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赵云 >

第484章

赵云-第484章

小说: 赵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没有说话,一直埋伏了五六天,眼看粮草将尽,才怏怏而回。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五溪蛮土人出动,武陵郡的镡成、零陵郡的始安两地,两个县一下子都被掳空了。县城里的所有人,消失不见。

荆州刺史徐璆亲自督战,疲于奔命。

武陵郡尉孙坚、零陵太守袁绍,两人带着部队在两个郡的边缘到处寻找五溪蛮人的踪迹,准备与之决战。

特别是袁绍,心里的气愤可想而知,去年他都在致力于剿灭五溪蛮,屡次上书,汇报征讨结果。一转眼人家来了个狠的,不啻于是在打他耳光。

“姐夫,有人给你送了封信!”吴景脸上十分怪异。

孙坚满脸迷惑,看完信,他还是一样云山雾罩的。

在信里,人家告诉他,这次的行动只是为了针对袁绍,那丫天天喊着剿灭五溪蛮,我们世代居于此,有没招谁惹谁,给他个厉害看看。

至于镡成的人口,已经全部送回去了,正在回城的路上。五溪蛮不曾伤害任何一个人,也不需要武陵郡的补偿云云。

孙坚自忖和五溪蛮没有过交集,他也不认为自己有那么大的本事。

想当初,连伏波将军马援都曾在此折戟,如今的自己可没那么厉害。

正在他犹豫的时候,交趾太守钟钊钟有悔遣人送信,让他随时注意北边的动向。

在信里,钟太守还建议孙坚最好让吴景回到家乡,以备不时之需。

“姐夫,你和这个钟太守有旧?”作为小舅子,吴景也不见外,他看到了信。

“你不是一直和我在一起吗?”孙坚眉毛一扬:“我和他有没见过面你又不是不清楚。”

不过也难说,吴郡的世家进入到交州,自己家族都赚得不少。

大哥来信的时候,还让他想办法和那边的太守们打好关系,孙家想要更多的利益,没有太守们的首肯是不行的,反正目前的话,顾家基本上一家独大。

他这边的疑惑放下不提。东面三百多里的地方,此处是袁绍的营地。

最可恶的是,刺史徐璆住在这里就不走了,看样子他要一直监督着征剿。

袁绍心里那个气呀,每次他大张旗鼓来征讨五溪蛮,不就是为了奴隶吗?

哪一次端掉一个部落,获得的钱财都得好几千万钱。

旁边的桂阳现在成为北方商人进入到交州的桥头堡,桂阳、含洭、浈阳、曲江,早就发展起来。奴隶倒手卖给他们,一个一千钱轻松脱手。

有的时候,膀大腰圆的努力,连一万钱都有人要。

现在根本就不需要走那么远,在南平就有人等着收。

徐璆一直在这里杵着,连生意都没办法做了。

更让袁绍抓狂的是,不要说五溪蛮的部落,连人毛都见不到。

始安县城的人,更是不见踪影,甚至有人传说,袁太守是天上的恶煞神下凡,一下子把一个县的人给吞了修炼。

尽管说谣言止于智者,可经常有人汇报上来,袁军上下人心惶惶着实可恼。

太平道悄悄派人参与了赵家的产业,不管是海商还是路商,都是大丰收。

张角微微笑着,听着下面人的汇报。

突然,有人呈上来一封信。

张角有些疑惑,看到上面的字是赵云的,更是百思不得其解。

看完信,他默默卜卦,谁知算了半天,一口鲜血喷出,随即面如金纸,昏倒在地。(未完待续。)

第二章黄巾起义天下动

张角师从于吉,道家的东西,他除了熟悉《太平要术》以外,平时对其他方面也有所涉猎。闲下来的时候,总觉得前路一片茫然。

当然,他很清楚,不管是谁会推算,都算不了自己,又不是真的神仙。

其实赵云给他的信并没有说啥重要的事情,只是说今后有啥行动的时候,烦请网开一面,把自己和姆妈的家乡排除掉,那样的话他将感激不尽。

有些时候,修道的人就喜欢心血来潮。张角也是心血来潮,和赵云认识这么久,从来就没有推算过此子,最主要的是没有他的生辰八字。

可在《太平要术》里面,也有不需要知晓生辰的,只需要耗费心力,与冥冥中的神灵进行沟通,那人的前路有所显示。

以前张角还没有应用过,不曾想第一次用,尽然瞬间心力憔悴。

作为太平道最大的boss,他的伤着实牵动了黄巾上下不少人的神经。

如果说以前,张角还有些害怕赵云,毕竟整封信似是而非,不知道说的啥。

黄巾如今差不多准备好了,三月初五,于邺城起义。

张角等人提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要消灭东汉政权,建立自己的统治。宣称“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不过要让全天下的百姓都服黄巾,还要传播舆论,信徒们在州郡官府、尤其是洛阳的大门上写“甲子”二字。

这等于是在暗示民众,甲子年甲子日起来的这支部队,是可以建立全新的政权的部队。

太平道刚开始政府都有所耳闻,不过所有人都以为,不过是一个道门的分支机构而已,并不在意。

他们利用宗教形式进行起义的宣传和组织工作,麻痹了官府,积蓄了力量,为举行起义作好了比较充分的准备。

而且起义计划制订得比较周密、具体,“内外俱起”、“八州并发”,张角等人准备一举夺取八州的重要城市,边边角角上的州郡都认为无所谓。

马元义,是张角最信任的弟子,是黄巾的组织者之一,是大方首领。

黄巾道不同于一般的道家,他们的道观不叫观、宫之类的名称,而叫方。

张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

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

“方”字为多义词,有几项字义与宗教有关。长生不死术称为方、方术,精于方术的人称为方士。

周代以来祭祀四方被称为四方祭、方望、方帝或方祭。

社坛为方形,象征大地之形,所谓“地道曰方”,亦称方丘。方祭合入社坛举行,依五行说合称五社、五祀,或并称“方社”。

这种“方”太平道信徒群众性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和精神中心,为信徒所熟悉,所热爱、所崇敬,具有崇高的权威和强大的凝聚力。

