在继续,双方都在蓄意拖延时间,但高平忧心忡忡,尤其在得知城内己方军队竟然停止了战斗后,对局势的发展充满了悲观。他知道城内的局势正在失控,乌骨城内的保守势力早就对现状严重不满了,在内忧外患夹攻之下,已经鲜血淋漓的乌骨城还能坚持多久?

四月二十九日夜,帝国龙卫军、北平军和怀远军再度向高句丽人发动了攻击。

龙卫军主攻乌骨内城,与敌殊死搏杀。北平军和怀远军则分处两翼,向乌骨南城和北城之敌展开了猛烈攻击。

丑时三刻,内城的高句丽人突然大乱,严密防守顷刻崩溃。

龙卫军将士在震耳欲聋的杀声里冲进了内城。

内城一片混乱。发动兵变的高句丽人在自家兄弟的背后下了黑手,而受到伤害的高句丽人在极度愤怒之下失去了理智,一时间手足相残,杀得血肉横飞。

依照约定,献城投降的高句丽人将在内城崩溃、中土人杀进来之后,双方合兵一处,通力协作,力争以最小代价控制整个乌骨城,各取其利。然而,伽蓝在龙卫军杀进内城后,却下了一道截然相反的命令,杀,凡高句丽人,一律屠杀,一个不留。

黑暗中,内城陷入了更大的混乱,陷入了血腥的杀戮,三方将士纠缠在一起,杀得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伽蓝再下令,烧,凡可燃之物,统统点燃,烧!

大火四处燃起,火借风势,熊熊燃烧,接着四下蔓延,肆虐的火龙一路咆哮,短短时间内便席卷了内城,然后冲天而起,照亮了半个夜空。

乌骨城失陷了,固若磐石的乌骨城崩溃了。

乌骨城里的高句丽人望着那冲天大火,心神震颤,所有人的信心和勇气都在这一瞬间轰然崩溃,士气和军心也轰然崩溃。南城的高句丽军队打开了城门,在夜色的掩护下,亡命奔逃。接着北城的高句丽军队也开始了逃亡,西城的高句丽军队也弃城而走。

军队逃亡了,贵族官僚逃亡了。平民和奴隶紧随其后,奋力奔跑,竭力逃亡,为了生存,他们使出了浑身力气。很快,叆河西岸,高句丽军队、贵族官僚和平民奴隶们混杂到了一起,汇成了一股浩浩荡荡的逃亡洪流。

伽蓝再下令,烧,点燃整个乌骨城,让火海把整个乌骨城彻底吞噬。

黎明前夕,伽蓝下令,所有龙卫军马军团于城外整军,于天亮之后沿着叆河展开追杀,凡高句丽人,杀无赦!

天亮了,伽蓝带着马军团风驰电掣而去。

罗艺、薛氏兄弟也带着各自的马军团紧随伽蓝之后,沿叆河飞驰。

王辩一边派人向杨恭仁和崔逊禀报军情,一边指挥三军步军团撤出逐渐陷入火海的乌骨城,沿叆河急速而下。

※※※

杨恭仁和崔逊一直站在帅营前的山岗上遥望战场,目睹了乌骨城从失陷到葬身火海的全部过程。

选锋军创造了奇迹,一个他们从未想过的战绩,他们以万人之军,竟然在三天内攻克了乌骨城,只是,让他们更没有想到的是,选锋军将士竟然一把火焚毁了乌骨城,彻底摧毁了这座由高句丽人所建的千年古城。

摧毁了乌骨城,平壤门户大开,高句丽人还能坚持多久?

“报捷。”杨恭仁的愤怒早已消失,虽然他的权威一而再、再而三的遭到帐下将军们的连续“攻击”,但桀骜而跋扈的将军们却给他创造了一个奇迹,送给了他一份天大的功劳,他还愤怒什么?

“报捷……”崔逊依旧从容,但心里却涌起了一股滔天恨意。

他不能恨伽蓝,也不能怨怪王辩,他只能把这股恨意集中在罗艺身上,即便罗艺攻陷了乌骨城,但罗艺焚毁了乌骨城,血腥屠杀了不计其数的无辜生灵,这是罪孽,不可饶恕的罪孽,他依旧要上奏弹劾,要借助罗艺之罪来间接打击武川系。

第281章 杀戮背后的危机

四月三十日,帝国东征选锋军攻陷乌骨城。

五月初三,伽蓝率龙卫马军抵达鸭绿水北岸虎耳山,开始做渡江准备,而连续数日的杀戮至此告一段落。

乌骨城的大火还在燃烧,千年古城毁于一旦;乌骨城的高句丽军队全军覆没,无一存活;受庇于乌骨城的高句丽贵族、平民和奴隶死伤殆尽,血流成河,尤其叆河之上,更是浮尸无数,怵目惊心。

中土人的“报复”血腥而残忍,帝国发动的第三次东征以摧毁乌骨城为开始,对高句丽展开了灭绝性杀戮。

伽蓝的谋划成功了,他把自己的设想变成了现实,自始至终都是他在主导局势的发展,但他却把自己隐藏了起来,在他的上面有杨恭仁和崔逊,在他的前面有罗艺和王辩,功劳有他的一份,罪责却均摊了。

现在,杨恭仁必须就乌骨屠城一事,向远征军最高统帅薛世雄,向北平的行宫和皇帝,做出合理的、在道义上能够说得过去的解释。

中土人向来以“仁义”标榜自己,以“德”治天下,即便发动战争,也要寻个道义上的借口出“正义之师”,而血腥屠城显然背离了“仁义”,理所当然会遭到谴责和鞭挞。至于血腥屠城的主角,必然会被那些所谓的仁义君子们贴上“耻辱”的标签记载在历史上遗臭万年。

皇帝发动第三次东征,无论其军事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