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529章

执宰大明-第529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皇上,臣自知罪无可恕,承诺皇上的恩典才苟活至今,心中万分感念皇上的恩情。皇上励精图治,百姓安居乐业,待臣见了列祖列宗后必把大明的兴旺景象如实禀告。”
  随后,汉王望向了宣德帝,向宣德帝一拱手,郑重其事地说道,“皇上,待臣走后希望皇上能把臣的家眷迁往江南,让他们能安度余生,臣感激不尽!”
  常言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想汉王当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孤傲,如今既然肯向宣德帝低头,也不免令人感到些许唏嘘。
  “好,朕答应你将他们迁往江南。”宣德帝沉吟了一下后向汉王点了点头,经过这些年后汉王在大明勋贵中的影响力早已经消散,尤其是交趾叛乱的平定使得宣德帝在军中威信暴涨,故而汉王此时已经无法对他构成威胁。
  汉王的家人早已经被贬为庶民,宣德帝此举既是为了顾全皇家的亲情,同时也是向天下人展现他的肚量,可谓两全其美。
  “臣谢过陛下。”见宣德帝答应了他的请求,汉王的脸上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再度向宣德帝躬身行礼,数年来的幽禁生活已经磨平了他身上的桀骜棱角,现在除了给家人谋一个好出路外他已经无欲无求。
  说完后,汉王长长吁出一口气,脑袋无力地向前耷拉了下去,脸上挂着淡淡的笑容。
  李云天见状暗自摇了摇头,心中有一种莫名的伤感,这还是他在汉王叛乱被平定后第一次见到汉王,与以前相比汉王已经完全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由得使他惺惺相惜。
  “皇上,皇叔已经去了!”见此情形,房间里的众人顿时大惊,一名太医连忙上前伸手在汉王的鼻前探了一下,接着又摸了摸汉王的颈部,随后转身向宣德帝跪了下去,沉声禀告道。
  由于汉王已经被削了爵位,故而已经没办法再被人称为王爵,即便是“皇叔”二字用的也有些勉强,无法使用王爷去世时的“薨”字。
  听闻此言,汉王妃和几个小王爷顿时跪在地上掩口而泣,由于宣德帝和张太后在他们不敢哭得太大声,免得惊了圣驾和銮驾。
  “皇上,先皇只有两个兄弟,善待皇叔吧!”张太后的眼眶有些湿润,伸手擦拭了一下眼角后向宣德帝说道。
  “母后放心,朕知道该如何做。”宣德帝向张太后微微一躬身,随后开口吩咐立在一旁的金英,“传朕旨意,以亲王之礼厚葬皇叔,将其葬在凤阳祖陵。”
  “奴才遵旨!”金英闻言躬身答道。
  “谢皇上。”汉王妃连忙领着汉王府的几个小王爷给宣德帝磕头谢恩,宣德帝此举也算是让被贬为庶民的汉王认祖归宗,得以善终。
  汉王离世的消息出现在第二天《明新报》的头版头条上,使得《明新报》在上午就被抢购一空,虽说汉王已经被幽禁已久但他再怎么说也是靖难的功臣,曾经距离皇位只有一步之遥的亲王,外界自然对他的消息自然非常关注。
  当然了,这条消息之所以能刊登在《明新报》的头版,是因为宣德帝要把已经成为平民的汉王葬在皇族凤阳的祖陵,充分彰显了宣德帝的宽容仁厚,使得汉王这个一代枭雄以一种悲情而又温馨的方式落下了人生的帷幕。
  就在《明新报》报道的同一天,汉王的灵柩离开京城赶赴凤阳,准备准备在凤阳低调办理丧事,虽然宣德帝法外开恩让汉王得以进入祖陵,但汉王毕竟背着叛乱的罪名,因此岂可张扬?
