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红楼之拖油瓶 >

第84章

红楼之拖油瓶-第84章

小说: 红楼之拖油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氏听了这话,忙开口笑道:“哎呦我的老太太?岂不闻古人有一句话,叫做预先取之必先予之。咱们不喜吴家的为人,倒也不必白白的送了把柄与人拿捏。老太太您想想,如今吴家的人是眼红大姑娘嫁进了宁国府,想要攀亲论戚的。可这攀亲论戚,怎么也绕不过咱们尤家去。咱们何不先做出一副大度的模样儿,只等着吴家登门赔罪,伏低做小,到时候老太太想怎么拿捏吴家,还不是一句话的事儿。何必当着众人的面儿闹得那么厉害。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大姑娘才嫁到宁国府去,正是立威立德的紧要关头。咱们身为娘家的,可不好替大姑娘添乱呐。”
  尤老太太闻听陈氏的辩白,不觉沉吟思索。
  陈氏见状,继续笑道:“老太太再想想。因着前些年吴家过来争嫁妆的事儿,大姑娘对吴家可是心存芥蒂的。现如今两家还没往来,大姑娘自然都不理论。可吴家与大姑娘好歹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血脉亲情。上有嫡亲的外祖父外祖母健在,只要吴家先做出悔不当初的模样儿来,大姑娘那么个慈软人儿,当真就能恨到老死不相往来?到时候不论大姑娘是因着情谊,还是碍着名声,都不会认真断了与吴家的关系。如果咱们尤家只一味的同吴家作对,到时候岂不是要陷入被动。还不如趁着此次机会,故作大方的先退一步。我再叫人将吴家贪慕虚荣恬不知耻的丑事满长安的宣扬开来。届时理亏的可就不是咱们尤家了。到时候吴家要是再不识趣,咱们尤家只要随意抓个把柄,再次撕罗开来,即便再闹个老死不相往来,难道外人还能说是咱们尤家的不是?恐怕都会说是吴家人秉性难移,不堪为姻亲嫡长罢了。”
  尤氏母子闻言,不觉恍然大悟。尤老太太这才拉着陈氏的手儿,满面堆笑的说道:“还是媳妇儿的脑袋聪明。我就没有想到这些个弯弯绕。”
  一句话落,仍是满面顾虑的问道:“只是到时候,倘若吴家不肯同咱们撕破脸,那可怎么办呢?”
  尤老太太因着前番讨嫁妆一事,着实腻歪了吴家,何况自从吴家老太爷去了之后,吴家早已不如当年之盛,尤老太太深怕吴家因此攀附了自家与宁国府,恨不得立刻同他们断了关系才好。
  陈氏闻言,好整以暇的喝了一碗汤,口内冷笑道:“想要做个四角俱全的亲家很难,想要找茬闹事儿却再容易不过。来日方长,吴家会不会再行不义之事,他们说的可不算,全看咱们罢了。何况从老太太的口风儿中可以推之,吴家人行事向来嚣张粗鄙,只要两家有了往来,咱们还愁没有借题发挥的余地。”
  还有一点陈氏却没明说——既然两家都算得上是大姑娘的外家。不妨以此做个对比。到时候一家除了打抽丰扯后腿什么都不会,另一家却是大姑娘能够风风光光立身公府的保障。只待天长日久,大姑娘即便是个木头人,也该知道真心近着谁远着谁才更有好处了罢?
  这也不怪陈氏斤斤计较锱铢盘算。实乃人心难测,长日相处下来便是舌头还有碰着牙的时候。何况陈家与大姑娘并非嫡亲血脉?
