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 >

第464章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第464章

小说: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六笑眯眯地以实际行动回答人家:【不行。】
  也有铤而走险想要捞偏门银子的宗室,但是京兆尹是陛下的人,不畏强权、御史台台正更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物,手伸太长的两个宗亲直接被撸了爵位,成为普通宗室子,叫众人不敢心存侥幸。
  天长日久,乖觉是乖觉的,但是想要谋求个前程的宗亲,也是有不少的。
  咋办?
  【我们也想参加科考!我们也想参加科考!就连先帝时期的罪民都被赦了不少,就连军户都能参加科考,为什么我们姓水的就不能参加了?】
  作者有话要说:  这感觉,大概就是一群‘保送生’嗷嗷叫着要参加高考?


第454章 
  虽然先帝的亲兄弟姐妹全部都比先帝去得还要早,大部分是在先帝打天下的时候就没了人(如今独留一个醇亲王); 但是并不代表人家没子孙啊!相反地; 因为先帝登基之后特别优待这些丧父的亲侄子们等等; 所以十六这一辈的堂兄弟们(基本都是年纪比他大挺多堂兄)就像是比赛一般,一个接一个地生孩子,生得最多的譬如丰郡王; 也就是十六他早死的二叔的嫡长子; 年过五十; 如今已经有二十个儿子、十八个女儿了; 子又生孙; 孙儿辈的人数又比上一辈翻一翻,最大的孙子都在谈亲事了; 最小的儿子还没出牙……
  为啥子嗣这么旺盛?因为先皇对他们好啊; 给他们大大的府邸、大大的庄子、多多的美人、厚厚的赏赐(就是没给实权); 有这样好的条件,白天走鸡斗狗遛鸟; 晚上困觉造人……
  想要参加科举的; 大多是几次皇宫中模拟科举试中成绩还可以的少年们。
  平心而论,他们从小被陛下扒拉进宫念书; 接受国子监老师和翰林院学士的教导; 其教学质量是外头一般官学、家学所不能比的,更不要提那些寒门学子在普通私塾的所学——这就好像是全国重点实验学校和普通地方公立学校的区别。
  除非是真的智商有问题,不然就算是应试方面差一点但是素质方面来说(礼乐骑射等等),这一群宗室子弟们都远高于科举应试学子们的平均水平。
  …………………………
  皇室宗亲强烈要求参加科举。
  礼部尚书周世安有点儿头大。
  但是再头大; 这件事也得好好议一议,毕竟今年他兼了东宫太子太师之职,瞪大眼睛想要对他挑刺的人可不少。当务之急最重要的就是先探一探陛下是什么意思。
  毕竟宗室子弟们现在的这个强烈要求可和虚职不一样。
  但是户部尚书钱大人却是高兴比发愁要多,因为——这提议要是真通过了,是不是户部就可以省出一大笔养着宗亲的银钱了?
  反正老水家的小子们因为各种主管客观的原因,居然大部分达成了一致,想要为自己等人谋求一点福利。但是他们也不是瞎胡闹的,找了其中文笔最好的水星写了一篇万言书,洋洋洒洒,诚挚万分,其中心思想就是:咱们老水家的孩子都不是孬的,不愿白领陛下的俸银,想要自食其力,为陛下尽忠尽力换取养家糊口的资本,恳请陛下恩准!以及咱们一定保证不辜负皇恩,不会仗着宗亲的身份乱来的!
  再穿插当年老水家打天下时候宗亲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本朝建国之后大家都万分拥戴先皇和今上的思想觉悟,整个主基调就没错了——积极向上,忠君爱国。
  这是大白话,但是水星撰稿是真的有一手,至少这篇万言书传开之后,还是有一部分年轻文人被感动了的。
  此时,十六也在和太子商议此事。
  水旭想了想说:“儿臣觉得,科举乃是为国甄选人才的举措,只要德行无亏、才学过人,不论是什么身份,王孙子弟或者平民百姓理应都可以参加。”
  “那你可知其中难度?”
  “读书人担心的,无非就是宗室子弟获得科举名次之后,能够有更快的晋升。可是难道除了宗室子弟之外,别的文官武将家中子弟们便不会如此了么?由此可见,皇家人的名头在此并不能给儿臣的叔伯兄弟们带去更大的便利,反而因为名声所累,被更多双眼睛监督着不可徇私。”水旭如是说着。
  十六点点头:“这说得没错,但是漏了一点最重要的。”
  水旭有些懵:“还请父皇明示。”
  “他们担心的是,皇室宗亲手握权柄,恐怕江山不稳。”
  “啊?”其实,水旭并不是没有想到这一点,只是因为除了他父皇,谁来挑明这一点都需承担惹怒陛下的风险。
  十六冷笑一声:“实则,前朝的节度使制和你皇爷爷推行的分封制才是弊端更大,咱们水家——你皇爷爷是怎么起家的你也都知道,节度使在一省之内掌握军政大权;而分封诸皇子的制度,呵……”十六回想起当年,只觉得背后发冷:“分封制的危害比之节度使制更大。”
  水旭的喉结上下动了一下:“因为异姓不王,藩王有藩地有人马,更有……野心。”是的,若说节度使们的野心是一点一点被养大,直到朝中混乱、君王无能才会生出反心,那么同为天家子孙的藩王想谋反篡位的可能性则大多了。
  ……
  果然,第二天大朝会,礼部尚书把这事儿拿出来议了,朝中绝大部分的文臣是反对,剩下的武将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
  卫阁老和林如海这么多年难得几次持同一观点。
  十六看下头纷纷扰扰,便点了太子,询问其想法。
