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执掌武唐 >

第17章

执掌武唐-第17章

小说: 执掌武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明经者,全为死记硬背的五经正义,考中并非什么难事,真正的名士不屑一顾,只有那些学问不精,诗文不通的蠢才,才会视之如瑰宝,想我崔氏本系百余崔氏子弟,从来都没有一个人去考明经,因为考之羞耻!”

  气氛渐渐剑拔弩张,谢睿渊本欲作个和事佬,然而听到崔挹这般藐视自己的孙儿,也是气得不轻,若非顾及他乃是崔氏子弟,明府贵客,说不定现在就要让仆役赶他出去。

  崔挹说的也的确是实话,唐朝科举常设明经科和进士科,比起明经,进士科加设杂文、时策,且考取的难度要比明经多达十余倍之上,千人应试士子中考取明经者十之一二,但能够考取进士者,恐怕就只有几人,所以在真正的名士眼中,都视进士为追求,明经的确是不屑考之。

  谢太真心知明经的确弱上进士不少,此际也不与崔挹作此等争辩,迂回反诘道:“听崔郎这般口气,只怕也是有功名在身的人了,才会这般看不起明经,不知官居何位?”

  崔挹折扇轻摇,淡淡道:“在下尚无官身。”

  “呵……呵呵……呵呵呵呵……“谢太辰一阵低沉的讥讽笑声,昂昂指责道,“阁下这么大的架子,某还以为你多了不起呢,原来并无官身。”

  “在下新科同进士出身,尚在守官当中,所以尚无官身。”

  轻描淡写的一句话犹如巴掌般狠狠地扇向谢太辰,霎那间,谢太辰的脸上火辣辣涨红一片,额头冒出了涔涔汗珠,嘴角微微抽搐双目瞪得老大,困窘得几乎想找个地洞钻进去。

  唐朝进士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即前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眼前这位崔郎君,竟是新科同进士出身?也就是位列三甲,怪不得人家竟这样大的口气,可笑自己居然还和他一番争论,丢人现眼于人前……

  想着想着,谢太真只觉胸口堵着一口恶气,呼吸渐渐急促,一张红脸慢慢变成了紫色,谢氏众房长老脸上也是难堪之际,深深觉得丢脸不已。

  看到崔挹嘴角缀着的冷笑,谢太辰试着替自己挽回一点颜面,艰难出声道:“在下……座主乃知贡举……黄门侍郎裴炎裴公……想必这次他也是欣赏崔郎的文采,才圈你作进士出身,说起来,你还得好好感谢座主……”

  “裴炎?某还须感谢他?”崔挹冷笑更甚,不屑开口道,“家父崔仁师,乃贞观年间中书侍郎,昔日裴炎还是家父幕僚,即便现在见了,也要恭敬行礼,你说说看,某何须对他感激淋涕?也只有你这样的无知学子,才会视之如恩人。”

  “你……你……”谢太辰颤抖着手指指着崔挹,再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第三十章 巧妙反驳


  崔挹冷哼一声,从案后站起,摇着折扇冷冷揶揄道:“陈郡谢氏好歹也为东晋当家门阀,谢安、谢石、谢灵运名重天下,没想到数百年后子孙竟是这般无能,考中区区一个明经也举族弹冠相庆,枉宗长还邀请你们参加秦淮中秋雅集,只怕真是看走眼了。龙困浅滩不如虾,虎落平阳贱如狗,这样的粗鄙村夫也胆敢自称世族?可笑可笑!王明府,我们走吧!”说罢,再也不看厅内谢氏诸人一眼,举步就走。

  瞧见崔挹这般跋扈倨傲,谢太辰气得浑身哆嗦,胸口一闷喷出一口鲜血,颓然栽倒在了地上。

  “太辰?!”

  谢睿渊惊呼出声,慌忙飞步来到谢太辰倒地之处,却见他面色苍白,嘴角带血,倒在地上竟是昏迷不醒。

  谢氏诸位房长呆呆地望着这一幕,也慌忙围了过去。

  “嘭”地一声大响,有人拍案而起,厉声喝斥道:“站住!”

