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快穿]红楼虐我千百遍 >

第132章

[快穿]红楼虐我千百遍-第132章

小说: [快穿]红楼虐我千百遍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能说清流的行事,到底比勋贵们看起来大气多了。就是在贾赦刚还欠银的时候,那些人面对贾政,也都能笑得如沐春风。当然也可能与清流一般欠银不多或是根本没有欠银有关系。总之就是贾政在家歇着的这些天,人家清流并没有因此而疏远他,反而是有些读书人认为贾政是受了贾赦连累,却从来不抱怨,还处处为贾赦辩解,而对他高看不少。
  贾珠与贾琏这才知道,贾政在读书人中还是颇受欢迎的:因他从开始的时候,就所自己的位置摆得很低,那就是学生。其实有些读书人的官职,并不比贾政高,可是人家贾政就能入下身段向他们请教。刚开始的时候还有人以为贾政是故做姿态,可是时间长了大家就发现,这人不是。
  他向你请教的问题,你给他解答了,他并不盲从,而是自己回去再找书读,再印证。就这样贾政看的书越来越多,与人探讨起学问来,从刚开始的听多说少,慢慢地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再到有理有据地与人辩论。这就不得不让人佩服了。毕竟大家都已经是成年人了,总有些琐事缠身。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能坚持读书,总是让人服气的。
  等他带着贾珠两个出现在文会上,已经在圈子里小有名气了。连带着别人对贾珠两个都挺客气,这让贾珠两个受益匪浅:好些他们只闻大名的儒林名宿,都亲自考校起他们的学问来。
  好在杨先生教导有方,贾珠两个就算是心里紧张,可是还是尽自己所知,回答了别人的提问。可能他们的回答还很稚嫩,也可能里面有些偏颇,可是没有人能否认,这两个孩子是用了心思与功夫的,其中有些见解,对这些满腹文章的读书人来说,也有些启发。
  更明显的是,贾珠两个人的回答,并没有被人引导、投人所好的痕迹。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读书人的傲气更是一种奇妙的东西:你迎合他,他觉得你没有骨气,你不迎合他,他觉得你看不起他的观点。不过如果面对的是两个半大孩子,还是有一个明明知道他们观点长辈的孩子,他们倒把这些忽略了。
  此时他们在意的,是这两个孩子有没有媚上之心!经过考校,两个孩子的回答,明显是他们自己的观点,就让这些读书人觉得,贾政此人,教导子侄还是尽心的。子侄不媚上,那做为教导他们的人,更是不可能媚上的!
  思路奇怪吧?可这就是贾珠两人经历的现实。几次文会下来,两个人已经与读书人家的孩子们走得很近,甚至收到了自己的文会帖子了。当然他们最主要的经历不能放在这上头,中了秀才不过是科举的第一步,还有乡试和春闱等着他们呢。
  贾政自己也没放松,不去参加文会的时候,只在家中闭门读书,或是与杨先生探讨一下学问。就象是工部的那个官,他从来没有做过,也不是被人放假回家,而是一直就在家中读书一样。
  有人没注意到,可是有心人却还是不难发现的,比如一直关注着将军府的当今。其实当今更关注的还是贾赦,谁知下面的人汇报给他的情况,却是贾赦如今的行事,处处都有贾政的影子。这就让他不得不分出心思来,也关注一下贾政的行为。
  怎么看,这人就是一个一心读书的。别人要是如他一样被放假在家,怎么也要到上官那里走动一番,或是问一问自己什么时候可以销假上衙办差。不为别的,还能不为了自己的钱包着想吗?做了实职的官谁不知道,这没有差事,就没有了灰色收入。
  可是贾政就没有。不是他不知道礼节,逢着节日,穆堂官与唐尚书,还有工部左右侍郎家里,以及他军需处的同僚家中,都会收到将军府送上的节礼。那真的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节礼,并不比贾政同品级的科举出身的人家多上一分。就连送礼的下人,也不会向人家的仆从打听一下主子的喜恶,给人的感觉就是心意尽到。
  这让当今没法不在意了,难道这个贾政,只是想着读书,不过是因为贾代善上了遗折,才不得不出仕为官?可是看他办的差使,又是有板有眼,并没有疏漏之处。百思不得其解的当今,让人把贾赦又叫来了。
  贾赦听了当今的问题,有些摸不着头脑:“回圣人,我家这个兄弟,从小就喜欢读书。先父在时也因此对他喜爱有加。不过他也不是不通俗务,不过,不过是,”贾赦努力组织了一下语言:“相比这些来说,他更加愿意自己读书罢了。”
  当今十分奇怪:“难道他没想过自己如何安身立命?”
