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540章

崇祯十七年秋-第540章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月一月中旬,南京也迎来了一场大雪,江南大地呈现一片北国风光。

    “瑞雪兆丰年啊!”王夫之与几名大臣一起,脚踩在雪地上,发出滋滋声响。

    虽说西南现在面临战事,但是众多大臣显然都没有露出过多的焦虑之色,没有了当初的紧迫之感,这大概是因为明朝已经渡过了最危难的时期,渡过了败一仗就要亡国灭族的时期,而到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境地。

    “不错,今岁这一场雪后,南直明年必定大收。”南直总督方逢年笑着附和一句,老头子脸上意气风发。

    “听说今岁各省报上来的税负,南直已经仅次于江西,若是明年收成再好些,是否又要在进一步!”大学士吏部尚书严起恒笑道,“方老这样的政绩,恐怕殿下会让方老入阁啊!”

    江南底蕴雄厚,加上明朝还都南京,只要稍微恢复,就比一般省份要强,再者还有方逢年派人前往琼州和广东,说服不少江南人士,特别是有扬州系背景的商号返回江南,并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便使得江南商业迅速盘活,地方经济逐渐恢复,甚至超过了福建,成为第四大纳税大省。

    方逢年听严起恒这么说,心中也是一动,他是希望能够再次入阁的。

    楚党几位官员的话语,传入同行几人的耳中,浙江总督钱肃乐便立时脸上一红觉得面上无光,今年浙江上缴的赋税,只比贵州和四川、广西三个吃朝廷补贴的强一点,让他实在有些不好交代。

    除了他,江西的堵胤锡,福建姜曰广,连湖广总督吴晋锡也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内阁新出的官员考核法,对于政绩十分重视,一省要是赋税收不上来,总督、巡抚、布政使等大员的升迁都要受到影响,甚至还要被降级处理。

    王彦颁布新政,年底各督抚回京述职时,都要向议事堂百官做报告,说说经营地方一年的成果,并作出来年的预议。

    文官们多是体面人,况且文无第一,自古文人相轻,大家都要脸面,一年到头毫无成绩,还真不好意思站在百官之前,最可怕的是落下个庸碌的名声,那对于好名的文人来说,便真是生不如死了。

    今天的议事,便是召集朝廷重要官员,来对今岁做个总结,给来年做一个预案,各地总督,除了四川总督王应熊,云贵总督何腾蛟,两广总督陈子龙因为西南战事,未能回京述职之外,其它几省的长官大都奉命返回南京。

    众人边说边走,便到了议事堂,小吏部们立时上前,接过众位大人的斗篷,抖了抖雪,然后挂好。

    官员们则进入暖和的议事堂内,三三两两的进行交谈,说的也都是关于年报的事情。

    在议事堂内后的一个小偏厅内,先一步到来的王彦与唐、鲁两王,在此休息,等官员们到齐后,再出去参与议事会议。

    这时偏厅中央放着一个火盆,烧的不是木炭,而是浙江长兴远来的石炭,暗红的石炭烘得厅内暖暖的,三王都各自拿着各省送来的奏报观看,先了解情况,以免到议事堂上抓瞎。

    王彦看了看两广和湖广今岁赋税的增长,没了之前的势头,增长不到两成,南直的赋税却增长迅速,王彦将两份奏报对比着看了看,有些明白,随着明朝还都南京,政治中心回到江南,不少两广和湖广的商号、士绅大族便开始在江南置办产业,所以造成了楚党大本营发展便缓,而南直则迅速恢复了一些元气。

    王彦接着翻了翻后面的细则,主要看了看湖广今年夏秋两季粮食的收获,他扫了一眼,粮食的产量比去年又减少了一成,而棉花的种植又多了一分,心中不禁有些忧郁,如果着这样下去,钱是多了,粮食却越来越少,南洋也不晓得能不能供应足够的粮食。

    王彦将湖广和两广的奏报,丢在一边,鲁王见此,将手中的一份奏折递给王彦,然后将王彦丢开的两份奏折拿起来,一本递给唐王,一本拿着自己坐下观看。

    他们这也是知己知彼,了解对方势力下面各省的状况,好做到心中有数,有个对比。

    王彦看了看浙江的折子,情况比较惨,曾经大明朝数一数二的富省,现在却吊起车尾了,不过这其中原因王彦也有所了解,主要是炒粮风波时,浙江士绅损失惨重元气大伤,之后鲁王派系又用官府势力,阻止其他势力进入浙江,所以浙江的经济恢复缓慢。

    百姓种植桑苗、棉花之后,没了有实力的商贾收购,所以浙江一地的粮食产量到是增加了不少。

    接着王彦拿起福建和江西的看了看,却忽然在福建的奏报中,看到了一个特殊的情况,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貌,王彦十分了解,按理说,福建的粮食产量,应该不能满足本省的消耗,可是从今年夏季开始,福建居然没有从外省购买粮食,这便稀奇了。

    一时间,王彦来了兴趣,不禁坐直了身子,看了看唐王。

    (感谢滋野三郎末裔的500打赏,求订阅,月票,推荐)


………………………………

第901章番薯

    福建的粮食产量,是很难满足本省消耗的,每年都要从临省或是南洋购买一批,今岁居然自足了,这就让王彦感觉到稀奇了。

    “唐王,福建这份奏报怎么回事?”

