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综]母仪天下 >

第46章

[综]母仪天下-第46章

小说: [综]母仪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朱樉那边不嫌弃啊!他巴不得人越多越好,何况,愿意跑这么远来的,在老家牵挂也有限,说不得觉得这里生活好,也就不回去了。
  草原上如今真的到处都是机会,当然,一开始的时候条件艰苦一些也是正常的,不过,以汉人这边的基建速度,聚居点没多久就建立起来了。一水的砖房,还都是那种小楼,有家室的可以分单独的房子,单身汉就只能几个人住一块了,当然,要是有钱,情愿多出一点的,也可以住大一点的地方。
  聚居点就在钢铁厂附近,直接利用钢铁厂那边炼钢产生的热量烧锅炉,给聚居点的人供暖,因此,冬天除了不怎么好出门之外,其实还是比较舒服的!
  来淘金的人也都有些收获,当然,到了这边,他们才知道事情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淘金可以,需要按规矩来。金矿不是无主之地,是有主的,偷着去淘金是犯法的,而且安全也得不到保障。草原上可不光是有什么牛羊马,还有狼呢!要是你想要去没人管的地方淘金,那么,说不得就要面临狼群的威胁了!
  当然,很快就有人发现,淘金其实不是最好的差事,毕竟,辛辛苦苦淘到的金沙大半是要上交的,自个能够保留的只是一部分,但是,做其他的事情也很赚钱,某种意义上来说,北边到处是黄金,这事是真的,随便找个活计,就能赚到在家赚很长时间都赚不来的钱,最重要的是,在这边几乎没什么花销,也就是赚到的钱几乎就是纯赚了,一帮年轻的汉子都是上过扫盲班,学过一些基础的算术的,盘算了一下,在这边干个两年,回去盖房娶媳妇的钱也就有了!可惜这里实在是离家太远,要不然,他们还真是挺情愿在这里做长工的呢!
  然后,朱樉的神操作来了!他直接表示,留在这里吧,咱们这里有妹子哦!
  还真是这样,草原上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不知道多少男丁在战乱中丢了性命,留下了家里的妻儿。原本按照草原上的规矩,父兄留下来的妻子乃至儿女都会由他们的儿子弟弟继承,所以,草原上如果一个普通的牧民,家里好几个媳妇,那并不稀罕。便是当年的王昭君,也是跟过两任单于的。
  如今编户齐民了,草原上原本的传统和规矩也需要向汉人靠拢,像是在中原,有人家家里长子死了,让长子的媳妇嫁给次子这种事情,几乎是严格禁止的,所以,草原上这种事情也得改一改。
  以前的时候,之所以有这样的传统,实在是因为草原民族的生活环境比较恶劣,医疗条件也比较糟糕,他们的饮食习惯也并不科学,所以这也导致了在生育方面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能够生育的女性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是绝对不能外流的。
  而现在嘛,草原上的旧俗自然是要改变的,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有一大批的女性不会再如同原本一样了,她们可以拥有新的家庭,另外就是,草原上也有一批年轻的女性到了婚龄了,她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比较倾向于嫁个汉人的。
  而对于朱樉来说,这种事情简直是求之不得,这个好啊,只有血脉真正融合了,这才是一家人!就像是当年的鲜卑人,谁会说杨广李世民他们不是汉人呢!真要是追溯血统,他们从母系那里继承的鲜卑血统比汉人血统还要多呢!但是,汉人这个身份,讲究的可不是纯粹的血脉,说白了还是个文明认同的问题,而血脉的融合,就是一条捷径。
  朱樉这一招既然出了,顿时,一帮子单身汉就心动了,现在生活条件好起来了,老实说,民间娶妻成本自然也就高起来了。没办法,女儿在家的时候能做工,能挣钱,嫁给了别人,这些好处可就都是婆家的了,娘家就沾不到什么光了!那些疼爱女儿的人家,自然也得对男方有诸多要求,宁可将男方的聘礼全部折进女儿的嫁妆里头,也不能少掉聘礼这个环节。
  要知道,在这个年代,嫁妆是女方的私产,婆家稍微有点原则的话,都是不能动用的,女方嫁妆丰厚,自然也就腰杆子硬,加上如今女方自己也能做工挣钱,那就更不用受婆家的气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在各地,聘礼其实是在一路走高的,你要想娶一个四角俱全,还又能干的媳妇,那不得付出足够的代价啊!当然了,这个聘礼并没有真的太过夸张到让人绝望就是了,除非是实在是穷,没什么来钱的路子,要不然,一家子攒一攒,攒个两年,也差不多能凑出来,只是儿子多的人家,难免有些吃力就是了!
  而在草原上就不一样了,聘礼也有,但是一般就是象征性的,女方还会带上家里的羊群什么的做嫁妆,这些放在草原上已经不算少了!这些草原上的姑娘更看重的是男方身为汉人的身份,家里有个汉人亲戚,政策上头是很占便宜的,不管是娶了汉人的姑娘,还是嫁了汉家的儿郎,在许多事情上都能够得到一定的便利,比如说学到进一步的技术,一些原本不对他们开放的商品他们也有资格购买了,尤其,一些不怎么放在明面上的好处是非常多的。有着这样的好处,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而这些单身汉们对于娶一个草原姑娘也并没有什么心理障碍,某种意义上来说,有媳妇就不错了,还有什么好挑剔的!至于以后留在草原上什么的,这一点也并不是让他们太难以接受,如今驰道修建得非常远,草原上都已经开始修建起来了,回中原一趟,其实需要耗费的时间也不能算是特别长。大不了隔个几年回去探个亲就是了!草原上挣钱多,税赋少,到了冬天也清闲,家乡虽然好,但是挣不到钱,再多的好处,跟自个也没关系啊!是苦巴巴地在家乡待一辈子,还是在草原上幸福地过后半生,其实许多人心中都是有一杆秤的。
