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93章

崇祯十七年秋-第93章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圣明”众臣听完,随奇奇行礼,“臣等赞成此策!”

    隆武帝见此,随接着道:“既然众卿不反对!那朝廷近日便围绕此事运作。兵部可传旨忠勇侯,命其速速平定靖江王之乱,而后尽快北上湖广,会同何腾蛟、堵胤锡主持招抚之事。他乃第一个谏言联寇抗清之人,心中当有完策,且闯军若归大明,朝廷亦须一只强军,威慑方可。”

    “待忠勇侯于何腾蛟将湖南经营妥当之后,朕将传旨何腾蛟,率军入江西,逼迫闽地,迎朕出福京,移驾湖南。”

    “在此之前,诸卿确需守口如瓶,所有旨意都以密旨发送,莫使郑芝龙察觉。”

    “臣等谨遵陛下之意!”

   

………………………………

第145章王士衡,广州夺权

    广州城内,王彦头戴凤翅盔,插白羽,身着山文甲,披红袍,下面雲蟒战裙,脚穿皮靴,胯下白马,身后跟着五百名戴铁盔,穿紫花布甲,腰悬战刀,背背鸟统的精锐护军,他们盔甲鲜明,杀气阵阵。

    这时王彦与苏观生打马并行,众军相随于后,走过城内街道,最后在布政使衙门之前停下,王彦一挥手,身后一名百户,便领着两名背插小旗的旗总,直接往衙门冲去。

    “粤省民政,彦便托付于阁老矣。”王彦在马上向苏观生拱了供手,脸上一片肃然。

    苏观生闻语,微微回礼,却不说话,便打马上前,紧随着士卒之后,往布政使衙门而去。

    王彦看着他的背影,想起这几日之事。

    王彦进入广州以来,并不了解粤省官员的情况,不过既然丁魁楚这个总督对他不喜,那粤地官员对他的态度,他也就可以猜出一二。

    为了分辨哪些官员,是总督府的人,王彦入粤之后,就没与粤省官员接触,而是先令钱一枫,周志畏带着百姓入琼州安置,使他没有后顾之忧。

    王彦拿下泉州时,从郑氏手上,掳走的十多名经验老道的造船工匠,也被送到琼州岛上。

    在安置百姓的这段时日里,王彦便让属下,暗中了解广东官场上的信息,而后又让人到各个衙门进行接收,但结果不出所料,除了极少数官员配合之外,大多数都是没将他的命令放在眼里,不仅报上来的账目漏洞百出,军队索要的物资,也是以各种借口刁难,不是拖着不给,就是根本不发。

    几日下来,王彦也就将情况了解的差不多,当他准备在等些时日,便着手行动时,隆武帝命他迅速扑灭靖江王叛乱,然后进兵湖广的密旨却传递过来。

    王彦随于苏观生决定,提前发动,夺取粤省大权。

    同福建郑芝龙相比,丁魁楚的势力,无意要弱上太多,无论水师与陆师都相去胜远。

    这倒不是因为粤地不如闽省,而是因为丁魁楚没有郑芝龙那样的割据之心,没有将粤地当做自家私产来经营,只是想着再调任他处之前多敛钱财。

    如果大明朝还是太平盛世,丁魁楚或许不会生出别的想法,但如今天下大乱,却使得他生出了别的心思。

    自崇祯朝以来,武将拥兵自重的迹象开始出现,但朝廷威令基本上还畅通无阻,到弘光时,武将虽然跋扈,但封疆大臣仍不敢违背朝廷旨意,如今隆武朝立,督抚大臣却开始效法武将,一味盘踞地方,争权夺利,使朝廷威令不行,几乎谈不上统一部署,统一指挥。

    隆武有心恢复,但随着中央朝廷的一次次覆亡,中央的权威也随之,一次次的降低,使地方督抚势力抬头,开始不将中央放在眼里,打起了各自的小算盘。

    丁魁楚原本只是敛财,但现在他想要的更多了,所以对于王彦百般刁滥,想将王彦挤出广州。

    只是王彦在见识过福建郑氏之后,又岂会将他这个临时抱佛脚的角色放在眼里。

    “该去哪里,尔等都清楚了吗?”待苏观生,闯进布政使衙门,王彦随拉了拉缰绳,使战马调转方向,面对着剩下的四百精兵,肃声道。

    剩下的四名百户闻言,立马抱拳应诺,“侯爷放心,我等知晓。”

    “出发!”王彦点了点头,又挥手示意道:“胆敢阻难者,就地锁拿,可也!”

