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98章

崇祯十七年秋-第98章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彦听完,不禁一阵沉默不语,他知陈邦彦之语都是实情,心中不禁对自身的乐观,做出一阵反思。

    可能是他孤军守为扬州两月,又大败李率泰八万清军,而今又轻易取得梧州之胜,使他内心开始骄狂,不将北虏放在眼里,从而忽视了一些很容易就能察觉的朝廷将要面临的危机。

    这一番反思,不禁使王彦心中一惊,他毕竟太过年轻,加之短短两年间,就封侯爵之位,难免志得意满,轻视敌人,而这种轻视,长久发展下去,就成了轻狂自大,极有可能成为他在战阵上最大的弱点。

    半响后,王彦才回过神来,他再看向陈邦彦时,已经两眼放光,于是他突然起身,便向陈邦彦长揖一礼,“先生既然洞察时局,知朝廷之危机,当有策略,救国救民。”

    陈邦彦见王彦真诚,连忙起身还礼:“侯爷赤诚之心,吾倍感钦佩,但在吾看来,当今天下,能救国救民者,唯有侯爷也。吾虽洞察时局,却终非救时之才,无力解开朝廷面临的一个个死局,不过吾到是可以为侯爷谋划,助侯爷重整河山。”

    “先生若能助彦,彦必以上宾待之。”王彦闻语,不禁重握其手。

    陈邦傅感受着手上传来的力量,不禁说道:“今投侯爷麾下,当有一策,以解侯爷眼下之忧。”

    “彦愿洗耳恭听。”王彦真诚道。

   

………………………………

第154章议八桂魁楚得释

    王彦眼下确实有一些事情犹豫不决,他听陈邦彦之语,不禁来了兴趣,随意示坐下再谈。

    陈邦彦再次坐定后,便开口说道:“眼下靖江王叛乱将定,吾观侯爷似有伸手八桂之意,不之然否?”

    王彦闻语,眼神一眯,但想到陈邦彦既然投到他的麾下,他便没有隐瞒,“本侯却有此意,只是手中实力不足,又缺少心腹官员,经营粤地尚且捉襟见肘,因而心中犹豫不决也!”

    陈邦彦点了点头,对王彦如实相告,十分满意,这时他正了正身子道:“八桂之地,吾劝侯爷暂时不要急于插手。”

    王彦知他还有下文,随认真倾听。

    “吾之所以这样说,原因有三。”陈邦彦解释道:“其一,八桂多山,土司众多,地方狭小,商贾不通,钱粮有限,且难以经营,事倍而功半,而侯爷兵马有限,冒然扩张,不仅无法增加实力,反而会削弱侯爷在粤地的力量,使粤地无法开发,此得不偿失也。其二,广西巡抚瞿式耜经营八桂多年,威望盛高,靖江王反叛,亦只是将他锁拿软禁,不敢伤其分毫,侯爷平定叛乱,瞿式耜必然出手接受八桂事务,其有众多桂地官员支持,侯爷与其相争,得不偿失也。其三,陛下封侯爷总镇广东,令侯爷北上三湘,而侯爷却身陷八桂之地,难免使陛下心生疑虑,使君臣相隙,不便侯爷今后行事。有此三点,吾以为八桂之地,侯爷还是莫要插手为善。”

    军队一旦有了地盘,有了征税之权,便会情不自禁的想要跟多的地盘,来扩充实力,慢慢成为军阀,成为割据地方的毒瘤。

    弘光朝时,朝廷限定四镇,每镇兵额为三万人,但这些掌控地盘的四镇主帅,为了保证地盘,几乎无一例外的私自扩军,而扩军之后,朝廷发放的三万人的银饷,自然不够,所以他们就又想要更多的地盘,如此便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左良玉私自扩军,号称八十万,朝廷怎么养得起,他镇守的武昌之地,自然也养不起,所以左军的军纪最差,四处劫掠百姓。左部反叛东下,除了避开大顺军外,武昌之地抢无可抢,他们欲前往江南就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王彦总镇广东,虽不会像四镇与左镇一般盲目扩军,但他还是像他们一样,希望能有更大的地盘,养更精锐的军队。

