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综]母仪天下 >

第23章

[综]母仪天下-第23章

小说: [综]母仪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前朱元璋一时兴起,想要建都凤阳,就是被刘基劝阻的,凤阳这种地方,压根就没有建都的条件啊,地方小,穷,人口数量也不多,这种地方做国都,立马就将大明的档次拉低了。
  刘基是元朝的进士,当过好几次官,这对他来说,其实也算是一个污点,朱元璋称帝之后,刘基也就是被封了一个诚意伯,当然,其实这已经算是不错了,因为刘基没有真正的战功,他之前就是个谋士,要不是几次谋略都颇为中肯有效,这个伯位也是下不来的。
  实际上,因为舒云的存在,真正受到影响的反而是李善长,李善长原本在朱元璋那里的定位就是萧何一样的人物,原本朱元璋对外征战,梳理内政什么的,大多都依赖于李善长,这也导致了李善长编织出了一个庞大的网络,各种亲戚,同乡什么的,都被李善长安插到了不同的位置上,这才是后来他的取死之道。
  问题是,比起李善长来,舒云上辈子虽说不是搞实业的,却是搞金融投资的,加上后世高等教育和耳濡目染带来的见识,她挣钱搞内政的本事,可要比李善长强多了。所以李善长这辈子虽说也捞了个国公的位置,但是这个分量就差太多了。
  刘基说是儒家出身,实际上,他的观念比较倾向于法家,他当初在元廷做官的时候,见识的糟心事实在是太多,不光是蒙古官员,便是那些汉人官员也差不多一路货色,所以,刘基对什么道德修养压根不信,所以,朱元璋才称王呢,他就建议朱元璋建立法制,严查不法之事。
  朱元璋对于刘基的建议还是非常赞同的,朱元璋自个也打心眼里不相信当官的会有几个有什么操守,一个个就是嘴上说得好听而已,所以,刘基如今不光是太史令,还是监察御史。
  这位也算是个天才了,懂得的事情真的很多,最重要的是,他不是那种拘泥死硬的人,他其实颇为擅长揣摩上意,所以,朱元璋对他还是比较看重的。
  其实到了这个时候,朱元璋作为一个皇帝,有些想法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时候嘛,大家都是老兄弟,咱们可以坐在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但是现在呢,朱元璋需要考虑的事情就比较多了,比如说,他需要渐渐让那些老伙计退居二线,提拔新的人才上去了!
  这倒不是过河拆桥,却是为了给君臣双方一个退路,说白了,历朝历代,功高盖主的,有几个有好下场了,天下安定了,功臣们也该功成身退,给别人一点发挥的空间,免得回头指手画脚次数多了,皇帝就不乐意了!
  尤其,朱元璋可用的人多了,他如今也看得出来,当年那些老兄弟里头,哪些人的确是忠心耿耿,哪些人一直有着私心。朱元璋原本就有些多疑,尤其还出了个朱文正的事情,自个亲侄子都能背叛自己,何况是其他人呢?所以,朱元璋现在,已经开始琢磨着如何给这些自以为有着从龙开国之功的功臣们讨个笼头了!而刘基的建议,却是正好合了朱元璋的心思。
  朱元璋做了打算之后,干脆叫来了刘基,开始询问刘基关于建都的事情:“刘爱卿,如今大都已下,燕云十六州也已经光复,中原重新落入我汉家之手,只待剿灭残元,即可重定我汉家不易之基,爱卿以为如何?”