  贾赦比当今更奇怪:“安身立命?圣人您不是已经赏了他官职吗?这还不够?还要他怎么安身立命?”
  说来当今与贾代善君臣相得十几年,对贾赦还是有一分香火之情的,要不也不会费这么大的劲非得让贾赦做官。现在一看这人倒是真没有什么做官的天赋,倒是他那个喜好读书的兄弟,书读得不错不说,为官也算是有章法。
  “幸好你那个兄弟,只一心想着读书。但凡他起了心思,那个将军府你可怎么办?”当今对贾赦有些无语地感叹着。
  贾赦道:“多谢圣人关心。只是我那个兄弟却是不会的,他一心只想做个君子,行事都是按着书里的规矩,再不会起这样的心思。”
  当今默然。再说下去,好象自己要挑拨人家兄弟关系一样了。呵呵,一个想做君子的兄弟,也好,这样将军府总不会出现兄弟阋墙之事。
  一个想做君子的臣子,当今觉得还是能让自己放心的——想做君子,就不会贪钱,就守规矩,就不会卷入夺嫡之争。于是在一次朝会上,他问起了工部尚书:“朕记得贾代善的次子,是放到你们工部的,此人如何?现在的差事做得可还好?”
  唐尚书不知道当今为何有此一问,不过他却注意到了当今先提了贾代善,那可是当今宠信多年的人物:“回圣上,贾国公之次子贾政,确实是在工部当差。此人为人稳重,做事也一丝不苟。”
  当今含义不明地嗯了一声,也没再问别的,只道:“我听说他是个好读书的,行事也算是有章法。对了,他去年的考绩如何?”
  唐尚书要是还不知道当今的意思,那还能做稳一部尚书之位,立时答道:“贾政去年考绩为优。”
  当今点点头:“嗯,也算是没堕了代善的名头。”再不多话,问起别部之事来。唐尚书却知道,贾政的假可以不用再休了。也好,正是年关大忙的时候,能有个实心办差的手下,总好过那些高谈阔论的。
  突然接到让自己明日上衙的通知,贾政还觉得有些纳闷,自己在家读书日子挺好过的,怎么快过年了倒让自己上衙了?等贾赦下衙才知道,感情是当今看不得他在家里轻闲了。要说这还真是一个拼爹的时代呀,就因为自己老子与当今关系好,连带着自己与贾赦都受了益。有了当今这句没堕了代善名声的考语,那些再想动将军府的人,就得掂量一下。
  只是原著里,怎么当今就没这样关照过荣国府呢?贾政一想也明白了,那就是原著里贾赦兄弟的所作所为,在当今的眼里算是“堕了贾代善的名声”,所以当今替贾代善觉得不值,由着他们自生自灭。
  贾母听说贾政能重新上衙,还是挺高兴的,她也知道这是当今出手,把将军府还欠银之事给抹过去了。在她的心思里,县官不如现管,就要让邢夫人备下厚礼,给贾政的上官们送去。
  贾政连忙制止:“老太太且不必劳心。虽然已经近年关,不过咱们家里的年礼,也早就送过了。现在再送,就让人觉得咱们是巴结了。”
  “你一个做下属的,巴结上官不是应该的吗?”贾母对自己小儿子的行事,越来越不理解。
  贾政摇头:“老太太还没看出来吗,我在家里读书也有两三个月的光景,怎么当今偏在这时问起?还不是看着我不走动,不钻营。如果忽然巴结起上官来,可让圣人如何看我?”
