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权贵娇 >

第51章

权贵娇-第51章

小说: 权贵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身在朝堂,陷于千丝百缕的势力关系当中,真想从意愿去行事,那是一种奢想。无疑,顾重安是幸运的,他心中所守,都坚持了下来,并且得到了实现。

    “下官多谢大人了。下官已在春晖楼备下酒席,还请大人拨冗前来。”顾重安朝葛洪拱了拱手,这样说道。

    就算没有葛洪此时的提醒,顾重安对葛洪都是感激的,诚如顾霑所说,葛洪要离开秘书省了,顾重安总要礼谢欢送他一番。

    葛洪点点头,欣然赴这席,席中作陪的,除了顾重安外,还有被称为“秘书五善”之一的齐泌,在秘书省官员对顾重安疏远的时候,他和顾重安反而走得很近。

    齐泌对顾重安的态度,其实和葛洪所想的一样。他们所想而不敢做的事情,顾重安做到了,他们便心往之。

    酒席结束之后,在目送葛洪离开之后,齐泌带着醉意与顾重安说道:“顾兄,你这样的性子,适合为官,呃……你可有想过离开这乱局?”

    齐泌说罢,就摇摇晃晃地离开了,剩下顾重安在春晖楼。他一身酒气头脑迷糊,但齐泌说的那句话,却奇异地刻在了他的脑海中。

    你可以想过离开这乱局?

    第二天顾重安酒醒之后,这句话仍在他心头翻跃,冲击着他的内心,让他神色凝重。

    顾重安自懂事起,就知道自己会出仕为官,这是他唯一能走的路。因为他生于顾家,因为他是顾霑的儿子,是其时兵部尚书顾蕴宁的嫡长孙,除了出仕为官,他没有别的选择。

    在整个少年、青年时期,顾重安都在为出仕为官作准备,最后得了进士出身,后来被授予官职,一路在外地官场浮沉,最后才回了京兆任秘书郎。

    这些年在外地任官,顾重安考课所得大都是中中,偶有中上。如果顾霑不是吏部尚书,或许他都不能出任京官。他一直以为自己才能平平,只能勉强守成,直到出现了云山书院这些事。

    他第一次觉得,或许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差,只是以往心力都用得不对而已。他想,他在为官一途没有什么政绩,可能是内心根本不想为官之故。

    齐泌的说话,仿佛为他打开了另一扇们,提供了另一个人生可能。离开这乱局,不再理会朝中势力倾轧,那么,又能去到哪里呢?

    一连几天,顾重安都在想着这些问题,因为顾霑尚未痊愈,他不想让其忧心,便没有将这些想法与顾霑说道说道。

    是以,他想来想去,都想不出个什么结果来。

    没两日,葛洪便离开了秘书省,归家养老去了。他一离开,秘书丞这个官位就空了下来,这是个从五品上的官职。只有跻身五品京官以内,才算真正仕途通达,因此,有不少官员都对这个位置虎视眈眈——即使秘书省是如此清闲的官衙。

    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个秘书丞会落在顾重安手上,而且,这还不是吏部铨选安排的,而是崇德帝直接下令指派的!

    事情其实很简单,正好有人与崇德帝说了秘书丞空缺的事情,崇德帝便想起了顾重安是殿中省的官员,便这样说道:“朕看顾重安不错,以其在云山书院一事,有本事胜任秘书丞一职。”

    天子一言,就是谕旨。皇上要抬举顾重安,吏部的官员不可能会反对,加上这个是主官的儿子,他们就更没理由反对了。他们火速地拟好了任命书,送至崇德帝面前盖上宝印,这任命书就生效了。

    此时,顾霑尚在松龄院养病,这事自然没有经过他的手,只是经了尚书左丞蒋钦的同意,这任命书就送到顾重安手中。

    顾重安接到这个任命的时候,简直不可置信。秘书丞这个职位,怎么会是他担任呢?他任职秘书省尚不满一年!秘书省中资历、才学比他高得多的官员,一抓就是一把,怎么会轮到他?!

    他还在想着离开这乱局呢,却有了这升官一事。此刻,顾霑只觉得这个任命书是烫手山芋,他不知道接还是不接。

    当顾霑知道这个事的时候,也吃了一惊。这个任命,他觉得有些不妥,因为以顾重安目前的资历本事,并不能胜任秘书丞一职。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顾霑担心这里有什么门道。

    “皇上的意思是,我因为云山书院有功,这秘书丞当得,秘书省官员便没有什么话。父亲,这个官职我能否推辞?”顾重安这样说道,神色并不喜悦。

    顾重安总觉得这个官职来得怪异,他不想要这个官职。

    “皇上下了口谕,吏部发了任命书,这个官职一时半会不好推辞。”顾霑摇了摇头道。

    除非重安不做官了,不然这个官职还不好推迟。推了秘书丞这个官职,继续任秘书郎,这就轻忽了皇上的心意,往重里说,还会被认为抗旨不遵。

    父子两一时沉默,拿这个五品官职颇感为难。

    良久,顾霑才说道:“先接着吧,过两日我便可回吏部,到时候再看。只是有一点奇怪,秘书丞致仕这样的小事,到底是谁向皇上提及的呢?”

    如果没有人向皇上提及,皇上就不会下这个口谕,这里面,肯定有关联!