    众军闻言,随跟着各自总旗,奔往城中各处。

    广州城内,总督府邸,丁魁楚正同陈邦傅、赵千驷、严遵诰,马吉祥于府中欢宴。

    丁魁楚以前一心敛财,没有培养多少听命于他的势力,所以身为总督,但广西却几乎是瞿式耜说得算,如今王彦又来广东,他心里便急了起来。

    这几人都是丁魁楚拉拢的对象,手中掌握了不少兵马,若能得到他们的支持,丁魁楚才能有些本钱。

    其实这些人也并非忠心于丁魁楚,他们四人合起来,也不过才一万兵马,而当日广州城外,王彦衣甲整齐,旌旗林立的一万五千余大军,却是给了他们深刻的印象。

    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四人都是久经行伍之人,自然知道王彦的兵马绝非什么花架子,而是真正的百战精锐,不是他们手下的那帮乌合之众能够比拟。

    在王彦进城的第一天,四人就前往求见,想要同王彦搞好关系,从而保住手中的兵马,但王彦却逼而不见。

    四人在接连几次被拒之后,心中惶惶,随只有向丁魁楚靠拢,以保证手中利益不收侵害。

    对于此事,王彦自然知晓,事实上也是他有意为之。

    皇帝让他平定靖江王之乱,而后北上湖广抗击清军,他根本没有多少时间经营粤地,若不能为粤省打下一个稳固的根基,留下一些蛇鼠两端的人物,一旦他出兵在外,后方又生变故,岂不令他追悔莫及,所以王彦根本不能容忍,粤地有不受他掌控的兵马。

    王彦故意如此,使四人靠近丁魁楚,也以此来给那些心怀二心的官员壮胆,给他们丁魁楚能稳压他一头的幻觉,使所有的隐患都显现出来,而他则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粤地的潜在威胁。

    这几日来,王彦对丁魁楚的刁难不管不问,使的他们误以为,占尽上风,随在府中商议,再接再厉,掌控广州城所有的衙门,派遣投靠他们的官员,将权力抓起来,架空王彦这个都督总镇。

    这时丁魁楚端起酒杯,志得意满,谓四人道:“王士衡毕竟年轻,不通官场之道,皇帝派他来粤地,却是看走眼了。””

    “总督大人所言甚是!”陈邦傅拿起酒杯附和着,“皇帝刚加封总督为大学士,后脚就让王士衡入粤,总镇广东,实在是过河拆桥,鸟尽弓藏也!”

    “不错!”赵千驷也附和着,“属下也为总督大人不平,既然皇上有失公道,那总督大人学郑芝龙拥兵自重,也未常不可也!”

    丁魁楚笑着听四人言语,心中颇有一番自得,快意的饮下杯中之酒,正欲故作谦虚一番,一名身着官袍的中年男子,却屁股尿流的闯了进来。

    “总督大人,王士衡派兵把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广州府衙,广州府库,粮库都给占了。”

    “什么?”丁魁楚惊得手中酒杯都掉在地上,桌上四人脸色,也齐齐大变,本能的就想赶紧逃出城去。

    (欠的一章,五一补吧,最近太忙了。感谢真爱倾城的月票,感谢一代枭雄、丹水游侠,shyion,书山勤攀登的打赏。)

   

