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悠然农家女 >

第31章

悠然农家女-第31章

小说: 悠然农家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致和认为,不通文字、声韵、训诂、天文、历法、数术,不善读古书者,皆是蠢材!凡是有成就的大学问家,无一不精通音韵学和训诂学,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武善舞剑,能上马,能杀得人;文能吟诗,能做对,可操琴,善棋,喜烹茶,如此全才方称得上大家……

他初见到安木和大郎第一眼,便喜欢上了他们,虽然惋惜安木是一个女子,却下定决心要将她培养成一个大家,一个神童!有朝一日,定要一鸣天下,叫人喝彩。

宋朝与程朱礼教盛行的明清不同,这个朝代无比的推崇天才儿童,对于女子读书也没有什么偏见,多少女词人正是生在这样一个宽容的朝代中做出了一番成就。

自太宗时起,便为神童们设立童子科。‘凡童子十五岁以下,能通经,作诗赋,州升诸朝,而天子亲试之。’大中祥符八年,福建的蔡伯希三四岁诵诗百馀篇,真宗皇帝召入禁中,应对得体周详,欣然赐诗一首:‘七闽山水多才俊,三岁奇童出盛时!’后赐其秘书省正字。

经过观察,张致和发现安木三人的大学知识较好,尤其是安木对一些微言大义的解释与阐发远超同龄人,分析问题比较全面,角度更加新颖。但是小学方面的知识却一塌糊涂,简直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

大学便是经义,小学则是要求学生对字词辨形体、通音韵、明训诂。首先是辨形体,安木虽认识大多数文字,可一笔字写得实在太丑,令人不忍目睹。其次便是‘通音韵’和‘明训诂’完全一窍不通。

何谓音韵?就是文字的读音,所谓训诂,就是对字词的解释。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不通音韵,就无法真正训诂。

一个人要读书识字,押韵做对,就必须掌握声韵调。除了掌握当代的声韵外,还得掌握古人的!每个朝代由于南北的差异,语言也是不同的,就比如唐人说的就是关中腔,有唐人的音韵;宋朝人是说中原话,有宋人的音韵,孔子是说雅言的,有雅言的音韵。这么多不同地域的语言都必须要掌握,否则的话你根本就无法理解唐人一句诗里到底是什么意思,你也无法读出来。

总不能读一首诗去用普通话去读吧!宋朝人也听不懂啊。

当初穿越的时候,如果不是安木接受了以前小丫头遗留下来的一些信息,她根本就不会说宋朝话。

于是,张致和便命令安木去临《广韵》。

《广韵》这本书是官方编篡,对打基础大有裨益。以上平、下平、上、去、入五声分卷,临摹的过程中,也是对声韵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借着临摹的时机打消掉安木身上的那份傲气。

是的,傲气!安木自己并没有查觉到,她身上有一股不属于当世人所有的傲气,这股傲气独独属于后世接受过网络信息爆炸的那一类人。虽然她从未承认过,但是她就是从骨子里有些瞧不起当代人。更何况在她所处的时代,孔夫子是刚刚被打倒没多久后又重新回归到了世人眼中。

她不尊敬读书人,也不尊敬孔庙中的那位。在她认为,读书人可以为自己所用时,那便用,不能为自己所用时那便不用。这份傲气,现在还不明显,可是随着她以后和读书人接触多了以后就会显现出来。

张致和感觉出来了,却只是认为这是小女孩在盲目地崇拜自己父亲,毕竟不是任何一个父亲都可以写出声律启蒙这本书的。

他认为是对安木好,可是安木却快要疯了。《广韵》她根本看不懂!她从后世而来,后世说的是普通话,普通话是满族人说汉语的变种,根本没有入声。而入声乃是平仄中的三个仄调之一,失去了入声,便不再符合古汉语的韵律,所以用汉语拼音,念不出古诗词中的韵律。

可是,让习惯了使用汉语拼音的安木再去重头学这《广韵》不是一般的困难!

