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608章

执宰大明-第608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为了巩固统治,元朝将“保甲制”推向了一个极端极端。
  保甲制度是封建王朝的一种社会统制手段,它以“户”(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人员管理,儒家的政治学说是把国家关系和宗法关系融合为一,因此家族观念被纳入君统观念之中。
  汉代有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唐的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百户为“里”;北宋的王安石变法时提出了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等等。
  等到了清朝,终于形成了与民国时期十进位的保甲制极为相似的“牌甲制”,即以10户为1牌,10牌为1甲,10甲为1保,由此建立起了封建皇朝的基层管理制度。
  元朝的保甲制是出现了“甲”,以二十户为一甲,设甲生,其管理者称为保长,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担任。
  据一些文字和明间传说中记载,这二十户家庭的财产和女人保长可以肆意取用,汉人和南人不得拥有金属刀具,每十户人家只能共用一把菜刀,且菜刀平日里须寄放在管理者家。
  因此,享有初夜权一事虽无正史以律例的形式记载,但如果保长拥有巨大的权限,那么享有初夜权一事也就顺理成章了。
  此时此刻,粗壮将领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大祸临头了,还以为是有人来跟自己争抢女人,由于通州城的蒙古军队来自不同的部落,故而相互间因为争抢财物和女人时常爆发冲突。
  只要不闹出人命官司,阿鲁台等高级蒙古将领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手心手背都是肉,很难做到一碗水端平。
  查干巴拉见粗壮蒙古将领态度嚣张,眉头皱了一下后飞起一脚踹在了他的小腹上,蒙古将领顿时闷哼了一声,倒飞着摔在了地上,嘴巴一张剧烈呕吐了起来,把晚上吃过的饭菜悉数吐了出来,使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难闻的酸臭味。
  “阿鲁台晚上住在哪里?”等粗壮蒙古将领吐完,查干巴拉一挥手,边上的两名手下就架着粗壮蒙古将领拖到了他的面前,他面无表情地问道。
  “你是什么人?”经过刚才的一番折腾,粗壮蒙古将领已经醉意全无,见查干巴拉打探阿鲁台的下落,立刻意识到查干巴拉来者不善,于是瞪着眼睛问道。
  “大明辽东副总兵麾下游击将军!”查干巴拉闻言冷笑了一声,神情冷峻地说道,“如果你想活命的话就乖乖按照我的话去做,否则明年的今天就是你的忌日!”
  “你……你竟然投靠了明朝?”听闻此言,粗壮蒙古将领顿时流露出震惊的神色,一脸难以置信地望着查干巴拉,他开始还以为查干巴拉要找阿鲁台寻仇,万万没想到查干巴拉竟然会是大明的人,要知道现在蒙古军队在战局中占据着优势,查干巴拉投靠大明简直就是自寻死路。
  “大元和大明本就是一家,何来投靠一说?”面对粗壮蒙古将领的质疑,查干巴拉冷笑着说道,“大元入主中原一百多年,早已经与中原相融合,如今大明昌盛大元衰败,一切不过顺应时事而已。”
  “告诉你,太师大人身边有重兵守护,你们就是知道他在哪里也伤不到他,我劝你还是趁早离开,等到天亮就会有人来这里找我,届时你们可就插翅难逃了。”
  粗壮蒙古将领脸上的神色更加惊愕,无论如何都想不到查干巴拉会说出这么一番冠冕堂皇的话来,随后回过神来,色厉内荏地向查干巴拉说道。
  “这勿需你操心。”查干巴拉冷冷地望着那名粗壮蒙古将领,“只要告诉我想知道的,我就留你一命。”
  “我会找人核对你说的东西,如果你耍花样的话,我会让你生不如死!”说着,查干巴拉双目杀机一闪,冷冷地警告粗壮蒙古将领。
  “你……你是辽东明军?”见查干巴拉丝毫不在意阿鲁台有重兵守护,粗壮蒙古将领先是微微一怔,随后意识到了一件事情,脸色顿时大变,神情惊惶地望着查干巴拉,“难……难道你……你们入关了!”
