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综]母仪天下 >

第203章

[综]母仪天下-第203章

小说: [综]母仪天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舒云嗤笑一声:“陛下你乐意,我还不乐意呢!你们老刘家的男人,有多难伺候,难道陛下不知道吗?”说着,在刘邦惊讶的目光中,舒云转身就走了!


第112章 吕后
  舒云才不会相信刘邦打算在吕家给刘盈选妃呢,但凡是做皇帝的人,一个个都是口是心非的,虽说刘邦不介意舒云参与朝政,但是,也就仅限于舒云了。这还是因为吕家非常识趣,自从吕泽过世之后,吕家就几乎从长安销声匿迹了,而在自家的封国,吕家呢,却是老老实实在那里种田修地球,干得还很是不坏。
  刘邦其实很想要将在长安的许多彻侯都撵回封国去,如同吕家那边,在自家的地盘上圈地自嗨就可以了!
  没办法,长安的权贵实在是太多了,虽说他们带来了经济上的繁荣,但是实际上呢,也是给长安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的,别的不说,这些彻侯和他们的子女,家里的僮仆,加起来就不知道有多少人了,这么多人,每天消耗的粮食菜蔬还有肉食什么的,就是一个非常夸张的数字。以至于长安乃至关中,哪怕有少府出面平粜,粮食的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这自然给普通的小民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毕竟,那些彻侯什么的,都有封国的收益,自个当初打仗的时候,也发了不少顺风财,可是寻常百姓呢,赚钱的途径就这么多,要是粮食价格太高,在这上头花费的钱财太多,自然会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
  好在后来南方稻米的大量涌入解决了问题,在可能会饿肚子的情况下,大家是不会在意什么饮食习惯的。小麦产量高,大家就种小麦,南方来的稻米便宜,大家自然也就买稻米了。
  反倒是有钱人有挑剔的余地,他们就是喜欢吃粟米,横竖再贵他们也吃得起,至于稻米还有麦子什么的,做成精致的点心,他们都是乐意吃的,但是,也就是当做点心吃了,主食还是粟米。
  但是,稻米只能是暂时缓解了关中缺粮的矛盾,毕竟,从南方通过水路往关中运输稻米,这运费也是很夸张的,刚开始一段走海运也就算了,这个比较便宜,海船承载量比较大,而且呢,一路上也没那么多的关卡,但是到了齐鲁之地,就得改道,沿着大河进入关中,就得换船,路上呢,也得走走停停。
  朝廷也就罢了,寻常的商户人家,是不乐意运送稻米的,因为压根不值得。问题是,少府光是在运送稻米这件事情上头,运费就亏损了不少,虽说能够从别的地方补充回来,比如说,运送稻米的船可以装在同样来自南方的蔗糖之类的特产,这些就比较划算了,但是整体来说,其实还是变相地补贴下面的小民。
  但是老是这样也不是个办法,毕竟,以后关中的人口只会越来越多,运输压力也只会越来越大,到时候,朝廷还得想办法开挖运河,拓宽河道,这些可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的。站在朝廷的高度,自然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但是,如果是站在下面百姓的角度,那就会额外征发许多徭役,哪怕有朝廷的补贴,但是这种补贴比起实打实的利益来,还是差了不少的。
  而那些彻侯之所以留在长安,一方面是舍不得长安的繁华,另一方面呢,就是留在长安,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比如说,朝堂上有什么位置出缺了,他们立马就能得到消息,赶快活动,然后想办法坐上那个位置,掌握更多的权力,可是如果是在封国,等到知道消息的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因此,哪怕刘邦旁敲侧击,就差没有明说了,但是这些彻侯,哪个不是跟刘邦一样的厚脸皮,只要你不是明目张胆地赶我走,那么,我就是不走,我就赖在长安了。
  问题是,刘邦就算是脸皮很厚,也不好无故将这些彻侯赶回去,毕竟,他们该交的税也交了,也没作奸犯科,没个合适的理由,就赶人走,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毕竟,如今能继续留在长安的,都是当年的老兄弟,那些跟刘邦关系原本不是太好的,早就麻溜地跑了,免得在刘邦那里显得太过碍眼,回头被他想到了曾经的错处,回头借题发挥。而对于那些老兄弟,那真是轻不得重不得,就算刘邦真的刻薄寡恩,也得注意不能引起了众怒呢!
