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赵云 >

第354章

赵云-第354章

小说: 赵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士武为他父亲士赐最疼爱的儿子。子不言父过,难道还能说因为父亲的原因,把士武娇惯成如此模样?

士家祖籍在司隶陆浑,时逢王莽当政,天下义军揭竿而起,各地战乱频仍。

机缘巧合之下,其先祖见一乱军破了当地的豪强,尾随进去,竟然找到被乱兵遗弃的导引术,带着家族逃逸,一直到了交州方才停下。

到了士燮这一代,是士家的第六代,父亲士赐就算是一个太守,在中原人眼里算不了什么。国祚将倾,士家设若不能利用机会崛起,就只能埋没了。

初秋的风吹在身上并不冷,反而带着一丝凉意,在酷热的岭南,感受不到季节变化。

只是在交战的时候,溱水两岸的人远远看着热闹。现在早就恢复了平静,军营周围也没人敢过来打扰。

汉人到这片区域时间很久,久得让大家误以为自己就是这里的原住民。其实,那些蛮人部落才是,只不过他们已经被赶到边远的山区。

那些人也时常下山来采购各种生活必需品,最多的自然是盐。

渡船一钱可以送两个人,加上马匹的话,则要一马一钱。

赵云主仆并没有穿甲胄,好在气度不凡,否则船老大肯定要多收钱。

溱水的左岸比右岸要低不少,也不清楚是怎么回事儿,同样有个集市,在靠近山脚的地方,地势稍高,看起来竟然比右边的繁华不少。

一下船,赵云就跃上飞云,赵得柱赶紧也骑上自己的马。

曹操的军营,依然像以前那样戒备森严,校场上传来呵哈之声。

守营的军士对大帅肯定认识,在两人到的时候,站得笔直。

“参见大帅!”曹军内部,肯定有自己的传讯方式,曹操带着人在帐门口。

“诸位不必多礼。”赵云飘下马,在空中虚扶了一下,当先走进去。

“孟德,都准备好了?”他坐下来,看着面露喜色的众人。

“是,大帅,妙才和子廉去。”曹操脸上的笑意抑制不住。

夏侯渊确实是一名难得的将才,不过曹洪那小子是个杀星啊。

那晚上要不是他下令,就不会死伤两三千歇马蛮,大军也不可能滞留这么久。

或许是知道赵云在想啥,一旁的夏侯惇脸上有些不自在。

他不仅把林涛给一刀劈了,带着士兵漫山遍野追杀,一个俘虏都没留。

“元让,俘虏好哇。”赵云没有责怪:“蛮人从小在山林里长大,翻山越岭不在话下。那些粗活重活累活交给他们,辅兵也能抽一些好苗子成为正兵。”

“大帅,那些蛮人不要吃饭吗?”曹仁快成年了,和曹操一般高,他眼睛里满是迷惑。

“净说孩子话,”赵云微微笑道:“人生下来都要吃饭睡觉。蛮人的生活清苦,只要你给他一碗饱饭吃,干活比汉人还要厉害。”

不是说辅兵不行,大家都是服徭役的,整天磨洋工,效率低下。

看到大帐里的人包括程昱这个智者也是一阵迷惘,赵云开解道:“当然,一切都要以我们自身的完全为第一要务。威胁到我们和兄弟们的性命,一杀了之。”

“放下武器和没有威胁的,上天有好生之德,俘虏就好。”

