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耽美电子书 > [水浒]穿成潘金莲怎么破 >

第21章

[水浒]穿成潘金莲怎么破-第21章

小说: [水浒]穿成潘金莲怎么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武松双眼一亮,朝她露出一个前所未有的友好的笑容,点点头,转过身,朝石板上的武大跑过去。
  武大听到声音,仰起脸,先看见武松,又见了潘小园,一张方脸垂头丧气,眉头耷拉着,眼睛眨了又眨,都快哭出来了。
  还没等武松出声询问,武大就委委屈屈的开口了,指着身边的担子,声音中充满了哀怨:“兄弟……卖不出去……”
  武松伸手一掀,立刻就明白了。嫂子刚刚向他吹嘘过的一担子五文钱一个的雪花白面炊饼,全都满满当当的堆在担子里,映着头顶上的月光,格外圆润好看。
  怎么竟会卖不出去!
  潘小园头一次对自己的智商和记忆产生了怀疑。五文一个,价格明明合理;卖相软白好看,明明贞姐和王婆都喜欢吃的……
  先不多想,赶紧让武松把武大提溜起来,自己去挑那担子。挑了几步,就有点重负不堪。最后还是武松一手挑担,一手扶老携幼一般,把冻僵了的武大弄回家。两人手忙脚乱生起炭盆,让武大脱了棉衣向火。武松第二日要早起画卯,见哥哥无恙,说了两句话,也就走了。
  潘小园大大方方跟他告辞。方才和武松那几句对话让她觉得,似乎和他达成了一个有趣的同盟。
  回头再看看武大,又好气又好笑。这个一根筋的榆木疙瘩,炊饼没卖出去,钱没挣到,怕被娘子甩脸色,居然就不敢回家了!
  赶紧从篮子里盛出炸丸子,略略在炭盆上烤热,递过去:“先吃饭再说。”
  武大生无可恋地摇头:“不吃,不吃……五文钱一个的炊饼……没人买……”
  潘小园只好像哄小孩一样哄:“不就是少了几百文进帐么,咱们现在也不缺这个钱!就当是……嗯,就当是今天去狮子楼吃了一顿!就当是去庙里上了一天香!就当是让那天那个扒手顺走了……”
  嘴上说着,心里滴血。要想在三个月里攒下三十贯,平均每天至少要有两百多文纯利润才可以。这一天血本无归,可把前几天的盈余全都折干净了。
  好说歹说,慢慢问出来当时的情况。武大在街上叫卖五文钱一个的雪花面炊饼,开始人们好奇,都围过来看,武大还按照她的指示,免费送出去几个品尝的。谁知大伙尝过之后,都点头微笑,说好吃好吃,然后两文钱买了原先的茶合面炊饼。
  还有人笑着摇头,说大郎你醒醒,五文钱,都能买个最便宜的带馅儿馒头了,谁肯来买你这个不带馅儿的炊饼?雪花面?雪花面又怎样,也不能一个顶俩啊。
  于是晌午还没过,武大的一担茶合面炊饼,两文钱一个,就已经卖光了;唯独那洁白细软的雪花面炊饼,只卖出去不到十个。他不甘心,出了县衙广场,几个小街巷又转了一圈,只有看客,没有买主。郓哥寻了个空隙,讨了他一个雪花面炊饼吃,帮他吆喝了两声,响应者寥寥,也不过多卖出去两三个。
  最后,武大几乎是求着人买。人家开玩笑跟他说,降到三文钱,可以勉强考虑考虑。武大想起家里娘子的谆谆叮嘱,还是有骨气地摇了摇头。
  潘小园慢慢的明白了,眼睁睁看着担子里的雪白炊饼,觉得自己傻到家了。
  毕竟,宋代的炊饼,只是再基本不过的主食,寻常老百姓拿来填肚子,犯不上浪费细白面粉。贞姐和王婆当然会喜欢吃,但并不代表她们愿意花五文钱买。
  而吃得起雪花粉的大户人家,又哪会天天吃炊饼这种粗糙主食呢,白米饭、肉馒头、云英面、梅花包子、小叶馄饨,一天换一样,才是富贵人家的生活。
  用雪花粉做炊饼,大材小用,简直相当于拿依云水泡方便面。
  也许,当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提高,精白面越来越普及的时候,大家会慢慢接受武大的雪花面炊饼。但是此时此刻,凭借一个人的力量,潘小园不认为自己能够改变老百姓长久以来的消费观。