  后来李云天才知道汉王为何对他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大的转变,汉王被幽禁的时候虽然无法离开住所半步但并不是与世隔绝的,宣德帝让人将每天的《明新报》送过去让汉王阅读解闷,故而汉王知道他率军平定交趾叛乱以及彻查两淮盐道的事情。
  在汉王看来,无论是平定交趾叛乱还是彻查两淮盐道都是无比艰巨的任务,稍有不慎就可能到达万劫不复的地步,可李云天不仅顺利达成了任务而且还完成得非常出色,这使得汉王对他是刮目相看。
  毕竟像李云天这样甘冒九死一生的危险去给大明办差而且还拥有卓越能力的官员可谓寥寥无几,单单从李云天费尽千辛万苦平定交趾叛乱一事上汉王就已经摒弃了与李云天之间的恩怨,再怎么说他也是皇族后裔,自然不希望看见交趾从大明分离出去。
  故而,汉王临终前希望能见李云天一面,宣德帝于是让李云天进了宫,否则以李云天的身份再加上与汉王之间的关系,宣德帝是绝对不会让他进宫来触汉王的霉头,汉王最终还是认可了李云天当年选择洪熙帝和宣德帝的决定。


第633章 军情突变

  汉王的离世使得李云天的心情显得有些沉重,汉王是他在大明遇到的第一个重量级对手,当年他在黑牛镇可谓侥幸赢了汉王半招,否则汉王一旦抵达京城的话后果不堪设想,这种惺惺相惜的心境只有作为对手的他和汉王能体会到。
  在历史滚滚前行的车轮下,汉王之死的余波很快就被宣德帝御驾亲征鞑靼部的喧闹所淹没,京师各个衙门都忙着准备宣德帝的亲征事宜。
  帝王出行非同凡响,除了征伐大军外还有随行的仪仗、护卫和内侍宫女等等,一大群人的吃喝拉撒都要顾及到,是一项繁琐浩大的工程。
  随着北征鞑靼部日期的临近,李云天在军阁、内阁和六部之间来回奔波,商议与宣德帝出征有关的各项事宜,他也不想如此劳累可无奈身为讲武堂总教官、左春坊大学士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不得不参加那些议事。
  京郊大营骁武军的营地一派热火朝天的训练景象,此次驻扎在大营的青龙军团和朱雀军团将悉数出动,其身份等同于宣德帝的禁军。
  值得一提的是,青龙军团的大同大营和朱雀军团的辽东大营年前的时候已经从当地的军户和民户当众各自招募了两万余人,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集训。
  如此一来,李云天在白虎军团后成功地将青龙军团和朱雀军军团的兵力扩充到了一个军的规模。
  按照李云天的计划,大同大营和辽东大营的新兵将在原地待命,此次北征鞑靼部由于明军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故而他只准备动用大同大营的新兵与鞑靼部交战,辽东大营的新兵留着日后对付兀良哈三卫。
  就在京城各部院衙门的事务按部就班地忙碌进行时,宣德帝出征的前一天,辽东都司忽然传来了八百里加急快报,兀良哈三卫在毫无预警的情形下忽然夜袭了辽东都司与大宁都司临近的西部重镇西岭城。
  在兀良哈三卫的疯狂进攻中,西岭城守军经过一昼夜的抵抗后崩溃,守将和知府战死,两万名明军死的死降的降。
  西岭城一破,辽东都司的治所辽阳城就暴露在了兀良哈三卫的兵锋之下,从西岭城到辽阳城之间已无明军把守的重镇,故而辽东都司都指挥使连忙派人向京师求援。
  据辽东都司指挥使奏报,进攻西岭城的兀良哈三卫兵力竟然高达五六万人之众,而明军在辽阳城的兵力也不过才两万,一旦敌军涌进辽东都司的腹地那么辽东都司将陷入困境。
  虽说辽东都司拥兵十二万,但其兵力都分布在辽东地区的各个卫所中,尤其在东部与朝鲜王国接壤一线布置了五万兵力,局部地区的兵力只剩下三万而已。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兵力都是纸面上的数字,近些年来辽东都司的兵员空额达到了三成,也就是说辽东的总兵力也才八万多人,与兀良哈三卫相比数量上没有太大的优势。
  况且,即便是辽东都司的军队战斗力排在大明军队第二档上,仅次于京军,拥有关内人所没有的强壮体格,但由于训练松懈再加上士气低落,面对骁勇善战的游牧民族无疑还是居于了劣势。
  辽东都司的急报传到军阁后,军阁阁员们大吃了一惊,即便是加上那些被裹挟的游牧部落,兀良哈三卫的总兵力也不过才五六万而已,如今大宁都司的兵力还在长城外与兀良哈三卫的兵力对峙,进攻辽东都司的敌军从何而来?总不能凭空冒出来的吧?
