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红楼]借贾修真 >

第122章

[红楼]借贾修真-第122章

小说: [红楼]借贾修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俩人抬着跟许嬷嬷几个打了招呼就往家去。
    这头闫钧又问许嬷嬷道:“嬷嬷,厨上还留了不少鱼吧?”许嬷嬷笑道:“那些给庄上的人分分,还有想做什么人情的,也尽可从那里头出。”闫钧笑笑谢了许嬷嬷,两人又商议起明年养鱼的事来。
    巧娘子在院子里见孙大宝他们抬了鱼进来,笑道:“怎么有这许多!”大牛道:“昨儿打了好几千斤鱼呢,不过咱们庄上每家每户都分到了,恐怕给分去不少。”孙大宝拿了刀出来,从后院井里打了水开始收拾鱼,大牛跟小二在一旁帮忙。
    小三小四带着小五小六在一边看热闹。巧娘子拿了大篮子出来,捡大牛他们收拾好的鱼拿了几条,便往屋里走。小三见如此,忙跳起来道:“娘,我来烧火!”巧娘子笑道:“可说好了,这要吃鱼,饭点就得往后推一推了。这鱼不炖到时候不入味儿。”孙大宝仰脸笑道:“好饭不怕晚!”一众小的在边上附和。
    巧娘子进了屋,先把锅里抹干了,往灶下生了火,小三就接了过去。稻草节火旺,引燃了细枝柴噼啪作响,不过片刻,大铁锅就烫了。先从瓦钵里挖了一块猪油到锅里,乳白的油脂轻声一响便化成了热油,忖度时候,将几条鱼一条条拎起尾巴缓缓滑入锅中,两边都先略煎一煎。
    鱼皮变了色,往里搁进去姜丝蒜瓣葱白节,略翻动下,抬手注入一旁汤锅里温着的热水。呲呲声不绝,温水没过鱼身,小三已在灶底架上了大块松柴。巧娘子从灶山上取下几个罐子,从一个里头掏出几粒花椒扔进锅里,另一个里头是干芫荽,捏了一撮放下去。又从底下酱缸子里舀了几汤勺豆酱搁里头,这才盖上锅盖。又转身将几个萝卜切了片撒上些薄盐汤腌起来。
    孙大宝几个总算将几十斤鱼都收拾得了,大的三四斤的放做一筐,余下的不过一两斤的放做一筐。这回捕鱼用的网眼子大,也没什么忒小的鱼捕上来。那厨房临着后院,这会儿一股子热腾腾的酱香荤味就飘过来了,几个娃子正乐得抓耳挠腮,便听得巧娘子隔着窗一声吆喝:“摆碗筷,吃饭喽。”
    小四带着俩小的进去帮着拿碗筷,孙大宝跟大牛小二打水洗手上的腥气。众人围坐,整好八仙桌一桌,桌上一碟咸水萝卜、一碟酸菜缨子、小的几个歪着脖子冲厨房里看。帘子一掀,就见巧娘子两手捧着个面盆大的陶盆出来了。往桌子中间一放,只见褐色酱汁里白的蒜黄的姜上头还撒了一把蒜青葱花,堆高的鱼眼见焖得酥软。
    巧娘子又从灶上焖饭的锅里端出一个小陶碗来,里头蒸的白米饭,搁多了水,更像稠粥,却是为小七准备的。拿起饭瓢把一大锅混了糙米杂豆的米饭都打松了,才喊一声:“盛饭来!”自己端了那陶碗出去,舀了点鱼汤,捡了几块鱼肚上没骨头的肉拌在一起,抱着小七先在一旁喂他。
    大牛小二几个先给孙大宝和巧娘子盛了饭,才给小的几个盛,那灶台高,小三小四都还够不着。孙大宝看了把巧娘子跟前那碗推到大牛跟前笑道:“你妈先喂小七呢,这会儿盛出来待会子就凉了。现在不怕不够吃,你们就敞开了吃,管够!”大牛这才笑笑把碗端过去吃了。巧娘子一边喂小七一边看大的几个吃得鼓嘴,忙劝道:“不急,不急,慢慢吃,小心刺!”
