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赵云 >

第3章

赵云-第3章

小说: 赵云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编辑们都太忙,没有改好频道,加上领先那本书正式签约,也就全部删除了。

从此,就对网文有了一丝牵挂。记得在2014年春节期间,一天爆发几万字的疯狂状态。

后来,在八十万字的时候才开始上架,不是为了挣钱什么的,只不过觉得既然写了书,那就变成软妹纸,那也是今后可以与子孙们吹嘘的本钱。

可惜,在网络大潮中,官场小说确实在踩钢丝,我的领先在三百多万字的时候,不幸阵亡。只能说,怪我自己没有把握好轻重。

2015年5月,书被封了。

屋漏恰逢连夜雨,我和在哈尔滨的妻子最终还是分开。

也许是南北差异吧,巫山本人是南方人,在北方十多年的时间,感谢她的陪伴。

没有狗血的小三儿之类,仅仅因为双方的性格在多年磨合之后,渐行渐远。

我是一个很文青的人,当年因为喜欢林海雪原和夜幕下的哈尔滨,去了北方。

既然分开了,我也就没有继续在北方继续待下去的心思。

突然记起雷雨中周朴园的一句话:无锡是个好地方,所以我来了。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到了这边千头万绪,等我再想提笔之际,已到冬天。

感谢领先的盟主稻草人大大等读者的始终跟随,我原准备领先一百万字,一直写到三百多万字封书的章节。

如果没有夭折,应该在五百万字上下收尾。

过去的也就过去了,我们要往前看。

小学三年级左右,我就看完了三国演义,对书中千古男神赵云很是偏爱,今天也就大胆地写有关他的穿越小说。

在我的书里,没有全家死绝只剩下一个种子那样惨绝人寰的开篇,因为我不喜欢,会让我脑海里关于童年的艰苦岁月再次泛在心头。

我就是一个默默的写书人,不断更,不求票,只愿写出自己想写的。

从今天起,再次与诸君徜徉在网文的世界里,

起点,我又来了。只是时间已是两年之后。

创作初衷

如果说在历史上书虫们对一个故人留有遗憾,赵云无疑是其中之一。

在普通人的心目中,赵云是三国中最招人喜欢的人物了,白马银铠、手执长枪、俊朗潇洒,武艺极高。

同时,忠心耿耿,在历朝历代,也许没有关二爷那么名气大,却有长坂坡和一系列的经典案例。

毫不讳言,赵云是一位男神,不仅仅是女性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更是男人的楷模。

在网文中,有这个穿越三国成皇帝,那个到了三国大杀四方,唯独没有子龙将军。我想,对于我这种云粉来说,是不平的。

第一次看三国,是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刚好拿了个全班第一,暑假就很自由了。

我叔叔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借的三国演义,是那种线装书,繁体字N多的那种。

那时候,乡下这样的书,差不多都被破四旧给破掉了。估计是当年的掌权人搜刮来冒险存留的,被他们的不肖子孙借到民间。

在刘备遇到赵云的第一眼,我就喜欢上了这个人长得英俊武艺高强的武者。

随着情节的深入,再次出彩,则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对于蜀汉国的后主有救驾之功。

后来,偶尔也提及到赵云,他却往往在某某等之列。终其一生,不过是刘备身边的保镖头子。

纵观赵云的一生,即便在死的时候,职位低下,赢得了后世无数粉丝,却职位平平,原因何在?

其一,出身低下。常山真定出生的赵云,赵家在当地是豪族,可到东汉末年早已没落。

在那个年代,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身份。四世三公的袁家,袁绍是庶长子而拥有冀州,袁术是嫡子经略扬州。

要知道,在三国演义中,袁氏兄弟只不过是配角,更是龙套一样的人物,三国还没开始就死于非命。

就是这样两个人,竟然依靠家世,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士人的投靠。

世家拥有传播文化的权力,在那个时代看来,好像也很正常。

要不然,刘备也不可能整天把中山靖王之后挂在嘴边,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哥是有跟脚的,龙子龙孙的后裔。

曹操只不过是宦官之后,非得要扯虎皮,说是曹参的后代。那边孙权更牛逼,干脆就是军神之神孙武子的苗裔。

后来的陈群更是把世家的地位推向极致,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士族与庶族泾渭分明。

庶族也就是有钱的人,也称豪族之类。

可惜,子龙将军出身于微末之间,与前面两者不搭嘎,在重视出身的年代被蒙尘就不难理解了。

其二,属性单一。

这里不仅仅是武艺方面,简单地说,作为武将,他被描写成为将才,而不是帅才。

刘备入川,关羽据荆州,统帅人马,东拒孙吴,北抗曹魏。只不过这个帅才有点儿坑,刚愎自用挂掉了。

张飞也可以领一军,与张郃对峙,赵云只不过偶尔出场,挥挥枪耍耍帅。

在谋生技能方面,蜀汉帝国的老大刘备,青年时期织席贩履,还能养活自己。

关羽关云长,杀人之后到处逃窜。在交通不便的东汉末年,河东到涿郡可不短,说明他的生存能力暴强。

张飞家就不用说了,这哥们子承父业,杀猪宰羊,就是在现代社会也能混个温饱。

赵云自从出现的时候,就在公孙瓒的营盘里。说白了,他就是一个纯粹的职业军人,除了当兵打仗,什么都不会。

其三,始终对东汉正统存有幻想,就是一个普通老百姓的意识。这恰好是不懂政治的一种表现,难道不清楚刘备刀口舔血就是为了当皇帝吗?