    这时他听了,陈邦彦之语,心中不禁清醒不少,顿时觉得八桂之地,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先生说的有道理!”王彦被陈邦彦说动了,前面两点他很赞同,但最关键的还是第三点,皇帝的想法,他却不能不考虑:“八桂之地,本侯便让广西官员,自行善后!一旦平定叛乱,本侯立马回师广东,专心经营粤地,准备北上三湘,同北虏做战。”

    “侯爷~”陈邦彦却再次摇头道:“吾以为侯爷轻易离开,也颇为不妥。”

    “这是为何?”王彦脑中有点糊涂了。

    “如今朝廷,真正掌握的不过是粤地与赣南。”陈邦彦解释道:“侯爷既然占据广西,虽不能纳入麾下,却也不能让给与朝廷貌合神离的瞿式耜。吾以为当寻一人,分其权势,使其即便有心拥立永明王之心,也没有拥立的实力。如此则八桂之地安定,而瞿式耜也不敢心怀二心矣。”

    王彦听完,不禁觉得有理,而且今后他进军三湘,粤地必然留守薄弱,广西太强,他心中也会不安,但什么人才能与瞿式耜相抗呢?

    他正思索之间,忽然眼前一亮,但随即一脸吃惊的看着陈邦彦道:“先生是让本侯放丁魁楚一马,留他在广西之地,以分瞿式耜之势呼?”

    陈邦彦自然知道王彦的意思,随开口劝道:“侯爷与丁总督并无仇怨,只是因为利益冲突罢了。如今他已经败落,把柄掌握在侯爷之手,侯爷放其一马,可显得胸怀宽大,而且侯爷初来广东,就将两广总督软禁,在朝廷上,在陛下眼中,都不好看哩。”

    伴君如伴虎,王彦对隆武帝虽然忠心,亦觉得隆武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但他最近确实多有藐视朝廷法度之举。

    如今朝廷危难,不会计较这些,但如果朝廷稳定下来,甚至今后光复河山,那他的每一次逾越之举,都会成为皇帝心中的一根暗刺,使君臣之间再难信任。

    对于丁魁楚,王彦与他确实没有什么仇恨,有的只是利益上的冲突,他与丁魁楚的不同,在于他心中还有忠君爱国的底线,而丁魁楚却为自身利益不择手段,甚至勾结叛逆。

    王彦不想放过丁魁楚,但他不得不承认,丁魁楚是分掉瞿式耜权力的最佳人选,他以总督的身份进驻桂林,再给一点兵马,立马就可以与瞿式耜抗衡。

    一时间,王彦心中不禁一阵权衡,最终还是私心占据了上风,“本侯同意先生的谏言,放丁魁楚一马,陈邦傅等四将也一并释之,但这梧州之地,本侯却想控制在手,不知可呼?”

    “梧州之地,乃八桂东进之门户,地处要冲,侯爷占之,也不是不可,但却不能明占,可与丁魁楚相商,调一千户到其麾下,再让其驻梧州,如此方能名正言顺也!”陈邦彦答道。

    “如此,本侯想礼聘先生为参赞,替本侯与丁魁楚商议,不知可呼?”王彦站起身来,目视陈邦彦道。

    “愿为侯爷效命。”陈邦彦作揖应下。

    当下二人,又探讨一些对眼下局势的看法,使王彦心中多有所得。

    王彦身为一省总镇,要处理的事务实在太多,使他几乎淹没在那些琐事之中,而且随着地盘的扩大,许多事情他一个人已经不能考虑全面,现在终于有了一个有才能的幕僚,能与他相商,为他查漏补缺,他立马觉得轻松许多,也意识到幕僚的重要性。

    在开办武院之外,尽快组建幕僚班底,也因此被提上日程。

   

