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 >

第469章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第469章

小说: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贾赦本人的意见?很重要吗?
  虽然贾家祖籍金陵,但是自老国公爷起,因为跟随先皇有从龙之功,所以老国公爷贾代善享有附葬皇陵的荣恩,即如此,老祖宗身为老国公爷结发妻子,棺椁下葬之地,亦在皇陵附陵。贾赦不需要远赴金陵,只要去京郊盖个茅草屋子,就能亲为爹妈守孝了。
  然而,贾赦守墓一事,最终也没有落实,因为这一位在守灵的时候受了凉,不到腊月,便一命呜呼了。
  宝玉冷眼看着,这样也好,没弄脏自己手,只不过是下人熬热汤的时候,缺了几天没有用灵药,年轻人扛得住,贾赦那破败的身体扛不住,便‘哀伤过度’去了。
  不知情的人还感慨一声贾赦贾大老太爷是个纯孝的,知情的人却觉得,这位可终于是死了!大快人心!
  贾赦的死对荣国府大房影响最大,但是也最不大,因为需要守孝三年的贾琏——他不是当官儿的。贾琏俩儿子虽然要考科举,但是守孝一年之后再参加也还是年轻得很。
  至于二房那边,贾珠宝玉这一辈也就是在老祖宗的孝期上再加两个月——实在没必要为了隔壁房的大伯,而老老实实地一年加一年,弄两年守孝时间。
  …………………………
  守孝的日子并不清苦,宝玉觉得有这样一年多的时间来沉淀一下自己,也是一件很不错的事。
  只可惜,逝者如斯夫,终究不可追,日日清晨早起锻炼之后,想要走去荣庆堂请安,但是荣庆堂里头已经没有了那位满头银发、慈眉善目的老祖宗。
  寿昌十八年新年,荣国府贴的是绿底黄字的对联,正月之后,经过再三央请,贾政终于答应了贾琏一家搬出荣国府的请求,毕竟大房这下子可是重孝三年,再居府中,一年后就不方便了。
  贾琏夫妇高高兴兴(大雾)地走了,身后跟着有点不情愿的邢氏。
  二月文科县试开始,不论是贾芃贾蓬还是贾芽都不能参加这一届的科举了,不过更引人注意地是,京城中排队参考的考生中,老水家的少年们也有不少,其中赫然还有二十五高龄的水桢。
  当然,这种难度的考试对老水家这些从小被逼着去皇宫念书的宗亲子弟们来说完全不是问题,众人都顺利通过。
  随后的府试院试亦是如此,水家五十余人都顺利地拿到了生员资格,从此可以被人称一声秀才老爷。
  但是这还不是最叫人吃惊的。
  更有佳讯从南边传来——两广今年文科考出生员的人数,居然翻了四翻,统共有八百余人之多,逼近直隶与江浙。
  【这他娘的……莫不是出现了舞弊吧?】
  出现如此反常的情况,查是一定要查的,于是陛下钦点御史台台正,素有铁面御史之称的李文渊带人南下两广,查个真相。


第459章 
  李文渊祖籍鲁地,三代之内无南边的亲友; 又性格耿直; 不畏强权; 敢于发声,南下两广调查科考之事最是合适。
  三月,他出发南下; 不只是京城; 几乎整个大明都在关注此事。
  科考舞弊可是大案子; 每发生一次; 就足以让官场来一次大震动、大清/洗。先帝在位时期发生过一次; 那次之后,便是罪人先皇七皇子扬名的契机。
  今上尤其重视这一块; 登基之后采取不少方法来保证科考公平公正性; 出题者从出题前被困到考试后才放出来也就算了; 所有卷子和试题都是密封了由军队送来,并且监管卷子的官员至少三人以上……
  种种举措; 使得如今的科举考试; 比之开科举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严格,就这样要是两广真被查出了舞弊……
  【那他娘的是多大的胆子和多笨的脑子啊?!】
  是的。
  众人都觉得; 两广的地方官和学子一定是买通了押送试题和卷子的考官与军官; 事先练手了,所以才能够取的如是优异的成绩;但是又是因为他们实在是太傻了,提前得了题目之后广而告之,准备充分之人众多; 才考出了举国瞩目的‘好’成绩。
  也就是因为实在是太好了——你想,一个平时只能有百三千水平的人突然出口就是锦绣文章,难道不值得怀疑?同理,一个平素文风不盛,更加注重吃吃吃和做买卖(广东)或者打打猎维持生计混在温饱线(广西)的人不杰地不灵的地儿,突然之间就被文曲星给厚待了……可能吗?