  军阁首辅张辅不敢怠慢,接到辽东都司的急报后立刻进宫向宣德帝禀告,辽东都司孤悬关外,一旦有变那么大明东北的形势不堪设想。
  宣德帝接到奏报后大吃了一惊,先前大明并没有将兀良哈三卫放在眼里,准备先收拾了鞑靼部回过头来再对付兀良哈三卫,万万想不到辽东地区竟然风云突变,给了大明一个措手不及。
  对于宣德帝来说,辽东地区的局势比山西行都司地区的局势更为严峻,山西行都司住着的几乎都是汉族百姓,而辽东地区则是以游牧民族为主,倘若被兀良哈三卫煽动起来的话恐怕将酿成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因此,在北征鞑靼部的前一天下午,宣德帝紧急将军阁阁员、内阁阁员和九卿召入乾清宫商议对策。
  李云天承蒙宣德帝的恩旨得以列席大明最高等级的御前会议,由于资历浅薄故而位列最末的位置,不动声色地听着众人在那里给宣德帝出谋划策。
  鉴于目前的局势,摆在宣德帝面前的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是继续北征鞑靼部,然后派遣朝中勋贵统兵出关救援辽东都司,另外一个选择是暂停北征鞑靼部,派遣两支部队分别前往山西行都司和辽东都司作战。
  支持宣德帝继续北征的自然是军阁的阁员,毕竟宣德帝已经昭告天下,倘若此时停止北征鞑靼岂不贻笑大方,让宣德帝的颜面何在?
  况且,军阁的阁员认为辽东的形势虽然紧急,但还远未到影响宣德帝北征的地步,只要集结部队前去救援就足以将兀良哈三卫剿平。
  内阁阁老和九卿则希望宣德帝以安全为重暂停北征鞑靼,坐镇京城指挥大明的两支部队与鞑靼部和兀良哈三卫作战。
  在这些文官看来,倘若朝廷要救援辽东,那么必然会从宣德帝所集结的十五万大军中抽调兵力,这些兵力可谓是大明的精锐,如此一来宣德帝身边的军队实力将减弱不小。
  鞑靼部虽然只是北元残部之一,但凶悍好战,实力不容小觑,否则永乐帝也不会多次北征鞑靼部和瓦剌部,如果随行护卫宣德帝的兵力减弱那么很有可能给对方可乘之机。
  由于军阁与内阁、九卿的意见相左,故而双方在宣德帝面前展开了激烈的争执和辩论,这使得御前会议从下午一直持续到了晚上。
  面对着眼前的这个复杂的局面,宣德帝一时间也难以抉择,正是因为他年幼时曾经跟随永乐帝北征鞑靼部和瓦剌部,故而清楚北元残部的实力,一旦分兵增援辽东那么在兵力上就会失去不少优势。
  尤为令宣德帝不安的是,兀良哈三卫此时在辽东发难有与鞑靼部遥相呼应之嫌,这意味着鞑靼部很可能已经对此次南侵有了充分的准备,这使得局势变得异常复杂。
  “镇武侯,你如何看待此事?”晚上,待宫女们端上宵夜后,神色已经有几分疲惫的宣德帝抬头望向了在那里静静地吃着糕点的李云天,李云天自始至终未发一言。
  李云天虽然得以列席如此重要的御前会议,但他有自知之明,现场的文臣勋贵都是资历显赫的朝廷大员,故而他知趣地闭上了嘴巴,以免喧宾夺主。
  听闻此言,现场众臣不由得望向了李云天,他们这才想起来李云天还没有开口发表见解,作为宣德帝最为信赖的臣子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