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 >

第279章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第279章

小说: 红楼之不要拦着我上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尤其是接下来发生的一件是,恰到好处地叫黛玉受到了一些启发。
  十月里,薛家喜事临门。
  那薛蟠的妻子孟氏一气儿给薛家添了三个小子,可把薛姨妈给乐坏了。一般人家要担心的诸如能不能养活或者日后家产怎么分等等问题,因为宝钗随她夫君远去西北赴任,剩下的薛姨妈和薛蟠是不会想到这么复杂的问题。
  孟氏很争气,大清早阵痛,不到两个时辰就一个接一个地把孩子生出来了,叫薛姨妈握住赶来的亲家母的手,连连夸她女儿也就是自己的儿媳妇是个好样的。孟氏的母亲也是松了一口气,女人么,生产就是一只脚踏进鬼门关,女儿怀着多胎本就更加危险,幸好菩萨保佑啊!
  听得亲家母一声菩萨保佑,薛姨妈也后知后觉开始感谢菩萨了——隔着一道产房门的孟氏对两位母亲无话可说,幸好有靠谱的丫鬟提醒薛姨妈亲戚家报喜信。
  到中午的时候,王家贾家都得了信儿,听得一声一胎三子,母子均安,众人就没有不羡慕的,给薛家送去的礼也很丰厚。
  而至于孟氏的身体,诸位看官也不必担心,早在去年薛蟠娶妻之后,宝玉在某次不经意就把固阴丹给混在一些点心里,借着薛蟠的手给孟氏吃过了。反正整个荣国府都知道,宝儿爷院子里的钱嬷嬷做点心很是一绝,那薛大爷蹭吃蹭喝之后每每打包一份回家也都是常态。
  更何况,薛蟠人虽然不是很聪明,有一点是好的,心里记挂着家里人,每回说给家里人的东西,就没有自己独吞的,也没有反悔的——给宝钗丰厚的陪嫁如是,给孕期在家没什么胃口的孟氏带点心这样的小事更加不会食言。
  傍晚下了值的宝玉听到这个消息,挑眉一笑,他已经习惯了默默做好事。
  薛姨妈当然不知道,自己这三个孙子的问世是托了宝玉的福——咳咳,这话听起来真有点歧异,她现在就想着烧香拜佛酬谢佛祖并且给佛祖塑金身,再大摆流水席三天三夜好叫周围的人都沾一沾喜气!
  薛蟠才得了三个(并不怎么)大胖小子,满心满意沉浸在当爹的喜悦之中,只有赞同就没有反对的,他还觉得他娘这是小气了呢,叫他说,三天三夜的流水席怎么够,要是十天十夜才叫好呢。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薛姨妈和薛蟠之间果然是亲母子。
  好在孟氏并不是个糊涂的,她生完当天下午,婆母过来看望自己并且以暴发户土大款的口气炫耀她的花钱计划的时候,孟氏就劝阻了婆母:“妈,流水席之事,太过破费了吧?”
  “这怎么会?当年在金陵的时候,蟠儿出生,他爹爹摆了十天的流水席,就是宝钗那时候也有三天,我这不是考虑着毕竟咱家在京城底蕴不够,所以收敛着点么!”
  孟氏简直就要给婆母跪了:三天这还收敛着点?您老还说要给菩萨塑金?这事儿一闹出去,我看全京城的人都要知道薛家人傻钱多了!自身没有实权,全仗着姻亲的势,万一哪天两家关系不那么和睦了,薛家岂不是变成了一块肥肉,平白叫人惦记。
  虽然孟氏凭着有限见过宝玉的两三次判断,宝玉是个正直而且心胸宽广的人,但是谁又敢赌以后数十年的事情呢?
  好在孟氏嫁进薛家一年多,知道薛家最聪慧的人也就是小姑子了——话说若是小姑子在,也不必自己这个做儿媳妇的来劝婆母。不过稍微花了点时间,以三个儿子尚小,不好大肆宣扬免得叫鬼神听到为由,孟氏终于把薛姨妈给劝住了,金身不塑了,但是一千两的香油钱不能免,还因为孟氏所说,薛姨妈又花了三百两,去庙里给三个宝贝孙子求了寄名。总算做得不太出格。
  而薛蟠那边,有贾琏(习惯性地)看着呆霸王不要做傻事,也在第一时间就阻止了对方,没有让些许小事弄到宝玉面前去叫他操心。琏二爷觉得自己真是天下第一的好表格好堂哥了,再没比自己更好更为别人着想的人了!!!