幸好,张致和是一个脾气非常好的人,和他的亲二哥张文学不象是一个娘生的。他每日不厌其烦的指正安木声韵中的错误,纵是错了也不生气,而是细细的指正出来。

每日清晨,安木和大郎去给安举人上过坟后,便回到了私塾之中开始临摹《广韵》。三个小人,坐的端端正正,一笔一划地将自己稚嫩的笔迹留在纸上,认认真真,一丝不苟。

“卫夫人茂漪曰执笔有七种: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看到安木三人执笔的手势不对后,张致和站在他们身后挨个的校正,“书,心画也。必先乎心,而应乎手。若心手参差,执笔不紧,何以成文?”

张致和手里执着一杆毛笔,一边讲解一边做笔画示范,“用笔在乎虚掌而实指,缓衄而急送,意在笔前,字居笔后,其势如舞凤翔鸾,则其妙也。王右军《笔法诀》中曾言,为点必收,贵紧而重!为画必勒,贵涩而迟!为撇必掠,贵险而劲!为竖必努,贵战而雄!为戈必润,贵迟疑而右顾!为环必郁,贵蹙锋而总转!为波必磔,贵三折而遣毫!”

蘸了下墨,又言道:“侧不得平其笔,勒不得卧其笔,须笔锋先行。努不宜直,直则失力。挑须存其笔锋,得势而出。策须仰策而收。掠须笔锋左出而利,啄须卧笔而疾掩。捺须战笔发外,得意徐乃出之……”

“凝神绝虑,不可烦躁。”

将一番写字要诀讲述完毕后,将笔轻轻的放到笔枕上,“凡初学者,不外乎临摹二字。你等少年心性,先从颜体的颜勤礼碑开始吧!临完此帖之后可以临多宝塔碑……”

安木赶紧追问了一句:“老师,那学生的《广韵》还要不要临?”

张致和眯起了眼睛,反问道:“你说呢?”

“学生知道了……”安木垂下了头。旁边大郎和铭哥见状便捂着嘴偷偷发笑,当安木听到笑声扭过头去,却看到这俩个幸灾乐祸的货正襟危坐,一脸的严肃。

气得恨恨的哼了一声。

----------

这一章足足码了一整天,好难码啊,查资料要出人命的。看在我还没死的份上,给些推荐票票吧!

推荐总小悟的侯门福妻,简介:她从未想过自己耗尽了一生只对两个人好,却落得最终被二人一同背叛的下场。眼一闭,本以为会魂归黄泉,却不想已是重活一世……

>;

第53章案椅

(是大家不喜欢这样的文,还是我写的不好,为什么我在强推榜上点击好少?点进来又放弃了的朋友请浪费一分钟,在书评区告诉我一下,为什么不喜欢这本书,我也好加以改正。谢谢了!)

张致和对他们的教育主要是以讲论经籍为主,同时亦粗浅地教授医术、画艺、算术等学科。不力求他们精通,只是让他们在幼年时便开始学习,这样等到进入以应试举业为主的小学(县学)之后能很轻易地接受正规和系统的教育,而不会感到有压力。

痛苦的日子,总是过得非常缓慢,安木只觉得如同坐牢一般,幸好身边有大郎和铭哥一起陪着她,一日一日的捱着过。

安家宅院前,种了几棵槐树,树上结了满树的槐花,在仲春的微风下散发着香甜的味道。

槐花树旁,老李头敞着个怀露出里衣,坐在摇椅上眯着眼睛晒太阳。椅旁小几放着一个茶壶和两个小碟子,一碟子毛豆,一碟子茴香豆都是用盐浸过滚过油。几个幼童眼巴巴的守在他身边,只等他有个什么事让他们办,说不定能赏几口毛豆吃。

再往北走几步,便是安家的惜学书屋,书屋外面被用砖石平铺出一块空地。并排摆了几套高案高椅,书生们坐在书案前低声讨论自己读书的心得。屋里,董生和几个书生正执着一杆毛笔卖力地往纸上抄写书籍。安家许诺,只要是惜学书屋中没有的书籍有人愿意抄写,纸墨算安家的,抄三遍之后就可以再留一份带回家。