  刚要走出正堂的崔挹站定脚步,转身诧异一望,却见是一个面带怒色的十岁少年,正在怒气盈然地瞪着自己,崔挹愣了愣,忍不住笑道:“汝一黄口小儿,也敢对我这般无礼?”

  拍案喝斥之人正是谢瑾,只见他大袖飘飘地绕过长案,夷然无惧走到崔挹身前丈余之地站定。

  君海棠秀眉微微一蹙,闪身挡在了崔挹身前,递给谢瑾一个“赶快走开的眼神”,无不有维护谢瑾的意思。

  谢瑾恍若未见,高声道:“在下谢瑾,乃陈郡谢氏大房嫡长孙,崔郎辱我谢氏无礼在先,何怪在下无礼?”

  崔挹淡淡道:“在下言之凿凿,何能算得侮辱?”

  谢瑾冷笑道:“堂堂崔氏子弟,面对在下诘问竟畏缩地躲在女子身后,看来这崔氏徒有虚名,也不过如此。”

  崔挹的目光陡然冷了下来,轻轻推开挡在身前的君海棠,咬牙且此地吐出八个字:“辱我崔氏,小子找死!”

  谢瑾拊掌一笑,揶揄道:“在下言之凿凿,何能算得侮辱?”

  这句话乃是刚才崔挹所问,此刻谢瑾又很是巧妙地原封不动还给了他,讥讽揶揄溢于言表,两人怒目相视,霎那间,气氛顿时又紧张了起来。

  “七郎,不要与他一般见识。”谢睿渊瞧见这架势,急忙提醒了谢瑾一句,谁料谢瑾却依旧没有转过头来。

  “五郎……”君海棠轻轻地唤得一句崔挹,似乎想要开口劝阻,没想到崔挹只是挥了挥手,示意她不要开口,冰冷的目光没有从谢瑾脸上移开分毫。

  不知就这么对视了多久,崔挹突然出声打破了沉默,冷笑道:“小子,你很有种,倘若此话被我那些兄弟听见,你死一百次都不够。”

  谢瑾不为所动,镇定自若地开口道:“时才崔郎辱我谢氏,说什么龙困浅滩不如虾,虎落平阳贱如狗,在下有诗一首,要送给崔郎。”

  “你,作诗?哈哈,才多大的年龄?”崔挹有些惊奇,却是忍不住笑了,在他看来,自己身为堂堂进士,诗文早就已经超凡脱俗,这孩童不识威仪,竟然班门弄斧,着实有些可笑。

  谢瑾正容点点头,淡淡道:“骆宾王七岁咏鹅,诗文只有高低,没有年龄。”

  崔挹听得双目一亮,倒也收起了些许轻视之心,点头冷笑道:“好,那某就仔细聆听了。”

  谢瑾转过身去,对着正堂挂着的那幅上书“雅道相传”的匾额深深一个长躬,这才转身一甩长袖,举步便吟哦道:

  “龙游浅水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有朝一日龙得水,必令长江水倒流;

  有朝一日虎归山,必要血染半边天;

  谁无虎落平阳日,待我风云再起时。”

  铿锵有力的吟哦声落点,正堂内死一般的寂静,就连说话刻薄的崔挹也忘了反驳,呆愣愣看似很是吃惊。

  这首诗句为谢瑾应对崔挹侮辱之言所作,充其量也只能算作一首上不了台面的打油诗,然而这才多长的时间,区区一个十岁少年就如同古之曹子建般七步成诗,且贴切生动,激烈昂扬,特别是那句“待我风云再起时”,更是点睛之句,饶是崔挹的文采,也不得不认同这少年的确了得。

  呆愣半响,崔挹猛然发出一阵酣畅淋漓的大笑:“满堂皓首畏畏缩缩无言以对,唯有黄口小儿掷地有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当真是信哉斯言!好!那我崔挹就等着看你陈郡谢氏风云再起的那一天。”

  说完之后,他正色开口道:“你说你叫谢瑾?”

  谢瑾回答道:“对,大房嫡长孙——谢瑾!”