毕竟老百姓都觉得,方就意味着长生,大家所信仰的聚集地就叫方。可以说,张角是一位心理学的大师,巧妙地利用了农民们知识匮乏让大家觉得太平道是至高无上的。

在组建黄巾军的过程中肯定发挥过组织中枢和秘密据点的重要作用,黄巾军就是以方为中心设置建制的。

张角以这种寺院的名称作为高级军阶和大建制的名称,正是在黄巾军中继续高举太平道旗帜的一种有效措施,来激励将士的战斗热情,保证军队组织的异常稳固。

光和六年,马元义已经奉黄巾军魁首张角之命,筹划起事的准备工作。

他聚集荆州、扬州信徒数万人约定于邺城相会,并收买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为内应,准备于今年三月初五,也就是甲子年甲子日,内外同时起事。

同为十常侍,封谞与徐奉有些苦逼,要论能力还是有的,可惜上面先有曹节后来又有张让和赵忠压着,始终出不了头。

尽管宦官是一个整体,内部自然是有权利争斗的。他们妄图与洛阳的黄巾道众一起,推翻刘宏的统治,成为黄巾新政权的太上皇。

毕竟雒阳乃是龙兴之地,从来没有人说过邺城风水胜过雒阳的。

我们再来说说张角的另外一个弟子,他是青州济阴人。

张角原本是个不得志的读书人,他应该算个汉朝卖官鬻爵的受害者吧,当他落榜回家上山采药为生。

这个时候他遇到了个转折点,《太平经》这本道家经典内容繁杂,涉猎极广。

偏巧这个时候,汉朝爆发了一场较大的瘟疫,于是机会来了,每个道士都应该算半个医生。

刚开始的时候,张角积极救治灾民。宣传教义,同时结交十常侍,是自己的宗教成为合法的宗教组织。此时应该算他人生的辉煌时刻吧,教徒广布天下。

唐周家境还不错,是家里的庶子。在加入到太平道的时候,一直抱着怀疑的心态。

不曾想进入到张角的弟子序列以后,小日子和以前比较起来不可同日而语,简直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知道了黄巾要起事的具体日期,他心里十分惶恐。万一起义要是失败了该怎么办?唐家在当地尽管算不了大世家,还是一个豪门。

让唐周下定决心要告密的是发生了一件事,马元义本来和他一样,都是大贤良师的弟子。

但是,后者因为师傅的看重,已经把很多方的人,悄悄往冀州转移。

而且最为要命的是,马元义竟然以上司的样子,让他去雒阳联络封谞与徐奉。

高高的雒阳城墙,那是唐周曾经想要来读书的地方。可惜家里的嫡长子都没有机会,遑论一个庶子呢?

到了京城以后,他才发现,所谓的黄巾众,与城门口鲜衣怒马的城门校尉所带的兵丁来说,简直就是乌合之众。

唐周决议不再跟着黄巾一条道走到黑,毕竟没有比较的时候,还觉得黄巾就是天下的救世主。

二月十五遮天,他亲自见到了雒阳令赵温,把黄巾的所有细节全部都说了出来。

面对这样的事情,灵帝绝对不姑息,马上派人前往一河之隔的河内山阳抓捕正在那里行动的马元义。

同时下令,天下彻查黄巾道众,地方官有先斩后奏的权利。

张角尽管病了,却并没有慌张,宣布所有的方哪怕没到邺城的,马上起义。

一时间,天下震动。(未完待续。)

第三章你打黄巾我收俘

张角在中原传播太平道的时候,简直就是处于各地官府的眼皮底下。本来刘宏就对赚钱的速度不满意,这下简直就是递上来的刀子。

当然,灵帝即便要秋后算账,也得等到把黄巾剿灭以后,毕竟他的位子最为重要。

残阳如血,曹操带领他的西征军,终于踏上了坚实的一步。

他和其他军武世家的人在光和六年腊月,竟然是冬天草原上最艰难的季节,突入西域。

两个半月的时间,出玉门关往东南而行,灭掉了鄯善。

耿家的人,不会忘了他们的先祖耿恭在金蒲城与疏勒城创造的奇迹,一直对当年西域诸部没有救援的事情耿耿于怀,如今有机会,自然是身先士卒。

在出兵方向上,曹操与耿纪及其他的军武世家人曾有过分歧。

军武世家的人认为,应该从北面的山国进攻,那边的戈壁沙漠稍微要少一点。从北面一路沿着弧线西行,就能最终到达此次的目的地疏勒。

可是曹操和他的谋士程昱则不这么看,山国、车师、焉耆、龟兹、姑墨、温宿、尉头、疏勒,一路上大大小小八个西域小国,得打多少战?

而且那些国家别看并不大,彼此之间合纵连横,能在匈奴与鲜卑的铁蹄下存活,岂是一个联合了得?自然兵士的战斗力不弱,世代征战,对于初生的西征军不利。

南边的国家依次是鄯善、且末、小宛、精绝、戎卢、拘弥、渠勒、于寘、皮山、乌秅、无雷、莎车,看上去国家不少,实际上不过是一些大大小小的部落,战争比较少。

尽管南边的国家偶尔也会出现灭国的事情,相对北方就平和得多。

只要在南方循序渐进,不断收容降军,力量壮大不说,力量薄弱的西征军压力较小。

主要是有程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