  王明珠作为王后,对于这种事情也是乐见其成的,她之前的时候其实很担心朱樉,或者说是大明过河拆桥,拿下了草原之后,就将蒙古人内迁,转而让汉人过来充实草原。现在,王明珠算是放心了!
  在王明珠看来,民族融合是好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就变成真正的一家人了!因此,即便有一些目光短浅的蒙古贵族跑过来找王明珠,觉得朱樉的一些政策损伤了他们的利益,想要王明珠给他们做主,王明珠也是直接严词拒绝了!现在的情况,已经非常理想了,王明珠看的可不仅仅是贵族的利益,她从小学习汉家的学问,了解汉家的历史,天下哪来什么长盛不衰的家族血脉,所谓的黄金家族孛儿只斤氏,如果不是因为出了个成吉思汗,又算什么呢?成吉思汗自己当年也差点沦为奴隶呢!汉人那句话说得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与其维护只是一小撮的蒙古贵族的利益,不如维护民族整体的利益。当他们如同汉人一样幸福生活,科举,做官的时候,如今的这些,又算得了什么呢?
  这些事情,王明珠并没有瞒着朱樉,他们如今已经是夫妻,夫妻一体,许多事情就该共同面对,要是什么都藏着掖着,那么,这夫妻做着又有什么意思呢?
  朱樉其实对于那些蒙古贵族的不满早有准备,本来就是这样,编户齐民之后,那些贵族对于下面牧民就没有了直接的统属权,虽然他们照旧可以当官,但是,权力不再是永久的,世代承袭的,而是变成了只有自己任期之内才有的,等到自己的儿女,说不定就跟下面那些普通牧民没啥区别了,这让他们怎么受得了呢?
  要朱樉说,受不了也得受,一朝天子一朝臣,他要是还按照蒙古人的那一套来统治,岂不是自个给自个找不自在,到时候难不成要冒出个什么黄金家族的后裔,跑过来找他要回自个的王国?开玩笑呢吧!
  所以,朱樉直接将几个不消停,还在私底下串联的蒙古贵族撤了职,虽说没有再额外问罪,但是这个惩罚已经对他们来说足够了,没有了官位,他们其实是没法保住自己的财富的!现在不是从前了,他们没有足够的兵马,连同原本的奴隶都被释放了,谁让劳动力不足呢?再者说了,中原都多少年没有所谓的奴隶啦,就算那些权贵人家的家仆,那也不能说是奴隶,那也是有人权滴!
  在看到了前车之鉴之后,其他的那些蒙古贵族一下子老实了,老实一点起码还能做个富家翁,手里攥着大片的牧场,雇佣一批牧民帮着自个养牛养羊,光是卖羊毛,卖奶酪都能赚上一大笔,要是自个的牧场里头也能发现什么金矿银矿之类的,那就真的是发了!
  最重要的是,对于那些年轻一代的人来说,他们本来也没享受过多少从前的风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头,他们说是部族的少头领什么的,实际上呢,生活质量并不怎么样,可是现在呢,日子那是过得真舒服啊!
  不用住那种容易漏风,还总是有味道的帐篷了,住的是非常开阔的砖房,来自中原的匠人能够帮他们盖出又坚固,又保暖,又漂亮的砖房,还是好几层的那种,以前的时候,每年下雪,部族都得迁徙到一些避风的山谷里头,要不然的话,可能就会导致部族里的牛羊乃至人口冻死在暴风雪中,而现在呢,没这么麻烦了,这种房屋设计也很方便清理房顶的积雪。积雪太厚,可以住在高层嘛!家里不管是起火炕,还是建锅炉,冬天的时候都会非常温暖,便是牛羊在冬天也不会冻死饿死了,这省去了多少损失啊!
  这还只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享受呢,各种精美的器物,温暖舒适的衣服被褥,更加丰富的食物来源,即便是大雪天,都能吃得上新鲜的蔬菜,一年四季,只要有钱,什么享受都能买到!总之,年轻的那一代人,几乎是以一种让人猝不及防的速度,堕入了享受的陷阱,一点也不怀念曾经元廷的荣光了!元廷的荣光与他们有什么关系,他们并没有因此得到什么好处,可是现在呢,要啥啥都有,自己想象不到的东西都能轻而易举送到自己面前,既然如此,干什么还要再改变呢?
  至于他们的那些长辈,就算是想要拿着自个的例子教育下面的晚辈,也有些说不出口,别的不说,曾经横扫天下的蒙古大军,进入中原之后,本来也是不可避免地堕落了,到了后来,许多元军的战斗力,已经下降到了一个让人觉得可怕的地步,有的差点赘肉多得连马都上不去,再后来连那些压根没什么像样武器的义军都镇压不下去了!回到草原之后,他们心心念念地想要打回中原,不也是想要寻回当年失去的东西吗?只不过他们没成功就是了!
  而现在,不要打仗了,比那个时候更加舒适的生活就这么到来了,谁还能生出多少斗志来!一个个这般一想,也就泄了气!
  朱樉一时间并没有搞清楚这些蒙古贵族到底是个什么想法,不过,他也不着急,他的耐心这些年也慢慢磨出来了,横竖他现在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因此,许多事情并不需要立刻就做,他尽可以慢慢来。
  大明那边,对于朱樉的封国也非常上心,主要是朱元璋将这里当做了一个试点,一些在国内不怎么好搞的改革,放到草原上,几乎啥问题也没有,只要看成效就可以了。
  虽说内务府在草原那边注入了大量的投资,弄得朱元璋有的时候都有点心疼,不过现在看看,这些钱花的是值得的,草原开发的潜力的确非常大,只要能够抑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