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武则天]女皇之路 >

第248章

[武则天]女皇之路-第248章

小说: [武则天]女皇之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的情势应该是他们所能预想的最好状况了,葛成王不在中央,倭国各地势力各自为战,再加上一个‘青壮少’‘正饥荒’的烂摊子,要说拿下倭国应该会比拿下高句丽稍微容易些。唯一的阻碍大概就是需要越海作战这一点,大唐的战船不多,即使全部派出去,也运送不了多少兵马,要想彻底干掉倭国,必须运用好战术,也必须花费相当长的时间。
    正因为如此,吴诩觉得迅速占领近江国,攻破王都,最好是能干掉葛成王以震慑倭国,才是眼下第一要务。
    刘仁轨绕道而行的做法显然让她十分疑惑。
    李治却笑了,很多时候他总得他家阿武霸气得不像个女人,每次部署战略都喜欢直击要害。
    可这一次却与往常不同,倭国在白江村一战后,就极力收缩自己的防线,九州、丹后、若狭、越前这四处看起来是唐军最容易下手的地方,却都建起了坚固的堡垒,要想快速拿下是不可能的,也就达不到吴诩说的‘闪电战’的效果。再说,若狭国从地形上看虽是离近江国最近的登陆点,可若狭国却是个凹形港湾,若果刘仁轨贸然攻击,必然遭到其余两国的包夹,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即使大唐仗着自家船高壁坚勉强能打退倭国兵马拿下若狭,也会造成不小的损失,是以经验丰富的刘仁轨直接绕过这三国,奔向毫无防备的加贺国。
    加贺国一失,倭国北部诸国都成了一盘散沙,人人自危起来,更没有哪个‘正义之师’敢南下勤王的。
    而倭国南边的九州也在刘仁轨控制住倭国北方之后,遭到了重创。
    刘仁轨和薛仁贵军出发后不久,李小九陛下又令熊津道大总管孙仁师率领水师伺机出击倭国南部要塞——九州的筑前国。
    孙仁师也是个经验丰富的老将,知道倭国在九州设了至少四道防线来阻止大唐进攻,所以他没有贸然率海军直接攻击,而是派了麾下猛将黑齿常之乔装成百济流民到筑前国北部的长门国诈降……
    黑齿常之有勇有谋,到了长门国后不久就获得了长门领主的青睐,被其收为心腹。
    而此时,出云国和加贺国陷落的消息通过各国的眼线传到了南部,南部诸国也人人自危起来……
    筑前国领主猛然发现其领地附近海域最近总有许多船只神出鬼没,分明是唐人来侦查了……
    筑前国领主吓得魂飞魄散,当即向周边几国的领主求援。
    周边几国自己都没人可用,哪肯帮忙,实在抹不过交情的就派个百来老弱残兵来帮忙,其他交情一般般的领主只顾着加强自家城池的武装,哪里管你死活。
    倒是长门国的领主还懂点唇亡齿寒的道理,当即让主动请缨的黑齿常之带着国中一百多个青壮过来援助……
    结果可想而知,筑前国领主刚刚因为麾下增加了一支生力军,想要睡个安稳觉的时候,就被人绑成了粽子……
    太宰府一夜之间易主,筑前国内本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国中的人也多是文人和商人,除了太宰府的那千来号东拼西凑的兵马,几乎没有多少战斗力。
    所以,太宰府一破,筑前国的倭人根本就没了抵抗的心情,当即就向孙仁师投了降。
    接下来几日,唐军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控制了筑前国辖下各郡。
