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677章

执宰大明-第677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城墙在骁武军强大的火器面前更是不堪一击。
  最令朝堂上文武百官羡慕和眼馋的就是交趾的海外贸易,每一次都能带来巨额的关税,由于那些关税被宣德帝的内库和讲武堂所分,这使得他们无计可施,一时间也没有什么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些白花花的关税流入内库和讲武堂。
  正是因为讲武堂拥有强大的军力还是财力,这才让方良从中挑拨成功,以至于宣德帝开始猜忌李云天,进而担心李云天成为大明的不可一世的权臣,故而这才下定决心对李云天痛下杀手。
  见宣德帝的脸色越来越难看,金英和王瑾悄悄对视了一眼,然后很快就移开了目光,不动声色地躬身侍立。
  这份公文出自金英之手,作为自幼就跟在宣德帝身旁的贴身内侍,金英对宣德帝非常了解,知道如何来触动宣德帝。
  因此,在那份公文里,金英不仅告诉宣德帝朝堂上的各方势力已经开始为了太子登基后的权益能明争暗斗,还涉及到了皇家的利益。
  所谓皇家的利益自然指的是交趾海外贸易的利润,这笔钱使得皇宫里的内库史无前例地充盈起来,故而宣德帝能拿出钱来做更多的事情而不用再听户部官员在那里哭穷。
  在那份公文上,金英不动声色地将朝廷上各方势力想要将交趾海外贸易利润收归户部国库的事情表露了出来,而且文官集团和勋贵集团都想要按照一定比例从中分一杯羹,毕竟不仅六部以及地方衙门需要朝廷拨款,各都督府和各地都司也需要军费。
  宣德帝对此心中是大为恼火,其实他早就想到了朝廷里的文官和勋贵不会在他驾崩后坐视交趾海外贸易关税交给内库和讲武堂,因此已经想要从中进行妥协,分一份给国库。
  不过现在看来那些朝廷重臣的胃口很大,想要把交趾海外贸易的关税全部吞下,这就令宣德帝无法容忍。
  宣德帝知道,它驾崩后即便是杨士奇和蹇义也无法阻止朝堂上文武官员索要交趾海外贸易关税,因为这涉及到的是文臣勋贵的切身利益,两人即便想要阻挡也有心无力。
  更何况蹇义是朝廷里出名的老好人,而且年岁已高,身体也越来越不好,恐怕已经没有精力在这件事情上纠缠。
  杨士奇虽然身为内阁首辅,但他毕竟是文臣中的一员,一旦触犯了文官中的利益可就得不偿失,届时难免会被人鼓励。
  至于讲武堂,那就更不用说了,讲武堂是一个武职衙门,虽然也有数名勋贵,但其中爵位最高的也不过是骁国公王简,而王简是近些年新晋升的勋贵,以前只不过是一名伯爵而已,因此无论是资历还是声望都无法与各大都督府的那些都督们相抗衡,更别说面对朝堂上那些言辞犀利的文官了。
  可以说,宣德帝已经能预料到等他驾崩后,交趾海外贸易的税收会被收归国库,毕竟这笔钱涉及到各地的商业事宜,并不是朝廷主导的朝贡贸易,自然是收归国库更为合理。
  “朕累了!”看完了公文后,宣德帝忽然之间好像一下子衰老了许多,咳嗽着躺在了暖榻上。
  金英见状连忙给宣德帝盖好了锦被,然后躬身和王瑾退了下去,几名宫女和内侍轻手轻脚地进来伺候着。
  “总管大人,皇上好像并没有被那份公文触动,如果再不下诏阻止下午的堂审,那么镇国公可就难以从火枪的案子中脱身了。”阴沉沉的天空中飘起了小雪,金英和王瑾出了东暖阁后走向了一旁的偏殿,在一个僻静的地方王瑾忧心忡忡地向金英说道。
  “皇上的心里已经起了波澜,相信很快就会有所行动。”金英沉吟了一下,神情严肃地说道,他知道这件事情不能操之过急,要顺其自然地进行,以免被宣德帝看出破绽,那结果可就糟糕了。
  “但愿如此吧。”王瑾闻言不无担心地叹了一口气,忍不住抬头望向了京畿都督府的方向,然后和金英一起进入偏殿歇息。