  “瑾者美玉,君子谦如玉,好名字!”崔挹赞叹了一句,点头道,“好,我记住了,谢瑾,某不屑与你在此处较量,秦淮中秋雅集时,某再让你看看什么叫做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说完之后,崔挹重重地哼得一声,折扇一甩,在君海棠和王西桐的陪同下出门去了。

  谢瑾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消失不见,这才发现自己不知不觉中竟是汗流浃背。

  时才,他听到崔挹对谢氏的侮辱,自然是怒不可遏愤怒不已,正在他毫无办法捍卫谢氏尊严的时候,脑海中却天助般闪过几句诗句,一时愤懑,忍不住叫出了崔挹,反诘吟诗。

  没料到崔挹并没有与他继续争执,反而神色平静不以为杵,最后撂下大话竟是走了,着实让他深感意外。

  谢瑾却不知崔挹此人尽管倨傲,然而也佩服有文才之人,只要能得到他的尊敬,那股目中无人的态度自然而然也会烟消云散,再加之崔挹身为进士,也是不屑与区区一个少年认真计较。

  “七郎,好样的。”

  谢瑾肩头猛然一震,一只苍老的大手已是用力拍在了他的肩头,回首一看,却是三房房长谢仲武。

  谢仲武哈哈大笑道:“今日若非七郎急智,只怕整个谢氏都会颜面无光,大房子弟,果真是好样的。”

  一句“大房子弟”听得正在救治谢太辰的谢睿渊身子一颤,五味杂陈地抬起眼来,望着一脸微笑的谢瑾,心里面忍不住一声沉沉的喟叹,颇有一种偷鸡不着蚀把米的感觉。


第三十一章 七宗五姓


  谢仲武斜着老眼看了看谢睿渊,嘴里冷笑不止,对着谢瑾开口道,“既然那崔挹邀你秦淮中秋雅集再作较量,你也毋须怕了他,整个谢氏都会支持你!有什么困难对太公但说无妨!现在谢氏尽管有人逾越,但太公相信那也只是暂时的,大房人才辈出,毕竟后继有人啊。”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此际谢仲武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自然表示对大房的支持,也等于指着谢睿渊的鼻子在骂。

  谢瑾暗自感动,拱手郑重致谢道:“多谢太公。”

  其余房长脸上火辣辣一片,都有些无地自容的感觉。

  ※

  牛车高大的车轮碾过长街,留下一道浅浅的车辙,拉车的老黄牛四蹄矫健,不知疲倦地慢悠悠前行着,脖颈上铃铛轻晃,洒下一片悦耳之声。

  车厢内,崔挹正靠坐在一方软垫上,来回把玩着手中象牙折扇,目光闪烁不知再想些什么,坐在他对面的君海棠轻轻挑开了车帘,美目望向窗外慢慢倒退的景色,心里发出了一声轻轻的喟叹。

  原来,他竟是陈郡谢氏的子弟,怪不得能有这等文才,咏出了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句,就连向来眼高于顶的五郎,也对他刮目相看……

  一想到少年时才那凛然无惧的英姿,君海棠心内不由腾升出了一股异样的感觉,那种感觉,是为钦佩。

  “海棠,海棠?”

  君海棠恍然回过神来,这才发现崔挹正满是奇怪地望着自己,崔挹惊讶笑问道:“在想什么?连唤你几声也没听见?”

  君海棠慌忙一个点头礼,问道:“五郎唤婢子何事?”

  “甚婢子!”崔挹笑了笑,“我们崔氏从来都没将你当作下人,对了,十七堂姑是多久去的苏州?”

  君海棠回答道:“在婢子刺杀史万全第二日,十七娘便行色匆匆地赶去了苏州,临走之时吩咐婢子在这里等待五郎,进行接应。”

  崔挹轻轻颔首,象牙折扇很有节奏地敲打着掌心,思忖半响开口道:“这次乃是十七堂姑成为七宗堂掌事后的首次任务,自然不容有失,才会亲自赶到苏州坐镇,然而她毕竟是一女子,面对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也不知是否能够妥当应对……海棠,要不我们也前去苏州,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