………………………………

第155章瞿式耜夜平桂林

    且说丁魁楚被王彦软禁,于府衙内限制出入,能活动之地,不过偏厢前的小院而已,他暂时没有生命之忧,但也前程尽毁。

    沟通叛逆乃是大罪,他不禁忧心忡忡,在院中时而来回踱步,时而仰天长叹,心中更是少不了对王彦的唾骂和无边恨意。

    这天他像昨日一般,想出厢房走动,却忽然见院中,石桌前正坐着一中年文士,看着他摇扇而笑,心中不禁生出一阵疑惑。

    梧州大牢里,陈邦傅四人的待遇,就差上太多,他们不仅被关在阴暗潮湿,散发着恶臭的狱中,还被军士毒打写下长长的供词。

    四人俱以为此番必死,意志消沉,以至于食不下咽,正绝望之间,却见丁魁楚乌沙莽衣,腰缠玉带的出现在他们面前。

    陈邦彦被王彦纳为幕僚,按王彦之意与丁魁楚商议,不需多费口舌,丁魁楚便立马答应。

    好处摆在面前,不同意,丁魁楚最轻也是革职回籍,同意则他还是两广总督,而且还能在广西有一块立足之地,他没有一点拒绝的道理。

    不过,王彦也没有轻易的便宜丁魁楚,他想要在广西立足,这桂林之地,还须他自己去取。

    丁魁楚随从狱中提出四将,带着麾下六七千兵马,补足一月粮草之后,便离开梧州,前往桂林。

    梧州一战,靖江王的势力就已经彻底打残,王彦到不担心,丁魁楚无法攻取桂林,若他连这点能力都没有,那也就不用当什么总督,赶紧回去蹲大狱去矣。

    王彦在梧州,一边等待丁魁楚攻下桂林的消息,一边着手在军中建立武院,而在此期间,陈邦彦又向他推荐了番禺举人黎遂球、广南名士邝露等数位士大夫入幕侯府。

    王彦与诸位士人一一面谈,发现都十分富有才学,其中黎遂球精于后勤,对于火器也多有涉猎,而邝露工于诗词,还通晓兵法、骑马、击剑、射箭,都是难得的人才,随都被王彦聘为参赞。

    这些士人,不缺钱财,向黎遂球还曾经自费为朝廷铸造铁统五百门,支援朝廷抗清,他们之所以愿意成为王彦的入幕之宾,自然是希望能通过他,来实现报国之志和自身的抱负与理想。

    王彦心中明白这一点,而且他也知道幕僚的重要性,随除了重金礼聘之外,他还向朝廷讨要官职,以此笼络人心。

    对于幕僚,王彦也物尽其用,陈邦彦为他出谋划策,黎遂球处理粮草物资,而邝露则被他拉到武院教授将校识文断字、兵书战策。

    当然身为传统士人的邝露,自然对此不喜,心中轻视武人,但看见同样是士大夫出身,而且身为侯爷的王彦,都与一群丘八在一起,便也不好多说,勉强应下。

    王彦在梧州城内,招募幕僚,培养军官之时,丁魁楚的大军也慢慢进达桂林城外。

    自杨国威败回桂林之后,支持靖江王的官员便人心惶惶,他们中本来就多是投机之辈,见有利可图,以为能混个拥立之功,好得一世的荣华富贵,就纷纷跑来献媚归附,但一旦局势恶化,又立马想要与靖江王斩断关系,好保住身家性命。

    在大军逼近桂林的情况下,桂林已经不战自乱,人心涣散,不少官员纷纷挂印而去,就连靖江王亲封的东阁大学士孙金鼎,也逃出桂林。

    他同陈邦傅是儿女亲家,于是跑到陈邦傅军中躲避,但陈邦傅刚被王彦从狱中放出来,哪里敢收他。

    孙金鼎随欲再逃,但却被陈邦傅士卒拦下,只听其对手下人言:“靖江王败亡在即,某正欲与其划清界限,以免王彦抓某把柄不放,今幸得金鼎自来送死,某当趁此擒戮,以邀大功,表明立场也!”

    孙金鼎随被陈邦傅所杀,首级擦灰包扎,快马送往梧州。

    桂林城内,杨国威知道一旦城破,他做为最初拥立靖江王的魁首之一,必然难逃一死,所以他散尽家财,再次招募了一万人马,准备拼死一搏,但他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