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837章

崇祯十七年秋-第837章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踅σ煌蛉俗な匚涔兀布莆逋蛉朔辣浮I轿髅骶蛉耍渲杏薪酵蛉艘丫嘶坪樱颐窃谕荨⑧~州和风陵渡各驻兵一万,共计三万人。这就有十五万大军不能动。此外安西王的三万人、长安的两万人,也不能动弹。”

    韩朝宣放下木杆,“我朝可用大军共计二十五万,不能动的就有二十万,剩下五万中,延安已经损失了八千,陕北有八千叛变,河套宁夏等地有一万多人已经到了陕北,只剩下的就只有渭南还有两万人可以调动。”

    豪格皱了下眉头,“渭南的两万,是为了防备潼关、卢灵关、武关出现纰漏,准备随时增援的吧!”

    韩朝宣点了点,“确实如此。”

    众人一阵沉默,孟乔芳这时慢慢走过来,“渭南和鄜州的三万抽调出来,再加上延安、宁夏、河套的人马,能凑足五万人,由臣亲自统帅,应该能尝试夺回榆林和绥德州。”

    “这么一来关中就空虚了!”豪格皱眉道。

    孟乔芳道:“只能将各地屯军组织起来,以备不时之需,另外情况万一危机,就只有陛下率御林军亲征了!”

    金国虽然不断的扩充军队,可是真到用时,却还是捉襟见肘。

    “几位爱卿有什么可说的没有?如果没有,那便按着孟卿的提议决定了。”豪格看向众人,似乎要夺回陕北,就只有这个方法。

    韩朝宣躬身行礼道:“陛下,臣以为这个时候,还是给安西王发一道令,让他率军勤王,最好将玉兹骑兵和蒙古骑兵也带过来助战。”

    对于韩朝宣而言,他们的利益在关中,是必须要维护的,所以能提出割让汉中,还有让孙可望驰援的策略来。

    孟乔芳听后,也点点头,“如果西域没有问题,可以让安西王驰援,毕竟我大金的国本在关中。”

    豪格微微颔首,孟乔芳带走三万金军去夺陕北,金国在关中的备用兵力,只剩两万汉满蒙三族组成的禁军,兵力太过空虚,一旦明军突破任何一点,那他都将难以应对。

    “好,朕下旨让孙可望回援!”豪格说完看向虞胤,“虞卿与安西王相熟,就由虞卿去传旨,去的时候顺道将户部收上来的棉布,运到西域去,价格低一点也没关系,多换一些牛羊回来。”

    “是,臣知道了!”虞胤行礼领命。

    这时豪格想了想,又吩咐道:“另外,尝试联系一下漠北蒙古,明朝在漠东和漠南步步紧逼,想必他们压力也大,看能否说服他们出兵南下。”

    这时,金国的应对策略已经清晰起来,逐渐理顺,不再是一团乱麻。

    他们首先是要寻求议和,或者寄期望于打两个胜仗之后,让明军的决心动摇,答应议和。如果金军胜得漂亮,或许连汉中也不用割让,就像西夏与北宋一样。

    当然和议的可能性并不大,金国再派出使者的同时,也将主动抽调兵马去夺回陕北,而由此带来关中兵力的空虚,则寄希望于孙可望带着西域的金军赶回支援。

    在商议结束后,众人散去,豪格坐回御座上,后背靠着座椅,心情着实抑郁。

    虽然方才他与内阁已经商议出了一套应对危机的策略,可是王彦调动五十万大军攻金,还是让他感到了一丝恐惧。其实自从多尔衮死后,清国被灭,他内心就一直十分不安,有一种大难临头的感觉。

    这时他仰头靠在座椅上,双目望着屋顶,不知道想些什么,一名宦官却在门口禀报:“陛下,虞相国求见。”

    豪格微微一愣,方才的事情已经议定,虞胤怎么又去而复返,豪格不禁坐直了身子,“宣他进来!”