  一定是舞弊!肯定是舞弊!若是没有查到证据,那必定是因为那些参与舞弊的人手段太高超了!
  朝中的人在李文渊还没出发的时候就已经给两广文教官员和学子们判了死刑——哦,也许是死缓,因为他们还是讲求证据的,准备等李文渊上折证实舞弊之后再给两广来一个大招,弄下丫一大群的官员、撸下丫一大群的生员。毕竟科考舞弊之行为,对于别的学子来说太过不公,文臣们最见不得有人用这样的伎俩踏入仕途成为自己的同僚,他们简直耻于与这些学生中的败类为伍;武将们也是蛮愤慨的,毕竟就算自己是武将,也不保证家中子孙没有参与文科考的呀,在愤慨中又带着一点点隐秘的小自得:【看,咱们武举就没这些虚头巴脑的,到底是骡子是马,当众就能看出来。】
  然而,一个月之后,李文渊的折子入京了。
  是一封……褒奖两广当地基层文教官员的折子,外带强烈要求给贾瑛之妻林氏加诰命。
  【所以这李文渊到底是搞什么鬼?他不是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铁面御史么?他不是先帝和今上时期都能够拧巴起性子来,连万岁爷的面子都可以不给,金銮殿上直接痛批大佬的铁面御史么?怎么去了两广一个月,就查出这么个结论?不只没有舞弊,还要替人邀功?这么说,按照他的调查,两广之地就这么突然文风鼎盛了,那儿的人们就这么开窍了人人知四书五经了?当年禁卫军被逼着扫盲也没么高的效率吧?!开什么玩笑,我们不信不信不信。再说了,还有林氏什么事儿?难道八百学子都是林氏教导出来的?】
  …………………………
  当日,十六看完折子,扫视了下头一圈,然后对林如海说:“林爱卿,你这是有一个好女儿啊。”
  恩恩?这和林如海的女儿有什么关系?如果大家没有记错的话,林如海的女儿不就是贾瑛的妻子吗,人家夫妻俩目前正在守孝期间呢。
  十六也不卖关子,把李文渊的折子往下头一递,林如海便首先拿到了折子。
  其余诸如卫阁老这样即便抓心挠肝地好奇,也不得不等着当事人之一的亲父林如海看完了才能知道各中详情。
  林如海一目十行地看着李文渊所书,心中却是感慨万千,他竟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在嫁人之后,后宅之中,还能达成如此成就。但是无疑,他是为自己女儿感到骄傲的。
  当折子在三位阁老中传阅之时,十六不紧不慢地复述了奏折所禀告之内容,让伸长脖子的六部尚书知道个究竟。
  “林爱卿之女在随夫上任期间,不仅为当地孤女们谋福利,还自创了一种拼音,教这些孤女们读书识字,而后,因为拼音识字之法更为简单易懂,便在两广慢慢传开了,这也是今年两广文科科考之中,生员人数暴增的一个主要原因。”十六慢慢地说,非是他记性好,而是他早几年就知道拼音的好处了,只是因故不能宣扬而已,现如今,才是最好的机会,事实数据才是最有力的证明。
  六部尚书面面相觑,原先他们还猜测这次会不会又是贾瑛贾大人的作用呢(没办法,谁叫贾大人在任职某地方将军的时候,那个地方的武科就会涌现出不少可用之才),没想到倒是人家家眷的功劳!荣国府祖坟冒青烟了吧?
