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执宰大明 >

第131章

执宰大明-第131章

小说: 执宰大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子殿下,恐怕这是本公最后一次这样称呼世子殿下,等王爷登基,世子殿下可就成为了太子。”青年右侧是一名国字脸中年人,有着黝黑的皮肤,笑着向青年说道。
  “威国公此言可有僭越之嫌,现在遗旨未到,谁来一承大统还尚未可知。”青年闻言笑了起来,他就是汉王朱高煦的次子,汉世子朱瞻圻。
  国字脸中年人自然就是威国公鲁仲乾,后军都督府的左都督。
  “肯定是王爷了,王爷靖难的时候立有大功,这天下本应该就是王爷的。”这时,坐在朱瞻圻左侧的瘦长脸中年人宏声说道,“除了王爷,本侯谁也不服!”
  此人是武宁候冯长安,左军都督府右都督。
  在五军都督府中,左军都督府和后军都督府的战斗力是最强的,而且在京城的京卫也是最多,故而鲁仲乾和冯长安自然要分坐在朱瞻圻的左右。
  “对,除了王爷,有谁配执掌大明江山!”在座众人闻言,纷纷高声附和着冯长安。
  “倘若父王登基,在座的诸位都是从龙的功臣,父王定然不会忘记大家。”朱瞻圻的嘴角流露出一丝得意的神色,举起了手里的酒杯,抛出了一个巨大的诱饵。
  “愿为王爷效命!”在座众人纷纷举起酒杯,异口同声地喝道。
  “威国公,听闻忠勇侯的女婿从北征大军中失踪,下落不明,现在可有他的消息?”喝完了杯中的酒后,朱瞻圻想起了一件事情,不由得问向了鲁仲乾,现在可是非常时期,不能出丝毫纰漏。
  “世子放心,本公已经在返京的途中设置了重重关卡,保管一只蚊子都无法飞过来。”鲁仲乾躬身回道,“另外,犬子天行已经在京城安排了人手,只要他在京城出现立刻通报。”
  “据闻此人北征之时深受皇爷爷的器重,时常招入御辇中伴驾,记录皇爷爷的日常事宜,如今他忽然失去了踪迹,实在是令人不安。”朱瞻圻放下手中的酒杯,皱着眉头感慨了一句,“如果忠勇侯能认清形势,那么此时京城大局已定!”
  “世子,不过一个小小的御史而已,能翻起什么大浪来?”冯长安不屑地冷哼了一声,他与周征素来不和,大大咧咧地说道,“只要遗诏一到,那么天下就是王爷的了。”
  “武侍郎、秦侍郎、范御史,届时朝堂之上还要仰仗三位。”朱瞻圻也觉得自己有些过于敏感,笑着望向了坐在对面的三位文臣模样的人。
  “世子言重了,这些是下官的份内之事。”坐在中间的一名粗壮中年人向朱瞻圻拱了一下手,笑着回答。
  他是兵部右侍郎武通,左侧坐着的是刑部左侍郎秦永祥,右侧是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范彬,兵部、刑部和都察院不折不扣的三大堂官。
  如今是大明改朝换代的关键时刻,京城各大部院的堂官们自然不会铁板一块,有些人为了日后的前程考虑,自然会在心中打起自己的小算盘,投靠实力占优的汉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等到汉王矫诏时,有武通、秦永祥和范彬在朝堂上为其摇旗呐喊,既会使得文臣们的士气大受打击,也增加了汉王登基的正统性。
  朱瞻圻对武通的回答很满意,脸上流露出得意的神色,现在不仅京城的大多数勋贵都支持汉王,而且文臣中也有不少人暗中投诚,想要谋个好出身。
  届时只要朱高煦手握遗旨进入紫禁城登高一呼,必将继承大统,而他就是大明的太子,未来的储君。
  值得一提的是,在座的众人中,像鲁仲乾和冯长安这样手握重兵的五军都督府左右都督一共来了六个,而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一共才十个。
  其中,后军都督府除了鲁仲乾外,右都督安武候龚魁也在。
  这六名都督加起来的话,手中统辖的京卫高达三十三个,占居了京卫的百分之六十六,这就是朱瞻圻的底气。