    孙大宝先把一条鲤鱼拨到一边,一边道:“这回的鱼都挺大,要不然小鱼刺儿更多。”又对小四道“四儿你慢点吃!别卡着!你看看你哥哥们,连小五小六都比你稳重。”小四不好意思得笑笑,又挑了块鱼肚皮上的肉给小五和小六,自己夹了个鱼尾巴一通啃。
    巧娘子笑道:“你们啊,就敞开了吃,没看见外头还有那么些?本来还说做鱼干的,我看,咱们家的人口多,也不怕吃不完,也不用做鱼干了,都给炖着吃了得了!这回赶得急,下回炖个酥鱼,骨头都能吃了,不怕卡着。”小三正夹了一整条脊骨出来,听了这话,惋惜道:“那这个骨头就丢得可惜了。”
    孙大宝笑着拍他脑袋一下,道:“好了,咱们现在换了这大的院子,屯了那么些米粮,你赶紧洗洗那穷气。”巧娘子道:“怎么叫穷气,好日子也得精细着过,三儿要喜欢,就把这骨头留着下回一起炖了你再吃好了。”小三赶紧摇头道:“别,别,娘,我还是爱吃鱼肉。”一时大大小小都乐成一团。
    小七吃东西向来麻利,许嬷嬷这向来不爱沾孩子的人都爱喂他吃饭,“咱们小七吃饭这个香,一口是一口的,吃的饱嘴饱肚”,这么会儿,一小碗拌着鱼汤鱼肉的饭都吃完了。孙大宝已划拉完了两大碗饭,接过了小七抱着坐他腿上,巧娘子盛了饭出来,孙大宝就把一早拨到一边的那条鲤鱼指给她道:“给你留着呢,别又拌个汤就着咸菜吃。”
    巧娘子见那盆已将尽,笑着端回厨房,转身出来又有足半盆,才笑道:“也是我不好,刚忘了说了,这一盆没装下,还有呢。本想盛两盆的,这鱼的东西,还是热着吃好吃。”小六在一旁小声道:“鱼、鱼冻也好吃。”
    孙大宝听了哈哈大笑,问他道:“你怎么知道鱼冻好吃?难不成你还吃过了?咱家可好多年没见过这么大的鱼了。”小五接口道:“庄子里陈婆婆给我们吃的,也是这个红红的颜色,沾着热饭就化了,好吃,下饭。”巧娘子抬头笑道:“他们俩在厨房里呆着,什么没吃过。”小六听了认真点头道:“长大了当厨子,做饭,做菜!”孙大宝跟巧娘子都乐了,忙给他鼓劲儿:“好样的,咱六儿真有志气。”
    没几日,大牛小二几个又往家拿了好些鱼,这回的鱼还极大个儿,最小的也有七八斤重。巧娘子问他们,小二便道:“是庄头让咱们拿回来的,说我们这些日子帮着做活儿,也没给算工钱,这鱼还剩下好些,养着也养不了多少时候,就给我们拿来了。”巧娘子道:“庄上还那么些人呢,怎么分我们这么多?”
    大牛摇头道:“他们不吃呢,许是没有娘你做的好吃?!”小二失笑道:“娘,咱们这定水土塘里的寻常鱼,庄里大管事她们口味金贵,这些算粗食了,人也就吃个新鲜,哪像咱们顿顿吃吃三天都不带腻的呢。小五小六在厨房里学给陈婆婆她们听了,见咱们家爱吃不就索性多给咱们些!”巧娘子听了有道理,才放下心来,又道:“这么好的鱼,白拿了这许多我心里还真过不去。庄上有人家自己没吃,拿去集上卖了也得一贯多钱呢。”
    小二劝她,“娘,你若过意不去,什么时候做了鱼干鱼什么的,往厨上送点不就是了。人家是真不在乎这点东西,庄头夫人吃了一顿就说有土腥味儿,吃了犯恶心呢。”“土腥味儿?”巧娘子疑惑得闻闻手里的鱼,摇摇头道:“真是金贵人金贵舌头。”
    大牛笑道:“要我说就是没娘你做的好吃,我吃这只有香味,特香,”巧娘子瞪他一眼道:“好了,我晓得了,不会还回去的,还给你们做了吃!”大牛这才挠着脑袋憨笑两声不说话了。
    