刘备平定益州时,欲大赏封地,诸将默然。

只有赵云谏曰:“益州人民,屡遭兵火,田宅皆空;今当归还百姓,今安居夏业,民心方定,不宜夺之为私赏也。”

仍是一秉以往忠君救民之志,堂堂正正,刘备只得大喜从之。只此一言,已把蜀汉的满朝文武得罪尽了。

蜀国统治阶级内部有矛盾是必然。

当时政权里面充斥的势力不下三股,蜀地原来的势力,荆州一部分势力,从一开始跟刘备的势力。

甚至还有其他势力,这些势力里面,当属益州的那派人最多。

赵云和历史上的孤臣可以划等号,只是为服务对象考虑。

没有野心,不懂得巩固自己的势力,没有自己的亲信家将,在那乱世之中,广张羽翼是何等重要的事情。

关张自成一党,家将众多,如关平,周仓等。

马超世代公候,投刘备时又是带者全部家将,。

黄忠曾为长沙太守,亲信也肯定不少。

独有赵云,向来是单枪匹马,自然在朝中也就人微言轻了。

为官清廉。从刘备,孔明几次欲大赏赵云,赵云不受或分赏诸军,可见赵云为官必然清廉。

清官自然就没钱笼络家将,估计他也是蜀汉那些贪官的眼中钉。

我在想,若是蜀汉统一天下,一班文官主政的话,恐怕赵云更不好过。

其四,是赵云时运不济。

投刘备时,是在刘备最危难的时期,根本无兵可用。

一直到入主益州,刘备都是是寄人篱下,因此赵云屡屡充当警卫长的角色。

等到刘备开始有兵可用了,已经是十数年后了,谁都习惯了子龙兄警卫长这一职位。

因没有统兵经验,蜀汉又将领众多,自然也就没有统兵机会了。

到蜀汉后期,诸葛亮实在无将可用了,才派赵云为主将上阵。那时的赵云,已经是满头白发。

叶落归根,子龙将军直到死,也没有等来蜀汉打到老家,葬骨异乡。

四川大邑,那里有连绵不绝的九座山峰,叫锦屏山。

千载悠悠,赵子龙就孤单地躺在那里。

云粉们,我用这本书为赵云将军正名,请给我时间,少喷点儿,多给一些建议,谢谢。

第三章拜访荀爽

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以来,学子们学习的方向只有儒学着作。

真定赵家尽管以武立足,流传下来的书籍却不少。

这些年来,赵家人做生意不再以现金交易为主,粮食、书籍都能换到盐巴,甚至还能用来到燕赵风味消费。

除此以外,赵家在一些通商大埠建有客栈,都可以实物交易。

网络的建立,成为信息收集最主要的来源。

而赵云最大的收获,就是获得了几乎全部的儒学着作,竟然还有一些孤本。

后世的赵子龙,学的是考古专业,古代文学可称大师级。

重生以后不断学习,颍川书院的老师们好多很是尴尬,他们发现在这个赵家麒麟儿已经教无可教。

回到这个年代,赵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耐着性子寻找人才,三年的停留是极限。

从这里走出去,他不再需要文学方面的充电,离开就是必然了。

践行宴差不多流产,众人哪怕不是酒鬼,端起高度白酒一饮而尽。

不仅果汁里,就是在白酒里,赵云也让人放了白糖。

尼玛,不喝醉才怪。

看到满桌子的醉汉,他不由苦笑连连,郭嘉都不知道啥时候偷喝了一杯酒,脸上红得跟猴子屁股似的,在椅子上打呼噜。

叫来几个小二,赵云也搭了把手,送众人到备用的客房里休息。

原始社会末期,大禹在今安徽蚌埠西郊的涂山和今浙江的会稽与夷夏诸部落首领会盟。

这次会盟,历史上称为涂山之盟,通常被学者看做是夏王朝的开始。

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在首都阳翟钧台举行盛大的宴会来招待众多的氏族部落首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正式确立。

阳翟,即是今天的颍川郡郡邑。

此后,中国开始出现较完整的行政区划和赋税条律,国家的基本框架也大致形成。

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化,都是在禹州进行的。

这使得禹州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成为黄河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据史载,那时的颍川已相当繁华,辖十七城,户二十六万三千四百四十,口百四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三,堪称全国最大、最富有的城市。

或许正是因为这里的繁华和富有吧,特殊的历史背景与悠久的文化熏陶,自然而然地使这片土地成为孕育出无数优秀儿女的沃土。

这里形成了陈、赖、韩等姓氏,也走出了少典、许由、大禹、夏启、太康、仲康、少康、吕不韦、张良、晁错等名垂华夏历史的人物。

另一个时空,赵子龙听说某岛国内的孩子连骂架都很文明,当时付之一笑。

走在阳翟的大街上,连高声喧哗的都很少,即便有人生气了骂人,一声竖子已是极限。

其实,赵云不知道,别人都醉了,郭嘉是酒喝得最少的。哪怕因为年龄的关系不胜酒力,他只晕乎了一会儿就清醒了。

家族里有不少哥哥什么的,像郭图之类,从来没有得到刚刚认识的子龙大哥这样的感觉。

感觉他把自己鞋子脱掉,又褪下外套,被子盖在身上,还细心地掖掖被角。

听到门被轻声地合上,他悄悄睁开眼睛,房间布置得简约而不简单,处处都是值钱的东西。

被子不知道是什么做的,盖在身上暖烘烘的。身为郭氏家族支族,他家境贫寒。

从小都没有在这样的房间里睡过觉,或许酒力比较大,不一会儿也就睡着了。

荀爽,字慈明,也是荀彧叔父,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

此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

他自幼聪敏好学,潜心经籍,刻苦勤奋。

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

为了躲避党锢之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