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隋帝国风云 >

第235章

大隋帝国风云-第235章

小说: 大隋帝国风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公,孟辅兄,直言不讳地说,此仗已败,卫尚书能否坚持到最后一刻,关键不在战场。”

伽蓝果然是直言不讳。费曜脸上的笑容很快消散,冯翊却是目露忧色。

裴弘策死了,温城司马氏撤走了,先前联手支持越王杨侗的联盟崩溃了,东都城内的杨恭仁独木难支,心存犹疑,举目观望。这给了杨玄感机会,杨玄感攻得越猛,对西京大军的威胁越大,也就越有把握胁迫关中本土贵族做出妥协。不就是支持代王杨侑吗?可以,杨玄感完全可以妥协,而前提是关中本土贵族必须加入到反对皇帝和改革派的行列,与杨玄感一起造皇帝的反,废黜皇帝。而这一做法,实际上也与杨玄感据关陇而称霸的策略相吻合。

杨玄感若想据关陇而称霸,就必须赢得关中本土贵族的支持,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只要把西京大军逼到败亡的绝境,韦津、李丹等人就不得不妥协,否则,即便他们坚持等到了援军,赢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关中本土贵族在失去西京大军之后,在实力大损之后,面对皇帝和改革派的屠刀,也只有任其宰割。

关中本土贵族愿意玉石俱焚吗?肯定不会。

费曜对伽蓝的观感立时便有了改变,此子果非常人,才智非凡,一言便说中了要害。

“何时才是最后一刻?”冯翊追问道,“假若援军迟迟不至,西京大军全军覆没,关陇不战而降,则大事去矣。”

“依照某的估猜,蓟燕大军的选锋军应该已经逼近黎阳,其后续主力旬日之后必能进入河内。”伽蓝不动声色地说道,“东莱水师水陆并进,速度应该很快,但因为大河两岸叛军蜂起,阻挠者众多,估计要耽搁一些时日,但其抵达之日,必是与蓟燕大军会师河阳之时。两军会合,至少有十万之众。杨玄感腹背受敌,并且连日作战人疲马乏,瞬息便败。”

费曜神情微凛,眼内掠过一丝惊喜,如果伽蓝透漏的机密真实可信,那么这一仗应该怎么打也就一目了然了。

“此言当真?”费曜终于忍不住了,急切问道。

伽蓝微微颔首。帝国有发达的驿站传递系统,讯息传递很快,而军队的行进速度基本上是固定的,特殊情况下要快一点,所以援军的抵达时间扳着手指头都能算出来,但前提是,你要知道风暴结束的大概日期,这样才能反推,偏偏伽蓝就具备这样的“天赋”。