  当初为了安那些功臣的心,刘邦都能捏着鼻子,册封了雍齿,之后呢,为了得个好名头,还册封了季布,哪怕如今刘邦的地位早就很稳固了,也得注意着,不能将那些彻侯逼急了,他们跳反起来,谁知道能搞出什么风波来。
  这般一对比,刘邦自然是想到吕家的好处了,但是也仅仅就是如此罢了,真要是吕家人也三五不时地出现在他面前,他就没那么多好声气了!远香近臭,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道理。
  至于说什么从吕家再挑一个太子妃什么的,那完全是刘邦信口胡说,在舒云那里讨个便宜人情罢了!毕竟,他这样的话,以后可以说,我本来是想要让你们吕家出一个皇后的,是你不要的。
  结果呢,刘邦没想到,舒云压根不惯他这个脾气,直接怼了一句,就走了!
  刘邦一时间有些发蒙,半晌之后,竟是乐起来了,躺在榻上捧腹大笑起来。
  外面几个宫人听到刘邦的笑声,一个个面面相觑,舒云身边的一个宫女小心翼翼地问道:“陛下这般,要紧吗?”
  舒云轻哼了一声:“看他都能笑出来了,有什么要紧的!”舒云刚才那话就是脱口而出,光是刘家的皇帝,舒云满打满算,已经认识了一掌之数了。
  刘彻自然不用说了,当皇帝的时候年纪轻,一直也没受过什么像样的挫折,要不是他祖父和父亲给的底子比较厚,刘彻俨然就又是一个隋炀帝杨广。
  舒云自个的儿子刘衍,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固然在史书上评价其实挺高的,但是呢,本质上来说,依旧是个冷酷无情的人,当然,这大概也是大多数皇帝的通病,皇帝有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对于感情这种东西,压根没什么可在意的。小说里头,可能会有那么几个重情重义,一心渴望什么真心人,什么真正爱情的皇帝出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皇帝简直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即便有,最后呢,结果也不会太好。皇帝压根不需要爱情,后宫里头的女人都只会挖空心思来讨好他们,他们在这上头压根没有额外的需求,如此一来,薄情自然是难免的事情。
  像是舒云上辈子的舅舅兼公公,某种意义上其实挺深情的,从年轻的时候开始,在某一段时间内,都只会固定宠爱一个女人,这也是为什么孝景皇帝的宫中,往往几个年龄差不多的孩子,都是同一个妃子生出来的缘故,等到这个妃子保鲜期过了,他便又会去宠爱其他正处在保鲜期的妃嫔。
  甚至,就算是舒云这辈子的儿子刘盈,其实在这种事情上,也不是什么厚道人。想想看吧,历史上,那位孝惠皇后张嫣,到死都是处子,简直是绝无仅有的悲剧。某种意义上来说,刘盈也是极为冷酷无情的。
  所以,说刘家的男人难伺候,舒云还真没冤枉了他们!只要能够有选择,舒云大概是情愿自个白手起家,也是懒得做这个看起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后的,尤其,摊上的还是刘彻,刘邦这样的皇帝,简直是大写的悲剧。
  所以,舒云宁愿是个自个根本不认识,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人给刘盈做太子妃,做未来的皇后,也不愿意看到自个认识的,比较亲近的小姑娘成为后宫的牺牲品,至于什么亲上加亲的事情,自古以来,这种娶太后娘家侄女的事情,从来就没什么好事。
  像是当年秦国和楚国,那简直是代代都在联姻,楚国的王室,在秦国也能做封君,但事实上呢,从华阳夫人开始,楚国的女性就再也没能在秦国掌握真正的权力。
  到了始皇帝,他连皇后都不打算立,而扶苏有着楚国的血脉,大概也影响了他的继承权,始皇帝就算是对这个儿子还挺看重,看起来像是将扶苏当做了继承人,但是扶苏呢,到死也就只是皇长子,而不是皇太子。
  总之,跟皇家结亲,需要谨慎,哪怕裙带关系听起来很不错,是一条终南捷径,但是呢,最终能够依靠的还是自己的实力。尤其是老刘家的皇帝,看起来,似乎外戚的权势贯穿了整个两汉,实际上呢,有用的,那才是得力的外戚,寻常的外戚,那算得了什么呢?
