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壮哉大唐少年郎 >

第284章

壮哉大唐少年郎-第284章

小说: 壮哉大唐少年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京观是什么?”安纳托力问道。

  京观,又叫“京丘”或“武军”,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毕竟由众多的尸骸堆积而成的“京观”可以满足胜利者的英雄感、成就感和自豪感!

  杨广当年征伐高句丽,动用远远凌驾高句丽的军事力量,以石击软,任是凭着他灭绝人性的指挥水平,让高句丽打了个大败。数以十万的兵卒战死,高句丽将这数以十万计的兵卒尸骨堆积起来,以炫耀他们以弱胜强,大胜隋朝的事实。

  这数十万骸骨搭建的京观那是何等的可怖。这也是汉人史上莫大的耻辱。

  事实上隋朝是被自己打败的。隋炀帝命天下兵卒都集中到涿郡。次年全国应征共计113万余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高句丽只有两三百万人口,十几万兵,国力不足隋朝一成;隋炀帝要亲自去指挥这必胜之仗,正所谓“主帅无能,累死三军”。他召集天下兵卒以为多多益善,其实已铸成大错,以当时的交通条件,远在江南湘黔的几十万兵卒万里长征到华北,比拿破仑和希特勒从波兰远征莫斯科远两倍,早就拖成疲惫的残兵。113万余隋兵再从涿郡跋涉三千里一路打向平壤,这人吃马嚼的补给都是对隋朝农民敲骨吸髓的超负荷掠夺,平壤城久攻不下造成天下骚动,后方不稳。乙支文德反复诈降骗得隋炀帝打打谈谈几个月,师老兵疲一蹶不振。高句丽得胜后将数万中国兵的尸体筑成“京观”,是中华奇耻大辱。

  历史上的李世民纵横天下,唯一的败绩也是在于高句丽,他率六军从洛阳出发,御驾亲征高句丽。唐军渡辽水,在初胜后,安市城守军殊死抵抗,使唐军至九月仍未攻克。高句丽反复诈降骗得唐太宗不能速胜,草枯水冻,士马难以久留,唐军被迫班师,数万将士殒命沙场。

  当然,隋炀帝和唐太宗两次御驾亲征高句丽都失败,同一原因是带兵的将帅没有指挥权,皇帝在后方瞎指挥,即使英明的李世民,高句丽每次诈降,前敌总指挥就不敢再攻打,必须遵照圣旨把高句丽的降书送回后方李世民处,鸿雁往返旷日持久,殆误战机。孙子兵法说“兵贵胜,不贵久”;隋炀帝和唐太宗发动倾国之兵在冰天雪地几个月,不用打,拖也拖垮了。

第339章:悔之晚矣

  “京观,积尸封土其上,谓之京观。不过,有的京观是用敌人的尸体堆积而成的,但也有只用敌人尸体的人头堆积而成的。最近的京观是就是高句丽斩杀数十万汉人,割下头颅筑就而成。我也没有亲眼见过京观,但曾听说京观是高句丽缅怀先辈功绩之处。那里香火不绝,目的自然不是祭拜那些尸骸,而是瞻仰他们国中救世主的丰功伟绩。有以辽东一地抵挡百万隋军的尺寸难进的渊子游和大破三十万隋兵的乙支文德这些人物。根据他们所说,高句丽每到盛典的时候都会去京观祭拜。”

  当年杨广三次征伐高句丽,用兵之众、耗资之巨,在中国千年历史上都极为罕见,尤其是第一次出征,规模之大,可称冠绝华夏,根据史料记载动用兵力二十四军一百一十三万余,大军绵延四百公里。

  要知道对外战果最辉煌的汉唐明,汉击匈奴,唐灭吐谷浑、东西突厥、高昌、高句丽,明征漠北出兵数至多不过二三十万余,比之杨广远远不及。可结果只能用惨淡来形容,让高句丽打的落花流水,先锋三十万大军只逃回了二千余骑。

  更因“无向辽东浪死歌”的出现,天下百姓对于征伐高句丽产生了极大的抗拒,可杨广一意孤行,依旧强行动用举国之力,强行征募百姓第二次第三次征伐高句丽,因此逃兵遍野,逃民更是不可计数。

  而高句丽则无度的将隋朝军民捕杀,将他们的尸体堆砌起来搭建成京观炫耀武力。

  自汉以来,辽东是中原王朝固有的领土,如今让高句丽占据,长白山亦是中原王朝所有,现在却归高句丽控制,更别说那一座座以尸体搭建起来炫耀武力的京观,那是华夏子民一具具实实在在的尸骸,他们死在异域,还受如此遭遇,如何能够安息?