  刘基赶紧吹捧道:“陛下提三尺剑,区区十一年,就得以驱逐鞑虏,恢复汉家天下,实乃天命所归!”这话倒也不错,朱元璋从一个快要饿死的和尚,走到如今这个地步,简直是个奇迹。可以说,历朝历代,得国之正,就没有超过朱元璋的,这里头真的充满了一些巧合与天命的味道,这也是为什么洪武年间,朱元璋屡次掀起大案,却并没有真的造成朝堂上多少震荡的缘故,一方面他的确爱民如子,另一方面也是他的崛起,让人真的相信,他是真正的上天之子。
  朱元璋对此非常得意,他也觉得自个挺牛叉的,不过,他还记得自个找刘基来的正事,干脆说道:“刘爱卿精于风水堪舆之术,又精于术算历法,大明如今刚刚开国,这建都之事,朕一时间却是有些拿不定主意!”说着,朱元璋命人拿来舆图,上面圈定了几个地方,应天,长安,洛阳,开封,还有大都。
  刘基一开始的时候,还担心朱元璋又突发奇想,还想要让凤阳做都城呢,老实说,那里做皇陵都嫌风水差,更别说做都城了!这会儿看到舆图上头圈定的地方,刘基顿时松了口气。
  舆图上的地方,都是之前各个朝代曾经建都之地,刘基也是考过进士,还曾经四处游历过的人,去过的地方不少,这会儿微微沉吟一番,终于说道:“臣以为,还是洛阳与大都更为妥当!”
  洛阳的确是个好地方,那里是中原腹地,依山傍水,经济繁华不说,周围几重关隘,要是有外敌入侵,便有足够的缓冲余地。当年赵光义说什么江山在德不在险,阻止赵匡胤迁都洛阳,结果到头来,赵光义的子孙倒是一直留在开封这个四面平原,还老是被汴水倒灌的地方,却是直面金人骑兵,落了个惨淡下场。要是在洛阳建都,就算皇帝比较废物,好歹凭借着地利,也能多支撑几年。
  至于大都,刘基反而有些不看好,同样是那句话,建都大都的,都是胡人政权,虽说在刘基看来,那里的确也有龙气,但是,刘基总觉得心里头有些看不过去。当然,嘴上刘基还是将大都的优势说了一番,并没有故意贬损。要知道,比起汉人来说,胡人其实更相信天意,做什么事情都要占卜,都要请神,大都能够被几个胡人朝廷看重,自然也有其优势所在。
  朱元璋听完刘基的话,他挥了挥手,让刘基退下,自个低头沉吟起来。


第38章 马皇后
  三日之后,大朝会上,朱元璋直接宣布,迁都大都,将大都命名为北JING,应天为南JING,而凤阳为中都,为朱元璋父母兄弟的陵寝。
  迁都这种事情,显然打了不少人一个措手不及,之前的时候,朱元璋已经透出了口风,说是准备定都应天了,因此,不少人已经打定了主意,趁着这个机会捞上一笔。
  要知道,当初徐达攻占了大都,他手底下的人可是捞了不少,但是其他人可没遇到这种好事,北方那边连年军阀战乱,不少蒙古贵族早就偷偷溜走了,别说留下多少次财富了,不弄个满地鸡毛就不错了!
  之所以大家都没想到朱元璋会迁都大都,也是因为连年战乱,北方人口数量比南方不知道下降了多少,有的地方,那真是走出去百里,都看不到什么人烟,朱元璋原本还打算等到天下太平之后,就直接强制移民呢!
  朝堂上固然有人提出了异议,但是应天本来作为都城也就不到一年的时间,要说大家对这里有什么了不得的感情,那根本就是骗人,所以,就算是想要反对,都没什么理由。何况,朱元璋还将应天这边当做了南都呢!这其实也算得上是惯例了,汉唐的时候,长安和LUO阳就是东西二都,到了宋朝的时候,开封是东JING,洛阳就是西京了,至于辽国,金国,还有后来的大元,都城也都是好几个的,什么上都,中都的,大家都已经习惯了。
  因此,到最后,大家也只能认了,以朱元璋的抠唆,估摸着到了大都那边之后,虽说可能会重建皇宫,但是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呢,想要从中弄点什么好处,可就不容易了!