    筑前国一失,倭国南部的九州岛就与倭国中部的中州岛完全断了联系。
    倭国南部九州岛被孙仁师和程名振两面包夹,成为大唐的囊中之物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相对于孙仁师和程名振步步为营的智取,刘仁轨那边就充分展现‘兵贵神速’这一战略。
    加贺国临海为沙丘地带,沙丘地带与东南的加贺山地之间有大圣寺川、梯川、手取川、犀川等诸多河流。西南一直延续到东北是带状的加贺平原。可以说,加贺国是个地貌复杂,多山丘多河川少平原之地,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让加贺国一直被视为是中州岛北部的一道天然屏障。也因此,之前葛成王劳民伤财在倭国中部、南部沿海修建了大量军事堤坝和堡垒的时候,独独没有在加贺国设立太宰府。
    可是葛成王绝对想不到的是,刘仁轨会选择加贺国登陆,并带兵轻装上阵,星夜越过沿海沙丘,绕过加贺平原,直扑近江国东北边的军事要塞美浓国而来。
    近江国被建为倭国王都的时候,就在其东、西、南三面各建了一座关隘,其中东部的那座关隘就是联结美浓国的不破关。
    刘仁轨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趁着攻打大和国的葛成王没回近江之前,拿下不破关。
    这个任务看似非常艰巨,却不知上天一直都十分眷顾刘仁轨这员福将。
    由于近江政府的情报系统太过落后,以及九州的迅速陷落,根本来不及将唐军的进军情况传到近江,近江政府在收到大唐天皇的檄文时,竟然还不知道自家三个国已经陷落的消息呢!
    反而是远在大和国跟弟弟死磕的葛成王,在即将攻破奈良城的前夕,忽然收到了长门国的急报,这才知道九州岛已经无法联系,恐怕已经被唐军控制了……
    这消息简直如九天惊雷一般,炸得葛成王险些魂飞魄散!
    如果是普通人,估计得到这个消息后也顾不得收拾拐走他爱妃的弟弟了,必定是赶紧班师回朝主持大局,可葛成王好歹是一代枭雄,得知九州已失,唐军动向不明的情报后,不但不予理会,反而下令猛攻奈良城!
    在奈良城中的大海人皇子早已是强弩之末了,哪经得起他哥的这一记强攻,当下就城破被擒。
    出人意料的是,葛成王抓住大海人皇子和额田姬之后,不但没有处死两人,反而原谅了二人杀死大将私奔大和的罪过。
    大海人皇子大概也猜到他哥会这么做必定是因为唐人进犯的缘故,暗暗为自己捡了一条命而庆幸!
    为了让兄长放心,大海人皇子主动把大和国的军政大权都交给他兄长,并表示他愿意立刻剃度出家不问政事。
    葛成王接手奈良之后,当即给近江政府传去王令,命朝中大臣护送太子大友皇子立刻迁都到奈良,以避唐军接下来的攻击……
    葛成王的这一命令原本是万无一失的,可是他根本就漏算了刘仁轨这支已经潜入倭国腹地的奇兵了。
    事情就是这么巧,正当近江政府的文武大臣护送着大友皇子从东边不破关往南走的时候,刘仁轨的军队从天而降,迅速喀嚓掉了那些华而不实的护卫,将包括大友皇子在内的倭国一干皇孙贵族、后宫佳丽、文武大臣全部抓了起来。
    有了如此多的重量级的人质在手,近江国以及其西边的三个拱卫国哪里还敢反抗,都被刘仁轨兵不血刃拿下了。
    而远在大和国的葛成王久等不见爱子和众朝臣到来,正想再派人去近江催促,却不想收到了刘仁轨的一封劝降书!作者有话要说:写打仗,好头痛的感觉二。二