  一旦那些伪造的记录被当堂公开,李云天可就百口莫辩了,单凭那些记录不相符就能治李云天的欺君之罪。
  “总管、副总管,皇上让人宣杨副总管觐见。”半个多时辰后,就在金英和王瑾在偏殿里焦急等待的时候,一名小内侍急匆匆走进来,躬身禀告道。
  听闻此言,金英和王瑾顿时松了一口气,看来宣德帝确实已经被那份公文所触动,故而想要找杨庆进行核实。
  由于杨庆所掌管的御马监管理着草场和皇庄,并经营皇店,因此在南北直隶以及全国各地也有一些耳目,是宣德帝用来监视朝廷文武百官的第二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自然由锦衣卫和东厂组成。
  虽然御马监情报的数量和质量比不上锦衣卫和东厂,但对宣德帝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助他精准地分析朝堂上的时局,同时也是对锦衣卫和东厂的一种监视。
  正是因为这样,御马监才能在内廷二十四衙门中脱颖而出,与司礼监分庭抗礼。
  而且,宣德帝对杨庆也非常信赖,虽然杨庆没能像金英、王瑾和范弘一样得到免死诏书,但是却被宣德帝授予了“忠诚自励”和“心跻双清”两个银章。
  其实按照宣德帝对杨庆的宠信,杨庆也应该获得免死诏书,可惜他在宣德年间犯过案子,使得宣德帝最终打消了给予其免死诏书的念头。
  从宣德帝初年,宣德帝就开始赋予杨庆军权,由此可见对他的信赖,宣德三年宣德帝率大军巡边的时候,回师时令杨庆与一名勋贵共同率军断后,开创了大明历史上宦官掌军的先河,而以前顶多只是监军而已。
  宣德四年八月,宣德帝令杨庆率领神机营火铳手前往蓟州、永平、山海关等处与总兵陈景先一同守御,要求他一切军务必与陈景先计议,但是却并未要求他服从陈景先的指挥和调动,使得杨庆与陈景先处于了相同的地位。
  面对杨庆这样深得宣德帝宠信的宦官,朝廷的一些大臣私下里讨好,例如工部尚书吴中就曾以工部库房的石料木料私自送给杨庆建造一座十分气派的住宅,宣德帝得知此事后不由得大怒将吴中下诏狱治罪,吴中在诏狱里待了一年才出来,而杨庆却毫发无损。


第804章 得以印证

  虽然杨庆的德行不如金英、王瑾和范弘,但他对宣德帝却是忠心耿耿而且行事谨慎,懂得掌握分寸,从来不会像袁琦那样恃宠而骄做一些出格的事情,因此宣德帝对他一直信赖有加。
  御马监在京城有着自己的情报网络,不归司礼监管辖,昨晚既然有那么多重臣聚会想必杨庆也应该得到了消息,因此宣德帝想要从他那里得到印证,毕竟作为大明天子宣德帝深知偏听则暗,兼听则明的道理。
  而且,宣德帝也想知道杨庆手里有没有什么东厂不知道的情报,毕竟御马监和东厂有着不同的情报来源。
  杨庆正在城南巡查隶属于皇家的店铺,接到宫里内侍的召见后连忙急匆匆地赶回紫禁城,现在京城的皇家店铺有一半都在经营交趾海外贸易得来的货品,销路非常好,利润高达京城皇家店铺总利润的八成,已经成为了内库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
  “奴才杨庆,叩见皇上。”来到东暖阁,杨庆跪在暖榻前向宣德帝行礼。
  “朕问你,昨天晚上可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宣德帝屏退了屋子里的宫女和内侍,让杨庆起身后一边咳嗽着一边问道。
  “禀皇上,据奴才所知昨晚京城里有几处酒宴,参与者多为朝廷的文武大员。”杨庆沉吟了一下,不动声色地从衣袖中抽出一张纸递了过去,上面写的是参与酒宴的人名以及地点,“不过奴才不知道他们酒宴中说了些什么,现在正让人打探。”
  御马监毕竟不是锦衣卫和东厂,对情报的刺探能力还是稍逊一筹,只知道参加酒宴的人而不清楚酒宴的内容,故而没有向宣德帝禀报而是继续探查,否则这种没有确实内容的禀告对宣德帝来说毫无意义。