    不一会儿,虞胤便走了进来,深深行了一礼,“臣参见陛下!”

    豪格看向他,开口问道:“虞卿是否还是什么话要对朕说?”

    虞胤去而复返,肯定是有什么话,不好当着众人说,所以才折返回来求见。

    “陛下圣明!”虞胤再次行礼,“臣确实有一事要提醒陛下!还请陛下恕罪!”

    “什么事情?卿家直说。”豪格来了兴趣。在几个汉臣中,孟乔芳他们私心较重,但是这个虞胤,却是真心为了金国朝廷,想要施展一腔抱负的,所以他很欣赏虞胤。

    闻语,虞胤抬起头来,真诚道:“陛下,请恕臣直言,为将者未虑胜先虑败,故可百战不殆。方才议事,几位相国都是往好的方向考虑,却没有考虑过万一无法夺回陕北,万一让明军杀入关中,我大金该怎么办?”

    豪格闻语脸色一寒,他很不愿意去想这个问题,却被虞胤提了出来。

    虞胤见豪格脸色变得难看,却没有停下,声音反而急了些,上前一步,“陛下,臣以为这一点,我们必须要考虑。事实上,陛下应该清楚,朝廷国库空虚,关中百业萧条,而明国则是蓄谋已久,臣以为此次大战,我们的胜算或许还不到三成。”

    御书房内鸦雀无声,一旁的宦官更是吓得不敢呼吸,豪格也是无言以对,虞胤说道的是实情,明军准备充分,还拿下了陕北,以有先算无心,以有备攻无备,或许金军的胜算还没有三成。

    这些话没人敢说,或者不想承认,可是虞胤却说出来了。

    豪格阴沉着脸,过了半响,才叹了口气,“虞卿的意思是?”

    虞胤见豪格听了进去,脸上一喜,躬身行一礼道:“陛下,臣以为我们要做好长安失守,退守陇右和凉州,占据西夏故地的准备。陛下,臣的话虽然难听,但事实如此,我们的胜算确实不大,如果事先有所准备,一旦失败之后,大军还能退守六盘山一带。此处地形复杂,西夏与北宋拉锯百年,只要我们有所准备,万一失败后,大军能有序的向此六盘山一线撤离,保下大多数的军队,那我们就还有翻盘的机会。如果不做准备,万一失败,臣不敢想象会有怎样的后果。”

    豪格闻语,不禁站起来,负手踱步,他对接下来的大战也没有多少把握,金军确实很有必要考虑一下战败的后果,那么建立第二道防线,就很有必要。只是建立第二道防线,无疑会耗费金国现在捉襟见肘的资源,孟乔芳等人的利益都在关中,他们显然不会同意。

    豪格微微叹了口气,“朝廷没有兵力,也没有资源去六盘山再设一道防线啊!”

    虞胤见看出豪格已经动心了,忙继续说道:“陛下,不需要军队,只需要调些屯户,择险要之地下寨,起到一个稳定阵脚的作用,以免被明军直接冲到河西即可。另外再见几个粮仓,储备些粮食,接应大军,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大军便有很大可能从新站稳脚跟。”

    豪格心中一动,只要不需要分兵,那这事就可以做,他当即说道:“虞卿押着布匹去西域,传了诏旨,换了牛羊之后,便留下一批在凉州、甘州,主持在六盘山一线,构筑防线的事宜。”

    (求月票,推荐,求支持正版,感谢大家的支持)

    (本章完)