因为这个允诺,许多家里贫穷的书生都愿意来抄新书,就为了抄上三遍后自己可以带走一份。反正书籍借回家也是需要抄写,既然安家提供纸墨,那还不如来安家来,多抄几遍还能烂熟于心,增加自己的记忆力。

抄写书籍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一本书需要日夜不休的抄写半个月才可以抄完,抄完之后再拿到谢家的书肆去装订成册。

这么辛苦,安木也从来没考虑过将活字印刷弄出来。新坑和书屋都是她借着安举人的名义去做的,没有人觉得这里面会有她的功劳,更不会想到这些东西是她想出来的。活字印刷可不是新坑和书屋,这是一项利国利民要写进史书里的东西。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印刷业的人,是怎么想出来活字印刷?

生而知之,也许对一个男人来说是赞美,可是对一个生长在宋代的女性来说,绝对不是赞美。

所以,安家的书屋里总是有人坐在油灯下趁着夜色一笔一划的认真抄写书籍。

迎着未时(下午1-3点)的阳光,陈木匠和浑家提着两斤时鲜蜜饯果子,一篮子樱桃,满脸带笑地走到老李头的身旁。

“老叔,晒暖呢?”陈木匠点头哈腰的问好。

老李头睁开眼,先看到了陈木匠那张黑黝黝的大饼脸,再然后才看到了他手里拎着的樱桃篮子。

陈木匠笑成了一朵花,将果子和樱桃往小几上放去,“我和浑家来看看老叔,不是啥好东西,这是给铭哥打打牙祭。”陈木匠知道老李头不能说话,说了几句客套后,直接了当的道明来意,“不知道李进大兄弟在不在,我找他有些事想问问。”

老李头啊啊了几声,抓了把茴香豆塞给了一个幼童,让他去寻人。不一会,便从新坑那里将李进给找了过来。

陈木匠将李进拉到一旁,说明了自己的来意。

原来,他是想买官帽椅的设计图纸。自从安家这个书屋开始营业后,虽然没有赚到一分钱,又贴进去不少的笔墨钱,可是却把安家与人为善的招牌给打了出去,经常有书生过来借阅书籍。借的人多了,便有人喜欢上了安家书屋里的几套高案高椅。要知道,现在虽然已经有了高椅的出现,但是样式比较普通,也比较笨拙,根本不像安家的这套案椅一般既灵巧又美观,最重要的是它有一个好彩头。

读书人谁不想当官?安家设计出来的这套案椅便叫做官帽椅,形状像极了官员的鸡翅帽,便注定了它一定会让读书人喜欢和疯狂的。

所以,凡是来过安家书屋的人都在打听是哪个木匠给安家打造的案椅,待打听到是陈木匠所造之后,立刻提着订钱往陈木匠的铺子里请他也照原样打造几套,好摆在家中的客厅中借借这个好彩头。

可是,陈木匠哪里敢随意打造?没有经过主家的许可,他要是敢打造出来,只要安家一告他就得赔钱。更何况,宋朝人将名誉视为生命,偷偷绕过发明人去偷别人设计这种事情,忠厚的宋朝人是绝不会干的。

放着钱挣不到,陈木匠急的抓耳挠腮,想了几天后才下定决心来问问安家到底有没有兴趣把这个图纸转到他的手里。

李进听说是为这件事情,怔了一怔,“这事?我却不知了,这是我家举人遗留下来的东西,都是女郎在收着。要不然,我去问问?”

“怎么不卖?卖!”安木斩钉截铁的说道。自从家里开了这一个书屋,还以为能挣钱,可是没有想到倒是往里面赔了不少。虽然藏书一本本的多起来,然而消耗掉的笔墨却令人肉疼。如果不是苦涯先生知道了之后经常派人往这里送纸墨的话,早就支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