  陈氏可不想自家辛辛苦苦筹划忙,反为他人做了嫁衣裳。既然会有这个隐忧,与其藏着避着躲着,莫不如趁着这个档口儿挑破了脓包。到时候也省的吴家人巧言令色,背着他们到大姑娘跟前儿磨嘴皮子说空话儿的讨人的好儿。
  陈氏一番盘算计较,尤家母子自然不得而知。眼见陈氏说的斩钉截铁,尤老太太与尤子玉只得相视一笑。尤老太太思忖半日,方才向陈氏提议道:“既然事已至此,倒也没什么说的。只是依你看来……咱们要不要同你哥哥商议一番。毕竟你哥哥八面玲珑,处事机敏。倘若他能给咱们出个主意,咱们也不必担忧了。”
  陈氏闻言,心下暗笑,口内则道:“这个事情也不难。只等着明儿忙活完了咱们家大姑娘的回门之事,我便回家一趟,同我哥哥说一声罢了。”
  尤子玉听了这话,不觉心下一动,忙开口说道:“既是这么着,咱们也不必急着同吴家的人联系。便等着过些日子再说罢。且不要惊扰了姑爷回门的好日子。”
  陈氏闻言,颇为无语的看了尤子玉一眼。想了想,方才说道:“俗话说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倘或吴家的人打定了主意的要攀附大姑娘,攀附宁国府。那也不是咱们能挡得住的。毕竟只有千日做贼,哪有千日防贼的道理?依我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件事情,还得尽早告诉大姑娘才是。”
  尤老太太与尤子玉听了这话,也都笑了笑。尤子玉因说道:“这话说的很是。只是明儿三朝回门,倒也不好同大丫头说这事儿。还是等着日后再说罢。”
  陈氏见尤老太太与尤子玉再三再四的敷衍塞责,不以为然的挑了挑眉。倒是没多说什么。
  次日便是三朝回门,贾珍夫妇早早儿的便备好了回门之礼,登门拜访。
  彼时尤子玉早已等在家中,且沐浴焚香,颇为重视的穿戴妥当。闻听回事人回说姑爷与姑娘回府,竟亲自迎到二门上将贾珍夫妇接入大厅。
  一时见过了尤老太太并尤子玉夫妇,便引着贾珍并大姑娘至祠堂祭拜了祖宗先慈,其后尤子玉并尤家本族男丁陪着贾珍说话儿,陈氏便拉着大姑娘的手儿进了尤老太太上房。屏退左右,先是问了宁国府住得可好,贾珍待她可好,亲戚妯娌们可都好相处,丫鬟婆子们可都勤谨听话……
  大姑娘容色绯红,低垂着臻首一一的应了。陈氏见状,也知道大姑娘进门这几日暂且没受委屈,不觉放下一半的心。又拉着尤氏问了好些闺阁私密话。尤老太太先是耐烦听着,眼见两人说的差不多了,便开口提醒尤氏要好生服侍姑爷,更要时时记着帮衬娘家云云。
  陈氏见尤老太太殷殷嘱咐,便不再插话。只等着尤老太太说的口干舌燥,倦怠乏累时,则起身笑道:“老太太惦记着大姑娘,这几日夜里都不曾好睡。今儿一早更是早早地便起来了,只不住的瞅着自鸣钟盼着你们回门。况且又说了这么一会子话,想是乏累了。莫不如好生歇歇,我先带着大姑娘回我房里说话儿罢?等到了午膳时,再过来寻老太太?”
  尤老太太年事已高,况且这两日着实折腾的狠了,此刻也有些哈气连天。闻听陈氏所言,只觉得体贴备至,登时便应了。
  陈氏见状,仍旧小意的服侍着尤老太太退了簪环,躺在床榻上略歪着小憩一回。这才引着大姑娘出了上房回至正院儿。因命春兰献茶毕,同大姑娘闲话一回,方才提及吴家众人过来添妆一事。
  
