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执掌武唐 >

第162章

执掌武唐-第162章

小说: 执掌武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贤儿从小就很懂事,既喜欢策马引弓,也喜欢读书写字,且常有惊人不俗的谈吐,这一点与他的祖父太宗皇帝年轻时很像,他可以与号称“飞白书法第一”的曹王李明纵论书法,也可以与蒋王李炜吟诗作赋,还可以与诸多皇子在蹴鞠马球场上一较高下,他最喜欢诵读中‘贤贤易色’这句话,时刻提醒自己要尊重贤人轻视女色……”

  蔗蔗一直陪在武后身旁,听到她这番如同寻常母亲唠叨儿子的话,蔗蔗的心内立即涌出了一阵说不出的惶恐。

  多久没见到天后这般模样了,记得上次还是在天后得知前任太子李弘暴毙之时,也是如今天这般唠唠叨叨说了一大堆的话,为何今日英明天纵的天后又变成了这般模样?事出反常必有妖,看来今日天后心情不佳啊!

  心念及此,蔗蔗悄悄抬起了螓首,朝着背对她而站的武后望去,夕阳西下,倦鸟归巢,轻轻吹过的湖风扬起了武后鬓角之发,发丝让余晖镀上了一层金色,隐隐有几丝白光流动。

  白发渐生催人老,天后……她终是老了啊。

  见状,蔗蔗忍不住暗自轻叹一句,心内涌出了一阵淡淡的伤感,只有时常陪伴在天后身旁的她才知道,其实天后有时候也会疲惫,也会脆弱,也会因为一些人或事而暗地里流泪……

  夕阳终于沉下了青山,唯有一丝晚霞挂在西方天际。

  武后突然纤手一伸,蔗蔗立即心领神会,拿起一杯美酒递到了她的手上。

  美酒入口,犹如一股烈火般滚过咽喉直达心脾,不知何时,武后面上那股淡淡的哀伤已经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则为坚定刚强,寒光闪动,犹如天神般威严肃然,仿佛作出了什么艰难的决定一般,那单薄的身子也如铜浇铁铸般站在那里,久久没有离开。  

第二九二章 乡试开始

  陆瑾回到裴府,天色行将幕黑。

  刚绕过前门影壁,便看见裴淮秀正独一人站在院中,莲步轻移来回走动,俏脸上的神色像是非常的高兴。

  见到陆瑾回来,裴淮秀美目陡然一亮,上前笑语言道:“昨晚一夜未睡,你还这般精神奕奕,七郎你当真异于常人啊!”

  “呵,你以为我不想睡么?现在早就已经累得不轻了。”陆瑾故意打了一个哈欠,展了展身子笑语问道,“不知娘子站在这里作甚?等人么?”

  “对,往常你总是这个时辰回来,我便守在这里等候你。”

  “等我?为何?”陆瑾立即露出了惊讶之色。

  裴淮秀微笑言道:“你可知道咱们昨晚所抓的蜘蛛有多么厉害?从小到大我乞巧不下七八次了,还是头次看到织得这般完整的蛛网,就连祖母也惊叹不已,不信你看?”

  说罢,裴淮秀献宝般地捧起了手中木匣,轻轻打开,一张细密的小小蛛网正挂在其中,果然完好无损,周密规整。

  陆瑾知道一张完整蛛网便意味着乞巧女子乞巧成功,不禁笑道:“为何只见蛛网,而不见蜘蛛呢?”

  “那可是我的大功臣,顺利完成使命,本娘子大发善心,自然将它放了。”裴淮秀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

  说完之后,裴淮秀突然想到了什么,语带侥幸地说道:“喂,你知不知道,昨夜裴炎举办宴席的画舫上有个大官死了,二叔三叔他们全都被抓到洛阳府衙门关了一晚上,午后方才回府,还好我们当时没有登船,否者就倒霉了。”

  陆瑾明白裴庆远、裴光庭作为在场之人,自然脱不了嫌疑,暂时扣押也是情理之中,不过好歹裴行俭乃是当朝礼部尚书,洛阳府肯定也不敢久作扣留,想必询问了一番,发现没多大嫌疑后,就放人了。

  

  正在思忖间,突闻脚步声响,陆瑾和裴淮秀同时一望,却见是华阳夫人从月门洞走了过来。

  见状,陆瑾两人立即上前作礼:“夫人。”

  华阳夫人点头笑了笑,望着裴淮秀道:“淮秀,你在此处干什么?”