  “近来京城有何动静?”宣德帝瞅了一眼纸上的内容,面色阴沉地望向了杨庆,杨庆速提供的酒宴信息与王瑾一致,由此可见昨晚确实有数场由朝廷重臣参与的聚会,而内容无疑就是王瑾提供的信息,这令宣德帝心中无比震怒。
  “据奴才所知,京城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镇国公牵涉进八方货栈火绳枪一案,无论高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都在议论此事。”杨庆闻言沉吟了一下,随后有条不紊地回答,“奴才收到消息,自从镇国公被关进京畿都督府大牢后,朝廷有不少大员都在接近讲武堂的武官。”
  俗话说的好,树倒猢狲撒,一旦李云天被宣德帝给除了那么讲武堂的支柱将轰然倒塌,这个时候朝廷的各方势力自然会向讲武堂的人伸出橄榄枝,想要将其拉拢过来收为己用。
  不得不说,讲武堂的武官在李云天的调教下不仅有着出色的个人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掌握了大明最为先进的科技和管理,可谓能文能武,故而朝堂上谁都想得到那些武官以扩充自身的实力。
  况且,讲武堂在三大军区、六大布政使司以及各地的产业都受到讲武堂的武官直接或者间接的管理,如果能拉拢讲武堂的武官,无疑对将来瓜分讲武堂的地盘和产业大有裨益。
  对于朝廷各方势力抛来的橄榄枝,包括骁武军的将领在内,讲武堂的武官纷纷采用了低调的方式应对,婉拒了对方的好意,并没有表现出投靠的意思。
  虽然李云天现在身陷囹圄但是镇国公府还在,因此讲武堂的一切事宜皆以镇国公府马首是瞻,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要背叛李云天。
  作为一手打造了讲武堂的李云天,已经成为了讲武堂的精神象征,讲武堂的武官除了对李云天敬畏有加外,更为重要的是折服于李云天为大明守疆拓土的理想,想要跟着李云天一起创建一个盛世大明。
  这份信念支撑着他们牢牢地凝聚在李云天的身边,以至于发生了十余名讲武堂武官自尽于京畿都督府大堂的重大事件,其中所牵涉到的缘由是方良和阿仇所无法理解的,也震惊了朝堂上的文武重臣。
  “朕还没死呢,他们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争权夺利,真是岂有此理!”听了杨庆的话后,宣德帝的脸上流露出了怒容,朝廷各方势力如此争斗让他岂能安心把大明的江山交给太子?
  “皇上,有一件事情奴才正在查,不知道当讲不当讲。”见此情形,杨庆迟疑了一下,随后神情凝重地向宣德帝一躬身。
  “朕赦你无罪。”宣德帝见杨庆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知道有些话杨庆不好说出口,于是一边咳嗽着一边说道。
  “皇上,奴才接到奏报,越王私下里与朝廷几名文武大员来往甚密,似乎想要当摄政王辅佐太子。”杨庆闻言不再隐瞒,低声向宣德帝禀告。
  “摄政王?”宣德帝的脸上流露出惊讶的神色,随后眉头紧紧皱着,神情变得无比冷峻。
  越王朱瞻墉洪熙帝的嫡三子,宣德帝的亲弟弟,永乐二十二年受封越王,建邸衢州府但并未就任而是留在了京城陪伴洪熙帝夫妇,洪熙帝驾崩后又在京城侍奉张太后。
  宣德帝一共有两个亲弟弟,除了三弟越王朱瞻墉外,还有五弟襄王朱瞻墡,永乐二十二年受封襄王,宣德四年就藩长沙。
  由于宣德帝幼时深受永乐帝喜爱,故而陪在张太后身边的就是朱瞻墉和朱瞻墡,与张太后的感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