  “何去何从你想好了,机会只有一次,过了这个村可就没这个店了!”查干巴拉的双目流露出一丝得意的神色,开口告诫着粗壮蒙古将领。
  “哼,你还是死了心吧,我是绝对不会出卖太师的,通州城有十万大军,你们休想拿下。”粗壮蒙古将领的脸色变了几变,随后咬着牙瞪着查干巴拉。
  “是吗?”查干巴拉的嘴角流露出一丝轻蔑的笑意,伸手拔出腰上的一把短刀就势插在了粗壮蒙古将领的大腿上,手腕转了几下,笑眯眯地问道,“你刚才说什么,我没有听见。”
  “我说……我什么都说。”粗壮蒙古将领没想到查干巴拉说动手就动手,大腿处立刻传来钻心般的疼痛,疼得他脸色刹那间就变得苍白,连忙开口求饶,依照目前的情形来看,如果他不老实交代的话恐怕小命就要留在这里。
  “早这么做就对了,何苦要自讨苦吃!”查干巴拉闻言满意地松开了手里的短刀,阿鲁台是李云天首要抓获的目标,只要能抓住他就是大功一件。
  不过令查干巴拉感到可惜的是,粗壮蒙古将领只知道阿鲁台在城里的住址,不清楚瓦剌卫拉特部首领脱欢住在哪里,脱欢是李云天在通州城要抓的第二重要的目标,只要能将脱欢与阿鲁台擒获的话那么蒙古军队将成为一盘散沙。


第725章 收复通州

  凌晨时分,夜幕笼罩下的通州城一派沉寂,忙碌了一天的人们皆已进入了梦乡。
  忽然,通州城的北门缓缓打开了,查干巴拉从里面走出来,一手举着一支火把,一手拎着一把往下滴着血的刀,身后的地上横七竖八地倒着二十来具蒙古兵的尸体。
  夺取城门的过程比查干巴拉预想得要顺利许多,由于蒙古军队的松懈再加上晚上把守城门的士兵并不多,因此这就给查干巴拉提供了很好的下手机会,率领着手下的卫兵顺利夺去了城门楼。
  在城门外站定身形后,查干巴拉举起手里的火把向对面黑夜中划了几个大圈。
  伴随着查干巴拉的这个动作,黑夜中传来一阵低沉凌乱的脚步声,只见夜幕下有无数寒芒在晃动,是月光映射在兵器上所泛出的幽光。
  很快,黑压压的人影出现在了查干巴拉的眼前,以骁武军打头的明军拎着手里的兵器蜂拥进入了城里,在查干巴拉手下人的带领下有条不紊地向蒙古军队的军营和高级将领的住宅奔去。
  城北两里处的一个山丘上,李云天默默地望着那些在夜幕下向通州城快速进发的明军将士,查干巴拉按计划夺取城门使得通州一战明军已经占据了主动,剩下的事情就是两军血腥的厮杀,也不知道城里有多少居民会死在今晚的战乱中。
  在李云天的注视下,寂静的通州城里逐渐热闹了起来,入城的明军与城里的蒙古军队相继在多处交战,整座城市仿佛一下子从睡梦中惊醒,变得越来越喧闹,一些地方甚至燃起了大火。
  李云天皱着眉头望着眼前的这一幕,通州城的七万蒙古军队是此次南侵的主力,只要将其一举歼灭,那么鞑靼和瓦剌就将彻底失去与大明相抗衡的筹码,因此这一战对大明和北元之间的战局至关重要。
  按照李云天的计划,明军从北门进入通州城后将率先夺取通州城的东门和西门,接应埋伏在东门和西门外的明军进城,逼着城里的蒙古军队从南门撤离。
  巷战是李云天绝对不愿意看见的一幕,因为巷战对守城的蒙古军队更有利,一旦双方陷入僵持中将给明军带来重大的伤亡,故而他采用围三阙一的常用战术把南门留给蒙古军队,将蒙古军队从南门赶出城,在城外与蒙古军队决战。
  以前,李云天十分忌惮与蒙古军队进行野外作战,不过今时不同往日,女真骑兵再加上蒙古达颜部、兀良哈部和辉特部骑兵,李云天手中的女真和蒙古骑兵已经有三万五千多人,对付蒙古军队的骑兵绰绰有余,因此他现在期盼在野外用骑兵冲垮蒙古军队残余的士气,进而将蒙古军队围歼。
  “希望你在通州城!”望着通州城里越来越亮的火光,李云天的口中喃喃自语了一句,他口中的“你”指的是身份神秘的阿仇。