  薛家得三子的事,短时间内还是很轰动的,一时间,孟家的女儿们都不愁嫁,媒婆盈门啊!
  除此之外,受影响最大的,自然就是王氏了。王氏觉得,宝玉和蟠儿就前后脚成亲的,现在一个是三个娃的爹,一个膝下空虚!这一定就是林氏的错!想到月前自己想要给宝玉去外头跳两个良家子,被儿子含糊过去了,王氏决定,这样的事,还是去和老祖宗商量着吧。小孩子家家的懂什么!
  至于老祖宗的态度,王氏心里有数,老祖宗再疼黛玉,也越不过宝玉,即便自己说一次两次不成,三次五次,老祖宗一定会答应并且支持自己的!哼!
  作者有话要说:  ipad码的,可能标点格式不对,将就看看,回头回家台式上改,晚安。


第256章 
  作者有话要说:  我今天好棒。可能有二更……不一定
  爱你们,我只是尽量把不能更的理由给你们讲清楚,谢谢理解,么么哒
  王氏说干就干; 自从去了薛家给薛蟠的三个大胖小子洗三添盆之后; 回到荣国府便不时长吁短叹。
  说起来,这虽然是王氏试图曲线救国耍心机的一个大进步; 但是看在老祖宗眼里; 还是(宛)嫩(若)了(智)点(障)。
  都不需贾母去说她; 就连一同就寝之时被迫听了一耳朵的贾政都诧异地看着王氏:宝玉这才成亲就出门九个多月; 和薛家的情况能一样么?这无知妇人; 莫不是想孙子想疯了?
  贾政不屑于管后宅的事; 并不代表他没常识——没播种子地里能长庄稼?
  王氏看老爷既吃惊且不耐,硬着头皮把戏唱完,又顶着笑脸提议要么给宝玉买两个身家清白的人伺候着?
  贾政日常就是专治王氏各种不服的; 听罢了就吹胡子瞪眼:“妇人之见!愚不可及!当今陛下崇尚节俭; 你这妇人惯来宠溺儿子,行糊涂事。我看那逆子房里伺候的丫鬟多得很,还要再买人?莫不是他撺掇着你要这么做的?”
  很好; 贾政还正因为快一年了没啥机会对宝玉摆谱训斥一番而觉得浑身有些不得劲呢,现在王氏这是上赶子送了把柄来。更甚者; 贾政想着自己才两个侧室,后院都多久没进新人了?
  【哼!】贾政顿时就不高兴了; 但是他这样端方的人物; 怎么能沉迷女色呢?怎么能亲口提纳小呢?当然应该是王氏这个当家主母为自家老爷准备的喽!
  要说这对夫妻多么坑,那还真有个共同点,都不会委婉说话,贾政觉得自己想要后院添人的意思应该挺隐晦的; 但是王氏作为人/妻那根神经蹭地一下就立起来了,也没心思喊人牙子带人来看了,就怕老爷再想起挑人这一茬。
  【就算现在珠儿和宝玉都出息了,我也不稀罕老爷留宿我院子里,也不代表放新人进来就安全了,万一得个老儿子,老爷的心能偏到天上去,看看那个贱婢生的就知道了,见天被老爷带在身边!还是让老爷去周氏和赵氏那里吧,反正那俩老蚌也没办法在怀胎了!哼!】王氏想起庶出子,心头就一阵火烧!虽然贾环瞧着是个木的,但是庶子毕竟和一副嫁妆就能打发出去的庶女不同,日后分家的时候也可得部分家产,哪怕只是小部分,王氏也不舍得给他!