………………………………

第1341章监国北巡

    攻打金国,实现天下一统,这样的大事,怎么少得了王某人。

    现今南京朝局已经十分稳定,内阁中也没有明显能够威胁到王某人地位的大臣,所以王某人不用像之前那样小心。

    灭金之战,他肯定是要参与的,而且还要亲自指挥。

    从金国关中爆发危机开始,王彦便谋划北巡洛阳,并不只是他一个人去,连内阁和五军都督也跟随他一起北巡。

    南京城只留下内阁学士吴晋锡坐镇,重要的奏折和事务,都要送到洛阳来批阅。

    在九月底,王彦乘坐大船,在三万大军的护卫下,领着文武百官沿着大运河北上。一时间,运河上船只避让,两岸大军随行,旌旗如云,长枪如林,声势浩浩荡荡。

    虽说王彦没特意造船,也尽量节俭,但是一路行来,劳民伤财还是不可避免。

    不过王彦还算自觉,一路上拒绝官员和地方献礼,也不让准备行辕,队伍的开销,一律付钱,到也没造成太大的麻烦。

    十月初船队到了淮安,王彦下船,沿着旧运河水道,走陆路前往河南,不过没走多久,刚到归德府的商丘,天空就下起了暴风雪。

    大雪肆虐了三天三夜才停止下来,整个北国已经成为一片冰雪茫茫的世界,原野、树木、城池、山峦都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雪。

    王彦在商丘休息几日,天气稍好,他才乘坐一辆由五匹白马拉拽的巨大的红木马车前行,后面锦衣力士打着黄罗伞盖和各种旗幡,在大军的护卫下继续西行,队伍绵延二三十里。

    就这阵仗,自倒霉蛋英宗之后,大明的皇帝也没这么风光过。从商丘到开封,一路上引起无数百姓的观望。

    光复北方两年多,经过刚开始的清算和圈地之后,失地的百姓被迁走,剩下的便很快安定下来。

    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混乱之后完成统一,只要地方恢复安定,官府不是太混蛋,那地方的经济和民生,就会迅速恢复和发展。

    中州河南也是如此,两年来没有战事,地方太平,生产迅速恢复,河南的粮价降到一银元每石,猪肉两个小铜元(二十文)每斤,羊肉三个小铜元每斤,五斤大的鲜鱼只要一个大铜元(一百文),生产恢复带来物产充足,河南百姓的生活逐渐安定,仿佛置身于盛世。

    当然这主要是大量人口被迁徒之后,竞争减小,北方的人口远没有南方密集,造成的一种短暂的繁荣,就如每个王朝开始的时候,因为前代末期损失了大量的人口,等到新王朝建立,总会迅速迎来盛世一样。

    百姓不管这些,也不知道这些深层的原因,他们只知道这两年来的日子好过了,所以不知道什么时候,便开始感激起王彦起来。

    中州的百姓第一次看见楚王监国的车架,虽然寒风冷冽,但是有不少民众围观。

    士子们就像几十年前,将王阳明视为偶像一样,如今也将王彦视为了榜样,他们见车架过来,纷纷躬身长揖,给楚王监国行礼。

    人要得到别人的尊敬和喜爱,首先发心就要正,如果心术不正,还能得到人的尊敬,那怕是整个社会都出了问题。

    儒家说“立言、立功、立德”为三不朽,王阳明为一代偶像,就是因为基本做到了这三点。王彦立功没得说,立言也勉强,现在就看在德行方面守不守得住了。

    几日后,王彦到达开封,或许官员知道王彦的喜好,队伍进城时街道两侧都站满了百姓,王彦从车窗外往看,密密麻麻都是人影,远处还可以看见有人爬到了树上、屋顶上,更看西洋景一样,弄到护卫的士卒十分紧张。

    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是王彦重点考察之地,不过看完之后,却比较失望,没多久便继续西行。途中他拜祭了宋陵,并吩咐户部拨一笔白银,用于陵园的修复,派专人看护。

    十一月初,离开南京将近两个月的王彦,终于来到了中都洛阳。要说明朝的中都是凤阳,不过那地方与洛阳相比,无疑有些名不副实。

    王彦是考虑过迁都的,这除了历史原因外,南京坐落于繁华的江南,是明朝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士绅大族和日益崛起的商贾力量太强大容易影响政治,很容和朝中官员勾结,形成严重的腐败,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