任谁也不相信伽蓝有预测未来的本事,因此,假如伽蓝的预言验证了,那只能说明他预知机密,由此可以推及他在皇帝和裴世矩心目中的份量。

费曜不得不相信,因为他的确无力再战了,但为了前途,为了既得利益,他只能赌一把,继续留在北邙山,继续战斗。

※※※

七月初五日,武贲郎将陈棱率三千精兵抵达汤阴,与独孤震、元宝藏会合,集结五千人马向黎阳发动了攻击。

河北义军和河北饥民早已闻风而逃。

黎阳仓司仓窦衍和黎阳都尉贺拔威再一次控制了黎阳仓,并与陈棱部联手,对黎阳城形成了夹击之势。

※※※

同日,卫文升再次战败。

七天,七战,七败,前线作战的两万大军伤亡惨重,卫文升为此不得不一次次向李丹、韦津求援,但后军屯驻金谷,就是一兵不发,摆明了要置卫文升于死地。

卫文升打落牙齿和血吞,忍了,咬牙坚持。好在东都卫戍军的武贲郎将费曜和禁军越骑校尉伽蓝遵从他的命令,各自指挥军队奋勇作战,给了卫文升以有力支援。

在另一个“战场”上,因为韦福嗣的被俘,也如火如荼的展开了。

西京大军里的李丹、韦津、苏世长,杨玄感帐下的李密、胡师耽,东都的杨恭仁、杨师道,在韦福嗣的“牵线搭桥”下,开始了秘密谈判,信使往来奔波,日夜不绝。

初八日,谈判陷入僵持。

李密提醒杨玄感,这是西京的缓兵之计,你要么集中全部兵力,彻底摧毁卫文升,迫使西京妥协,要么马上分兵杀进关西,因为从举旗至今已经三十五天了,皇帝所派遣南下平叛的大军马上就要到了,如果再在东都耽搁下去,必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韦福嗣却是极力劝阻,在他看来,杨玄感已拥兵十余万,兵精粮足,更有河南大部分郡县的支持,而皇帝远在辽东,没有两三个月回不来,远征军也在辽东,暂时也回不来,至于那些仓促赶来的军队,不外乎由蓟燕、太原等北方镇戍军组成,一则人数有限,二则长途跋涉之后战斗力锐减,更重要的是,如今河北、河南盗贼蜂起,通济渠、永济渠都被切断,江淮、江左的粮食到不了北方,平叛大军没有充足的粮食武器,拿什么作战?另外大河天险,环绕中原外围的防御鸿沟,都能有效迟滞平叛大军的推进速度,所以,韦福嗣认为,杨玄感拥有绝对优势,关西实际上已是杨玄感的囊中之物,不过为了确保赢得关中贵族的妥协和支持,必须给关西足够的时间。

韦福嗣的话虽然好听,但危机步步逼近也是事实。杨玄感反复权衡之后,采纳了李密的建议,于初九日集结全部主力,向卫文升发动了狂风暴雨般的攻击。

在绝对优势兵力面前,卫文升不堪一击,防线被一层层摧毁,战阵被一个个击破,全军覆没不过是时间问题。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刻,伽蓝带着西北精骑突然出现在叛军侧翼的后方,而杨玄挺正在这里指挥大军打算发动最后一击。猝不及防之下,双方短兵相接,杀得血肉横飞,混战之中,杨玄挺被流矢射中,当场阵亡。

杨玄挺的死不仅打乱了叛军的攻击部署,也给了叛军沉重一击,士气遭到重挫,尤其杨玄感,痛失兄弟,痛失股肱,正好又在最为关键之刻,其内心之悲恸,难以言表。

在另一个“战场”上,杨玄挺的死也同样导致了战局的变化。关中本土贵族本想拖延、观望,假如皇帝的援军迟迟不至,而己方的军队又保不住了,那只有妥协,哪料关键时刻杨玄挺死了,这可是仇恨的“种子”,谁敢保证杨玄感进入关西之后,不会以此为借口大肆杀戮?

慎重起见,李丹、韦津终于决定支援卫文升。

第216章 计将安出

七月初十日,邙山战场陷入沉寂。

杨玄感停止了攻击。杨玄挺的死让他意识到危机正在迅速逼近,自己可能掉进了无底深渊,但仔细分析形势,似乎又胜券在握,就差最后一击了,只要他彻底击败卫文升,彻底击败西京大军,置西京大军于死地,则大局尽在掌控之中。

到底哪一种感觉是现实,哪一种感觉是虚幻?杨玄感迷失了,在悲痛中迷失了方向,在最关键时刻停止了攻击。

李密气急败坏,声色俱厉,就差没有冲着杨玄感咆哮了。攻击!攻击!攻击!化悲痛为力量,借着高昂的士气和绝对优势的兵力,给卫文升以致命一击,彻底摧毁关中本土贵族最后的幻想,就此拿下东都,拿下关西,奠定称霸天下的基石。

韦福嗣极力阻止。卫文升已无抵御之力,不过是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西京大军折损近半,基本上失去了战斗力,关中本土贵族走投无路,唯有妥协。所以,当务之急是挟大胜之威胁迫东都和西京的贵族低下高昂的头,坐到谈判席上,依照杨玄感的要求,签订城下之盟。

韦福嗣为此质问杨玄感,楚公可曾决断?是推举代王杨侑为新皇帝,还是扶植越王杨侗?抑或,自己登上皇帝的宝座?

