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随章侃 >

第48章

三国随章侃-第48章

小说: 三国随章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蟛抛钪障铝司龆稀!盎岵芄焕冻啾冢嬉砸咚馈K苫梗没俨芄拌白跃
  其二。刘备与张松:演义中将刘备对张松的礼遇写得相当盛大,只是我们前面已说,张松面见曹操是在曹操征讨荆州时,而不是演义所称的曹操出征关中后,那张松在见过曹操折道荆州那也自然是虚构的了。演义之所以如此写还是纠缠于那“人才”二字。
  曾经在前几章谈过《三国演义》之所以崇尚诸葛亮的缘故便是因为他是众多文人的偶像和希望,那个时代的文人都有一种梦想,便是一朝能得到刘备这样的明主赏识,所谓“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于是演义中处处突出“人才”的重要性,张松这里也不例外,以短时间内在曹操处的冷遇和在刘备处受到的礼遇相比,便是如此道理。
  其实张松确实有见刘备并受到礼遇,但是于何时何地便不得而知了。
  其三张松与杨修辩论时谈到蜀中人物时说过一段话“文有相如之赋,武有伏波之才;医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隐。”
  “文有相如之赋”指的是西汉大文学家司马相如,他是蜀郡成都人,善于辞赋;“武有伏波之才”应该说的是伏波将军,虽然西汉的伏波将军路博德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但是张松所说的伏波将军应该指的是马援,便是马超之先祖,他是扶风茂陵人,汉光武帝下的名将,常年在边地征讨,立下赫赫战功,他做过汉中太守,若拉扯上他算为蜀中名人也未尝不可;“卜有君平之隐”说的是西汉末年的哲学家道学家严君平,他是出生蜀中,也常年在蜀中活动;但是“医有仲景之能”便有些怪了,仲景指的是张仲景,乃是东汉末年的名医,其著作有《伤寒杂病论》,后世称之为“医圣”,其名头不亚于张松所指的其他三人,但是怪异的是:其他三人都是张松之前的古人,但是就是张仲景和张松是同时代的人,而且还死于张松之后,即便当时张仲景有好大的名头,但是一般而言,不会将他与古人一同并列,比如在称赞诸葛亮之能的时候可以说他能力如管乐一般,或者说他和荀彧之才不相上下,但是断断不会说诸葛亮之才如“管乐荀彧”一般的。而且张仲景的历史记载中除了三国演义的这段话将他列为“蜀中人物”(张仲景虽称为“医圣”,但是在一般人中的名头远不及同时代的华佗,甚至三国志中记载了华佗而没有记载张仲景,倒是在三国演义中有了他的名字。)其他记载都没有谈到张仲景与蜀中有什么关系。因此看来,这张松的“蜀中人物”这应该是后人杜撰而言。
  其四“松于袖中取出一图,递与玄德曰:“松感明公盛德,敢献此图。但看此图,便知蜀中道路矣。”玄德略展视之,上面尽写着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一一俱载明白。”
  地图在古代征战中极其重要,古代可没有什么GPS全球定位系统,若在平原尚好,一旦到了如蜀地这样的地形复杂地区,没有向导或者地图,一旦进去就只怕绕圈子出不来了。两国交战,要知己知彼,其中这探明对方地形当为首要。地图的意义不单只是地形图而已,这其中往往代表着“领土”的含义,献图便代表着割让“土地”;如在荆轲刺秦王事件中,太子丹便献出督亢地图,代表着燕国将督亢之地让与秦国。
  其五“人主几番存厚道,才臣一意进权谋。”本回结束说到,刘备与刘璋相会,庞统张松法正都献计要刘备杀了刘璋及其下属,反倒是刘备执意不肯,最终引出了作者的这两句评论。
  史实中也确实有其事,刘备不肯做固然是因为会背上骂名,但是也是因为这与他一向奉行的先取民心的做法相悖,而且虽然袭刘璋一行可以乘机进逼成都,但是也难保益州再立新主与之对抗,刘备一生用兵,不爱用险,自然不会采纳。
  不过这里到不是说刘备用兵之事,而是说下属之心。一般来说,都认为下属会惟主公之命而从,但是实际上,主公也要受到下属的压力,甚至有些情况是下属的压力驱使主公行命,一些情况主公只是被下属压力驱使的傀儡而已。
  就好比战事之中常会发生乱兵造反事件,在潮水一般的乱兵之中,将领们即便自心不想,也会被逼上贼船。再比如说这权臣篡位吧,其实最热心的往往不是权臣本人,而是那些下属们,因为一个个都想得那拥立之功,做那开国元勋,新朝栋梁,这可比做权臣之下的爪牙好得多了,有这么些下属怂恿着,即便再有忠心再谨慎的大臣也要起那歹心了。正如在“杯酒释兵权”赵匡胤所说的:“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这黄袍,虽然说有时是自己日夜盼望着来,但是也有是被下属们涌上来披上的。
  人非圣贤,下属们在为主公谋富贵时,也在想着自己的富贵呢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六十一章 荀彧
(更新时间:2007…4…12 16:42:00  本章字数:2295)


