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新概念作品十年精选 男版 >

第12章

新概念作品十年精选 男版-第12章

小说: 新概念作品十年精选 男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掘出一些古钱,陶瓷,然而这些并不能说明这个村庄的历史,不能说明我在这里居住了十多年。这些陶瓷,竹简只能从一个侧面说明这块土地生殖力量迅猛而无声的衰退,挖掘出来的古钱和器皿已经没有光泽,失血的古董已经没有鲜活的血液。也许我记忆中的那个村庄已经消失了,我所看到的只是另一个世界。夜色如水的深秋,回头看到纤柔的笔墨线条,青春的华章在我书房的暗香依旧残留着,弥漫着向周围散开。书卷,褐色的纸张,清癯的兵马俑的陶塑都沉浸在我内心的唯美与忧伤中。淳朴的文字卷着岁月的风尘在梧桐树下在雨水里洗净自己的肉身和灵魂。我时常会因为文字的疾苦而获得一种清新的健康的信念,那就是用文字去记录去见证我青春的心灵史。

我的梦想在燃烧(3)

  60年代无法为我们提供知识和思想的启蒙,只有废墟冷漠的逼问,使我们慌张地上路了,只是一连串的打压常常令人难于喘过气来,让我对为人生的文学本身也产生疑惑和不解。

  用受伤的手打开尘封的书卷,阅读古代这样的诗歌,需要一种感佩古人的心态。说的是敬重自然与人之间的那份久远的默契,以及有限的个体生命与身后寂寞万事的关系。我觉得这样的诗篇与酒精泡出来的文字相比,那是何等的珍贵。或许这其中原本就没有可比性,荣与辱,高贵与下贱也不需要大张旗鼓地*。梵高的向日葵活在这个寂寞的世界上,阳光是它的血液和思想,它的汁液永远保持浓度,它是一个精神符号一幅素描。可以说在自然界严酷的生存环境里它最接近鲁迅先生的野草。只是在两种现实主义之间,我依然没有真正读懂鲁迅,这种尖刻的矛盾使我越来越陷入焦虑和自私的骄傲中去。

  因为坚强,所以我能坚持到底。然而一切又似刚刚开始,需要我不停地向前走。我是在寻找那个时代丢失的迷路的左翼文学的真精神,它们关注底层与社会的变迁,一面要摆脱僵硬的政治话语,自由发挥的空间已经很小了。只是理想不死,也不会死去。那些为了尊严而拒绝妥协,为了信仰牺牲了的理想主义者他们是自由灵魂的化身。

  阅读对于我来说已经成为一个严肃的行为。翻开五四时代的那些作家的作品,不仅仅是一种敬佩,更有一种震撼和感慨。惊讶前辈们的创造能力,他们的身后是空荡荡的沙漠。因为暴戾的社会思潮和不断的革命已经摧毁了他们的精神家园和传统心理的筋脉,他们别无选择只能选择了无边的现实主义,不断地在在创造中获得新的政治生命和艺术创造力。他们的创作如此艰难,需要面对无根的精神世界的拷问,需要面对畸变的社会混杂的人生,他们的能力在历史上得到了证明。他们已经不能后退,他们的家园已经轮现在时代的车轮下,他们依靠*主义的艺术理论和批评理论,只能像罗曼罗兰笔下的那个克利斯朵夫一样用创造的力量拯救自己,拯救苦难的心灵,批判阴暗的社会,保持对生活和社会的乐观积极信念。他们时常感受到背后的巨大压力和未来的虚无飘渺,承受着心灵的煎熬。

  如果可能,请给我一个标签,说明我的偏执和立场。

  只是我不愿意匆忙地模仿。我的文字本性清贫,引导着我苦寒的理想。北方的黄土高原依然在挽留我,我在粗糙的黄土里找到了金子吗?翻滚的土浪里,沙尘将我的理想全部覆盖,一切绿色和信心都被残酷的一个瞬间覆灭。黄土高原在塑造我的同时却将我的身躯锤炼得健康无比,使我心志如铁,誓不后退。这种切身的经验,将理想主义的孤独与美感,壮烈与天真都提升到危险而惊异的高度。疲倦的身体,陷进泥沙只能腐朽,而文字不能成为化石,我只能挣扎着走出青春的沼泽地。我以理想主义促狭的一面来面对我自己。我的自由与文字构成我的枷锁,在污浊的语言牢笼里我想象自己是一只雄鹰,在黄土高原上翱翔。当我被语言的箭头与锋芒,犀利的寒光击中,我忍痛保持飞翔的姿态。即使我将坠落在大地上,将被泥沙掩盖。我像是季节的候鸟,在天空中不停地飞翔,寻找我的家园,我将为我的家园而寻遍万水千山。