  朝臣们一看:【嗬,这是陛下给太子殿下出难题啊!这该怎么回答呢,要是反对,固然文人开心,可是宗室之中对太子殿下还能亲近得起来么?若是答应了,赢得一群朝中毫无助力可用的宗室子弟的好感,却叫文人们觉得心里不舒坦。这事儿……怎么看都是顺了哥情便失嫂意的啊!但是太子殿下太子之位早已经确立,也不需要皇室宗亲敲边鼓什么的,他应该更需要朝臣的支持吧?对吧?】
  众人都是这么想的,他们却不知,这是天家父子唱双簧。
  水旭被他亲爹点了名,出列之后,斟酌着说:“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可开此例。”
  哈?
  储君之位乃是真正的一人之下,所有朝臣不论文官武将都站在他的身后,此时水旭说了这话,后面的人几乎要惊掉了下巴,心道:【太子殿下未免也太……敢想敢说了吧?他就不怕失了读书人的心么?】
  【十六:我从未怕,我儿子也不怕,真的!】
  只听得大殿之上的九五之尊声音淡淡地问了一个哦。
  太子殿下便开始详细述说自己的见解:“夏商周实行世官制,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不论人品、才干如何,只要有个好祖宗,便是一世荣华;后,又推行察举制,通过地方察举和陛下征召补充官吏,主要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虽初衷是好的,自下而上推举官员,然豪门大族、累世公卿在地方只手遮天,使得察举制这一起初纯粹甄选德才兼备的官员的制度成为笑话,甚至出现‘举秀才不识书’的情况;再之后的九品中正制亦是如此——以官举士终失公允。前朝虽多弊,但是科举制却值得一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只要真的有才干,哪怕是普通农家子,也有一步登天的机会,先帝曾说前朝科举对于学子的身份要求过于严苛,遂特在我大明建国之初便恩准士农工商皆可应试,只除奴籍、贱籍不得参考。及至父皇宽厚英明,为军中军户正名,并特赦对我大明有突出贡献的罪民亦可参加科考。敢问诸位大人,我大明律中有哪一条规定了,皇室宗亲不得科举?”
  这……好像确实是没有明文规定。
  “太子殿下此言差矣,大明律中虽无律法规定,但是从前朝到本朝,自科举开考以来,从未有皇室宗亲参与。皆是因为天家子孙本就有前程,又何必与寒门学子争夺入仕的机会?若教天下人知道,怕是引起读书人的不满,乃至民心不稳啊。”卫阁老走出一步,以一副老臣的姿态发言,看似好意提点太子殿下所言中的疏漏,实则不动声色地代表了读书人一回,卫家原本就以世家自诩(虽然之前一直都是二流的),但是随着前朝战乱一些一流世家倒下,到如今,卫家已然成为世家清流中的领头羊了(虽然这一群羊的数量其实很小)。
  蔡阁老只是愣神之间,就被卫阁老抢了先发言的机会,然后这位弃武从文的最年迈的老大人想了想:【太子殿下才入朝两个多月就敢在这么大的事情上如此旗帜鲜明地发表意见,应当不是任意妄言的,我还是静观其变吧。】
  卫阁老把矛盾上升到民心的地步,叫水旭一下子被噎住了。
  礼部侍郎周世安身为太子太师,在东宫表明立场,并且旁观悄悄揣测了圣意之后,毅然决定站太子殿下这一边:“臣以为,卫大人此言过于危言耸听了,我大明从太初元年起,共开文科含恩科二十场,其中录取人数最少的一年乃是太初四十二年,三甲进士六十五人,其中真正农门举子七人,另五十八人中,家世最好的,若是臣没有记错,乃是卫大人嫡次子,另有蔡大人的孙子、钱大人的侄子……又有武科含恩科共十九场,几乎每一场录取的武进士超过大半之数都是将门之后,最叫人记忆深刻的便是荣国府自贾瑛贾大人和后来的贾环、贾苒等等。卫大人若是硬是要说宗室皇亲参与科考是夺了百姓之机会,下官……是不敢苟同的。”
  十六坐在最上头,一听周世安这么说便乐了:【这许多年下来,终于还是有人了解朕欣赏的上奏方式了。就该这么来么,不管什么事儿,有理有据摆出事实和数据,才是最能说服人的。亮亮(太子殿下水旭的小名)啊,且还需要好好学一学。】
  难得地,林如海在卫阁老哑火之后也站了出来,当然卫阁老是绝对不会承认自己一下子被周世安这厮的数据给砸懵了的。
  林如海不疾不徐地说:“纵然周大人分析得有礼,可是百姓并不愿意费心思听取这些,即便朝廷张榜公布,一时间也难堵悠悠之口,民间流言起,于社稷不利。”
  “是啊是啊……”
  “林大人说得对啊。”
  “百姓见识浅薄,万一不能理解其中意思,定然是要误解了朝廷的,那就不好啦。”
  下头附和者众,言之凿凿都是为了朝廷名声,仿佛……
  “佛笃定之后的科举试就一定会有黑幕,会失信于学子们呢?陛下,臣有所不解。”宝玉微微躬身拱手出列,“既然大明律有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缘何故‘宗亲有才不得以科举甄选’?”


第455章 
  贾瑛出列之后,朝中百官首先想到的是:【这是女婿要和岳父对着干了?】
  其次才开始认认真真地听这位才走马上任没多久的太子太傅兼兵部尚书——即刚从武将转为文官的贾大人(能)有什么高见。
  当他们听到贾瑛从大明律开始论述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一条起; 面上的惊讶就没能收住:【这位贾大人;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他他他不是最爱用数据说话么?哦,是了,方才周世安已经用了这一招来支持太子殿下; 现在他若是再用数据分析; 且不说落人之后; 观点无新意; 单单这么详细的科举数据; 就不是一个礼部之外的官员在短短一天之内能够收集到的。不过……身为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