  裴淮秀微笑回答道:“祖母,昨晚那只蜘蛛,可是七郎亲手抓到的,淮秀自然要前来感谢他一番,对吧,七郎?”

  陆瑾哑然失笑,正欲出言,华阳夫人却冷哼一声道:“昨夜你竟然追贼追入了水中,真是胆大妄为,还好有七郎跟着你,否者真不知你要闯出什么祸端来。若你祖父在家,免不了又是一通责罚。”

  “祖母,淮秀知道错了。”裴淮秀俏皮地吐了吐舌头,面上却丝毫没有忏悔之色。

  华阳夫人白了她一眼,对着陆瑾笑道:“对了七郎,听闻洛阳府乡试马上就要开始了,不知你可有准备妥当?”

  陆瑾点头微笑道:“乡试较为简单,应该不会出现差错,不过我还是会小心为上的。”

  华阳夫人轻轻颔首,言道:“夫君可是对你寄予众望,可惜事起仓促走得匆忙,也不知今科将是由何人担任知贡举,总归一点,万事小心。”

  陆瑾知道裴府之人对他考取进士一事都非常关心,闻言立即点头应是。

  

  七月流火,热似蒸笼,洛阳府乡试终于举行了。

  所谓乡试,是由各地县府主持的科举选拔考试,一般在四五月举行,合格者将得到参加州府考试的资格。

  洛阳府下辖二县,以洛水为界,洛水之北为洛阳县,洛水之南为河南县,按照惯例每县都须得单独举行乡试。

  

  陆瑾虽为外地人士,然因在朝廷为官的原因,籍贯已是迁入了洛阳,按照县域区划,他住在洛水以南的河南县,理应前去河南县衙门参加乡试。

  河南县衙门位于道化坊内,陆瑾早就轻车熟路,天刚蒙蒙亮便出了裴府骑马朝着道化坊而去,行至县衙之时,正值旭日东升之际

  向着门口胥吏出示了身份铭牌,便有人将他带入了县衙后院所开辟而出的考场内。

  这片考场显然是临时搭建而成,黄竹作架覆以白布,拼接成了数百个狭窄的考位,考位内唯有一张书案,简洁非常。

  陆瑾尽管地位超然,身负北门学士之称,然从官职来说,却只是一个正九品下的棋待诏而已,棋待诏虽是官身,不过却得不到升迁,在场学子中不乏那些不入品阶的衙门吏员,因此也算得毫不起眼。

  寻得写有他姓名的考试隔间入座,不消片刻,负责主考的主簿便到,一通训话后,乡试正是开始。

  乡试的内容对陆瑾来说非常的简单,不外乎就是五经正义的填空释义而已。

  对于五经正义,陆瑾不说倒背如流,然绝对可以称得上滚瓜烂熟,句子填空默写自然难不倒他。

  而解释其义也很是容易,作为一代大儒孔志亮教授的学生,陆瑾对五经正义的理解自然是非常的深刻。

  虽则如此,陆瑾依旧非常小心谨慎,动笔之前必先深思,看看有无歧义错漏,书写之时更是小心翼翼笔画工整,一张干净整洁而又字迹优美的答卷,能为成绩增光添色不少。

  试卷答完正值申时,陆瑾长吁一声搁下手中毛笔,左右看了看周边考生依旧还在皱眉答卷,轻轻一笑,起身潇洒交卷了。

  

  那位负责监考的河南县主簿姓王,为一个五十出头的老者,从考试之初,他便注意到了陆瑾这边的动静。

  王主簿监考多年,还是第一次见到提笔作答从不停顿的考生,那名为陆瑾的考生要么不动笔,一动笔就是行云流水一蹴而就,中途绝对不会顿笔思忖,见此,王主簿自然生出了说不出的好奇之心。