  作为一个高贵的汉人,朱昌心中也是愤愤不平。高句丽的荣耀对于中原王朝而汉是莫大的耻辱,悲哀的是这种耻辱还是由隋朝皇帝杨广的无知造成的。

  朱昌饱含深意道:“秦风的意思,是‘明犯大唐者,虽远必诛!’也就是说,只要进入唐朝的领土,他就会率军深入大草原,针对任何一个人。”

  “疯子。他是一个疯子!”安纳托力脸色惨白,想起了那支所向无敌的军队,以及秦风杀神这个绰号。有着一股至内心的恐惧……

  他活了半辈子。见过不少的风浪:从来没有遇到如此刚硬,如此凶横的人物……

  当时,那支冲向自己的大军就是高喊着‘明犯大唐者,虽远必诛!’的口号无情的诛杀着他的亲族的。

  “‘明犯大唐者,虽远必诛!’”

  九个字,铿锵有力!

  这话原至于大汉时的陈汤的那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一个国家是否强盛,靠的不是嘴皮子,而是实力,是力量,是威信。

  对于这九个字,朱昌深感认同,虽同是文人,可与长安养尊处优的文人相比,生虎狼之穴的朱昌尤为赞同秦风篡改了的口号。

  优胜劣汰、强者生存是突厥,乃至于北方异族的生存法则。与他们讲仁义道德,无异于对牛弹琴,浪费口舌。

  对于异族唯一的有效的办法,就是征服,且不惜奔袭千里,也要追杀入侵大唐领土的行为,此为除敌,更是给那些虎视耽耽的异族敲响警钟,告诉他们:入侵大唐,可以,但要付出血的代价,哪怕逃至千里外,也绝不放过,势必诛杀。

  安纳托力心头一寒,有些庆幸,但更多则是害怕。

  回忆起当日一战,安纳托力根本不敢再言战。

  他已经让虎贲军杀怕了。

  惹不起的狠人、疯子啊。

  安纳托力无所事事,却不意味着不关心涉及自己利益的天下大势,朔方都督秦风威名暴于宇内,年纪虽然不大,却是大唐朝亲近崛起的极富盛名的大将,战功彪炳。他干净利落的三次以少胜多的大胜,在唐朝内部被称之为大唐王朝的霍骠骑。现在突厥内乱,唐朝却将这把尖刀,从庆州调至朔方茂守边疆,绝对不只是为了守御疆土那么简单。

  让一个疯子,一个号称杀神的男人盯着,安纳托力联想到了阿史那沾罕部落、乌蒙的悲惨下场……两次出兵。

  两次均是一万人,第一次直接踹掉了一个近乎十万人的大部落,第二次,更加疯狂也厉害,不但端了乌蒙,还顺道收拾了极负盛名的阿史那社尔与执失思力,而这两人,突利一样是引以为忌的突厥的名将。

  相比之下,安纳托力还是幸运的呢。想到这儿的安纳托力甚至有种幸灾乐祸、松了口气的感觉。

  只不过,这个让颉利都退避三舍的杀神,现如今就在朔方。离他这个部落不远之处,而且手上握有五万兵马,没由的骨子里升起了一股战栗的感觉。

  “汗王,秦风在唐朝被誉为当今霍骠骑。”

  霍去病是汉朝大将,但是大将中的异类,他从来不读兵书,但却擅打硬仗,百战百胜,只因他在战场上有着一股狼一般直觉,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洞察出敌人的破绽,从而展开攻势,猛追狠打,将敌人击溃,秦风也是擅打硬仗,也有这个天赋。