  在剩下的十七个京卫中,忠勇侯周征的手里握着十个,不仅如此,他还统帅着大明京师三大营中的三千营。
  三大营由永乐帝组建,是驻守京城的京卫统称,细分的话有神机营、三千营和五军营,归五军都督府管辖,内卫京师,外征备战。
  神机营是掌管火器的部队,配备有火炮和火铳,总兵力五千余人。
  三千营是由蒙古骑兵为骨干足见的骑军,初建时只有三千人,后来经过不断的扩编,到了永乐后期的时候已经高达五千人,是永乐帝手下最为强悍的骑兵力量,在战斗中担任突击的角色。
  五军营就是驻守在京城的那些京卫,一共五十个,是拱卫京师的主要力量。
  也正是因为这样,朱瞻圻感慨如果周征也投奔汉王的话,那么京城的大局已定,凭借守卫皇城的那二十二个亲卫,根本就不是京卫的对手。
  威国公府上有聚会,忠勇侯侯府也有一个酒局,与威国公府不同的是酒桌上就围坐着三个人。
  除了周征外,另外两人一个是右军都督府左都督、义国公张昊,另外一个是前军都督府右都督、安平候牛世豪。
  周征和张昊、牛世豪在靖难时是生死与共的兄弟,对永乐帝忠心耿耿,虽然汉王极力拉拢但至今仍忠于永乐帝,也就是忠于大明的皇权。
  太子之所以能在京城与汉王势均力敌,最主要就是周征和张昊、牛世豪这三位统兵都督听从他的号令,要不然太子将会被困在皇城之内。
  眼前的形势使得周征三人并不乐观,三人已经知道赶来京城传遗诏的杨荣和海寿,在河北都司五个卫兵力的“保护”下已经距离京城只有百余里,已经进入京畿地区的范围,后天中午的时候应该就能赶到。
  很显然,杨荣和海寿已经在汉王的控制中,如果汉王矫诏的话那么他们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唯有遵从遗诏行事,因为他们无法证明那个遗诏是假的,如果抗旨的话那就无疑是谋逆。
  可是,如果明明知道汉王矫诏而无动于衷,三人的心中也非常难受,感觉以后无颜在九泉之下面对永乐帝,因此现在的心情非常复杂和矛盾。
  按照大明的军律,如果没有兵部的调兵文书的话,河北都司的军队是不能进入京畿地区。
  可现在情况特殊,失去了永乐帝的震慑,兵部的那些文臣已经拿五军都督府的那些勋贵悍将没有丝毫的办法。
  不仅河北都司的军队进入京畿地区,山西都司的军队已经在山西和河北交界地驻扎,山东都司的军队也在山东和河北交界地驻扎,河南都司的军队在河南和河北交界地驻扎,其余各地都司的军队也都纷纷聚拢,摆出了进京勤王的架势。
  自从靖难之后,大明皇室再一次因为皇位之争到了兵戈相见的地步,后果如何难以预料。
  “雨婷见过两位叔伯。”就在周征和张昊、牛世豪商量着事情的时候,房门忽然被人推开了,周雨婷在雪儿的搀扶下,挺着肚子走了进来,冲着张昊和牛世豪微微福了一身。
  “你怎么来了,都是有身孕的人了,不在家好好歇着!”周征见状不由得开口埋怨了一句,让下人给周雨婷搬来了一张椅子坐下。
  李云天此时还不知道,他离开家的那天晚上并没有白折腾,终于命中了靶心,使得周雨婷有了身孕。
  “爹,女儿怎么听说云天下落不明,没在北征大军里了?”落座后,周雨婷咬了一下嘴唇,故作镇定地问道。
  李云天在北征大军里莫名失踪一事现在只有极少数人知晓,周征虽然知道这件事情,但绝对不会告诉身怀六甲的周雨婷,以免周雨婷担心,毕竟李云天出了什么事情京城里没人清楚,现在也不知道是死是活。
  由于行事周密,北征大军里的人根本就不知道李云天什么时候离开的队伍,而且沿途也没有丝毫关于他的消息,好像忽然之间他就凭空消失了似的。
  如果不是今天下午有一名勋贵的女眷来李家,打着探望周雨婷的名义,旁敲侧击地打听着李云天的下落的话,那么周雨婷还会一直被蒙在鼓里,根本就不知道李云天失踪的事情。
  故而,忐忑不安、担惊受怕的周雨婷前来侯府找周征探问消息,想知道李云天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好好的人怎么说消失就消失了。一