  刘邦压根不打算在什么权臣家里给刘盈挑选太子妃甚至是普通的妃嫔,若是这些彻侯乃至诸侯王,与下一任的皇帝也搭上了关系,谁知道他们的权势会因此膨胀到什么地步。反倒是那些诸侯王,其实更容易娶到一个身份高贵的妻子。
  刘邦与舒云达成了默契之后,就先放出了风声,顿时,许多彻侯还有其他的一些权贵都大失所望,不过倒是没有人冒出来说什么民间女子素质不够,不堪入主太子宫的,毕竟,如今朝堂上的重臣,大多数十年前自个也还是泥腿子呢,自然也没脸面再去说别人如何如何了!
  老实说,同样松了一口气的还有刘盈。
  事实上,刘盈自从懂了男女之事之后,想要将自己家的女孩子送到太子宫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毕竟,刘盈这个太子的地位非常稳固,自家的女孩子嫁过去,只要生个儿子,那么就妥妥地能捞到一个诸侯王的位置了,这简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当然了,一般的人家还是比较矜持的,刘盈还只是太子,家里的嫡女给刘盈做妾是有些跌份的,不过,若是能混个太子良娣,倒也不是不可以。
  能够将话递到刘盈这里的,自然多半是刘盈太子宫中的人,作为太子,太子宫其实就相当于一个小朝廷,里头有编制的官员就有不少,另外呢,什么太子舍人之类的,正常情况下,甚至不会满编,因为编制实在是比较大。这些人呢,几乎就没有真的出身平民或者是普通士族的,家世再差,起码也是个关内侯,他们的父辈都是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刘邦平时的时候,说起这些人,都是当做自家子侄一般对待。如此一来,这些人的想法,刘盈自然得顾虑到一些。
  刘盈的性子并不算强势,这也导致了,他很难真正去拒绝什么事情,因此,对于身边这些臣子的旁敲侧击,刘盈也只能表示,这些全由天子和皇后做主。
  如今刘邦跟舒云开了口,表示会在民间挑选良家女子入宫参选,从中挑出刘盈的太子妃来,可以说,直接就将那些人的如意算盘给打消了。
  当然,刘盈心中也有一些想法,毕竟之前他认识的女性,都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着一定的政治素养,哪怕刘媛对于许多事情兴趣不大,但是耳濡目染之下,就能学到不少东西,在见识过这样的女性之后,刘盈难免对自己未来的妻子产生了一些期待之心。只是如果太子妃是民间出身的话,这个素质上头,只怕有些堪忧。
  而舒云这边,却是图穷匕见,直接表示,希望民间的社学可以让女性也一样入学。
  舒云的理由也很简单,女性担任着生儿育女的职责,而在一个家庭之中,孩子的早期教育,也是由母亲来完成的,母亲的素质,自然也就影响到了儿女的素质,想要让下一代变得更加出色,那么,女性的受教育权利就应该得到保障。
  当然,舒云并没有强求女性要学多少东西,但是,舒云要求的就是扫盲,将常用的字都学会,另外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