    顾霑和顾重安想不到,这个人,就是顾重庭。他在殿中省任职,有太多机会可以见到见到崇德帝,说几句这样的话,实在太正常了。

    顾重安得到了文绮、貂皮等赏赐,还升任秘书丞,对此,顾重庭没有一点嫉恨,反而希望他势越盛越好。一门出了三京官,而且都是五品官员,这样的势力荣耀,其实离险境只有一步之遥。

    顾重庭决定利用自己,将顾家推进险境一步,这是他之前求秦绩所做的事情。如今,顾重安的秘书丞之位落实了,他的加等任命也落实了,事情就办妥了。

    剩下的,就等着正月十五的大朝会了。

    当顾霑回到吏部官衙之后,才知道,不仅仅是顾重安被升任为秘书丞,就连顾重庭都加了等第,从从五品上升为正五品下,而且已经通过吏部备注,一旦正五品下等第有职位空出来,顾重庭就可以出任了。

    顾重安和顾重庭都有所升迁,特别是顾重庭加等第一事,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令顾霑瞬间寒毛直竖,似乎觉得将有什么发生一样。

    果然,在大朝会之上,就有人对顾霑出手了。(未完待续)

    ps:感谢楚月婵、糊涂虫虫儿,小妖,小胖喵,花桔子,a…on,月下闻笛,小贼胆贼小的保底粉红!谢谢大家!
133章 书院争端
    (感谢izzie猫小糖盟主的支持!所有书友为了支持我争榜都这么给力,反而是我更新不给力,自骂一百次!下个月,开始还债之旅,保底粉红投起来!哈哈~~~)

    作为大定第一间民间书院,云山书院从创建之日起,就备受官员和士子的关注,所有人都想看看,挂着“不偏不党不识不知”对联的云山书院,会给大定带来什么影响。

    云山书院以怎样的步子走下去,可以走到哪一步,能否成为后来书院的典范,这都是天下读书人、乃至天下百姓所关心的事。

    因为,云山书院的生徒,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权贵子弟,其余都是普通百姓子弟。

    崇德十年春,云山书院之所以才朝中引起轰动,是因为云山书院山长孟圭堂提出了分斋治学、知体实用的书院规范。

    这个规范一经传扬,就令得国子监官员面色有变,就连方集馨和裴公辅这样的朝堂重臣,都对云山书院关注三分。

    所谓分斋治学,是指云山书院分设“经义”和“治事”两斋。经义斋择心性通、有器局、能大事者来学习,主要教授儒家经典,令其明学培德,这就是孟圭堂先前在御前奏对的那样,书院培养“足备朝堂任使”的人才;

    治事斋则要求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如治民以安其生,将武以御其寇,堰水以利田,算历以明数等等,这就是书院要培养专门的人才,在某一事上有独特之才。就算他们因为各种各样原因不能出仕,同样能利用书院所学。为大定尽心尽力。

    至于知体实用,顾名思义,就是仁义礼乐、历世不可变者,为体;以能造福百姓的一切有利本事为用,如讲武、堰水、算历等,提出“不出仕也能造福百姓”之言。

    实际上,经义斋的分设和“体”。和大定官学、国子监相差无几。差别在于书院只是入门之学,让学生们知道何为儒家经典,何为道德修养。为生徒们进入国子学、官场奠定基础而已。

    因此,真正让朝官在意的,是治事斋和实用这两点,尤其是“不出仕也能造福百姓”之言!

    须知道。大定如今承平,是讲求文治的时候。所谓乱世从武治世为官,因为读书人出仕成为了每家每户一生的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多少家户孜孜以求、倾尽所有,可是云山书院如今提出“不出仕也能造福百信”。实则上就是对仕途、文官的一种冲击。

    若是云山书院的规范得以长久执行,那么以后出仕、为官的人必定会大大减少,仕途和官职并不是大定子民的唯一出路。这才是令京兆官员士子色变的原因!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不至于谷已经不易得,可是云山书院直接就提出了“不出仕也能造福百姓”,根本就弃了谷,这是多么超前的想法,又是多么大胆的尝试!

    “孟圭堂真是……实在没有想到,实在没有想到!”国子祭酒叶端这样的说道,语气相当复杂,因这感叹有佩服有自愧不如。

    国子司业徐桢点点头,这样说道:“是的,下官也没有想到,一个小小的民间书院,可以提出这样的规范。孟圭堂不愧是当世大儒,下官佩服!”

    像叶端和徐桢这样的国子监人员,既是官员又是教者,比一般官员更清楚云山书院这个规范的意。治事实用,这的确不是普通人能够想出来,就算能想到这些,也没有勇气将这些宣之于世。不然,光是应付文官的攻击和压制,已经够艰难的了。

    “听说,最先提出这些规范的,是秘书郎顾重安,后来孟圭堂加以提炼,变成了如今的分斋治学、知体实用。这个人,真是不错!”徐桢继续这样说道。

    他想起了秘书郎顾重安是谁,正是最先上疏奏请开设书院的那个人,也是吏部尚书顾霑的嫡长子。这个人,在朝中的评价一向平平,就书院这件事看来,倒不是如此。

    顾重安在上疏之前,想必知道皇上对书院的反感,随时会引起皇上的震怒,甚至会因此获罪,可是他还是上疏了,后来还为云山书院的筹建忙前忙后,如今还提出这样的规范。这事,霎时就让徐桢对顾重安的评价拔高了很多。

    不为己祸而苟且,是谓有节;知死而不辟,是谓有勇。某种意义上来说,顾重安算得上是有节有勇了,一个秘书郎,能够这样有节勇,殊不简单!

    叶端点点头,认同徐桢的看法,随即又叹了一句:“孟圭堂和顾重安这两个人,如今算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