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红楼]借贾修真 >

第389章

[红楼]借贾修真-第389章

小说: [红楼]借贾修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夫人也唯有劝慰而已,并不敢多说一个字。
    贾赦听说迎春接了回来,才知道事情始末,老脸没地方摆了,连贾母跟前也托病不去,只在院子里呆着。偏迎春转日还要给他请安去,让他着人挡了,直到迎春自请去了城外庄子上,才觉着心上稍微松些儿。满院子奴才哪个不晓得他心思?故从来不在他跟前提迎春,连到年节也不曾派人去接过。
    邢夫人又道迎春自带了嫁妆傍身的,等同出嫁女,自然也没有再从府里拿份例的道理,如此越发省事儿了,连隔两月去庄上送一回份例都免了,只若这家里没这个人一般。迎春辗转听得消息不过一笑,这些本都在她意料之内,若不然,哪里能得如今这般清静!
    林如海归朝日久,只他身居高位又不是一步步上来的,加之中间流落海外时人京中人等也各样人情冷暖,故许多原称同门同僚的如今也都不好意思上前搭腔。再一个,他虽与众人一同上朝,奈何下了朝,旁人都是往外走的,独他都是跟着个太监往里去,也说不上话。是以一时竟难同他拉上交情。
    好在听说他还有一女,且也未见他有续弦之意,这独女往后还不是林家偌大家产的继承人?那女婿当得半子,林如海朝上的积累怕不得交给这个女婿才对。如此一算,这林家女儿真是怎么娶来都合算,故此有不少人开始打听黛玉的事。尤其听说这姑娘还是云阳先生的亲传弟子,更了不得了,原先还想拿嫡次子凑数的都赶紧换了嫡长子。
    还有几个却不在乎林家女儿如何的,要紧是同林如海搭上关系。比如吴家。如今王子腾的事情他们心里已然有了打算,只这林如海却不好下手。当年他在两淮盐政的事,已过去多年,且那里当时有个甄家在,哪里扒得出林如海的事儿?!一个弄不好被那老狐狸当了抢使,惹上了那两只已然拔了牙的老虎,可就得不偿失了。
    海外的事儿更无从查起,林家人口又少,连想要寻个不肖子弟都难。林如海为人奸险多谋,为官至今,都没留下什么好用的把柄,实在是没处下口了。既吃不动,便只好拉拢。好在这老头子还有个女儿在,吴家素来不缺才俊,赶紧好好挑一挑,若能结了这亲,儿女亲家不比老婆死了多年的岳丈家亲近?就算不能说动他合谋下手,只到时候站一边观战别给添乱就是增了胜算了!
    可他们又同林如海不熟,说不得只好另想了法子辗转递了意思过去。
    这日皇帝、信王、诚王几个正同林如海说政务,中间得空歇息喝茶时候,信王便说起了此事。“我算算,光求到母后跟前去的,就有四五家了,从郡王世子到新课进士,更不少世家嫡子,林大人,真是一家有女百家求啊。”
    林如海笑笑不搭话,信王又顾自道:“可惜九哥前两日被妃母逼烦了混乱点了头了,要不然,把你女儿嫁给九哥也挺好,大家都是自己人。只九哥年岁大点儿,平日里脸臭点儿,才学品貌比我次点儿,旁的也都还成。”
