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作文桥--高中生优秀作文一本全 >

第34章

作文桥--高中生优秀作文一本全-第34章

小说: 作文桥--高中生优秀作文一本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扫烟窗的孩子》、《班长》、《穷人》、《虚荣心》、《感恩》、《嫉妒》、《争吵》、《告别》等一些故事都令人潸然泪下。

    读了《爱的教育》使我感受到一种纯真的友情,博爱的亲情。无私的师生之情。这些都是人间最美的情感。亚米契斯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日记的形式,讲述了他在学校、校外的所见所闻,并且写成一个个很小的故事。让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份情感。充满爱心、献身教育事业的老师;对孩子关怀备至、拳拳之心的父母;清纯善良、活泼可爱、见义勇为、心灵高尚的小学生,还有那使安利柯永生难忘的小学校园生活。它会让你感动,让你读起来就好象在充满爱的海洋里翱翔。

    爱的力量是伟大的。阳光之爱可以熔化冰雪,春风之爱可以萌发草木,雨露之爱可以滋润禾苗……爱是无处不在的!这就是“爱”真正的含义让世界充满爱,这就是我们梦想的天堂!



………【第一百一十七章 不朽的红岩】………

    红岩这本书反映了中华*期间地下党——*党与恶魔国民党作斗争的事情。江姐、许云峰等人在党的领导下坚韧不屈的与他们对抗的故事。

    “红岩”多么好听的名字,红色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进步;岩石象征着坚固、坚贞、坚强,有坚如盘石的含意。

    正像这本书的前言里写的那样“每一个人的生命在历史长河中,原都是平凡而渺小的。但当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一旦义无返顾地将每一个细胞、每一滴鲜血都交付于国家的兴旺、民族的振兴,交付给正义、真理,交付给历史发展必然的*、自由大业时;当其为着这一切,不惧地地狱烈火的煎熬,虽九死而不悔,这平凡而渺小的生命就由此而燃烧并发出永不熄灭的光华”。这就是“红岩”精神。

    《红岩》小说描写了解放前在渣滓洞、白公馆这两个人间地狱,杨虎城、叶挺、罗世文、车耀先、许建业、江竹筠、刘国志、陈然等一大批*党人、红岩英烈,面对反动派的威逼利诱而威武不屈;为了崇高的信仰和对党的忠诚而慷慨赴死。

    40年代末,在重庆歌乐山下,就有这样一群中华民族的儿女,他们被囚禁那里,经受了种种非人的折磨、惨绝人寰的毒刑。但是在这个特殊战场上,一大批红岩英烈,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坚定不屈不屈,为*自由,为民族的解放,无私地奉献了个人的一切。

    正因为有了他们歌乐山巅才会升腾起一片光照日月的星云。

    红岩精神充分体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党人和革命志士的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

    最感人至深的是《两滴鱼肝油的故事》。故事讲述了李承林受叛徒出卖后被捕入狱。李承林患有严重的肺病,在狱中,获得保释的曾琼英托关系给李承林送来了罐头、鱼肝油等营养品。鱼肝油在当时是名贵药品,对身体衰弱,特别是肺病有滋养功用。但李承林却舍不得吃,他把这些营养品送给了女牢的左绍英和彭灿碧,她们考虑到李承林肺病很重,把几瓶鱼肝油退了回去。李承林又把鱼肝油给了同室刚刚遭受了敌人的酷刑的杨虞裳和其他难友,但他们都不同意。经过反复争议商定由李承林掌握,实行平均分配。过了几天,难友们发现了秘密,李承林“作弊”。原来他用滴管分给那两位同志的是每人每次六滴,而他自己却是四滴,少了两滴。两位同志向他提出了严重抗议,在同室的*生活会上大家也对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但他依然我行我素,实行不均的分配。这就是一直被难友们传颂的“两滴鱼肝油”的故事。

    两滴鱼肝油反映了狱中难友深厚的战斗情谊,他凝聚着一个*主义者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对战友无私的爱。

    尽管有白色恐怖的阴影,尽管是枪林弹雨,但那份青春的火热依旧。我想这正是《红岩》给我门留下深刻印象的道理吧!在日益更新的新时代里我们这群豆蔻年华的少年们,也应有那份火热。因为把火热留在竞争的新世纪。红岩精神永存于我们心中!



………【第一百一十八章 思想会飞】………

    人是可以飞的,你相信吗?

    你不相信也得信,因为思想是会飞的。

    思想是人在精神上的载体?它有一双美丽而健壮的翅膀,能带着人遨游于天空。它有无限广阔的空间,没有谁能抓住它,没有谁能禁锢它,除非这个人死了。

    思想会飞,在思想那无限广阔的空间里,哪怕你物质上的空间多狭小,你都可以跨越大洋,甚至穿过星系,在这个空间里,人人都是自由的。

    思想会飞,谁曾见杜甫在那小小草堂中失去了文采?会飞的思想带他写出了仕途坎坷。生活困苦,又写出了心中不平,胸中大志,思想飞出草堂小小的空间,飞到民不聊生的唐王朝后期的大地,使得诗圣在自己饱受秋风之苦时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

    思想会飞,司马迁在牢房里,身体被冰冷的墙所阻,精神被酷刑所压,然而他带来了什么?思想让他从狭窄的牢狱中逃出,穿越时空,为我们留下了秦王扫大合的气概!留下了楚汉相争的金戈铁马!留下了李将军“花城飞将”的威名!