    第125章 渺处风云
    
    且说巧娘子见庄子上给了自己家这么些鱼,心里越发过意不去,就费心思做了几样鱼的吃食,捡了些送给厨上。众人也知她性子,倒承她这番好意。这日许嬷嬷抱了小七让厨房给热些羊乳,见陈婆子几个正喝热茶,众人见她来了赶紧起身让座。许嬷嬷笑让了一回才指着那桌上一盘吃食问:“那是个什么,你们倒拿来就茶。”
    陈婆子端了那碟子近前让道:“按说这些粗食不敢请大管事尝的,只是这个倒新奇,”一指小七道,“是他娘送来的,说是得了庄上给的鱼,做了些吃食让我们尝。这个是鱼糕,却有嚼头,那个是个鱼干,有些甜滋滋的。倒是不愧她的名头,我们喝茶拿来一尝,竟是好的。大管事要不嫌弃,也请试尝一块吧。”
    许嬷嬷听她如此说了,便笑着拈了一块鱼糕吃,嚼了两下赞道:“好花心思,竟还有股子烟熏的香气。”一时边上媳妇子拿了热好的羊乳过来,许嬷嬷便让身边的小丫头捧了,抱着小七回后头院子去。
    几个婆子看着她远去,叹道:“也不知巧娘子家哪来的福气,投了这个缘法,这大管事便是秋管事家的娃子也没这么疼的。”另一个道:“听说大管事也有女儿的,还怕没有小辈可疼?只是不在跟前罢了。”
    陈婆子笑道:“也是这娃子招人疼,可听他哭闹过?真是打出娘胎就懂事。”一个刚来帮忙的媳妇子道:“婶子这话说对了。这巧娘子家如今看着是好了,今年早先还没这作坊的时候,那叫一个艰难,别说干饭,连粥都喝不上稠的。这小小子,喝着稀米汤也笑眯眯的,饿了也不哭闹,就哼哼两声。有一回巧娘子从地里回来晚了,最小的三个在屋里饿得昏了过去,把这娘心疼得,直掉眼泪。”
    陈婆子念佛道:“可怜见的,如今可是好了,小五小六也是招人疼的娃子。”众人自是一通附和。
    京城连场大雪,南边却是风调雨顺,夏秋粮早已走漕运进了京,虽大雪成灾,却无粮价飞涨,总算天幸。指望着买粮度日的平民见市价如此放下了心,京城里的权贵人家却是另一番光景。今年这寒气来得早又来得猛,可偏偏这京里大户人家的大庄子十之八九都在北边,原本结了秋粮就开备年货往京里送,如今可好,那路哪里得行。
    虽是要紧的官道已派了驻军铲雪垫土,奈何你垫一层土老天便给你垫一层雪,整个一白瞎。倒是在南边有庄子的人家得了好,虽河道冰封了,却因这两年海运正盛,到了津口再转陆路却也便当。贾府原出金陵,在南边也有几个庄子,总算稍解燃眉之急。
    这日,凤姐与贾琏忙了一日的年货清点,晚间对坐吃饭。贾琏松口气道:“总算来了点出息,若不然,这年真真没发过了。”凤姐也蹙眉道:“原想着若是大雪的缘故,索性大家都一样,都省俭几分也罢。左右全部如此,也不显出丢人来。偏偏这两年起了分别,都不晓得那些人家的东西哪里得来的,一个冬至节礼就差出天地来了。我拿着那些个礼单犯难,给太太说了几回也不成,到底还是报了老太太才拿定了主意。我这没脸,嗐!”
    贾琏笑道:“好了,你也够成的了。老太太拿了主意还不是你敲边鼓?换着法子夸你你没听见?”凤姐啐他道:“跟你说几句实话你又说这个!”贾琏笑道:“实话?实话就是这到底不是咱们当家!咱们不过是跑腿的,你费那心!”
    凤姐瞪他道:“你说的便宜!这月钱都是打我手里发出去的,年礼节礼都是打我手里送出去的,有了差池,咱们府里是丢了面子,头一个挨上去不该是我?说起来总是年轻没经过大事做事情容易出纰漏!别当我不知道,多少起子东西都等着看我笑话呢!”
    贾琏见她上火,便岔开了话道:“好了,我听珍大哥说,北边的也快来了。咱们府里倒还好,他可兼着族长呢,年年还给族里的兄弟子侄们分些东西的。这要单只南边的,他面上就不太好看了。”
    凤姐道:“你这话说的,咱们难道是不给的?!多少辈子一条藤上来的,省哪儿也省不了这些。”贾琏道:“咱们这里,大头可不是这个,虽也给,却没东府出的多。不过话说回来,咱们本来也不好越过他们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