………………………………

第146章丁魁楚,欲谋王彦

    珠江之上,百艘大船,押送这粮草物资,在纤夫的吆喝声中,吱吱呀呀的逆流而上,两岸则是绵延不绝的沿江而行的两万余步军。

    王彦在广州城内,控制各个衙门之后,对丁魁楚一系的官员加以闲置,但他手下却没有那么多能接手政务的官员,随只得让文职出身的何刚,曲从直,王缵爵等人放下营务,再提拔一些底层官员,配合苏观生接管粤地。

    王彦在控制广州局势后,便迫不及待的发兵前往广西平叛,而陈邦傅、赵千驷、严遵诰、马吉祥亦被他裹挟前行,以免在他离开广州后,突发什么变故。

    广西梧州城,在八月底,原本已经被丁魁楚打下,但后来他又退出了梧州,使得靖江王之兵,又得以重新占据此地。

    梧州乃广东通向广西的门户,有水路之便,乃必守之地,靖江王在王彦进入粤地之时,已经得到禀报,随派遣大将军杨国威领四万兵马前往守卫。

    这四万兵马,却不是什么精锐,而是招募不到半月的新军。

    之前梧州之败,靖江王的兵马损失殆尽,要不是丁魁楚有意撤退,放还俘虏,送予物资,他却根本没有机会重新拉起这样一只兵马。

    九月二十日,王彦之兵进抵梧州城外,随扎下营盘,准备明日攻城。

    在前营军帐中,陈邦傅四人再次汇集到丁魁楚帐中,脸色都是一阵阴寒。

    此次行军,王彦本没让丁魁楚随行,但他担心王彦借机吞掉四人兵马,所以就跟着大军到了梧州城下。

    “霖寰,为何这副表情?”丁魁楚看四人脸色,心中一喜,却明知故问道。

    “总督大人,王彦那厮让某等明日攻城。”陈邦傅气道:“他有精兵不用,却让某等送死,这是在借机在消耗总督大人的实力啊。”

    丁魁楚笑道:“那汝等明日打算如何应对?”

    “怎么应对?”陈邦傅怒气难消道:“依属下看,王彦这是有意削弱某等,即便明日攻上城头,日后定然还有整治某等的方法。这仗打下来,死的是某等兄弟,功劳却是他王士衡的。某心中不服,还不如扶保靖江王,说不定还能挣个侯爵当当。”

    对于丁魁楚暗中与靖江王有所往来之事,四人都知道一些,所以陈邦傅才说出这样的话语。其实也有试探之意,他们如今被王彦压制,又不愿意交出兵权,投靠靖江王也是一条出路。

    这时其他三人也抱拳一礼,暗示道:“还请总督大人为某等谋划,某等都愿唯大人马首是瞻。”

    “不必多礼。”丁魁楚见此,笑道:“既然汝等愿意听一听本官之语,那本官就不在瞒着汝等。””

    四人闻言,不禁互看了一眼,而后等待他的话语。

    丁魁楚正了正身,“本官知汝等之意,但靖江王非成事之辈也!汝等若扶保靖江王,那便是自寻死路。”

    “这是为何?既然总督大人不看好靖江王,为何还暗中为其提供支援?”既然话已经说开,陈邦傅便不再顾及,他之前本来就是支持靖江王叛乱的将领之一,梧州战败后,才投降丁魁楚,现在他见靖江王已经恢复实力,自然又想回到其麾下。

    丁魁楚故作高深道:“本官暗助靖江王,不过是把他当做棋子尔。如今除了浙东,隆武朝廷已经得道各地的认可,靖江王的血统比之陛下还要疏远,士人和官员都不会支持,且广西地小而贫,兵微将寡,钱粮窘迫,可以兴风一时,日久必为朝廷所败也。”

    “今岁李闯败亡,何也?无文人士大夫支持也!汝等看靖江王麾下,大学士孙金鼎,不过是一被士人不齿的充军犯,而他麾下亦没有什么名将,可谓文不能定国,武不能安邦,怎么成就大事?本官避之不及,汝等还想往上靠耶?”

    陈邦傅四人听完,不禁微微愕然,“那以总督之意,某等就帮着王彦平定靖江王叛乱,眼睁睁的看着手下兵马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