杨玄纵、杨积善、李子雄、王胄、虞绰等人态度坚决,恳请杨玄感当机立断,登基称帝。

李密、胡师耽、赵怀义等人则极力劝谏,但阻止了杨玄感称帝,在杨侗和杨侑之间又选择谁?如果选择杨侗,赢得了山东贵族的支持,却必定失去关西,而关陇人和山东人的矛盾不可调和,杨玄感必将断送当前的大好形势;反之,若选择杨侑,赢得了关中本土贵族的支持,却必定失去山东贵族,而皇帝一旦赢得了整个山东地区的支持,杨玄感即便占据关陇,却未必能守住关陇。

何去何从?杨玄感必须决断,否则如何谈判?偏偏杨玄感无从决断,他无论做出何种选择,结果都是灾难性的。

这一刻,他不得不佩服皇帝,皇帝在二次东征之前命令越王杨侗镇戍东都、代王杨侑镇戍西京,的确深谋而远虑,自始至终,皇帝都牢牢卡住了他的咽喉,让他吃不下也吐不出来,胜利的果实明明唾手可得,却就是无法攫为己有,那种感觉,当真是生不如死。

杨玄感没有权衡太久,既然没有更好的选择,那只有两害相权取其轻,于是他毅然决定推举代王杨侑为新皇帝,以此来赢得关中本土贵族的支持,而这一选择也符合据关陇而称霸的策略。也就是说,杨玄感拼着失去东都,失去河洛,也要力保关陇。

然而,无论杨玄感是多么的杀伐决断,他都在争论和权衡中失去了最为宝贵的一天时间。

※※※

同日,卫文升整顿残军,以破釜沉舟之决心重列战阵,誓死一战,并向全军通令嘉奖禁军校尉伽蓝和他所指挥的禁军龙卫统,大肆宣扬骁果精骑击杀杨玄挺之功劳,以此鼓舞士气。

同日,河北战场上,武贲郎将陈棱在独孤震和元宝藏的倾力帮助下,攻陷黎阳城。

元务本弃城而逃,由白马津渡河,飞驰东都。

※※※

七月十一日,杨玄感指挥大军再次发动攻击。

卫文升再败,虽然他得到了援军,但兵力悬殊太大,士气又过于低迷,而叛军休整一天后,不但士气恢复,必胜的信念更是达到了顶点,于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杀戮开始了。一日之内,卫文升便丢掉了所有的前沿阵线,败退金谷,而所属军队几乎全军覆没。

但是,在另一个“战场”上,韦福嗣、李密却严重受挫。西京的李丹、韦津始终不做正面回应,只是强烈要求杨玄感立即停止攻击,然后双方才能坐下来谈判,摆明了就是要拖延时间。东都的杨恭仁、杨师道一眼便看穿了杨玄感这个决断背后的东西。杨玄感有意放弃东都,可见杨玄感并没有信心击败皇帝,既然如此,自己何必回应?理所当然是继续观望了。

李密再度警告杨玄感,形势越来越严峻,大军不宜继续滞留东都,应该马上以最快速度杀奔关西,先行拿下一块立足之地,不要让自己陷入四面楚歌的绝境。

韦福嗣一如既往,极力阻止,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当前形势在他的分析之后可谓一片灿烂。危机?哪来的危机?当前危机最深重者,不是杨玄感,而是皇帝。

李密气极,与韦福嗣据理力争,但结果更糟,或许是对未来不可知的畏惧,杨玄感本能地拒绝了李密的“危言耸听”,接受了韦福嗣的“甜言蜜语”,他更希望形势如韦福嗣所分析和推断的那样充满希望,而不是如李密所描述的那般绝望。

李密退而求其次,主动要求带一支五千人的偏师先行西进,先行拿下潼关,打开进入关西的通道。

杨玄感拒绝了。

现在李丹在邙山战场,李长雅在西京,李密在杨玄感的帐下,这叔侄三人的一举一动实际上直接影响到了当前局势的发展。此时此刻,杨玄感是否还像过去一样信任李密?答案是否定的。

李密是太子余党的重要人物之一,虽然太子余党这些年惨遭禁锢,诸如李密等人看上去都是蛰伏不动,但实际上这些人无时无刻不在寻找复起的机会。杨玄感与李密之所以走到一起密谋以武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