  于是王氏十月里的不服就被贾政治服帖了——当然,贾政也没能如愿得王氏张罗新人进后院。
  过了那一阵的邪劲儿,薛家那三小子满月之后,史湘云某次来荣国府给贾母请安,王氏想着那史湘云也还未有孕,也晓得是自己苛求黛玉了,不过就是心里不得劲,从小哪儿哪儿贴心、一表人才的儿子现在一门心思扑在儿媳妇身上,一路向西北的时候,还特意给黛玉写信寄礼物!回来之后还特意带着黛玉出去散心,浑然忘记了家里的老母亲在他出远门之时吃斋念佛拜菩萨,替他求平安!
  王氏自觉是因为想到了史湘云和远去西北的宝丫头,才“宽宏体谅”了儿媳妇的。
  不过,王氏身边的丫鬟嬷嬷觉得,应该和二奶奶的亲爹,林大人最近连续几次受到陛下的褒奖才是主因吧……
  …………………………
  话说西北那边。
  林如海得了宝玉留下的阿九等人贴身照顾——实则是贴身保护,有西宁马家的支持,以及从太行山下归来的那些原哈密汉人将士,虽然这边气候确实不如江南温暖宜人,但是林如海自有生出一股穹庐之下、旷野无边的豪迈之气,比起在江南弯弯绕绕因为盐务和各大世家周旋,西北这边的人要率直‘可爱’多了。
  且不说哈密卫的情况比宝玉预料得要好的多,那一夜拜牙带着精锐出城,伤亡惨重,剩下的都被打破了胆,侥幸逃走几个回了城里,还没来得及收拾包袱跑路就被赶到一起圈起来了,还叫城中剩下那些畏兀尔士兵心惊胆战;路夫人大义灭亲揭发拜牙罪行,其中跟着拜牙为恶的爪牙也都被押解进京,而那些小喽啰,手里有人命的或者欺男霸女、占人家财、罪孽深重的一股脑都被下了狱,砍了一部分,剩下一部分被派去修榷场了。祁连山上下来的人手好用得很,虽然带着点匪气,但是也只是针对这些干苦力的畏兀尔人的,而后,郝老大抵达哈密,配合得当,林如海便可以腾出手专门整顿西域民生、安抚人心等等,成效颇大。
  故而,京城中人担心的拜牙残部反扑之事并未发生。
  再说,最有实力的西北群马中,马宾鳌传了口信回去,西宁马因为咸水湖晒盐的利益,目前和林如海、郝老大是蜜月期,有他们家带头,原本就有一饭之缘的甘肃马家也保持比较友好的态度,剩下诸马即便还在观望,但是想来假以时日,看到除了西宁马家占据天时地利有咸水湖可得暴利之外,他们还能够因为别的出息而得到好处,自然就会坐不住了。
  林如海一边着手整顿内部,一边督促榷场进程,中秋之前,闻讯赶去哈密的大大小小商人们望眼欲穿的企盼中,榷场规则公布了。
  榷场分官市与民市。
  榷场领辖于所在地区的监司及州军长吏,又另设专官,稽查货物,征收商税。
  大明这边的布匹丝绸缯绡棉麻罗绮换取瓦剌的驼马(大明倒是想要战马、种/马,人家瓦剌也不会给啊)、牛羊、毡毯、宝石;又用香、药、瓷、漆器、茶叶、姜桂等物换取对方的蜜蜡、麝脐、毛褐、羱羚角、冈砂、柴胡、苁蓉、红花、翎毛等等。具体细则是钱尚书带着户部的人废寝忘食研究了贾瑛贾总兵提供的西北一行日志而拟定的,又因为贾总兵记录详尽,还附上了西北那边诸多物资的市价,倒是叫户部的人在计算官市物品货值的时候省了不少力气!
  另有专门司营榷场官市的官员也已经抵达西北,稽查与收税,这可是个超级大肥差,就连惯来公允的蔡阁老那一系下头不少人都心动了,扯皮很久,最后倒是不相上下,十六点了蔡、卫一边一个去,一正一副,玩得一手好中庸,勉强可以相互制衡。至于天长日久之后,这两人会不会同流合污,亦或者是两专官会不会等着对方落马好己方人取而代之……那就得看看,户部拟定的规矩到底够不够周全、日后巡查御史有没有作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这两负责官市的人心是红是黑。
  官市官营,买卖都是朝廷的,民间的人更关心的是民市,民市每逢一、逢五开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