    皇帝凉凉看他一眼:“小十你不是自荐的意思吧。你那样的林阁老可看不上。”
    林如海这才笑道:“王爷莫要开玩笑了。小女之事,老臣早有打算。圣上知道,我林家数代单穿,到了我这辈儿,就只得这一个女儿。不怕人笑话,虽是闺女,我却是当小子养大了,若非科考不许女子下场,只怕小女还能胜过老臣当日!
    我林家书香百年自然不能从我这里断了,只儿女缘分也生求不来。是以一早老臣就已想好了,到时候让小女坐产招夫,招个好儿郎,还续我林家香火。只要身份才学配得过我儿,不辱没了我林家门楣,旁的都不计较。圣上、王爷,若有合适人选,千万记得告诉老臣一声儿。”
    说完自己抚须而笑,上头皇帝也忍俊不禁,只信王傻在了那里。
    待得林如海告退了,他还想着方才的事儿呢,就对皇帝道:“皇兄,方才林大人的意思是……他闺女要招赘?还得身份才学配得上他闺女,又不辱没他林府门楣?等等,等等,那林府是几代列侯来着?然后还出了三代探花,是吧?她闺女是,‘若许女子下场科举,只怕还胜乃父’,对吧?她爹是探花,对吧?好了,这意思就是,林大人要招个上门女婿,要么是个侯爷,要么是个状元榜眼,他闺女还是嫡长女,估计庶出的他还不要!”
    说完了看看他九哥,咂咂嘴道:“怪不得我刚才说九哥他那老脸都纹风不动呢……”
    九王不理他,看着皇帝道:“皇兄,咱们把林大人今日这话传出去吧。”
    皇帝乐着点头:“传!怎么不传!传出去满京城听得巴掌声儿,哈哈,想娶林如海的女儿,哪儿那么容易!这老爷子太有意思了,这脸打的!”
    九王道:“他就不怕他闺女真嫁不出去?坐产招夫哪儿那么容易了!”
    皇帝摇头:“不晓得,不过这老爷子做事什么时候会给自己找难受?不定后头留了什么招呢。”
    果然不两日,京城都传遍了这话,太后还特地把皇帝叫来问了一回。完了还道:“林大人于国有功,你给他看着点儿,有合适的干脆下个旨意让人入赘算了。你要不下我来下!”
    皇帝赶紧拦着,都说老太太偏心眼儿,真是上了年纪偏起心眼来都没法看。那能够上林如海要求的都什么人,哪个不是栋梁之才,让他一个皇帝下旨给人家做上门女婿了,这不是结仇嘛?!只好哄老太太说林大人自有妙招,毋需担忧等话,好容易才劝下来。
    偏有豁得出去的,一个是吴家,直接放话两房嫡子明年就要下场比试,若到时候能入得林大人的法眼,就上门求亲。另一个是西宁郡王世子,据说拼着不袭爵也要娶林家女儿。不一时忠顺王府的小王爷也传出这样话来。
    林如海得了信儿,面色便不大好看了。
    ——那吴家的或者还有放话迷人耳目的意思,另两家纯粹是奔着糟蹋姑娘家名声来的。哪家姑娘是人家拼着王位不要都非要娶的?且那西宁郡王本来就是忠顺王一系的,向来在人家口边讨口剩食儿吃的主。想来是前次自己放话扫了他们面子,便想出这么个主意来反击。好,好,如此,便走着瞧吧。
    
