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综]母仪天下 >

第205章

[综]母仪天下-第205章

小说: [综]母仪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位新鲜出炉的太子妃自个也很懵逼,她若说美貌吧,其实比她美貌的人还是挺多的,如果说别的吧,那她也不算非常出挑,偏偏到最后,她就被选上了。当然,与她一块儿被选中的还有两个少女,至于其他的,如果愿意的话,可以留在宫中做宫女,不愿意的话,那宫里也会发一笔路费让她们回家。
  大多数女孩子都是不乐意就这么回家的,她们出身平常,如果一辈子不曾见识过这样宽广的天地,她们还能够继续在自己的家乡,如同之前的那些女性长辈还有小姐妹们一样生活,嫁个差不多的人家,相夫教子,一辈子也就那么过去了。
  可是如今呢,见识了长安的繁华,宫廷的恢弘与富贵,那么,她们自然是很难继续回到曾经的生活当中去了。倒是一些原本家里还算是有些富贵,生活得比较舒服的,她们一般是不乐意留在宫里做伺候人的事情的。留在宫里,说是有机会,实际上对宫中稍微了解一点的人都知道,这个机会是真的很小。毕竟,宫女们会被分派到不同的地方,如果是分派到后宫嫔妃那里,或者有机会在嫔妃们不方便的时候得了天子宠爱,如果是分配到其他地方呢,那一般情况下,根本见不到宫中的男性主人。
  而问题是,刘邦都多大年纪了,这几年,宫中已经不再有孩子出生,她们偶尔也听闻,刘邦如今几乎很少召见嫔妃了,即便是曾经几乎是独宠的戚夫人,如今见到天子的时候也比较少了。而宫中的男性呢,唯一一个成年的就是太子,刘肥早就去了封国,刘如意呢,年纪还小,还是个孩子呢!至于其他的皇子,一个个都是小娃娃,可以说,她们留在宫里,也没有多少出路,总不能真的留下来单纯做宫女吧!
  而作为幸运儿,太子妃赵氏,嗯,她在家也就是有个小名,叫做蔓儿,自然就留在宫里,开始了婚前教育,而同时呢,赵蔓儿的家人也被快马加鞭接到了长安。刘邦在戚里给他们安排了一处宅子,又在太学里头,选了几个博士专门教导赵蔓儿的父亲和兄弟,总之呢,不能让外戚给刘盈拖后腿。
  除了赵蔓儿之外,另外两个被选中的少女,可就没这等好事了,她们若是运气好,得了刘盈的宠爱,那么自然,她们的家人也能跟着鸡犬升天,若是她们不得宠的话,那么,最终呢,也就是那个样子了!
  赵蔓儿是刘盈自己选中的,既然能被刘盈看重,那么自然有她的闪光点,像是赵蔓儿呢,性情比较坚韧,不是什么很容易被动摇的人,学识见识可以后天培养,而作为太子妃,作为未来的皇后,若是性情软弱,容易动摇,那就是个麻烦了。
  赵蔓儿一开始的时候,开始有些紧张心虚的,但是舒云亲自将她带在身边,先是教导礼仪,让她学会规矩,之后呢,就是让她可以利用这些规矩。
  作为上位者,规矩这种东西,只能是束缚别人的,而不是约束自己的,当然,也不能完全将这些规矩视若无物,事实上,规矩这种东西制定出来,本身就是为了保护绝大多数人的,上位者必须要给自己制定一定的上限和下限,才能够确保自己不行差出错,以免伤害到更多人的利益。
  舒云一开始的时候,并不亲手教导她如何理事,而就是让她先学会适应这个宫廷生活,另外呢,读书什么的,也必须被提上日程,赵蔓儿在家里的时候,大概也就是偶尔跟着乡间的长者认识几个字而已,之前作为秀女进宫之后,就已经经历了初步的扫盲教育,学的不是这个时代的正常的《仓颉篇》,《急就篇》,而是舒云搞出来的《千字文》。
  至于三字经和百家姓什么的,舒云也已经叫人去编撰了,毕竟,后世的东西,这个时候拿出来,总是有些不合适的,别的不说,百家姓你居然敢把赵放在第一个?至于什么性本善,性本恶的问题,真要是拿出来,只怕立马各个学派就能打出狗脑子来,继而儒家就能扬眉吐气,毕竟,三字经本身就是儒家打败了其他学派乃至佛道宗教之后,才被撰写出来的,后来又经过了多次增补,充斥的就是典型的儒家思想,而在这个时候,儒家还在野呢!