第315章

第二十一章二圣11
    当然;这次刘仁轨送给葛成王的劝降书可与当初劝降黑齿常之和离间鬼室福信、道琛与扶余丰的那两封劝降书完全不同。
    因为,葛成王看了那封言辞恳切、声情并茂的劝降书后;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当即旧病复发晕过去了……
    刘仁轨此人算得上是当今少有的将帅之才,当初攻打百济的时候,就是他力主收降黑齿常之,这才有奇袭任存城的成功;后来又以一招‘离间计’瓦解鬼室福信和道琛同盟军;逼得扶余丰自断臂膀,最后轻松拿下周留城。
    这次的劝降书显然也没指望葛成王会顺应天意,投降大唐;可仅用一封书信让他气愤到吐血不起;那真是意外之喜了!
    显然刘仁轨也没想到他那封劝降书会造成这么意外的后果;其实他只是想激怒葛成王,让他主动跑回近江来送死,而不是龟缩在大和国,集结兵力跟大唐军队打持久战。
    想不到葛成王这么脆弱,这样就吐血了……
    刘仁轨有些囧囧地把这几日的战报传回金城,顺便让手下副将先把大友皇子和苏我赤兄等倭国中枢大臣全部护送回半岛,请天皇天后处理。
    如果此时的唐军主帅是苏定方的话,一旦听说对方主帅倒下了,哪还管他三七二十一,必定带人就冲大和国擒贼先擒王去了……
    但刘仁轨没有趁着大和国那边群龙无首的好机会出兵,反而固守近江,向近江国四周的各国领主发出通牒,命他们三日内作出决定,是否投降。
    近江国四周的国除了越前、美浓、伊势三国外,都是毫无自保能力的小国,何况越前、美浓两个大国已经在刘仁轨的控制之下了,伊势自身难保,领主已经带着家小心腹往大和国逃跑了,被唐军拿下也只是时间问题……
    三个大国已经沦陷了两个半,其余小国哪还敢多加犹豫,当即表示愿意投降。
    于是,就在大海人皇子臣子兄长卧床无人能执掌大局的时候果断出山,再次收拢军政大权的这段时间里,刘仁轨凭着其强大的军队和仁慈的名声,兵不血刃收服了倭国中州十国,于东北方向对大和国形成了合围。
    而与此同时,拿下出云国之后的薛仁贵也从倭国中南部向东进发,一开始就以摧枯拉朽之势做掉了六七个战斗力还算强的大国,之后的小国就纷纷投降,再无半分对抗之心。
    薛仁贵只留下了足够维持秩序的兵马管理出云等几个主要大国,之后也没有停留,快速行军往大和国赶去。
    战争至此已经算是进入第三阶段了。
    远在金城的李小九陛下和吴诩接收到刘仁轨的战报和一堆重量级的人质后,当即决定调集南海舰队北上,准备给倭国迅猛一击,不让他们拖长大唐的战线,有机会打持续战、游击战什么的……
    而正在南海舰队赶往倭国的同时,薛仁贵占领大和国东面要塞河内国的消息也褚啊会了金城。
    李小九陛下闻讯不禁大喜:“薛卿不愧是朕的福将!”说罢,他情不自禁看着吴诩,说起来能发掘薛仁贵这员大将,也多亏了阿武呢!
    河内国虽小,却易守难攻,其西面临中州内海,南面北面都有山脉河流以为天然屏障,可以说是大和国西边最重要的要塞,河内一失,就意味着大和国只剩下东边的纪伊半岛一条退路了……
    “下面的麻烦可多了……”吴诩看完薛仁贵的战报,却是一声长叹。
    别看现在大唐对倭国的战况非常顺利,可非战斗带来的麻烦相当不少。
    第一就是,唐军为求速战,一开始登陆的人数不多,肯定不能进行大型攻城战,这原本就是在吴诩预料之中的,而她也已经跟李小九定下了刘仁轨和薛仁贵拿下两个国后的战略,就先把到手的地盘固守起来,等半岛的后续部队运送过来,再继续向倭国腹地挺进……
    谁知,战斗太顺利了,两人根本来不及等后续部队就冲进了倭国腹地,这战线拉得……
    其二就是倭国当地的灾荒问题,这唐军打打各国领主的军队是没啥心理负担,可面对那些饱受饥荒折磨的平民百姓,唐军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好……
    理论上来说,打下一个城池,就必须要安民,如今倭国最大的问题就是饥荒,要安民只要拿出粮食来就行了……
    可军需粮草都是有数的,用来接济难民肯定是不成的,别说军心会散,就是那点量也不够分的。
    薛仁贵在则子里向天皇天后迫切地表示:求增兵,求补给,求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