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综]慢穿之还是社会主义好 >

第244章

[综]慢穿之还是社会主义好-第244章

小说: [综]慢穿之还是社会主义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厂长脸色瞬间变得有些微妙:“你是从g省那边来的,那为啥还要过来买图纸?”
  众所周知,这时候全国大一点的服装市场也就那么几个。
  而这些地方盗版也最严重,可这绝对不包括g省,全国的人都知道那边是出了名的钱少没投资,所以就算有服装市场,也只倒卖,不开厂。
  既然这样,她自己买件衣服照着学不就行了吗?
  干啥花这么多钱走这一趟?怎么看这都是花冤枉钱啊!
  顾妩闻言掏了自己的学生证给他看:
  “对,我是g省人,现在正在京大上大三,这次来s市是学校组织过来实习的。  
  不过家里正巧开着个小服装店,听说我来s省了,就托我买几件时兴的衣服过去学着做。  
  我一想师傅们也不容易,就看能不能合作一下。”
  反正因为交通运输以及距离等原因,厂里向s省那边的出货量不大。
  就算出过去的,各种成本算下来以后,价钱至少也提了一倍。
  以至于人们宁肯扯布自己做,也不肯买又漂亮又时髦的衣服。
  既然这样,还不如合作一把,直接把图纸卖过去,由那边自己生产。
  这样厂里既得了实惠,还不影响自己本身的市场。
  再者,有了这个便利,李秀英那边也能最早收到图纸。
  至于赚多赚少,就要看李秀英两姐妹自己的想法了——雇人开厂跟手工制作当然不一样了。
  要是李秀英想开厂子,她这边就出钱支持。
  到时候资金、机器、图纸一到位,不愁撑不起来一个厂子。
  而没有从s省到g省耗费的额外成本,就不愁做不出物美价廉的服装来。
  要是她们姐妹俩只想开个小服装店混饭吃,那自己就想办法把李玉香弄过来深造一下,好好学一学服装设计。
  李玉香本身就裁缝底子,平时也爱自己做衣裳,不愁完全听不懂服装设计的东西。
  学成以后,说不定还能走私人订做的路线呢。
  可别看g省现在穷得冒泡,但不出十年经济绝对会能腾飞。
  只要牌子立起来了,到时候多的是找上门来私人订制的,这比起开厂子来也只好不差。
  现在就当给亲妈她们一个选择题了。
  厂长接过顾妩的学生证一看,态度立马就不一样了:
  “原来是京大的高材生啊,我说看着就不像一般人。
  哎,看我,怎么让你站在门口说了这半天话,赶紧进来喝口茶,我们再慢慢谈。”
  浑然忘了自己刚才还在腹诽:这人是不是脑子有问题。
  ……
  顾妩忙完这事去法院报道的时候,林绪之已经参加了不少招标会了。
  八十年代的种花虽然还没有开启证券市场跟电子商务,但也已经遍地是黄金了。
  林绪之上辈子虽然学的是计算机,但却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合格的商人。
  说实话,这时候做生意,只要胆子心细,基本上都能赚个盆满钵盈。
  更别说他自带着林家这个后台了。
  其实也不用林家那边多做什么。
  只要林家在林绪之招标成功、抵押贷款时,发句话别让银行的人故意卡着,他就能玩的游刃有余了。
  ——虽然那一世他学的并不是经管,也根本没有经过商。
  但他知道后来的经济发展趋势和大部分的城市规划啊。
  别以为这东西没用,对于学经济的人来说,光知道这个,就已经是天大的金手指了。
  而且至今为止,他只是拿着学过的知识在练手。
  反正就算偶有失手,他也输得起。
  要是实在玩的大了,大不了东山再起呗,不折腾的人生怎么会精彩嘛!
  ……
  林绪之倒是折腾的爽了,可跟他联系的林家人快被他给吓疯了。
  人刚到s省,跟林家这边一个招呼都没打,就先注册了个空壳公司。
  然后借着这个皮包公司抵押贷款,一贷就是几千万 ——这年头国家为了拉动GDP无所不用其极,各种补贴政策轮番的来。
  各个开发银行还有每年还有发放的贷款额呢。
  所以林绪之拿着自己从京都弄过来的钱折腾了就几天,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贷了几千万。
  等在s市等他消息的林致远知道这事儿的时候,人家已经把小环城那儿的地给拍下来了。
  林致远:“……”
  我的小祖宗啊,上头传来的消息明明是先开发南城,你倒好,一句话不说,就把手里的流动资金全搭在这破地方了。
  这地儿面积是大了,可它偏啊!
  占了这地方有个毛用?以后用来开殡仪馆吗?
  可这么大的面积,全国的尸体拉过来也不够你烧的。
  亏本家那边传消息的时候,把这人说的那叫一个运筹帷幄。
  现在一看,别把老底赔光就谢天谢地了。
  而且你看看其他地产商,拍了几块儿地就跟挖了颗□□一样,可不得小心翼翼的盯着吗?
  每次开发之前还要玩趟生死时速——赌赢了皆大欢喜,堵输了跳楼跑路。
  人家倒好,拍了这么大一块地,不开发不规划,除了招标会的时候忙活了几天,就再也没看见过动静。
  只知道整天陪着自己老婆逛街玩浪漫。
  这哪像是来做生意的,分明是个纨绔子弟跑出来玩票的嘛。
  可比自己这个正宗的林家子弟还玩的开呢,可怜他磨拳搓掌的想借着这人捞点政绩!
  现在好了,他倒是心操碎了,正主却被养的白白胖胖的。
  算了,自己操这个心干吗?有这个闲工夫,他还不如去林绪之家蹭顿饭吃。
  也难怪这小子平时连应酬都不怎么出来。
  实在是他那个小媳妇儿做的饭菜太好吃了。
  ……
  林绪之顶烦这个堂哥了,一个公职人员不晓得为人民服务。
  一下班就往自家钻,赶都赶不走的,还整天的叨叨逼,叨叨逼……
  烦死了!
  他终于明白至尊宝为啥想打死唐僧了。
  以这人这事儿妈的程度,搁他有个金箍棒,他也得先往这人头上招呼几下。
  自己拍小环城那块儿自然有自己的想法。
  就算他不知道以后s省的城市规划,这块地他照样得拿下。
  市政府现在是想先开发南城,可知道这消息的人多了去了。
  以他的身家,还真拼不过那帮人。
  