他稍微感应了下,曹赟与夏侯孟马上警觉,好在彼此熟悉,就放松了。

曹操准备得不错,五千兵卒在营帐里睡觉,夏侯渊与曹洪打坐。

集市上,卖小吃的最多。那些袒胸露乳的蛮人也不问价,拿一个炸糕什么的,丢一个野兔就当是费用。

一个老渔民今天生意不错,盆里面、桶里面,全都是至少两斤多的鱼。那些不满两斤的,他从渔网里掏出来放生了。

可惜他的地方不好,离着河边不远,蛮人要到这里,该买的东西差不多全买了。

“老头,今天带的东西不多。”两个蛮人走了过来。

“不卖,你们每次都说下次给,欠了我一次又一次。老汉的鱼就是倒回河里也不卖给你们了。”老渔民很坚决。

“由不得你了!”一个矮小的蛮人去端盆,那个高大的拎着桶。

“放下!”老渔民惊恐万分,上前紧紧拽住高个的衣摆,真要发生争执,就是乡老都不管的。

“刺啦”一声,那衣摆被扯了下来。

“你这个老不死的!”高大的蛮人放下木桶,飞起一脚把老人踢了半丈远。

他拎起桶,优哉游哉往前走。远处近处的汉人指指点点,没有一个上前来。

“杀了!”这一幕,赵云看在眼里,他沉声命令:“优待蛮人,是给他们和汉人一样的待遇,不是让他们骑在头上。”

赵得柱上前,手起刀落。两颗人头滚在地上。(未完待续。)

第三十七章夜袭歇马部

防盗版章节,一小时后更新

悠悠五千年华夏,兵家文化博大而精深,岂料到了如今,竟然还敌不过欧洲中世纪、日本战国之类雕虫小技脍炙网民,真乃奇耻大辱也!本文撰写的目的,就是要通过纵谈的形式,展现华夏先进的军事文化,用铁的事实证明华夏兵家的伟大!

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绝非易事。由于我国史学者的失职,可以寻找到的相关资料大多是古籍只言片语的照搬、五花八门兵器的罗列、或者考古文物的介绍,以如此凌乱的咨料,想撰写高质量的纵谈实在是颇费思量的事情。为此,笔者不但要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甚至还要从许多不相关的资料中搜集有用信息,经过分析、归纳、到撰写成文,断断续续历时近2个月,着实大费了一番周章。

欣慰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纵谈终于是完成了。虽然还有诸如火器、杂兵器、野战战术之类内容暂时未能涉及,但笔者可以自信的说,这已经是至今为止网络上介绍最为系统、最有参考价值、也最言简意赅的关于中国古代兵器的普及读本了。即使图书中也难有匹敌者!呵呵,这可不是自卖自夸,而是由于查阅了大量资料,加上笔者认真的研究分析,实在没理由达不到这种程度。

好了,再自吹自擂下去要挨臭鸡蛋了。笔者最后再多一句嘴,希望大家在看完本文之后,能够对咱自家的兵家文化多几分钦佩与自豪,对欧洲中世纪、尤其是小日本的所谓日本战国文化多几分冷静比较,这就是笔者最大的初衷了。

第一章刀与剑

深思的是,历史会如此迂回。剑并非中原发明,刀才是正宗原产,然而从东周到西汉初,刀却一度被废弃了,而长刀则消沉得更久。商代铜刀长度很短,长者也只与罗马短剑相当,充其量算把西瓜刀。也许正因短刀重量较沉,灵活性反而比不上短剑,西周才受北方游牧民族影响废刀用剑了。

短刀第二次出现已经是时隔8、900年的西汉了。西汉是铁的时代,蓬勃兴起的炼钢业将汉军队铸成为那个时代罕见的钢铁雄师。钢铁提供了兵器更为坚韧的骨骼,催生出长达1米的环首刀。在尚无马鞍和马蹬的骑兵眼中,那粗犷有余细致不足的直窄刀身蕴含了前所未见的凌厉杀气,厚实的刀背将轻易承受住猛烈挥砍的应力,使他们化身为扑袭的猎鹰。环首刀彻底取代长剑是在东汉末年,在那之后它将作为一个经典和传奇横跨过300年时光直达隋唐。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短刀在东晋就出现了分裂,导致两种刀式的并行发展,一种是直窄样式,另一种是近代常见的宽体样式。但古人对事物的革新总是异常谨慎,就如同他们腰里别着剑鞘千余年,才在波斯双环的影响下,用绳将刀剑挂在腰际,宽体刀还要再承受几百年的寂寞。

