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 >

第448章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第448章

小说: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过了两个月,八月中的时候,试验田收获第二批早禾……
  十月底的时候收获第三批……
  付千户从一开始的热泪盈眶到最后的几乎要昏厥——他简直不敢想,自己和前几人琼州驻军的千户们到底是有多蠢!
  至于那个从六月起就没有心思悲春伤秋的琼州知府已经四个多月没有当高冷骚客了,直接叫心腹住在了军田旁边,自己则是每天早晚来这边‘顺便散步’一趟,等着看看这早禾能不能一年四熟。


第433章 
  早禾在一年中到底能收几次,不单单是琼州知府十分关心、当地百姓翘首以待、琼州军户热火朝天; 就连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城整个朝廷高层亦是千百万分地关注。
  因为粮食问题乃是功在千秋; 若是能让粮食增产; 这份功劳,绝对不比开疆拓土要来得小。
  宝玉琢磨了一下:现如今一年三熟基本已经是早禾自然生长的极限了,自己用点小手段让之再增一次收也不是不行——凭借交易位面里头和秦异人换点什么土培营养液之类的也不是难事。但是!早年花田庄子才开始经营的时候; 自己就问过秦异人了; 就算后世的黑科技也没有撒下种子就能源源不绝地收获粮食的;再说; 土壤的肥力终究是有限; 就算是再好的肥料; 也不能撒一把就让荒漠成良田,只能是把土壤的肥力提前透支。秦异人他们那个位面倒是包涵了星辰大海; 很多地方都是地广人稀; 可以在透支之后轮换让土地休息; 但是这个时代就算依旧是地广人稀,可是广阔土地中的耕田更稀!田地甚至就是一个家族安身立命的根; 就算农民有轮种的观念; 但是哪一个从土地里刨食的人能够放弃一年四熟甚至一年五熟的诱惑?
  【三熟吧,还是让早禾遵循它本来的自然规律和产能好了。】事到如今; 宝玉并没有什么创世纪之类的爽感; 反而因为能力越大,行事更加周全了些、心态也更加平和了些。
  …………………………
  粮食增产不仅仅是收获变得更多了这么简单,对于朝廷来说,如何调整税赋亦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宝玉可以预见; 因为早禾的出现,大明上下多少人蠢蠢欲动,譬如说出于公心欣喜于国库即将满谷满仓的户部钱尚书,譬如说处于名利心想要更进一步的琼州知府……这都是容易解决的,最为棘手的,反而是这么三季的早禾收上来之后,稻种该如何分派、分派完之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该如何解决。
  宝玉可不认为现在的地主和权贵们有这样的觉悟,能够在获得更加丰产的粮食之后想着给佃农多分一些粮食——恐怕更多的,已经开始盘算要加多少成的租子了吧?
  再者说,谷贱伤农。
  如今琼州岛的军户们虽然不必担心这个,但是等到早禾的种子分发开之后,那些原本庆幸于能够近水楼台种植早禾的南边的百姓怕是没能体会到丰收的喜悦,就要被骤降的粮价给深深伤害了。
  这样的问题,既然已经可以预见,就要在出现之前尽可能地掐灭。宝玉相信,远在京城的十六是很乐意因为这样的事儿和朝臣们斗法的。
  …………………………
  先说回京里,寿昌十四年的冬天依旧是很冷的。
  武家阿奶带着媳妇儿孙氏守在孙媳妇儿陈氏的产房外,因武平的媳妇儿陈喜提早了小半个月发动,所以产房这边干净虽是打扫干净了,可是炕却是临时才烧的。
  孙氏在侧厢房坐了一会儿,觉得有些冷,便想着婆母这一把年纪了,要是因小辈生产冻着累着了,怕是更叫人担忧,便开口劝道:“眼见平哥儿媳妇才发动,恐怕还得好一阵子,娘不如先回去您那边屋子等,一有信儿,我定差丫鬟报与娘。”
  武家阿奶摇了摇手:“行了,这妇人生孩子,都是在鬼门关走一遭的,阿喜给咱们家生了两个胖小子了,也不能大意了去,你当时生猫儿也是第三胎……哎呦呸呸呸,我这是老糊涂了,这时候叨叨这些有的没的做什么!平哥儿那儿使人去通知了么?”
