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她每天想着从书里出来 >

第69章

她每天想着从书里出来-第69章

小说: 她每天想着从书里出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然而在今日,她终于下定了决心。两人再维持着面上的温和相处,但她成迷的身世来源,早就是两人的隔膜了吧?难怪从她醒来百里轩便再没谈过此事,而是把她放在主营里,只要她按捺不住,往外传递消息或有人故意接近。百里轩就能顺藤摸瓜查出来了。如今受伤却不回主营,心里莫不是也对她有所戒备?
  一丝推敲冒出,连日来的怪异之处便能一一串连起来。少女清理好男子满身的血污,往日清澈明亮的杏目彷如溪流化为深海,沈静得摄人。
  她不是一个受不住打击的人,只是内心还对百里轩有几分割舍不下,毕竟她真的很喜欢,很喜欢他的。秦小一无声笑起,看来自己需要当一回人渣反派了。


第80章 惊变
  北秦国元十年; 注定是庆元帝即位期间最起伏跌宕; 动荡不平的开始!
  先是在科举春闺爆中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丑闻; 牵动了朝廷上下数百官员的科举舞弊案,考生主考官双双暗通曲款; 在答卷上串通一气作下标记; 而主考官不论其文章好坏; 一律见记号便批笔通过。当这暗箱操作一经被人揭露出来,震惊了朝中上下无数人; 圣上雷霆大怒; 主考官系以莫尚书为首的; 当即下令收押刑处。
  偏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素来行事谨慎低调的端亲王爷,竟然不顾众人反对; 在大殿前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斥责当今圣上行事不严; 审案不实,更以项上乌纱力保下莫尚书; 要求翻案重查。
  听风是雨,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书生学子听闻了端亲王爷的冒死保存舞弊案主谋,早已起了不满之心,加之流言蜚语坊间传言的大肆宣扬下; 民间暗暗传出; 乃是端亲王爷看上了美貌无双的莫家小姐,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保下莫家一系。怒不可歇的书生们纷纷联名上书,希望圣上能严惩主考官员。
  圣上震怒; 眼看一场科举考试竟然就此激起民愤,动摇了朝廷威望,激怒之下他收回了端亲王爷手中的重权,发配雁东了事。这一举动无疑于变相摘下了端亲王爷的亲王头衔,但也在最后及其含糊的把莫尚书株连九族的酷刑改为流放。
  就在朝中大臣暗道,此事大约是不了了之罢,各地却开始爆发祸乱。先是玉兰关外惊现蝗灾,闹的粮食失收,继而河西村处又遇旱灾,老百姓受不了这天灾逃难般迁移避居。正当朝廷争执不下,是该拨赈粮还是派人查处时,路上因饱受饥饿劳苦而死的难民越发的多了起来,尸死荒野,引来的蛇鼠秃鹰竟然吃得比人还壮大,瘟疫便是在那时相继爆发。
  天灾人祸苦舍离别不断上演,自然弄得人心惶惶,民心全失,此时也不知道古月氏如何收到消息,居然举兵来袭。
  老百姓以为国之将倾乱世来临,各地英豪集结四起,打算趁乱浑水摸鱼自立为王时。已定的大势突然扭转,当初让举国学子痛恨非议的端亲王爷,居然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一举歼灭了古月氏十万大军!
  还记得,当时古月氏来犯的消息报上朝廷。金鸾大殿中一排德高望重的老臣相继拱手出来,他们痛斥道:“国内天灾不断,民心惶惶不可终日,朝政为了救灾民于水火,早已拨出大量的赈银,如何还能支撑雁东军队,端亲王爷不知体恤国情就算了,还临战前押下主将郭嘉,当真糊涂至极!”
  老臣仗着自己两朝元老的身份,对远在雁东的端亲王爷好一番毫不留情面的申饬。而曾被端亲王爷打压,当朝斥责过的朝臣亦不甘落后,纷纷站在老臣身后同声附和,拱手赞成。
  大殿之上,冕旒冠下,至高无上的帝王有着一张与百里轩极为相像的脸庞,虽没有百里轩年轻俊郎,含清癯儒雅之感。又是年长数十岁,面相颇显老态倦意,但神情却是如出一辙的波澜不惊,喜怒不形于色。此人便是百里轩的同胞兄长,北秦国至高无上的国主——庆元帝。
  庆元帝深沉如海的眸子直直的望向他的爱子,一字一句问到:“太子以为,该当如何”太子在朝中浮沉多年,自然知道什么时候该出言直述,什么时候该闭口不谈。亲恩使然,他不该当面去斥诉端亲王爷,毕竟端亲王爷怎么说都是自己的亲皇叔。