  招揽了把秃孛罗后,李云天曾经问过把秃孛罗关于阿仇的事情,不过把秃孛罗也不清楚阿仇的底细,只知道脱欢十分器重阿仇,并且阿仇不仅行军打仗很有一手,而且也很有谋略,帮助脱欢收复了好几个草原上的大部落。
  由于阿仇是脱欢的人,故而把秃孛罗也不好过问太多,虽然他和脱欢都是瓦剌的大首领,但是相互间的关系并没有外界看起来的那样好,彼此也有着不少矛盾,只不过由于有着共同的敌人――鞑靼这才结盟。
  值得一提的是,历史上,脱欢杀了鞑靼太师阿鲁台后,又相继杀了瓦剌两大首领把秃孛罗和太平,进而统一了蒙古草原,给其子也先在土木堡擒获正统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见把秃孛罗与脱欢之间的关系也不过尔尔。
  像以前一样,李云天并没有留在那个山丘上关注通州城里的战局进展,而是随后就返回军帐补觉,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雷婷是不会打扰到他。
  李云天之所以去补觉,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攻城计划充满了信心,故而没有必要在山丘上干耗时间,不如趁此机会养精蓄锐,以饱满的精神来迎接明天的纷乱复杂的事务。
  第二天,直到下午李云天才懒洋洋地从床上爬起来,当他揉着惺忪的睡眼走出军帐时,几名身穿官袍和便装的男子正在一棵大树下小声地谈笑着。
  “参见侯爷!”见李云天出来,几个人纷纷走上前向他行礼。
  “诸位辛苦了。”李云天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走上前扶起了一名身穿便装、发须洁白的老者,笑着说道,“老师,您老怎么也来了,应该是学生去拜会您猜对。”
  这位发须洁白的老者是大明原南京礼部左侍郎刘通,七十有六,洪武年间的进士,李云天当年会试的时候他是其中的一名考官,因此李云天称其为“老师”。
  六年前,古稀之年的刘铭得以致仕,他并没有留在南京城,而是回到老家通州定居,就住在通州城内。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官员的致仕年龄中国很早的时候就有明确规定,《礼记?曲礼(上)》记载载:“大夫七十而致事”。
  也就是说,官员七十岁致仕,这一规定从周代就开始开始,并且一直延续了下去。
  官员的致仕年龄发生重大调整始于明朝,洪武十三年二月,明太命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听致仕,至此,六十岁退休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相对于脑力劳动的文官,体力劳动的武官在六十岁时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来投入到军务中去,因此洪武十八年八月,明太祖又命内外指挥、千、百户、镇抚,凡年五十以上者许以子孙代职。
  由于明太祖的这道圣谕,大明武职官员的致仕年龄提前到了五十岁,当然了,这里面的武职官员不包括那些跟随明太祖立国的开国功勋。
  而永乐帝登基后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恢复了七十岁致仕的古制,这是因为靖难之役后大批文武官员被杀,因此永乐帝不得不延迟官员的退休年龄,不过等到永乐中期大明有了足够的官员贮备后,又恢复到了六十岁致仕的。
  虽说律例规定官员们六十岁就要致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