  《千字文》嘛,作为启蒙就比较合适了,常用字几乎全有了,而且并不佶屈聱牙,读起来也比较顺口。本身这些女孩子就处在学习能力比较强的阶段,想要学会还是比较容易的。
  赵蔓儿也是个心气比较足的,一开始的时候有些惴惴,但是她很快就知道,这是一个机会,若是不能抓住这次机会,那么说不定临时换人的事情也是可以发生的,就像是赵蔓儿所想的那样,大家的出身本质上都差不多,她在里头又不是最出挑的一个,那么选谁不是选呢?
  当一个人发挥了全部的潜力之后,她展现出来的学习能力简直可以说是惊人的。
  赵蔓儿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在短时间内,就将自己变成了一个对外看起来也有些贵女模样的女性,进退得宜,看起来不像是乡野之中出来的那般了。
  之后呢,赵蔓儿就开始恶补《诗经》,在这个时代,学习《诗经》几乎可以说是政治正确了,在各种公开场合还有一些社交场合,唱诗都是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这个时候呢,《诗经》还没有被引申得厉害,不同的场合,要用不同的诗,要是用错了,那就是失礼,失礼这种事情可大可小,往大一点说,那就是失道,足以问罪了,小一点吧,那也是要被人嘲笑的。
  赵蔓儿也是聪明人,她暂时也没全部都学,而是先将有可能用到的,都死记硬背了下来,并且牢牢记住了,这些会用在什么样的场合,哪怕生搬硬套,起码到时候不会出错了!
  至于其他需要学的东西,赵蔓儿依旧照此办理,因此,等到赵蔓儿的家人再次看到自己女儿的时候,俨然都要认不出来了。以前的时候,赵蔓儿因为常年在家里纺纱织布,不怎么出去晒太阳,可以说,唯一比较容易称道的就是长得比较白,而现在呢,说赵蔓儿是某个贵族家里出身的女儿,都是有人信的。
  不管怎么说,在大婚之前,赵蔓儿已经非常拿得出手了,而大婚的时候,也已经到来了。


第113章 吕后
  刘盈大婚之后没多久,刘邦就因为某一日饮宴,喝多了一些,又在高台多吹了一会儿风,然后就病了。
  刘邦在这个时代已经算是比较长寿的了,但是,老实说,他的生活习惯其实并不好,一直以来放浪形骸,而且年轻的时候也是吃过不少苦头的,其实前几年的时候,他的身体就已经出现问题了,只不过呢,他忍得住,而且呢,如今皇宫里头医疗水平还是可以的,自从跟匈奴那边互市之后,汉室还跟辽东那边有了联系,那边不少小国,或者说是部族原本就是中原的藩国,以前的时候做赵国,做燕国,做秦国的小弟,如今呢,既然汉人已经能跟匈奴人掰腕子了,那么,他们不介意继续朝贡长安。
  辽东那边在如今许多人看来,白山黑水,是个苦寒之地,那里生活的部族呢,一般就是以打猎,捕鱼为生,根本不知道,那里其实也有着肥沃的土地,可以进行耕种。因此,日子都过得捉襟见肘。
  舒云呢,也叫人在那边开了一个欈市,跟他们交易皮毛,珍珠,还有就是人参,实际上,舒云更想做的就是直接派人移民,将辽东地区开发出来。那里可是好地方,肥沃的黑土地,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都非常丰富,只要能够解决御寒的问题,那么,那里立马又能成为一个大粮仓。
  而人参呢,迅速被那些医者所接受,并神化了起来,像是刘邦,如今呢,别的可以不吃,三五不时地弄点参汤,那是一定要有的。