    第370章 纳妃
    
    转眼过了国孝,皇家先要办一件不算大事的大事。要说不算大事,不过是个亲王纳个侧妃,自然算不得大事。要说是大事,这九王爷自王妃去世也有快十年,从多少人眼里的香饽饽到后来的无人问津,宫里的老太妃更是操碎了心;这回好容易吐口愿意纳妃了,虽是个侧妃,也直让老太妃念佛了——可算了了一桩心头大事。
    礼部把九王纳侧妃的条陈递上来,皇帝翻了翻便随手批了。信王笑嘻嘻道:“皇兄,你信他是随手乱指的吗?”
    皇帝淡淡道:“你又知道了。”
    信王撇撇嘴:“我才不信呢。他什么时候这么没算计了,也只妃母信他的话。”
    原来这九王迟迟不肯续弦纳妃,老太妃无奈,给指了几波宫女下去,没过一阵子,就听说都给弄去围水工场纺纱织布去了,把个老太妃气得不成。又担心他是不是不喜欢女子了,只这话又不好开口问,他的性子还同信王不一样,不是个好玩笑的。
    如此这许多年过来了,到了这回,听说办差办的差点连命都没了,老太妃一见着人回来就哭开了,九王被逼的没法子,随手往旁边一指道:“这位先生同母妃倒处得好,如此孩儿就纳了她也罢,我这就同皇兄说去,还请母妃止悲。”
    指的这位是凤起书院的一位刺绣先生,一手刺绣绝技。一样的花样,偏到了她手里就能绣出□□来。老太妃从前在宫里就以绣技著称,听说如今有这么一位,便趁着她跟着她师父进宫的时候召来一见。此后时常遣了人去接那姑娘来宫里作伴,谈些绣技上的事,十分融洽。
    这会儿见自家儿子被自己烦不过竟开了口了,虽觉太过儿戏也不敢打断,怕那小子躲过这一阵子又不提这事儿了;且这位可是凤起书院的先生,样貌人品更不消说,又是自己中意的,便也恨不得立时做成了亲事。这头见九王往前头寻皇帝讨旨去了,自己赶紧换了衣裳往太后宫里去。回来就派了贴身的四个嬷嬷并两位专司女官往书院里寻这姑娘的先生提亲。
    到底是凤起书院的架子足,那刺绣先生的师父竟不大乐意这个事儿,还跑到太后跟前婉拒去:“一个野丫头,甚事不知,不堪为王爷配。”
    太后寻了太妃来说这事,把个太妃急的不成:“太后娘娘,我那呆儿子你是知道的,这回是看我哭狠了没法子才吐的口,要是这个不成,他下回就有话堵我了!‘我都答应要娶了,是人家不嫁’!这可叫我怎么办好?他还就乐意做些招人恨的差事,谁晓得下回又遇上什么南蛮子北鞑子的,要真有个好歹,我这儿可真连个根儿都没留下……”
    说着眼看又要开哭。太后一听这话,好嘛,把差事说上了,那意思就是我儿子给你儿子办事,你也不能不管我的事呗。太后无奈,只好先把她劝了回去,自己寻了人去说项。
    皇帝来请安的时候,自然就说起这事了。皇帝听了却笑道:“母后何须为这事担忧,交给儿子吧。”
    转头让九王自己说去。九王一听皇帝这吩咐,就抬头看了他哥一眼,就见他哥笑眯眯地回看他,还施施然道:“你当日那么热心往凤起书院跑,我就奇了怪了,怎么这说个农事还说到人家闺秀书院里去了。后来听说你还常爱停了车驾在那书院对门,却又不见会过哪个人。再后来妃母常请了那书院的刺绣先生进宫,倒又听说人家几回回去恰好都遇着九王殿下,九王殿下还老大不乐意得领了太妃的命送人回书院去呢。
    唔,我就想不通了,当年只要你不乐意的事,连父皇都奈何不得你。怎么如今总被妃母制得没法子?嗯,这火候可算到了是吧?这随手一指指的好啊。怎么着,九十九个头都磕了,还要哥哥我替你说情去?你爱去不去吧,我还让母后别管你这事儿了!”
    九王一看自己这点心思是没瞒过这位去,索性光棍地答应了,第二日自己偷偷跑去凤起书院寻那位刺绣先生的师父讨情。
    这位师父自己也没个女儿,这徒弟比寻常人家的闺女还亲,她自己也是女人,又是个有本事有见识的,照着她的意思,这嫁不嫁人都两可,要紧是活得自在舒服。若真要嫁人,富贵钱财不过粪土,要紧是人品性子还得两情相悦。再一个,怎么说也不能给人做小。
    后来也不知道九王到底说了什么,过了两日,那头应允了。
    皇帝这才下了明旨,又着礼部与内帑经办此事。才有了如今这番热闹。
    国孝一年,出了孝遇着的皇家喜事,自然各处都多注意两眼。贾府也得了消息,赖嬷嬷来同贾母说话,叹道:“那个算命的竟是半句没错的,‘坐轿不穿红’,可不是,虽不是正妃,却是侧王妃,坐得轿,也算正经媳妇。”
    贾母只好道:“哪里还有不穿红的说法儿?这侧妃可不是寻常人家的偏房侧室,什么衣裳穿不得!这丫头当日看着就不错,倒没成想还有这样大的造化。”
    这刺绣先生自然就是晴雯了,礼部按着章程一路办下来,她亦无父母,以师门为母家,倒也让人不敢小觑。因太妃一路催着,不过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