  贾母无法,只好由着贾政行事。他却教育贾珠两个:“前些日子,你们不是问我为什么不能上衙,也不着急吗?现在可知道了?只要自己行得正,立得直,就是一时的挫折,也不怕的。需知公道自在人心。”贾珠两个起身受教。
  贾赦在旁边道:“你如今越发道学起来了,两个孩子可别学了你的样子。行动就拿规矩说话。”
  贾政不认同地道:“用规矩说话有什么不好?若能事事依了规矩,一个不惹祸还是能做到的,也就能保了他们一生平安。”
  贾赦只好摆手认输:“罢了罢了,我却是说不过你。只是好不容易你又能办差,是不是今日也该请我们一请,老太太为你担心了这些日子。”
  贾政心下好笑,如今贾赦事事把老太太摆在前头,却只做自己认为可行的事,是越来越趁手了。不过这些日子,大家也确实都有些担心,就是王夫人也体谅他,不管他是不是去上房安置了。
  “那就请夫人准备吧?”贾政觉得王夫人这段时间表现还不错,笑着对她说道:“让元春也学着些。”
  王夫人早就笑容满面地应下了,刚要出门,不想芍药向贾母禀报道:“老太太,宁国府打发人来送礼了,说是庆贺二老爷重新办差的。”
  听的人心里都有些腻歪,这个贾珍的行事还真是一直不变,总是看到有利之事才肯上前,前段时间还对着将军府不理不睬呢。
  只是官不打送礼的,现在两府又分了宗,贾母只能脸上淡淡地命人请进来。来的是尤氏跟前得脸的婆子,一进门就笑得满脸掉粉:“恭喜老太太,贺喜老太太。我们大爷与大奶奶听说二老爷重新办差,都替二老爷欢喜。”
  贾母此时脸上也带了笑:“生受你们了。都是邻里住着,还让你们大爷与大奶奶为我们里的事儿操心。”
  那婆子脸上就是一红,别人不明白,这些跟着主子得脸的奴才如何不明白,人家老太太这是挑理了:两府虽然分了宗,可是近邻住着,一般的人家也会走动一二,遇事儿搭一把手。可是自己府里,却象是没有这个邻居一样,就那么各过各的日子。如今听到人家重新得了差事,就赶热灶,不让人挑理还等什么。
  贾政倒让贾母的话逗得莞尔一笑,这老太太的战斗力还真是不减当年,看来日后再对付宁国府,有这老太太出马,不怕那家再没脸没皮地贴上来。


第114章 
  再次出现在工部众人面前,贾政还是那幅不焦不燥的作派。大家见他仍是那幅宠辱不惊的样子; 还真觉得当今给此人的评语没错; 这样不卑不亢的样子; 还真是有大将之风。难怪当今都觉得他没有堕了国公爷的名声。
  可是看贾政身上的气度; 还真与什么将门出身沾不上边,别人看他的第一眼; 只会觉得这是一个读书人; 从内而外散发出一股腹有读书气自华的味道。偏偏这样一个读书人,竟把自己在工部那样琐碎的差事; 处理得妥妥当当,让上上下下的人挑来出一点毛病来。哪怕他是重新接手了平安州军需核对的差事; 也很快上了手; 并没有因交接而延误。
  于是今年贾政的考绩; 又得了一个优等。奇怪的是,贾赦竟然也得了优等; 这个就有些让人无语了。不过朝中之人也算是看出了当今对贾赦的偏爱; 优等就优等吧,反正占得只是兵部的名额,倒没有人因此事对贾政另眼相看。
  也不是完全没有人; 这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