  除了人参之外,其他的补品如今也有了不少,刘邦呢,后来就是跟在舒云这边用膳,通过饮食方面的调理,刘邦的身体总算勉强保持了一定的活力。
  但是他年纪终究不小了,哪怕如今比起以前节制了许多,曾经糟践身体造成的那些损伤也是无法真正恢复的,他免疫力开始下降,不过是多吹了一会儿风,就染了风寒,继而感染了肺炎,放在后世,肺炎其实很简单,用上一些抗生素,也就扛过去了,但是放在这个时代,一旦感染了肺炎,要么就是靠着自己的免疫力扛过去,要么,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情开始恶化。
  哪怕刘邦作为天子,富有四海,在这样的情况下,也是没有太好的办法的,不过就是靠着那些补药,激发自身的潜力,勉强支撑而已。
  刘邦也算是个狠人,他很快意识到,自己即将步入死亡,因此,便干脆利索地将需要自己安排的事情就都先安排下来。
  太上皇几年前就过世了,刘邦的兄弟呢,都已经分封了出去,刘仲当年抛下代地跑得飞快,刘邦看在是亲兄弟的份上,没有追究他的失土之责,但是相应的,他也不可能继续再做诸侯王了,让他做,那也没人愿意相信这个遇到危险,跑得比谁都快的家伙啊!因此,他最终就落了个合阳侯的位置,至于刘交,也就是封了个吴王。接下来呢,自然就是刘邦的那些儿子了。哪怕如今年纪还小的那几个,刘邦都直接封了个王位,表示等到自己过世之后,这些皇子全部就国,不要继续留在长安了!为此,直接给这些儿子配齐了王傅,还有国相之类的属官,等着自己死后,度过孝期,他们就老老实实带着自己的属官直接去封国。
  倒不是刘邦信不过舒云和刘盈,而是一朝天子一朝臣,既然他们已经封王了,那么,留在长安就不合适了,一方面,封国那边不能总是让下面的臣子代管,另一方面呢,他们也需要独立,不能一直依赖于皇帝来生存了!最重要的是,刘邦不愿意回头京中有什么不稳定的因素,谁知道会不会有人在这些儿子耳边说一些有的没的,他在的时候还好,他以后不在了,自个皇后还有刘盈可都不是什么省油的灯。
  另外就是,刘邦对于除了刘盈和刘如意的那些孩子,其实没有太多的感情,其实几年前,就已经有人上书要求刘如意就国了。刘邦对刘如意这个儿子是真的心疼,之前张敖被废黜了王位,贬为南宫侯,就这个,还是看在他老爹张耳的面子呢,毕竟,张耳那时候跟刘邦关系还是不错的。然后,赵国可是个好地方,人口也多,也比较富庶,因此,哪怕听舒云说,赵国的土地上也存在一些矿产什么的,最好还是由中央控制。
  但是架不住刘邦心疼儿子,想着儿子离开长安之后,一应供给,就需要封国的出产了,要是弄个贫瘠的封国,儿子岂不是要吃苦?赵国呢,气候水土都比较合适,每年的财政收入也很不错,有矿产的话,那就更好了,回头少府跟赵王那边一块开发,也让自个的宝贝儿子多一份进项。因此,张敖那边刚刚丢了赵王的位置,刘邦就立刻将原本被封为代王的刘如意,改封到了赵地。
  按理说,那时候,刘如意就该去封国了,但是刘邦舍不得,硬是留着,好在刘盈不是什么小气的性子,跟刘如意呢,关系也不坏,因此呢,对此并没有什么意见,若是换个小心眼的,只怕早就对刘如意不满了。
  但是如今情况不一样了,等到自个过世了,刘如意要是还想再赖在长安,那可就比较碍眼了。既然心爱的儿子要就国,那么其他儿子凭什么还能继续留在王宫里头呢?都滚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