  第90章
  
  大姑娘闻听陈氏提起吴家过来添妆之事,并没有什么反应。反而笑着邀请二姐儿、三姐儿改日得闲儿了去宁国府逛一逛——
  “如今我刚刚接手管家之事,还有些忙乱。等过了这几日,母亲便带着二姐儿、三姐儿和宝哥儿去府上逛逛罢。”
  陈氏闻言,也不再提及吴家之事,含笑答应道:“那也好。叫我们也沾带着大姑娘的光儿,去侯门公府里走一遭,见一见世面罢了。”
  话题既然说到了宁国府上,陈氏少不得又向大姑娘询问两府之人秉性如何,因又规劝道:“他们那样的钟鸣鼎食之家,门第自然是显赫的。况且贾门一族嫡系旁支繁盛,这人口多了,关系自然比咱们这样的人家复杂。何况他们的规矩又大,你是初来乍到的新媳妇子,一时摸不清规矩也是有的。你也莫要着急,慢慢来罢。管家理事的时候,也不要急着端出太太的款儿来。免得立威不成,反倒被那些个刁钻奴仆拿捏住了把柄说嘴。反正那样的人家也都是有规矩的,你不了解,就随着从前的规矩走。凡事多问问长辈,总归是错不了的。”
  大姑娘闻言,一一的点头应了。
  陈氏又叮嘱道:“你刚刚嫁进宁国府,最要紧的便是摸透姑爷的脾气性格儿,唯有得了他的喜欢尊重,你才能在那府里站住脚。至于你祖母说的那些话……不是说不叫你放在心上,只是凡事总要有个轻重缓急。没有哪个夫家愿意看到新进门的媳妇儿一门心思的向着娘家的。你可记着我的话了?”
  陈氏字字句句且敲在大姑娘的心坎儿上,大姑娘又岂有不记得的。当即面带动容的连连点头。陈氏因又问及宁国府的姨娘侍妾们可好相处。
  大姑娘闻言,不觉迟疑了片刻,方才讪讪说道:“……那些个姨娘侍妾的,想是轻狂惯了。我因这两日忙着回门儿一事,也没工夫搭理她们。只等着过两日我腾挪出空儿来,再说罢。”
  陈氏闻听如此,不觉冷笑连连。刚要开口说什么,视线触及一旁的二姐儿、三姐儿,不觉住了口,因笑道:“你们两个先去上房瞧一瞧老太太的动静。待会子再回来说话儿。”
  二姐儿、三姐儿闻言,便知道陈氏要同大姑娘说些私密话,倒是不好叫她们听见的。不觉笑着点了点头,起身告辞。
  这里陈氏见两个姐儿去了,方才拉着大姑娘的手儿笑道:“你这话倒也有理儿。那些个侍妾之流,不过是供爷儿们取乐的阿猫阿狗罢了。便是替爷儿们生了哥儿姐儿的,也不过是半个奴才命。何况她们都是些不下蛋的母鸡。你莫要理睬她们。当务之急,还是趁着你们小两口儿亲亲热热的劲儿,好生保养着,只要怀了哥儿,今后还怕那些个轻狂浪蹄子作甚?”
  大姑娘听了这话,不觉面色一红,旋即羞羞惭惭的低下头去。陈氏见了,不觉心下暗笑,当即又招手儿叫大姑娘俯身过来,贴着耳朵传授了一些“御夫之术”。大姑娘听得越发红涨了面容,最后更是握着脸儿投入陈氏的怀中再不肯出来。
  这里且不说陈氏与大姑娘如何传授经验。只说二姐儿、三姐儿出了正房,便在游廊下缓行漫步。眼见秋高气爽,园子里只有菊花开的茂盛,二姐儿颇为郁郁的步入园中,随意采摘了一朵金菊,捏在手里摘花瓣的解闷儿。
  三姐儿见状,心下沉吟一回,方才笑道:“二姐姐这是怎么了?好好儿地怎么也做出这辣手摧花的事情来?”
  二姐儿听了三姐儿一番打趣,却没心思同她说笑。随手将半残的菊花丢弃,二姐儿绞着帕子沉吟半日,方才问道:“三妹妹,你说张华哥哥读了这么些年的书,究竟能不能金榜高中的?”
  三姐儿想了想,因笑道:“张华哥哥向来勤勉,何况他自入了家学读书,也有名师大儒教导的。应该没什么问题罢?我听说桡表哥今年下场发挥的不错,倒是有七分把握可以高中的。张华哥哥同桡表哥一道儿读书,想来也差不了的。”
  三姐儿这一番话原是为了劝慰二姐儿的。岂料二姐儿听了这话,反倒是越发气闷了。拉着三姐儿的手长吁短叹的叹了一口,口内说道:“妹妹这话说的也有道理。不过就算张华哥哥将来有幸能金榜题名,那又能如何?我朝规矩,即便是状元入仕,也不过得个七品的翰林罢了。何况以张华哥哥的才学,想要金榜题名都十分勉强了,这种考状元的话我压根儿都不敢想。也就是说张华哥哥即便高中了,也不过封个八品的芝麻小官儿。起点都这么低了。得浪费多少年才能爬上三品大员的位置?何况以张家的家世背景,也不能替张华哥哥打点什么。倘或将来科举高中,外放到哪个穷乡僻壤去,我岂不是要跟着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