  李文渊的本事,朝中这几位大佬是明明白白的,并且他们也知道,陛下这次肯定暗中也派人协助李御史彻查此事,现在上报过来,基本就是八/九不离十的真相。
  众人顿时想到贾瑛前年才入京述职便被御史罗列了大罪名参了一本,其中□□正是这贾门林氏牝鸡司晨、与民争利。
  但是现在……
  且不论这拼音到底有多好用,单单林氏一人编纂出一种辅助汉字的新文字,就足以载入史册了。
  载入史册,是多少文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千百年以后,甚至林如海本人在史书上,也许就只是一句‘创造拼音的林氏之父’这样的简介而已。
  卫阁老的脸一阵红一阵青,此刻没有他的马前卒,就只能自己出马:“陛下,此事真伪还待考证。更重要的是,林氏所用的拼音,瞧着倒像是番人文字,若是教我大明子民用以番人文字为辅助识字,岂不是糟蹋我大明文字之精髓?”
  卫阁老的话还是相当能够代表一部分顽固派的观点的,只可惜,如今的小朝会上,三位年纪最大的阁老之中,林如海的女儿与此事切身相关,蔡阁老闭目不谈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另外六部尚书皆是年富力强、接受能力也强之人,更是十六多年来甄选过的实干型人才,他提出这样的意见,附和者并不多。
  此事还需再议,散朝之后,十六带着太子去了坤宁宫,走在路上,太子忍不住问:“卫阁老如此,父皇为何还?”
  “你是想说,卫阁老为人守旧,为何朕还一直留着他?”
  太子点头。
  十六笑笑说:“你太傅曾经说过鲶鱼效应。”
  太子有些懵。
  十六继续笑:“水至清则无鱼,慢慢的,你就会明白了。”
  …………………………
  随后李文渊又在两广呆了一个月,直到五月底才启程返京,整个调查期间,他们这一行人并没有发现两广有任何舞弊的情况,反而是御史队伍之中不少人也买了拼音字典,打算回家琢磨研究一下。
  而研究之后,他们也不得不承认,拼音之易懂、精妙,乃是非常人所能创。
  一时之间,林氏的名声便被传扬开来,甚至有人觉得,那年少就拿下小三元如今剑指六元的贾萌,正是继承了林氏的聪慧并且是由林氏开蒙的——一时之间,想要拜入林阁老门下求指点的文人学子们数不胜数。因为他们觉得林氏能有如此学问,那么当年的林探花如今的林大人更加应该是学识渊博才对!
  当然,这种想法大体上是没有错,林如海确实学富五车。
  可是林如海的学识和黛玉却是完全不同,讲真,黛玉如今的见识多多少少都受到宝玉的影响,从高度和深度来说,却也许是她父亲都比不上的了。
  当前往林府投卷的学子们纷纷吃了闭门羹之后,蓦然发现,本届中身份较显赫的辅国将军水桢,居然天天去荣国府报道。
  就算是去外祖家,也不必如此勤快吧?
  何况荣国府现在还是在孝期呢。
  脑子活泛的人便开始打听,甚至都打听到了水桢一母同胞的妹妹的夫婿那里。
  此事水媛也是在端午回娘家的时候讲笑话一般说给母亲听的,看到母亲的神色,末了弱弱地问:“哥哥不会真是去找二舅母的吧?”
  元春回神:“你想到哪儿去了?你哥哥是去找你二舅舅和萌哥儿的。”
  “找萌表弟取取经倒是挺好,不过我二舅他是武状元出身,哥哥去找他,是不是岔了?大舅舅当年倒是二甲头名呢?”水媛不解。
  元春笑笑:“你们啊,那是都不够了解他。”


第460章 
  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