  半晌,叹了口气,说:“明日还做茶合面炊饼吧。雪花面的,算了。”
  武大苦着脸,道:“可是……可是……”
  一石雪花面粉,眼下十剩八九,还在厨房里堆着呢。都是潘小园一时太过自信的结果。
  一人做事一人当。她咬咬牙,有气无力地说:“我来想办法。”
  第二天早上,潘小园一反常态,跟武大同一时间起床。天没亮,就泡在了厨房里。武大在灶台做炊饼,她在旁边做实验。等到武大做生意回来,已经弄得满手满身都是面粉,成了白发白身的白毛女形象。
  武大连忙放下担子,踮起脚,就要去给她掸。潘小园连忙说:“我自己来,自己来。”
  不跟他多寒暄,开门见山:“大哥,我想到雪花面的用途了。你随我来。”
  厨房里琳琅满目,已经让她发好了几大团雪花白面。市场上买来花椒,热锅焙干,用擀面杖碾成粉末,掺上盐;葱花切了一大碗,放在灶台上。一股子混合香。
  她挥挥手,让武大莫要多问,只看自己动作。一抬手,十根手指头尖散发出葱香气。武大伸长脖子,使劲嗅了嗅。
  发面擀成大片,另取一团和入猪油的发面,同样擀成软些的面片。两片面贴合到一起,撒葱末、花椒盐,再淋少许芝麻油,抹匀,卷起切成三寸长的段,捏住微拧,入屉,生火,上锅蒸。
  武大只看得眼睛都直了。这像炊饼又不是炊饼,面片经过卷拧之后,倒是挺好看的形象。面里面居然还杂了葱盐之类的调味,这,这得是什么味道?
  一屉蒸熟,取下来一看,两面已经分成了层次分明的精致花纹,褶皱间隐约现出葱花和花椒的颜色。用手捏一捏,软而不散,比炊饼额外多了些劲道的手感。
  潘小园忍不住笑道:“尝一个呀。”
  武大将手里的一块看了又看,竟有些舍不得下口,仰头确认道:“这,这是要给我吃的?”
  “你若不嫌弃,就做今天的晚饭。锅里还有些下饭菜,可以就着一起吃。”
  武大这才喜上眉梢,一大口咬下去,顿时惊讶得“唔”了一声。轻松适口的嚼劲,略带着葱油碱味和椒香气,层层叠叠的微咸口感,竟似不用配菜,也能单成一顿饭一般!
  一边嚼,一边含含糊糊地问:“娘子娘子,这是个什么点心!也忒好吃了些!你、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潘小园故作神秘地笑笑。什么点心?不过任何一个学校食堂师傅都能做的……花卷而已嘛。
  现在她自己动手,才意识到,花卷由于要擀发面为细片,非得是筋度足够的雪花粉不可,若是茶合粉,便松散成不了片。因此这样一种现代司空见惯的主食,在北宋时期,却是十分超前的发明。白日里,她自己实验了三五次,牺牲了两三斤雪花粉,才琢磨出了最合适的配料和火候。
  潘小园自己也拿了一个花卷嚼着,心想除了葱油花卷,应该也能做成豆沙、枣泥、红糖之类的甜口。但摸不准宋代老百姓的口味,不妨以后再慢慢试验。
  武大还在追问这点心的名字。潘小园自然要杜撰一个高大上的名称:“这个嘛……唔,就叫……叫,银丝千层卷!是我以前在张大户家学过的……”
  言多必失,因此稍微解释两句,便即换了话题:“明天你做它拿去卖,肯定会有人愿意花钱。我白天已经蒸得一锅,端给四邻八家尝过了,问他们愿意花多少钱买。”
  潘金莲在紫石街风评不太好,本来和邻居们少有来往,但伸手不打笑脸人,白花花热腾腾的点心送上来,大家还都是客客气气的谢了。各位婆子媳妇对这种新点心赞不绝口,平均报价是六文半钱。考虑到花卷是给她们是免费吃的,因此心理上会稍微提高一下价位,以显便宜占得大。真正卖的时候,报价五文,应该会让人觉得实惠。
  吃一堑长一智,市场调查必不可少。
  但这就不用跟武大细细说了,只说:“按五文钱的价格卖。赊账的话,七文。”
  毕竟,不管是从外观还是从味道,这“银丝千层卷”都比炊饼要高端大气得多。用细白的雪花粉作原料,也就合情合理了。
  武大高兴得手舞足蹈,恨不得眨眼就到第二天天亮。过了好一阵,才突然想起来什么。担子里,百十来个没卖出去的雪花粉炊饼,眼下已经缩小变硬,还静悄悄的堆在那里,好像一袋袋孤独的鹅卵石。
  如何处理这些滞销货?扔掉?