    思想会飞,终生受锢于轮椅的霍金,甚至说话也要靠电子音合成,他的一生是被疾病困在那一点儿空间中的,然而他却有能力为我们揭示数光年远的宇宙所发生的事,他还能告诉我们几十亿年之前世界的样子,思想用飞翔的魔法,使他由最不自由的人变成了最自由的人,在思想的空间中,他为我们写就了一部活的《时间简史》!

    突破物质的空间,才能达到精神空间的无限自由,驾驭思想,便可以飞!

    人是可以飞的,你相信吗?



………【第一百一十九章 大江东去】………

    过去最喜欢看电视剧《三国演义》,也爱极了那首主题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其中我尤其喜欢头两句,大概也是受了《三国演义》的影响吧,一世枭雄曹*,虎踞江东孙权,知人善用刘备,终被浪花淘尽,成为历史,只余江渚渔樵,只余滔滔逝水。

    每每读到这两句,总有一种无奈油然而生,后来才发现,并非只有我这种感觉,好比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那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不也抒发了作者站在大江一岸,忆往昔风流人物,叹时光一去不返的无奈吗?

    不禁又让我想起了那一首乐府“百小东到海,何日复日归”。古人总能发现生活中蕴藏的哲理,江河东去,永不再返,时光流逝,焉能复还?对了,还有李白的《将进酒》里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写的正是李白看透了人生苦短,岁月飞逝后那无法与命运抗争而产生的无奈,于是乎引出了后来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樽空对月”。古人把江水东流看作了时光飞逝,又把自己对此的无奈投入了滔滔江水。

    不光是对时光的感慨,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面对友人的离去,李白虽然倍加不舍,但却无能为力,只能看着友人的船在大江的奔流中远去,岂不无奈?

    大江东去,岂是人力可阻?

    在滚滚东流的江水面前,有谁不感到自己的渺小?江水让人们深深地察觉自己对于自然规律,世事变迁的无力,唯有把无奈寄于东去的流水,写入诗词之中了。

    大江东去,谁可奈何?



………【第一百二十章 岂曰无衣】………

    北国的夜晚总是来得很早,好像清早那场鏖战的血腥味还未褪去,黑夜的大幕便迫不急待地拉下了,东边那片浸满了鲜血——有敌人的,也有战友的——的土地也看不见了。

    寒风卷着一丝枯草飞过,今天营里又少了几十个兄弟,记得昨天我们还一块儿围在火堆旁聊天呢,现在呢?再也看不到他们了,永远,永远。

    抬头望着天,几颗零落的星冷冷地照着,身上突然觉得凉嗖嗖的,家里现在也该添置冬衣了吧?穿着这薄薄的军衣,愈发觉出冷了,不光由于北国夜风的吹袭,更多的是心里的东西太多了,孤独,迷惘,和对死亡的恐惧。

    好想家啊,有六年没回去了吧!家里总是暖洋洋的,小弟,大姐,姐夫都在家里吧?对了,还有母亲啊,现在特别怀念母亲亲手缝的棉袄,穿着它,就觉得什么都不怕了。

    那边这起了火光,战友们把篝火生起来了,走到火堆旁,呆呆地盯着跳动的火焰,战友们有的叼着根据草棍儿打盹,有的正擦着铜剑,有的则静静望着远方的黑色,大家都默默的,只有火焰的温暖让气氛不至于冰冷。早上的那场战斗实在太惨烈了,大家都被一个一个倒下的战士,一个一个消失的生命惊住了,结了冰一般。冷啊,大家都只穿着薄薄的军衣,怎抵得住寒风,又怎抵得住心中的悲凉?

    过了许久,不知谁先打破了沉默,抱怨着军队不发冬衣。大家还是静静的,但不一会儿,一个豪爽粗犷的北方汉子唱起了军队里很平常的那支歌: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他唱完第一段,停下来,用一种期待的眼光望着大家。

    我分明看见,许多人的眼眶湿润了,这时,一个瘦小的战友用他不大的嗓门接了下去: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我终于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喝了起来,谁知先是几人,后来所有人都一起唱起来: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我们互相握住旁边人的手,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首《无衣》,泪水在我们每个人脸上划过,包括那个北方汉子。

    光焰的光芒照在身上,暖暖的。

    岂曰无衣?



………【第一百二十一章 人生三步曲——读高】………

    你也许知道高尔基这个熟悉的名字,但你也许不知道这个伟大的作家生活经历。那就请你读一读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吧。

    本书是高尔基著名的自传体三步由,作者描写了他童年、少年和大学时代的生活经历。从这个被真实记述下来的自传中,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时代的高尔基对小市民习气的深恶痛绝,对自由的热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讲述的是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外祖父开了家染坊,但随着家业的逐渐衰落,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