  除了五四时期的文章之外,我依然是在以一种偏执的自信寻找所谓古代的华章。这些华章是指屈原的著作或者楚辞,燕歌,属于五四时期的热血文字还有三十年代的左翼文学。笙歌四起,人容易感受到自己存在的荒廖与痛楚,理想的写作凭借善恶的判断,是是非非的纠缠,虚假与真实的欺骗,走到了绝地。那带着理想的火焰与混合了疾苦的经验元素的楚歌就会从内心慢慢升起,将你所以痛恨的诅咒的付之一炬。鲁迅在论述作家和革命,作家和大众之间的关系时候说,倘若不合实际的社会斗争接触,单关在玻璃窗内做文章,研究问题,那时无论怎样的激烈,“左”,都是容易办到的,然而一碰到实际,便即刻要撞碎了。焚烧笔墨华章,黑色的文字,可耻的脸孔,狡诈阴险的叙事就在这瞬间做出了断。草木鱼虫,酒乐,都是这腐朽生命的牺牲品,残缺阴暗的文字再也不能复原,不能回到健全的形态,文字的筋骨肢体腐烂,只能作为油墨涂写无聊的书卷与青春,或者遥远的人生。我的一切的努力依然离真正的现实主义很远,我在这众多的辉煌标语和口号之上依然不能超脱。

  不能否认,除此之外五年来一直是那个蒙古族歌手的音乐使我在被焦虑和疲惫袭击的时候能够挺直脊梁。音乐从夜色里弥漫过来,就像草原上的晨雾一样。生命中有了这种音乐你会发现无形中就有了一种支撑和动力,不会被累倒或者退缩。一个人顽强地用自己的文字建筑着自己的内心世界,跌落,受伤,是草原给了我休息的家。她和凡高在阿尔的小房子一样,为残疾的心灵支撑起一片天空。茫茫的大草原,原来我们生命中还有这个美丽的约定,一刹那间我任随音乐把我拉扯着纠缠着,就像母亲看着摇篮里的孩子温和地微笑着,拨弄着。那千年不变的草原仍然是那样年轻,尽管沧桑,但是我感觉到了它的生命力和绵长的音律穿透了我的生活,给我无私的力量。那些生命中涌动的潮汐和爱就是这样包围着我,当写作与音乐进行到中途,身心疲惫,猛然停下来,我才发觉自己已经被这草原的音乐所湮没在茫茫的世间,没有什么能够伤害我。辽阔无垠的草原,它是我精神的那块牧场吗?我不是她的儿子,我只是一个热烈的追求者,我漂泊在她的怀里,我是一匹黑骏马,在春天的草原上奔跑着,体会着幸福的意义和生活的艰辛。在我了解她之后我更是爱上了她,草原的习俗和变迁都吸引着我,我跟随着她不停地流浪,不停地歌唱,忘却世间的寂寞。

  我在我的城市,村庄里慢慢写着文字,在多元世界的一个角落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与面对残缺的态度。我是用一种曲折隐晦的语言来祭奠那些青春的文字,那些理想的先烈,绝望的浪子,露出狂态,醉态的张扬文字。有时候在雨中遥望城市,竹杖茫鞋或者少年轻狂,无法摆脱自己的羁绊。鲁迅说过,以为是人或文学家高于一切人,他的工作比一切工作都高贵,也是不正确的观念。所谓为人生的文学,需要这样耐得住寂寞的精神和性子。