对环首刀的改进就是增加护手,并取消了刀柄端的圆环,这个转变自魏晋始至唐成熟,但这已经使环首刀再无法称为环首了。改进后的刀分为三种,其中的战刀称作横刀。尽管环首刀日后将在中国完全绝迹,但‘唐样大刀’却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日本太刀,并于明代重返故里。

大动乱的年代到来了,那称得上帝国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充斥着嗜杀成性的暴君,战乱迭起刺激了武器技术的发展。攘平动乱的宋朝既是刀复归的时代,也是刀发扬的时代,短刀改变了,长刀东山再起。

直窄刀身有联为一体的刀脊,令同样宽度的刀身能承受更大应力,从而斩甲断骨,但却缺乏使刀刃开膛破腹的流畅弧线。弧曲刀身恰好相反,柔韧有余而刚硬不足。但这只是欧洲和西亚的难题,中国用坚重的宽体刀将两者合而为一,这完美的结合将只有日本太刀的灵活锋锐可以打破。太刀说来就来了,高碳钢精锻而成的微弧刀身异常迅猛,令人与兵器皆数粗制滥造的明军大为惶恐。师夷长技不敢当,因为明军缺乏倭寇的野蛮,但对兵器样式的学习倒显得相当诚恳。于是明军的短刀序列成了一水日式,从1米长的单手刀,到2米长的双手刀,连骑兵也未能脱离此列。

可惜武备无力阻止明廷的政治腐败和人心叛离,而清廷的迂腐又最终断送了华夏基业。当欧洲枪炮在中国土地炸响时,无论精致的武官刀,还是宽大的士兵刀,唯一的用处就只剩下宣誓了。

短刀最后的舞台是抗日战争,但目的只是为了缴获枪炮,当然或许骑兵还继续使用过一段,总之刀衰落了。

剑有三个要素,一是长度,二是灵活性,三是结构强度。长度利于先发制人和扩大防护,灵活性利于攻守应变,结构强度则决定剑的弯折。短剑灵活有余而长度不足,因此在步兵大量出现树立了剑之地位的春秋战国之交,剑的长度也在逐步延长。延长的办法是改进剑身剖面,或许还会将背和刃分用含锡不同的铜水浇铸,这些办法都有助于提高剑身强度,使剑更为修长。于是战国便有了6、70厘米长的铜剑,而在登峰造极的西汉,这项纪录更突破了1。1米。

造型平直而精致的剑是中国武学的标志之一,但实际上这个标志却只风光了不到1000年,倍受推崇的时光则更短。随着剑的不断延长,问题出现了,固然长度能增强剑的攻击优势,但却降低了原先近距离击刺的功能,反而更多的需要使用劈砍,而日益成长的骑兵更是迫切需求专业的劈砍兵器。于是环首刀应运而生,厚实的刀背比剑更不易弯折,同时制造工艺更简单。至于击刺功能,与短刀手默契配合的长矛手将成为唯一的专业者。

剑曾将刀置于末路,但当技术更为提高后,刀又反过来要置剑于绝境了。剑失去了实用功能,越来越归于装饰,向着高雅轻巧过渡,进入隋唐以后,就连官员也很少佩剑了。不过当装饰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审美的需求就会掩盖掉功能的缺陷,宋代武官玩物一般的短剑就是证明,更不要提近代乃至当代那些装饰华丽的匕首剑了。

当如今的人们津津乐道那些或纤细柔软、或棱角方钝的武术剑时,可曾想到剑的悲哀呢?

在刀剑间恩怨终结的同时,长刀也再度登场了。因为长刀的衰落比短刀晚几百年,所以出现晚上几百年,从同甘共苦的原则算起来倒也公平。原始长刀除了刃平些、体窄些外,与斧钺实在看不出多少差别,但再次复兴的长刀,却是得益于宽体短刀的发展,这点从东晋时期出现了可装长柄的宽体短刀可以看出。不过宽体长刀的正式出现可没那麽早,东晋的偶然创新也许仅是骑战时代的激情爆发,就像南北朝个别长达1。6米的环首刀不代表其常规长度一样。(未完待续。)

第三十八章兵变番禺城

防盗版章节,两小时后更新

竟很难再有新样式。

长刀应该比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