  迁都自然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别的不说,北元还在那里虎视眈眈,那位至正皇帝据说如今算是又开始振作起来了,还琢磨着夺回大都呢,总不能这个时候文武百官一块迁过去,直面北元的兵锋吧,所以,总要等到那边战事有了结果,起码得让北元那边死了入关的心才行。
  很多时候,行政强制命令根本比不过利益诱惑,现在要是强行让人迁移到北方,那么,自然没什么好说的,一个个只会抗拒不已,不知道中间要闹出什么名堂来,而现在呢,朝廷已经明确表示,要迁都大都,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不管是什么地方是京城,附近的地方被大量开发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对于许多人来说,这里头就充满了利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首先就是朝中的文武官员,他们先行动了起来,以朱元璋的小气,虽说到时候肯定会根据爵位赐下宅邸,但是这个大小占地面积可得不到什么保证,尤其现在大都那边建都的图纸还没有下来,所以,赐下来的宅邸在什么地方也不能保证,说不定到时候还得自个扩建改造,所以提前囤积一批砖木石料肯定是不亏的,另外就是,土地这类的不动产。田产留在南边,虽说可以留下不少下人在南边守着,回头租子直接折成银钱送过去就行,可是总不能家里吃的粮食蔬果肉类全靠采买吧,一大家子那么多人,这花销可就大了,所以,在京城附近重新购置产业是必须的。
  因此,凡是肯定自个会跟着迁过去的文武官员,一个个立马派人带着钱财,要么快马加鞭,要么乘船通过运河或者是沿海北上,趁着消息还没有完全传开,赶紧购置占据房产田产,回头等那边反应过来了,可就没这种好事了!
  第二个反应过来的就是那些商人,其实比起官员来说,商人嗅觉要更加敏锐一些,只不过比起这些官员来说,他们很多时候需要观望风向,免得被人抓住了把柄。等到确定了消息之后,就有许多商人直接组织商队往北边去了。
  朱元璋这边却是乐见其成,大都那边他已经去过了,当初蒙古人的财产都被没收了,这里头自然包括了大量的房产田产,朱元璋自然不会将这些捂在自个手里,这些本来就是打算一部分拿出来赏赐,一部分拿出来出售的。
  与此同时,朱元璋直接派出了刘基,又带了一批人过去勘察地形,准备绘制图纸,重新建造皇宫。元廷的皇宫一点也不符合中原的审美,所以,重建是必然的事情,至于元廷的皇宫,也就只能暂时住着,之后当做别宫罢了。
  至于建造皇宫的问题,舒云表示,干脆还是对外招标好了。
  有的时候,劝说朱元璋其实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舒云直接表示,天下战乱多年,百姓需要修生养息,再专门征召徭役,难免会给百姓造成负担,而直接对外招标,找那些商人就简单多了。不算徭役,都算工钱,在招标的时候就得说清楚给那些工匠的基础待遇,如果出现伤亡,必须抚恤,伤亡超出一定的限度,就要追究责任,说白了,责任下放,就将朝廷从雇佣的一方,变成了裁判。就算出了什么事情,也跟朝廷没什么关系。
  至于那些商人是否同意的问题,这就更不用说了,一方面,这事是亏不了的,包给这些商人,其实要比朝廷自个做省钱,起码这里头少了许多漂没还有那些官吏做手脚的空间,而对这些商人来说,能够承担建造皇宫,为皇宫提供材料的任务,这就是个活招牌,就算是赔钱也得继续做啊!
  至于工匠不足的问题,朱元璋自然是想要搞专门的匠户,但是,这种事情,看着没问题,似乎是代代都是铁饭碗了,却杜绝了阶级流通的可能性,工匠的后代一辈子都是工匠,当兵的后代一辈子都得当兵,这其实是很坑人的,明朝中后期糜烂,很多就跟这些规矩有关系,逃户不要太多,还有人专门利用这里头的漏洞,盘剥匠户,侵吞军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