  三国随章侃 第六十一章 荀彧
  (演义第六十一回 赵云截江夺阿斗 孙权遗书退老瞒)
  若说到曹操手下第一谋士,大家一般都会想到早死的郭嘉吧,而且在与诸葛亮的比较时,大家总会把郭嘉提出来,但是这更多的则是演义的影响和郭嘉死后曹操对郭嘉的缅怀所故。无论,无论是曹操手下第一谋士还是与诸葛亮的相象程度,荀彧都应该是当然也可以说无庸置疑的人选。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祖辈中多有名士,可称得上也是书香门第,官宦人家。荀彧年轻时南阳何颙惊讶他的才能,称其为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他看到局势不稳定,断定天下必将大乱,寻机离开京城回到家乡将家人迁往冀州避祸。但是他在冀州并没有呆多久,当时冀州已为袁绍所有,荀彧认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便离开袁绍投奔曹操,他与曹操的相遇可说是堪比诸葛亮遇刘备那般,曹操在见到荀彧后称:“吾之子房也。”而之后的事实证明,荀彧的投奔绝对是曹操的幸运,因为荀彧不单是张良,他更象是萧何张良的结合体。
  刘邦在提及汉初三杰时曾说:萧何之能为:“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饟,不绝粮道,”张良之能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那荀彧呢?
  兴平元年,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联合吕布在兖州起乱,兖州各处群起响应,这可以说是曹操起兵以来最大的危机,假若失去兖州这个大本营,曹操则无归路,这样的下场只怕比日后失去徐州的刘备好不了多少。正是荀彧在兖州主持大局,片语退郭贡,为曹操保住了兖州三城,从而得以立足。曹操征伐多亲历亲为,每次出征为之留守后方的便是荀彧,调集粮草,稳定政局,处理军国大事。曹操每次征伐能屡屡胜之而不忧心其后,多因荀彧之故。其能便是萧何再世,也不过如此。
  萧何之功,其中有一为推荐韩信这一千古名将,而荀彧为曹操举荐荀攸,钟繇,戏志才,郭嘉,个个都是良臣谋士。
  所谓相才,便要如萧何一般辅佐主公,镇抚天下,举荐良才,荀彧在这点上可说是出类拔萃,说他为萧何再世不委过也,但是何颙称他为“王佐之才”并不是限于此而已。
  曹操身边以谋士众多著称,一提到曹操总想到他麾下谋臣如云,武将如雨,而说到刘备便总想到一个诸葛亮,这虽然有演义的因素,但是曹操麾下谋臣众多确实是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即便如此,荀彧在其中也是绝对的第一谋臣,无人可及。
  曹操在兖州与吕布对峙时,陶谦身亡,曹操一度想攻打徐州夺其地再回击吕布,此时的曹操处于危机中,已经比较急噪了。(之前一度想答应袁绍的要求,遣家居鄴,被程昱所阻。)此时曹操的实力不同当年全据兖州,与吕布对峙又不利,士气不高,假如此时攻打徐州,一旦不得进,吕布在背后一击,曹操可说无路可逃了。幸亏荀彧劝阻了他,并献计,曹操才决心集中兵力,先击败吕布。此荀彧献策其一功也。
  献帝东归,因兖州刚平,韩暹、杨奉又在天子身边,曹操手下众将都认为不宜在此时迎接献帝,荀彧劝说曹操迎接献帝,(这个原因在第十三章的附章《挟天子以令诸侯》一文中也说的很清楚了。)最终挟天子以令诸侯,从而获得政治上的优势,在诸侯中占得一点主动,此荀彧献策其二功也。
  袁绍与曹操为敌,袁绍势大,曹操上下惶恐之,便连曹操自己也坐立不安,在此时荀彧提出四胜四败说,以定众人之心,并献计先破吕布再敌袁绍之策,并举荐钟繇镇关中,从而抓紧时间在决战来到之前完成了战略部署,而在官渡之战曹操心意动摇之时力主坚持,(说起来曹操虽然智谋过人,但是毕竟还是凡人,有时确实比较容易动摇,没有荀彧这样的谋士推一把也有麻烦。)最终迎来了官渡的大逆转。此荀彧其三功也。
  此三大功可说为曹操奠定了大半天下,荀彧虽然因要镇守后方而常不在曹操身边出谋划策,但是战前曹操便询问之,而战时虽远隔千里,也不忘以书信询问荀彧之意见,而荀彧之谋可说每每必中,曹操出征荆州,荀彧进言:““今华夏已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曹操从其计,荆州迅速平定。留侯“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也不过如此。
  荀彧之才,可说是三国曹魏中第一人,他与诸葛亮乃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便是那种“王佐之才”,而不是仅仅限于谋士或者名臣这样的限制之中,但是在演义中,因为诸葛亮的形象被加工成为那种在军帐之中神机妙算的人物,而曹魏这边郭嘉因为与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相近而倍受注目,反而是真正的第一谋臣荀彧被忽略了。
  荀彧当年弃袁绍而就曹操,又为曹操出谋划策多年,但是在最后两人还是发生了矛盾,这便是本回演义提及的事件。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建言曹操进爵国公,并备以九锡,以此事咨询荀彧。
  九锡乃是古代帝王授予诸侯大臣的最高礼遇,演义中对此有具体的说明,但是这种礼仪实在是太高了,几乎不能为人臣所用,尤其是当年王莽篡位前便得九锡,九锡至此便成为了权臣篡位的前奏。(之后的曹魏,西晋等古代权臣篡位大都是以九锡为前奏,当然也有如桓温这样谋取九锡失败者。)曹操动九锡的脑子,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荀彧虽说为曹操手下,但是他同时也是汉朝廷的臣子,对此他出言劝阻。
  “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荀彧的劝阻引起了曹操的不满,此年征孙权,荀彧不再留守后方,而是先以劳军名义至谯,顺势留荀彧于军中,而荀彧也没能回到许都,再寿春死去,一说忧愁成疾而死,一说因曹操送空盒至而饮药自杀。演义采取了第二种说法,三国志陈寿写的是第一种说法,在其后仅跟了一句:
  “明年,太祖遂为魏公矣。”
  
  本书由。cc提供下载
 
 

正文 第六十二章 所谓上中下计
(更新时间:2007…4…12 16:42:00  本章字数:2975)


  三国随章侃 第六十二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