    虽然王彦可以通过其他渠道来了解情况,但是现在他的好奇之心起来,因而直接询问一句。

    唐王心中一懔,以为王彦要挑他的毛病,自从宗藩迁台后,他心里便有些提防起来,怕王彦再抓他的把柄,“不知道是哪里有问题?”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粮食难以自足,但是今岁从六月开始,便未从临省调粮,这是怎么回事?”王彦站起来,走到桌案前,将折子铺开,唐王听了不是找他麻烦,心中松了口气,忙起身过来,王彦则将其中一段话,只给他看。

    鲁王听了眉头一挑,将手中一份奏折放在一边,也起身走了而过来,看了之后不禁抬头将目光投向唐王。

    一个缺粮的省份,是如何做到粮食自足的,难道是之前有足够的存粮,所以今岁没有调粮。

    唐王见两人看着他,一时间却想不起来,他沉思了一会儿,忽然拍了下脑门记了起来,福建布政使曾给他写过一封信,好像是要在福建推广什么作物。

    “四月间的时候,福建布政使曾樱上过一书,说是要在八闽山中推广番薯,不知道是否与此事有关?”

    唐王位居中央,对于地方的事情,也不能全部了解,因而不太确定的说道。

    番薯、玉米都是高产之物,原产于美洲,后被西班牙人带到了吕宋,于一五九三年,被福建商人陈振龙和儿子陈经纶,将“薯芽”绞于缆绳之内,躲过殖民当局的搜查,秘密带回国内。

    其实在古代,无论中国还是西方,都很注重保护本国优势的,丝绸贸易兴起之时,桑子蚕种便基本不出边境,历代皇帝都有明文规定,谁要是敢将蚕种带出玉门关,查到立刻杀头,最后是东罗马传教士在梁朝时,将蚕种藏在手杖中,才将蚕种带到西方。

    在吕宋的西班牙人对于番薯同样是严查保密的态度,不过“薯芽”虽然带回了福建,收成也远远高于粮食,但是这东西偶尔吃还行,天天吃却不及米饭好吃,一开始只是富人偶尔享用的稀奇之物,并没有引起官府的重视,再加上中国古代社会封闭,所以番薯在明朝并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

    番薯收一季,可抵半年粮,远超黍稷,关键它还不挑地,使得原来不能耕种的山地也可以种植,而且产量可观,清朝运气实在太好,清代人口增长,与番薯、玉米等适合山地种植的作物传入有直接关系,否则没那么多粮食,哪里能养那么多人,清朝早就崩溃了。

    王彦想起来,似乎之前有人对他说过此事,但他也没有在意,毕竟吃了那么多年大米,突然有人冒出来说吃番薯可以解决粮食问题,怎么看都不靠谱,所以他当时也就没放在心上。

    现在福建种植真的解决了一省缺粮的问题,王彦虽然对于番薯并不了解,但他对此事却上了心,“如果真与这番薯有关,那朝廷必须要在其他省份的山区进行推广,除此之外,各个关卡必须严查,禁止任何人将番薯贩运到北方!还有招曾樱入朝,孤与内阁要对此事进行询问!”

    王彦正苦恼粮田改棉,改桑,甚至种烟的情况在各省进一步发酵,而规定商号每年必须向朝廷提供粮食,来换取贸易份额的改革,才刚刚试行,未见成效,王彦正为粮食产量变少而担心,就多出了这样一条路,他立刻在心中将此事列为重中之重。

    中国历代最主要的矛盾,可以说就是粮食的矛盾,这片土地能养活的人口就那么多,每当人口增长,加上土地兼并到一定程度后,政府若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社会必然会陷入一个乱世,而乱世消耗大量人口,人地矛盾缓解后,又会进入一个长期的治世,直到人口增长到一定限度后,又一次发生混乱。

    如果番薯的产量真那么高,又可以在山地丘陵种植,那耕地面积便一下大幅度增长,不说为明朝解决人地矛盾,但至少可以将人地矛盾压下去几十年,甚至近百年。

    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唐王和鲁王不经意之间,对视一眼,却从各自眼中看到了一丝惊慌。

    王彦对此并未察觉,他唤来小吏,写下一份手令,让他送到吏部。

    这时,小吏刚走,礼部一名主事便进来禀报,“三位殿下,参与议事的官员到齐了。”

    “既然到齐了,那我们也出去吧!”听了禀报,王彦随即站起身来,对唐、鲁两王笑着说道。

    说完王彦便提起步子离开了偏厅,两王爷紧随着跟了出去。

    这次议事将进行半个多月的时间,有多场议事要连续举行,相比与以前效率似乎低了些,多了不少扯皮的事情,但是许多事情也因此做得更细,更好,说不上好坏。

    这时在议事堂内,来参加议事的朝廷官员和地方大员都到了,除了内阁,六部,大理寺,都察院和地方大员之外,这次还引入了十多名勋贵进来。

    议事堂内,众多官员三三两两的聚在一起,正谈论着各种问题,这时议事堂外侍卫忽然高声一喊,“楚王殿下,唐王殿下,鲁王殿下驾到!”

    议事堂内的官员听了,立时安静下,纷纷起身,恭迎理政三王进来。

    王彦三人到了自己的位置,随即便摆了摆手,请众人坐下。

    这时负责主持议事的礼部尚书顾元镜,等三王和大臣们都入座,小吏们备上茶点全都退出后,便拿起小槌,轻轻敲了一下挂着他座位旁的响板,等议事堂安静下来,然后朗声说道:“好,人都到齐,今天的议事便正式开始。按着议事安排,今天主要是各地总督,给议事堂做年报。去年纳税最多的两广总督陈大人,因为西南战事不能到场,便请湖广总督吴大人上前来,先陈述湖广去年的情况,并做来年的预议!”


………………………………

第902章监督舆论

    第一天议事堂,由各省总督或是布政使,在议事堂做了年报。

    以前各省年底只是上个折子,内阁看一看,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发生什么霍乱,便基本就过去了,但现在光过去不行,得还有所曾长,不能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