  第一次见到一幅叫做《父亲》的油画的时候,我立即联想到韧性、汗水、青铜色这些无比感性的词汇。这些词汇直接与我们的身体和生存有关,其他的形容词我不用再作任何陈列。我觉得原始的艺术真知《诗经》和《楚辞》在于它尊重了这种现实的存在。对苦难以及贫瘠的任何浅薄认识都是犯罪。我从不认为贫穷是灵感的来源,贫穷只能异化人们对生活的真实感觉,消磨人的激情,抽空人的浪漫世界,迫使人屈服。手艺作为一种生存手段,已经背离了民间艺术传承的意义,沦为谋生的工具。生活的意义在这里已经不能用虚伪的朴素之类的词来形容。贫穷本身不可能产生理想和浪漫主义、铁骨铮铮的文字以及高贵的品格。我讨厌那些用贫穷造出的煽动人的华丽的句子。贫穷作为生存所需要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局中人的感受更是刻骨铭心。贫穷本身是一种从物质到精神的失败,它容易在外界的窥视下滋生谎言、歧视,被篡改成一种灵感或者一种品格。当我们虚伪地声明物质的匮乏并不可怕的时候,我们已经被它吞噬。

  我无法把这样的劳动场景和《诗经》联系起来,这只是一种回忆、痛苦与寻找出路的感受。仅仅凭借单纯的气力无法打破这个枷锁,只能在损耗了全部的力气和精神之后绝望地陷入泥淖。更多的时候劳动是求生而不是抒情体验,充满了苦涩、压抑、磨损、挣扎、考验、扼杀。在这样的环境里语言就注定不可能轻松,语言无能,还是劳动拯救了人的肉体,使人在疾病、洪水、干旱的折磨下坚持下来。我这样磨砺了身心也得到了文字中健康并且有生命力的那一部分。像一个年迈的水手,从皲裂的高地和枯旱的沙漠遥望大海,让怒吼的波涛在幻想中把我带到南国的汨罗,一个真实的视听极限的世界里。

  这是一个让你感到寂寞*、困惑、烂醉的语言世界,你说你没有感觉,这是实话。死水一样的语境里,渺小枯槁的人真能识破闹局看到黯淡的文字的斑斓光辉吗?妄想带着镣铐舞蹈的酒徒以及先锋主义萎靡的肉身有机会超越欲望吗?经验告诉我,哑然枯涩的沧浪之水就包含着这样一个艰深晦涩的谜语,自命不凡和出世的狡辩、立论。文字的死海到处是致命的漩涡,安身立命只是一个身后的寂寞闹剧,俗语霸占的世界里,也许只有这样溷浊嘶哑的水音才可以让我从南柯一梦中清醒过来,沧浪之水,满脸寂寞。五四时代的一页已经翻过,后来人不能去再现当年的历史和轮廓,只有在无尽的煎熬和思考中缓缓前行,寻找心灵的知音。

我的梦想在燃烧(4)
阅读古代的文学和五四时期的作品那是一种难于言说的比较的过程。因为文字需要一种资格,或许不能全从人格的层次见出高下,应该考虑到背后喧哗的人群和张狂的病入膏肓的机器。拆除了精神家园,一切都在瞬间给割裂了,断裂了,巨大的空隙刺激着人的眼睛,使人不得不正视现实的严酷。     

  翻开厚厚的诗词集注的册子,用手指掸去书页里的尘灰,斜着眼睛,抚摩着尚还结实的书脊,古人仁人之心、骄傲与繁华、教化和落寞就全靠自己猜度领悟了。一连串的词牌名,陈词散曲,杂乱地堆砌在书斋灰暗的灯光下,读来心酸。记得《诗经》的作者多是民间的无名氏,他们默默酝酿了整个世代的精华,呈给我们这些后辈。南国丰沛的水域,起伏的地形,孕育着苦心的浪漫主义和天然的华章。湿热的空气里,河流、芳草弥散着南方特有的气味。酝酿了太久的历史和浑水搅乱了那些书房里天生的书虫呆子,他们张皇失措,不知所云,唯唯诺诺。文字依然见血,却是刺向古人的华章,于是后现代的实验开始了,先锋的陈词开始了。我突然觉得这不是我横插一脚的时候,我做不得诗人,也写不得长篇,只是希望能平静地叙述一些故事,从酒吧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