  可现在是大好时机,要是不趁机扳下他这位小叔,日后让端亲王爷翻身了,他不就树立了一位强大的敌人到底是权力驱使,太子两相衡量下,决定委婉的表达了一番亲情虽重,但还是会狠下心来秉公办理,故与大臣看法一致云云。
  龙椅上庆元帝眼眸低垂,沉默不语。这时殿外正好送来八百里加急的前线战报。帝王大手一挥,直接让太监当面宣读战况,而他始终眼波平静打量着当朝太子。
  太监尖细的嗓音在大殿中徐徐响起,大臣们本来还意气风发,还得意洋洋的打算听完了前线战败后,便趁机发难的。谁知道越听越不对头,竟然是……是端亲王爷赢了
  刚刚一口一个严惩端亲王爷的老臣,脸上一阵青白交替,惊讶的张大了嘴巴。这不可能,雁东就是把那老弱病残的城民悉数聚集起来,也就三万来人,怎么可能比得过古月氏的十万大军
  尤其是刚刚说得口沫横飞的老臣,瞬间脸色涨红,他们严重怀疑,是不是前线怕圣上惩罚,故意呈了假报上来。不然这么一个从未带过兵领过将的天家王爷,怎么能赢下对方的十万大军莫不是端亲王爷战神附体了不成,早知道端亲王爷又此能耐,他们还为何要在圣上面前说这战须求和,挫了北秦国自己的威风,平白丢脸
  老臣脸上一阵青白,随即又想到刚刚自己才在帝王面前,对端亲王爷大加申饬,帝王却是毫不作制止,顿时汗如浆出。
  一时间附和的人莫不回过来神,心慌意乱冷汗直冒,不由得看向朝中前排的太子殿下。老臣中有人知道,古月氏和太子殿下是暗定了盟约的,太子以三座城池换古月氏发兵摘下端亲王爷的项上人头,继而接替端亲王爷的京中官务。如今端亲王爷不死,古月氏战败,那他们的计划是不是败露了?老臣细思极恐,顿时吓得两股战战,几欲先逃。
  太监读完前线捷报,伤亡人数后,大殿中便安静得几乎落针可闻,老臣是连大气也不敢喘一下,生怕庆元帝想起自己的过错,追究起来。庆元帝冷眼盯着低头敛目,毕恭毕敬的太子殿下,继而冷笑出声,退朝。
  百官想象中的申饬太子的情况没有出现,老臣刚刚斥骂功臣端亲王爷的事,仿佛也让大度的帝王一笑置之了。唯有政治嗅觉敏感的人暗暗察觉,这太子殿下,怕是遇上大难了。
  但翌日,太子的一个举动,彻底让在场的文武百官看懵了。大殿之上百官面前,太子竟拱手出列,自荐到玉兰关外安抚流民!
  这种先例不是没有,但在这种节骨眼上作出这种举动,就十分耐人寻味了。高坐龙椅上庆元帝眼眸低垂,看不出是何表情,大臣们也不敢直视天颜,半响罢,才听到庆元帝冷淡的说一声,准奏。
  庆元帝没细问原因,也不阻止太子前去,连关心叮嘱也没有一句,一君一臣一父一子诡异而契合的举动,让人大感奇怪。倒是太子领下旨意后,庄重的跪拜下来跪谢圣恩,这大礼行得,怎么看都有种谢罪的意味在其中。
  朝廷中多得是丈二摸不清头脑的人。而那耳聪目明,对内里门儿清又看出了蛛丝马迹的重臣,都不由自主的为太子这一招釜底抽薪感到惊叹激赏。
  而这些重臣才是朝廷中的中流砥柱,圣上的心腹纯臣。他们其实很清楚,当年那场舞弊案的身后,有着与太子殿下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敌不过太子的人断尾干净,又搜集不来实证。
  日子一久,圣上割舍不下父子之情,才以抄斩莫尚书一系震慑敲打太子。端亲王爷用着那看似荒唐,实则有效的在大殿上斥骂了百官,保下莫尚书,硬把抄家灭族的刑罚改为千里流放。
  他们昨天回去好生想了一番,私以为应是圣上看透了太子的冷血,居然连远在雁东的亲皇叔也敢当面下手,这才失望透顶罢。若圣上连最后那点亲情抛去,命人重查太子的话,这场案子才落得一清二白,太子才真的算是倒台了。
  但圣上尚未有动静,倒是太子自荐到玉兰关外作钦差巡抚,灾地难民朝不保夕祸乱四起,太子在这节骨眼上请愿前去巡查,少说也有两三年不得回京。就等于是太子殿下自己猜到圣上意图,打算以退为进,主动放下京中势力,低头认错。
  圣上会同意太子的做法。他们并不奇怪,毕竟是自己的孩子,退了抽回手了,自然也不会撕破脸面的追究。但老臣们惊讶的是,素来刚愎自用的太子殿下是受什么高人指点,还是转性了,居然会主动放手,低头服软了?
  事后,不止老臣感到以为,连一向支持太子的追随者,也感到云里雾里,但圣旨已下更改不得,太子接旨后,便要立刻回府打点行李出发,连询问的机会都没有。
  太子府上,亭台楼阁高低错落,九曲回廊布局精巧。而凉亭中,一袭单薄青衫的少女直直站在亭中,喂养着湖水中的五彩锦鲤,一派的天真烂漫。
  而少女身后,站着竟然是郭嘉与当朝太子,太子接过少女手中的鱼食,态度稀松平常。却让郭嘉惊讶得不能自持,要是朝廷中人知道,让太子近日作出了这种种奇怪举动的人,居然是端亲王爷的贴身女婢——秦小一。他们该作何感想?
  作者有话要说:  不敢回复评论区,顶风作案逃了。原谅我。


