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列兵征战 >

第104章

列兵征战-第104章

小说: 列兵征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龟蛇二山矗立在大桥两侧,默默的守望着这流逝的江水……龟山、蛇山的海拔高度分别为90。02米和85。12米,比起巍巍昆仑、高高喜玛拉雅来,不过是两座小土堆。但山不在高,有人传扬则名。龟山、蛇山借助古今诗人的佳作名篇,已扬名海内外,武汉的知名度也随之提高。龟山、蛇山是武汉地区最早的“主人”,也是这里沦桑巨变的见证人。说到这武汉掌故,不能不首先写到它们。汉阳龟山,东起长江边,西临月湖旁,全长1730米。其最古老的名字叫翼际山,但很长一段时间人们称之为大别山。三国时陆奂曾为东吴江夏太守,屯兵于此,并建鲁山城,由此可知龟山又有一别称为鲁山。一说鲁肃曾屯兵山上,故称鲁山。武昌蛇山西起长江边,东止大东门,全长约3500米。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西部1000多米夷为平地,建了引桥。蛇山原名黄鹄山,山下称黄鹄岸,江边水湾称黄鹄湾。古时“林涧甚美”,风景颇秀,故李白有诗云:“东望黄鹄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宋时因鄂州治城在山上,一度称石城山。还有一名为金华山。分地段又有黄鹄山、殷家山、黄龙山、高观山、大观山、棋盘山、西山等名称。中部的高观山,元时作高冠山,明时称长春山。龟山、蛇山的名称出现较晚。由于二山,一座“若巨鳌浮水上”,一座“缭绕如伏蛇”,“雄踞江之东西,势若龟蛇环卫”,当地的民众在明末以来便逐渐以龟山、蛇山呼之。如果说翼际山、黄鹄山是它们的本名,那龟山、蛇山则是其俗名。俗名叫响以后,本名反倒不显了。传说龟、蛇二山是大禹手下两员大将所变化。大禹治水时,命龟蛇二将竭尽全力制伏长江水患,但由于水怪厉害,仍时常兴风作浪,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两员大将为了战胜水怪,以自己的身体变作龟、蛇二山,将水怪永远镇压在山下。龟山头伸出江边部分称“禹功矶”,上面建有禹王庙(又称禹稷行宫),就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传说毕竟是传说,但龟、蛇二山束锁住了江流,限制了沙洲涨没的范围,使武汉地区有了长期不变的深水港,倒是事实。而且,龟蛇锁大江的地势,奠定了长江大桥的基础。

    龟蛇二山,长江大桥,滔滔江水让职武几人不由的有点迷乱了,这里有过多少的风起云涌,这里经过过多少的人世沧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职武不仅对着大江抒发起了自己胸中的情怀,此时此刻,似乎也只有用这诗句才能代表他的心情!

    “我还是喜欢开国那位老人家的诗句,气势磅礴壮怀激情,你们听听这首菩萨蛮,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123言情高!简洁明了,气势不凡啊!”靳文勇接口吟起了开国那位老人家的名句!

    秦玉波注视着远去的江水,也想起了那位老人家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句,缓缓开口诵读起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好,还是这首词最能说出此时此地此形此景啊!”安江子和赵海一起击掌叫好起来,杨士兵在一旁也感觉还是这首词最为能够体现他此时的感受!

    这也难怪,开国那位老人家文韬武略无人可及,个性幽默诙谐,爱憎分明,性情率真,知识广博,视野开阔,人格魅力十足,感染力强,诗词、书法、哲学、军事造诣奇高,五千年历史难有第二人与之比拟,也唯有他才能写出如此气势磅礴的名句!

    这一夜,职武六人就这么在这长江之上谈古论今,感受着华夏浩瀚的文化传承……
第一百零四章 黄鹤楼怀古
    六人站在桥上趴在桥栏杆上向着东方极目远眺,张望苍穹尽处的地平线,东边天上还有几颗星星挂在上面,东方波光粼粼的江面上,五彩斑斓的朝霞正守护着一轮即将升腾的红日。就好像他们的心情一样默默的呼唤那一轮旭日的升起。不经意间,在七彩的云层下出现了一点点淡黄的影子,它慢慢地升腾着,露出一个半圆的太阳,却没有光亮,只是一个金黄的半圆盘,渐渐的圆了,开始并没有亮光,颜色也慢慢地不断加深,淡淡的黄,橘黄,金黄。犹如一颗刚从仙炉里炼出来的仙丹,慢慢放出耀眼的光彩。东方的云彩沸腾了,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红日唤醒了大桥两侧沉睡的龟蛇二山,唤醒了沉睡的人们,唤醒了沉睡的世界,为世界驱走了黑暗带来了光明,使世界充满了朝气。长江的运输船在红日的陪伴下溯江而上,附近的渔民在忙碌着收网。伴着江里的波浪前推后涌,发出奏响动人的旋律,这光影、这声音是那样迷人,是那样的让人沉醉。金光闪闪的霞光使江面、渔船、渔网、芦苇。。。。。都沐浴在这金灿灿的阳光下。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好一副长江日出的美景啊!职武六人沐浴在金色的阳光之中,感受着武汉早晨难得的清凉气息,随着天色慢慢转亮,江边来往的人流也渐渐多了起来,位于武昌一侧的蛇山峰岭之上的黄鹤楼也铺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金黄色的琉璃瓦在清晨的阳光下闪耀着耀眼的光芒。湛蓝的天空下,黄鹤楼的铜顶显得格外辉煌!

    “哈哈,在这站了一夜了,怎么就忘记了这号称“天下江山第一楼”“天下绝景”的黄鹤楼呢?这可必须得上去看看啊!”赵海兴致勃勃的嚷嚷着,其余几人也都连连点头称是,几人舒展了一下身上的筋骨,抖起精神向着蛇山走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盛唐诗人崔颢为黄鹤楼题的七言绝句,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曾为这座黄鹤楼题诗做赋,但却都比不上崔颢的这首,这首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硬要往崔颢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代的辛文房《唐才子传》中记载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更是完全仿崔颢这首诗而作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格调韵律如出一辙,因此,即便“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不是李白之言,但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此时六个人就站在崔灏这首诗的面前,品味着诗人当时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

    职武他们的心境一下被诗人这无尽的乡愁勾起了对家乡的思念,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几人心头不由升起一丝淡淡的愁绪……

    “哎,你们知道当时诗仙李白来到这里看到崔颢的诗后说的那两句“眼前有景题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前两句是什么吗?哈哈!”职武看到几人被这首诗弄的有点精神恍惚的样子,笑笑开口问着几人。

    “这事你们可别问我,我对这些诗词歌赋可不感兴趣啊!”杨士兵摆摆手连忙说道!

    靳文勇几人看着职武等着他的下文,“唉,知识啊,没文化真可怕,这么有名的事你们都不知道啊?”职武摇头晃脑的叹着气,但马上看到面前这几位脸上流露出不善的表情,连忙接着说道,“好吧,我这就告诉你们,都记清了啊,诗仙当时看着这首诗,急得是抓耳挠腮,他实在是想不起来比这几句诗还要贴切的句子来了,这一着急,他竟然提笔做了一首打油诗: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名叫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辩解说:“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这个亭子应该就在楼外,一会儿咱们找找看看去,重檐复道。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闻听职武讲完这段趣事,几人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