  潘小园轻轻咬着牙齿,说:“明天见到郓哥,让他来家,我有事找他。”
  武大不明觉厉,看潘小园的眼神更加仰慕了。跟她磨蹭了一会儿,灰溜溜的进屋睡觉去了。
  第二天上午,武大出去之后半个时辰,郓哥果然顶着他的招牌油头发,风风火火的来叫门。茶坊王婆探出头来瞧稀奇:“这小猴子不专心做买卖,来大郎家学做炊饼了!”
  银铺姚二嫂则冷眼看着,一面扫门前的地,一面自言自语道:“郓哥儿,稀奇!好久不见,小伙子已经长这么高了,成大人啦。啧啧,啧啧啧。”话里有话。
  郓哥显然从来没跟成年女子这么约过,脸上风轻云淡,却透出微微的红晕,一边大步走,一边伸手把头上束的两个角儿抹得光洁。那样子,活像调皮的男生被年轻班主任叫去谈话。
  但见武大郎家房门大开,堂屋里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武大娘子坐在当中,面前支个火炉,炉子上一口小锅,正用筷子拨弄着什么。她身边怯生生站着个十一二岁的干瘦女孩,正眼巴巴往锅里看呢。
  郓哥虽然在她眼里还是小孩,但有姚二嫂这等人在,潘小园也不敢跟他生出什么瓜田李下,早早就把刘公家的贞姐儿叫来,说要请她吃东西。贞姐爹巴不得对这丫头眼不见为净,又省一顿饭,挥挥手,就让她把孩子带走了。
  贞姐见郓哥来,那分明是小学生见到了高中生,露出敬畏的神情,轻轻叫:“六姨,大哥哥来啦。”
  而郓哥本来计划好的、与武大娘子优雅见面的礼数,此时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使劲吸吸鼻子,这屋里见鬼了,什么味道那么香?明明刚吃过的早饭,这时候竟不知跑哪里去了,肚子一抽,竟咕噜叫了一大声。
  潘小园也不抬头,筷子夹出一片焦黄的点心,伸出去,笑道:“来,尝尝我的手艺。”
  郓哥不由自主地放下手里篮子,伸手捏住。有点烫。往嘴里一送,松脆焦香,带着淡淡的咸味和葱花味道,牙齿一咬,咔嚓便碎在嘴里,还没嚼,便化开一口带着猪油气的面香。
  过了好一阵,才想起来说:“谢谢嫂子!见过嫂子!真好吃!再给我一片。”
  潘小园却不理他,筷子伸进油锅,把炸好的薄炊饼片一个个夹出来,控在油纸上,夹一片给了贞姐,看着她嘎吱嘎吱的吃了,才笑道:“一文钱一片,你还要?”
  郓哥吓一跳,赶紧双手乱摇,说:“这个不算!是你让我尝的,我可没买!”
  潘小园让贞姐从架子上提了个篮子,掀开盖的布,里面满满的一篮子炸炊饼片,全都是焦黄焦黄的,还散发着热气。那样子和后世的馒头片如出一辙。贞姐简直是她见过的心最细的女孩子,那一枚枚炊饼片儿排得整齐划一,大的跟大的在一块儿,小的跟小的在一块儿,有如孔雀开屏,煞是好看。
  “郓哥,嫂子跟你商量个事。”这孩子比武大不知精明多少倍,于是也就开门见山,“这些熟食面片片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