    
第281章 七十年代奋斗生活51
  而且这么哄抬起来的地价; 远看赚得多; 但风险实在太大。
  万一规划时出了任何岔子; 填进去的可就是一条条人命!
  况且先开发的无论是不是南城; 小环城那边也绝对绕不过去。
  小环城这地儿现在看着不显眼,却是新火车站与高铁线的必经之地; 再加上它连接着其他四城; 想都不用想,就知道这里以后绝对得寸土寸金。
  其实能想到这儿的聪明人多不甚数。
  只是这时候能玩的动地产的地产商; 后头多少都带着点儿人脉。
  所以先开发南城的消息一传出来,大家就都先抢着吃这块儿肥肉去了。
  这么一来,流动资金可不就紧张起来了吗,大家也就顾不上什么小环城、大环城的了; 先拿下南城的地盘才是正经的。
  而别看林绪之贷了几千万,但真要跟这帮人抬起来,他还真拿不下几块地。
  与其争这个,还不如趁着大家没多余的流动资金拍小环城的时候,趁机把它拿下。
  要是错过这个机会,他怕是又得花好大的功夫了。
  不过让林绪之压根就没敢沾手南城地产的原因,还是因为s省那位省长。
  据他所知,整个s省里; 最迟开发的就是南城了; 以至于后来这边很是当了一段时间的棚户区。
  能知道这个,还是因为他当初当特种兵那会儿,在s市追击过一伙搞恐怖袭击的恐怖分子。
  那伙人搞破坏的能力一般; 逃命的功夫倒是不差,搞得他们大队几天几夜都没合眼,就是为了把这群鼠辈们给抓回来。
  他到现在还能清楚的记得,当时队里追人的时候就在夜里,猴子那小子一脚踩进一个污水坑,弄得大家一脸一身的脏。
  当天自己回家的时候,差点没被阿妩给当闯空门的小贼给爆蛋了。
  ……
  既然那时候都没能开发了了,说明这次的开发计划绝对还没开始就夭折了。
  而且不提这些,光看这次市政府的消息泄露就太蹊跷了。
  对,现在这种情况,明显就是s省的开发计划提前泄露了。
  有后门的大地产商有一个算一个,都早早的知道了南城要开发的消息就算了。
  毕竟都是千年的狐狸,不可能不玩两把聊斋。
  可连这两年才凑上来的小老板们也个个都门清。
  这里头肯定就出问题了。
  试想想,原本应该绝密的消息,忽然有一天被广而告之了,省政府却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而各个部门也都安稳如山,一点儿也没有看出哪里不对。   
  要是s省的省长是个没成算的倒也罢了,可这位领导是出了名的老谋深算。
  所以现在这局面,怕不是他特意设给各地产商的一个局吧——国家虽说放开了经济,但并不代表就彻底放飞了,没看近来上面有出台经济管理的趋势吗?
  要不然阿妩他们班的导师也不会特地赶到s省考察了。
  这中间看着是没啥关系,但这时候国家的各种法律制定,还得特意请京大法学院的导师们参详呢。
  而这次南下,半个法学院的导师们都一道过来了,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不过眼下s市的市场发展的确有点太自由化了,要不然也不会出现其他地方难出一个万元户,s市这边的一块地皮就能炒上千万的现象。
  这时候国家想收一收,倒也说得过去。
  那位郝省长这次设的局怕也是借着这股东风了。
  这三年里大地产商们借着炒地皮,各个赚了个腰圆腿粗。
  可他们的荷包是怎么鼓起来的呢——先用公司抵押贷款,高价哄抬地产。
  等地皮标到手后,却压在手里不开发,只等着地价暴涨到一定程度时,再用这个估价以地皮为抵押,从银行套出更多的钱来。
  这钱一套出来,还是不开发,而是拿这个当做公司的流动资金,继续往回标更多的地皮。
  接着就形成一条套票链了,买地皮——等涨价——向银行抵押贷款——用贷款继续买地皮……
  等地市被哄抬到另外一个高度时,再以无力开发地产为由,还清银行贷款,转手将地一卖。
  干干净净!
  这样一来,地产商空手套白狼,白白套出了大量的现金来。
  可市政府左等右等,等个好几年,也等不到拍出去的地再开发。
  最后只得高价回收,继续举行招标会招开发商。
  但这怕又能让新的一批地产商的荷包鼓起来了。
  这个过程中,地产商获利,他们背后的势力们获利,连银行也获利。
  可谁背这个锅呢,还不是国家与各个政府吗?
  要不然沿海各省也不会没几年就得换一批领导班子了——省政府常年财政赤字,后来窟窿更是大到补都补不了了,但城市开发建设却一点进度都没有,他们可不得引咎下台吗?
  但就算换领导,起得作用也不大,因为不管他们内部有什么决议,不出几天,消息总会被神通广大的世家送到自家支持的地产商手里。
  而这位郝省长就是过来接烂摊子的。
  这次要是这真是他设的局,恐怕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