第81章 白雪
  因为目前局势已经完全偏离轨道; 原书又没有给出真正的结局; 所以秦小一只能从细节处去反复揣测; 继而推敲出它的真正走势。
  为什么要百里轩五年后才能从雁东回京呢这五年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扭转乾坤的大事?
  如果说作者只是让这五年作为基础,在时间上让莫白雪和纪少熙这段青梅竹马情加点看头; 继而让百里轩五年后回来变得更加戏剧性; 那干脆让他们三人继续在一起纠缠不是更好吗?
  文里说道; 是纪少熙的父亲,纪老侯爷依附太子; 对莫家众人落井下石; 才致莫家流放千里。文里后期一被爆出; 就成为了莫白雪对纪少熙失望放弃的原因; 偏偏作为幕后主谋的太子,在结局里却丁点没说他的去向; 说是作者忘了; 秦小一可是连一根头发丝都不相。
  抛去了所谓的情爱缠绵,从各人的遭遇乃至大局走势去看; 这会不会有点像一个局。
  在北秦国这个遵循古法祖制的家国内,这里每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大到婚嫁葬娶,通通都是有规可循的。身为太子殿下; 他自然从小就被教导要谨言慎行; 丝毫不能出错。他的父皇乃是北秦国之主,母后为世宗高家望族的贵女,自他出生起; 便完美的按照皇族嫡长子的标准来教导。
  但北秦国的国主却是手段狠辣之人,遵循法制,本不该是庆元帝登基即位,但庆元帝却从众兄弟的手里抢过了帝位,更改了宫中祖制,兄嫂续娶,这事早已成了北秦国人心照不宣的秘密。
  太子从小接受着君权神授的思想,却见到自己的父皇这一番行事做派。更何况他多年来受尽底下官员的阿谀奉承,拍须溜马,熏陶之下必然不懂克制自己的欲望,而在不断放纵自己的欲望下,太子只会不断犯错酿成大祸。
  错误越来越明显后,便像如今一般被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