  待到看到他所交之卷笔迹优美,书写工整,王主簿立即就产生赏心悦目之感,随后细细一读其中内容,发觉这位学生对于五经正义的理解十分的透彻深邃,而且还有令人耳目一新,为之受教的感觉,认认真真看得半响,他立即是惊为天人了。  

第二九三章 武后失权

  在陆瑾忙于科举考试的同时,朝堂局势突然风云变幻了起来。

  先是勉强能够支撑上朝的高宗突生大病,竟卧榻不起了,有几日竟是陷入了沉沉昏睡当中,

  严格说来,高宗皇帝不能理政并不可怕,因为朝廷还有武后这个英明神武的决策者,任何事务运转起来皆是有条不絮,然而,李氏诸王与政事堂的宰相们却感觉到了如芒刺背,因为高宗皇帝手中的皇权,已经旁落得太过厉害了,旁落到举国大事均决于武后的地步。

  于是乎,庙堂之内暗流涌动,十来天之后,高宗勉强起身举行早朝之时,以中书省侍中郝处俊为首的宰相集团首先发难了。

  先是李义琰上书高宗,声言政事堂之事全决于后宫,实乃亘古少见异象,以往姑且不论,然现在太子李贤业已二十有四,理应肩负起监国重任。

  此言一出,群臣纷纷附和,韩王李元嘉更是当殿陈言,请圣人慎重考虑让太子监国之事,李元嘉乃高祖之子,论辈份还是高宗的叔父,在宗室里有着无以伦比的影响力,他的上书也是得到了皇室宗亲的赞同。

  今日高宗大病初愈,头痛之症还未消解,被群臣宗亲这么吵吵嚷嚷地说得半响,顿时一个头两个大。

  其实高宗对于目前的政治格局还是非常满意,若非现在他与武后,太子三足鼎立的格局,武后、李贤母子说不定早就已经势同水火,然而他也明白,这样的权力格局始终不是解决之道,终有一天李贤要接掌权利,而武后要交出手中权力,两个人的冲突不可避免。

  沉吟半响,高宗自然是无可奈何,处于惯性,也是处于一种长期以来养成的信任,他微微侧身,将目光投向了身后的那道帷幕中。

  白色帷幕长长拽地,阻挡了外面的视线,依稀可见武后正独自端坐其内。

  武后老于政治,对权力斗争当中的伎俩早就已经烂熟于胸,她明白,此乃宰相集团与皇亲宗室联合起来对她发难,想要从她手中夺回高宗皇帝日渐丧失的权利,宰相们要的是重振相权,皇室宗亲要的是皇室延续得以稳定,不管李贤是否愿意,两者都已经从国家大事的制高点,将其绑上了战车,与他的亲身母亲进行血淋淋的对抗,而武后也不得不采取应对措施,是退是进全无妥协的可能。

  

  倘若是进,那就意味着与太子、宰相、宗亲正式开战,那将是一场没有退路的生死搏杀。

  倘若是退,那就意味着她武媚将交出一切权力,从此沦为了丧失庙堂影响力的皇后,举国大事,再也没有她发言的一席之地。

  进?退?两相难以决策!

  一时之间,朝堂之上静如空山幽谷,等待着帷幕后的那个女人,那个帝国实际权力最高掌控者的回答。

  不及片刻,低沉而又清晰的女声终于从帷幕后传了出来:“圣人,臣妾代替君王摄政,始终不是长久之道,诸位臣僚说得非常有道理,理应将监国的重任交由太子承担,从今往后,所有奏折都由东宫左右春坊进行处理,不再送到臣妾这里,举国大事,也决于太子,并报圣人你知晓便可。”

  话音响彻在宽阔的大殿内,群臣们全都感觉到了说不出的惊讶,偷偷面面相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如此说来,天后岂不是放弃了所有的国事知情权和决策权,就这么将她耕耘多年的权力场,原原本本、彻彻底底的交给了李贤?

  高宗皇帝听得心头大慰,暗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