  突利听到这儿,脊背也生出了一抹寒意

  朱昌看了肃然的突利一眼,继续道:“可属下观之,秦风比起历史上的霍去病有过之而无不及。霍去病凶名赫赫,然则人无完人,霍去病年少得志,性子有些瑕疵,也是理所当然。秦风与霍去病一般,都是年少得志,如果秦风如霍去病一样的高傲,对于我们而言反而还好,可惜,此子比起霍去病几乎是完美无暇的,他文武双全、爱兵如子,这份心境比起沙场宿将还要冷静,还要做得好。与这样的人邻,绝对不是一件美事。”

  霍去病少年英雄,那是何等了得。然而就是因为太厉害,性子也就无比的高傲,从来不顾及他人的情绪。当年霍去病的远征军在回师的时候,粮草耗尽,许多士卒饿死途中。而霍去病的车驾里,却有一股恶臭。那是汉武帝赏赐给霍去病的酒肉。因为数量太多太多,吃不了,在路上臭了。

  可秦风在这一面,确实比霍去病做得好。

  长在红旗下的他更知道什么是“以人为本”,有着千年常识的他自然不会犯上历史性的错误。正因无懈可敌的性情,才让他的敌人感觉到可怕——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的敌人尽皆如此。

  “先生,你觉得秦风此人如何?”

  突利没有见过秦风,可他爱子贺逻鹘对秦风非常认同,说他是个非常可怕的敌人,非常可亲的朋友;此刻,他希望自己的得力幕僚也说说自己的认知。

  “非常可怕!”

  朱昌眼中的恐惧之色一闪而没,却让紧盯着他的突利察觉到了,也跟着心头一紧。

  朱昌的脸色更加苍白了,回忆着秦风看他一眼的第一感觉。

  秦风的身侧,以他为中心,仿佛蔓延出了浓稠的血液,迅地淹没了这大地,淹没了那两千五人。不断流淌的血液中,无数哀号之声惨绝人寰,呼喊着,叫嚷着,这方圆几十里的范围,瞬间变成了荒芜。

  尽管这只是一种错觉,可在这一瞬间,朱昌还是深刻地感受到了。

  “若是他人,我或许还能猜中一二,但是秦风,我实在是猜不透他。他这个人看似鲁莽,可又有些大智慧,看似目光长远,却又会意气用事,他明知道汗王是唐朝需要的盟友,却不顾汗王的面子攻击安纳可汗,这鲁莽不依常理的打法,还真要让他成功……实在让人琢磨不透,很多人认为秦风可怕之处在于他的英勇善战,可属下认为他的可怕的是这份看穿人心的智慧。”

  突利叹道:“能让先生如此称赞的人,一定是了不得的人物,有机会真要好好的见识一下。先生也累了,好生休息休息,我对先生倚重之处很多,万万不可有事。待先生休息好了,咱们再好生谈说。”

  眼见朱昌已是汗如雨下,突利便是心中焦虑,也不敢累死了这个谋士,朱昌现在已经是他不可或缺的人物,万万不能出事。

  “多谢汗王!”

  “来人,将先生扶去休息,用最好的医士,最好的药材,谁敢怠慢,定斩不饶。”

  ……

  朱昌让人扶走,可突利心中却很不平静。与唐朝交恶,且让唐朝敲了几记闷棍后,他整个人都清醒了过来,他知道自己不缺少能征善战的猛将,缺少的是朱昌这样的谋士。如果早先现朱昌并加以重视,恐怕就不会是当下这般情况了。

  当时,他找来朱昌,问及出路。

  朱昌直言不讳的告诉,与唐朝交恶是突利的一大败笔,如果继续维护着这份所谓的盟约,突利手中将有更多的话语权及好处:第一、让颉利忌惮、疑神疑鬼;第二、有源源不绝的兵器与粮草;第三、安抚、威慑内部不稳定因素。

  突利当时听着是很不爽,可现在,越来越觉得朱昌的之有理,只因他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