  孙氏知道婆母的脾气,既然劝一回劝不动,那就是没有用的,便应:“娘别急,产婆也说平哥儿媳妇是瓜熟蒂落,早十来天也是正常的。平哥儿那儿我方才已经让门上的小厮去了,不过他最近忙得很,也不知道能不能按点回家。”
  说起这个,武家阿奶也知道一些,毕竟现在整个京城的人都在议论南边那个能够一年三熟的早禾,大孙子在户部虽虽只是个员外郎但是依旧忙得脚不沾地的。
  所幸,陈氏虽然早产,但是依旧母女平安。
  这也是巧了,当年孙氏也是先生了武平、武安,最后才生了一个入住如宝的武猫儿。
  于此,武家阿奶对孙媳妇陈喜的疼爱又多加了几分,有儿有女,在腊月里凑成好字,可不是再吉利不过了?
  武平果然没能够按时归家,虽然吃中饭的时候,他就从小厮嘴里得知了家中的消息,但是政务当前,就连尚书和两位侍郎大人都是热汤就着馍馍打发了做饭食的,他一个小小的从五品员外郎,怎么好告假。
  待他回府之后,知道自己又多了个女儿,顿时有些发愁:啊,女儿日后到了年纪该被挑着去选秀了怎么办……
  武家阿奶和孙氏还以为武平是白日里的差事磨人,武家阿奶拍了拍大孙子的肩膀,小老太太的个子不高,伸手还怪费力的:“平哥儿啊,莫不是大人们拟的税赋太高了?哎呀,奶奶同你说啊,哪怕是尚书大人亲提,你也别赞同啊,这事儿可是坏良心的啊,最多咱就不吭声么。”
  孙氏有些无奈地拉了拉婆母:“娘,不好妄议朝政呢。”
  武家阿奶才不怕:“当今圣上好着呢,哪次有政令不是张贴出来叫读书人站在旁边念给咱们老百姓听的?就连茶楼说书的每天清早都得先说一回‘新闻联播’,这早禾的事儿,搁早年一定是祥瑞,咱们万岁爷却没搞这些虚头巴脑的,直接夸这是宝二爷慧眼如炬呢!”
  孙氏算是看明白了,在自己婆母看来,夸宝二爷的人一定是好人,所以陛下就是大好人……
  武平听闻奶奶这样说,顿时觉得有些羞愧,自己方才居然在想那些有的没的,还不如阿奶的见识。
  于是次日朝会之后,在钱尚书气哄哄地问大家伙儿农税比之如今多收二倍如何的时候,旁的郎中、员外郎都直呼大人英明,而武平却有些不合群地没吭声。


第434章 
  不过武平只一区区员外郎而已,在户部实在是排不上号; 所以站在角落的他到底是个什么表情也并不引人注意。
  等到钱尚书听完大家的‘同仇敌忾’之后; 才满意地挥挥手让手下头的人都去做事去了; 然后他踱着步子回到自己的那间办公的屋子里去,琢磨着怎么样让国库充盈起来,即将入京的早禾种子该如何分派等等问题。
  不多时; 武平捧着一堆案卷去找自己的顶头上司; 他的直属上官张郎中是个无甚背景; 干了多年; 熬到户部郎中这个位置准备混吃等死的小老头儿。
  张郎中见到武平这副架势; 便知不是寻常事,顿时又是欢喜又是发愁的。
  欢喜的是; 手下这个年轻人吃苦能干又灵光; 进入户部以来接手大大小小的事物之后都能够圆满完成任务; 给自己挣了不少面子(当然,下属立功身为上官的自己也最起码有个知人善任的功劳的哈);发愁的是; 昨个儿夜里; 武平就借阅了两广地区前后六十多年的税赋存档卷宗,而方才尚书大人说话的时候; 武平站在自己身边一声不吭的样子; 可不像是对尚书大人的话十分赞同的样子!