第160章 三策建言(二更)

  “你这是从哪里听来的谣言?云天身为皇上身边的近臣岂会下落不明?”周征的眉头微微皱了一下,不动声色地望着周雨婷,矢口否认了李云天失踪的事情,以免周雨婷为此事担忧。
  “爹,我知道你是为女儿好,可女儿现在已经不是小孩子了,应该知道自己夫君的境况。”周雨婷闻言脸色顿时变得有些苍白,周征越是否认她的心里就越怕。
  她这两天也隐隐约约听说了永乐帝驾崩的消息,如此看来的话李云天的事情绝对不会是空穴来风,肯定是发生了什么她不知道的事情。
  “其实爹也不知道云天去了哪里,等杨大人到了京城就能知晓发生了什么。”周征见状无奈地叹了一口气,苦笑着向周雨婷说道,他口中的杨大人自然指的是杨荣。
  “爹,云天会不会……会不会……”周雨婷感觉周征没有骗自己,沉吟了一下后,神情惊惶地说道。
  “绝对不会!”周征断然打断了周雨婷,神情严肃地望着她,“现在没有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云天智勇双全,绝对不会出事的。”
  “那他究竟去了哪里,为什么他要离开北征大军?为什么他音信全无?”周雨婷的眼眶顿时变得红润,她现在已经完全乱了方寸,如果李云天有什么意外她和肚子里的孩子怎么办?
  “雨婷,云天是在先帝驾崩后消失的,很可能肩负着什么重要使命,故而不方便透露行踪。”这时,张昊忽然开口,安慰道。
  “重要使命?”周雨婷有些不明白张昊的意思,双目闪过诧异的神色。
  “先帝雄才大略,肯定已经安排好了大行之后的事情。”牛世豪望了周征一眼,见周征微微颔首,于是低声说道,“如果我们没有猜错的话,云天的身上很可能有先帝的遗诏!”
  “那么多的大臣为什么单单选他?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御史而已!”周雨婷怔了一下,有些不明白永乐帝为何要这样做。
  “除了御史,云天还是翰林院的庶吉士,是先帝身边的伴驾近臣,正好有回京传遗诏的资格。”牛世豪笑了笑,向周雨婷说道,“这或许正是先帝的高明之处,谁能想到先帝放着那么多的大臣不用,单单选择云天这个刚刚进京、资历尚浅的庶吉士,正好可以掩人耳目。”
  周雨婷闻言陷入了沉默,暗自为李云天祈祷,无论李云天是否秘密来京传遗诏,也无论他的任务是否能完成,心中只是希望李云天能平安无事,一家团聚。
  紫禁城,东暖阁。
  “反了,反了,简直是反了!”太子朱高炽坐在**榻上,把手里的一份公文扔在地上,怒气冲冲地说道,身体因为生气而微微颤抖着,温文尔雅的他很少发这么大的火,由此看见公文上的内容十分严重。
  房间里有四个人,除了皇太孙朱瞻基坐在**榻前的座位上,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锦衣卫指挥使赛哈智和亲军都护府大都督、武平候崔安。
  自从永乐十二年太子迎驾迟缓,使得永乐帝大怒,将其近臣幕僚都下了诏狱,只有杨士奇幸免于难,只坐了十天的大牢就被放了出来,而且还获得了永乐帝的信任,因此朱高炽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