  【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小子,还是太年轻啊。】但是张郎中也不是那种为了升官发财就欺上瞒下的人,武平所想所愁; 他老张身为一个同样从农门跃龙门的农家子,多少也能猜到一点。
  遂张郎中皱着眉说:“这时候可不是去寻尚书大人说这话的好时机,要么缓缓,明天再说吧?”
  武平摇摇头:“张大人,早禾的稻种已经快抵京了,现在是腊月,开了春之后……此事宜早不宜迟啊……”说完这句话的时候还微微叹了一口气,当然,未尽之意里头也饱含了对张郎中肯劝说自己的感激。
  张郎中想着自己也不是武平的爹,言尽于此也便罢了,年轻人就是有冲劲自己是拦不住的,实则他心里也想着:【万一,人家就把南墙给撞开了呢?万一尚书大人就真的肯听进去武平的数据分析了呢?不是都说武平和贾将军关系不错么,尚书大人原先可是在咱们部里头不止一次感叹贾将军是他的知己呢。许那贾将军的面子就能管用呢?】
  钱尚书在心里将贾瑛贾将军引为知己,这件事在户部并不是什么秘密,甚至六部之中,绝大多数的人都知道的,当然,也有不少文官觉得这位户部尚书是自甘堕落,于心中多有讥讽,但是也没人敢在钱尚书本人面前逼逼,毕竟人家管着整个朝廷的钱袋子呢!
  当武平抱着卷宗,由张郎中带着进屋之后,钱尚书便停下正在奋笔疾书的势头,准备听听这个颇有前途的小子打算说点啥。
  出乎意料,这个姓武的小子是来给自己泼冷水的。
  钱尚书愿意看在贾瑛的面子上,让这小子在自己屋里呆满半刻钟再滚蛋。
  但是,有理走遍天下这句话不单单是说说而已,除非是碰到实在蛮不讲理的上官,不然武平这样摆事实举例子结合前朝末年隐田众多豪强割据以及本朝改土归流之后不懈努力地将隐田收归国有之后增加的税赋等等做比较……当然,最重要的是不着痕迹低拍了拍钱尚书的马屁:“豪强、乡绅、地主皆重私利,纵有良田千万倾,也要榨干佃农身上的油水,又何能与陛下、大人相比?陛下与大人等殚精竭虑筹谋农税,固然是为国为民,但是下头如何体会却是一桩难事,若其人只知皮毛,便以倍数增收农税,不考虑天时、地利等等因素,一味地以为交上来的税收越多便越是能干,怕是曲解了陛下和大人的本意。”
  钱尚书顿了顿:这,还真是……不好说啊。
  武平的话说的委婉,但是却让先前只顾着欢喜国库要充盈起来的钱尚书多了几分冷静:【是了,难怪陛下这两天一直说此事‘再议’,我单想着陛下是体恤百姓,却不曾想,差点叫老卫他们等人拿来做了出头鸟!】
  卫阁老是什么人?是先皇时期的不倒翁阁老,泥巴糊的哪儿哪儿都不得罪;等到今上登基之后,趁势因为陈阁老自掘坟墓,靠着资历成为三位阁老之首,也渐渐将卫氏一族从原本京中的二流世家抬举为接近一流的大家族了。直隶一地,卫氏一族的大田庄就有好几十个!
  钱尚书想到卫阁老,卫阁老也正在看远在蒙省的嫡次子送回来的家书。
  蒙省巡抚卫若愚在家书之中再三劝说父亲万万莫要再答应族中人借用他的名头去买田地一事了,又说自己前些日子拒绝了舅舅那边的亲戚要求在蒙省购买土地的要求等等,希望能让大哥去帮着自己从中与舅舅说说好话。
  卫阁老书信还没看完,便听闻下人通传:“大爷来了。”
  来人却是他的长子卫若慜,卫若慜年过四旬相貌清瘦,面色隐隐带青,口唇微微发紫,许是因为走来得急了,喘息还有些不平。
  “有什么事这么着急?你总得记得大夫的话,忌急忌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