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51章

崇祯十七年秋-第51章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济格以有破李自成之功,而他却困顿于扬州城下,若阿济格再比他先克南京,那多铎将脸面无存。

    多铎虽同阿济格是同胞兄弟,这功劳他却不能不争,但扬州却又久攻不下,顿使他心中烦躁。

    多尔衮下旨训斥多铎,让他这一路的诸将脸上都不好看。

    这时李率泰便谏言多铎,扬州不易攻破,而南明的江防水师已被击败,大军过江易如反掌,何不留偏师围扬,而主力则渡江直扑南京呢?

    多铎被下诏训斥,心中深感耻辱,且他短时间内的确无法破扬,随听从李率泰之言,留固山额真准塔,梅勒额真李率泰,提督李本深,总兵柏永馥等八万人马继续围扬,而多铎则带大兵渡江,攻取南京。

    城楼上,王彦等人观清军战船带着大兵往南而去,江面上炮声隆隆,硝烟漫天,心中顿时一阵伤感,更有士人以于城头放声大哭,泪沾衣裳:“北虏此去,吾父老尽陷虏手矣!”
………………………………

第71章战长江,鸿逵自刎

三日前的一战,援扬水师大败,大船俱焚,精锐损失一多半,已然没有阻挡清军的能力。

    事实上,镇江附近的几十万明军早已士气尽泄,毫无战力可言。

    这些兵马中,大部分是为了朝廷许诺的官位而来,他们见近四十万人马集结于镇江,认为明军非常强大,而盲目自信,结果在水师失败后,又盲目自卑,不敢再同清兵一战。

    清军二十多万人马渡江,失去水师精锐的阮大铖不敢令船队出战,随令人马死守水寨,想保住两千多条小船,但事与愿违,协助守寨的陆师战力不佳,片刻就被清军击败。

    阮大铖将能战之兵,都充做水师,剩下的都是那些贪图朝廷官位的士绅,招来充数的老弱,加之他们本就没有什么士气,哪里是清兵的对手。

    守寨的陆师溃败,使得水寨中的大明水师,顿时便成了瓮中捉鳖。

    明军近两千条小船,被清军困在狭窄的水寨之内,失去了灵活机动的优势,顿时便被清军大船所屠戮。

    看着一艘艘战船被击沉,听着水师官兵于水中呼喊求救之声,镇海将军郑鸿逵不禁仰天长叹,他带领兵船屡次冲突,想要杀出水寨,但都被清军战船挡回。

    不多久,郑鸿逵的座船也被清军大船撞翻,士卒们把他捞起,郑鸿逵随换船再战,但毕竟水师之前损失惨重,已经没有和清兵抗衡的本钱。

    这时随着一部分清军开始登岸,明军陆师开始大规模的溃败,郑鸿逵顿感事不可为,明军已经回天乏力。

    镇江一失,清兵便可直驱南京,再无阻碍!大明朝两百七十多年基业,将毁于一旦。

    一时间郑鸿逵心中满是悲愤,但却又无可奈何,他知困于水寨必死,于是再次领着兵船向外冲去,但清军大船却纹丝不动。

    “轰隆”一声响,天不助大明,一枚清军火炮,正中郑鸿逵的座船。

    炮弹在郑鸿逵身边炸开,他的亲卫将他扑倒。

    “轰隆!”“轰隆!”

    又是几枚炮弹砸中战船,郑鸿逵使劲推开压在他身上的亲兵,想要站起来,却发现浑身一阵疼痛。

    这时郑鸿逵身上浑身是血,不知道有多少伤口,而他身上的铠甲也已经被炸成稀烂,他咬着牙,一番挣扎后才用配剑支撑着身体勉强站立起来。

    郑鸿逵茫然四顾,只见亲兵俱死,刚换乘的坐船也已经进水,开始慢慢倾覆,他顿时悲从心来,一股无力和绝望,瞬间充肃他的心头,使他仰天长叹:“陛下!臣无能,错失江防,未能阻挡虏骑南下!”

    此战一败,清军二十万大军渡过长江,而江南已经无兵可用,南京已无希望,郑鸿逵泪流满面,在长叹声中,拔剑自刎。(历史上郑鸿逵后追随郑成功抗清,病死于金门。)

    王威同左懋第、陈子龙的残兵合兵一处,正拼力死战之间,忽然有士卒禀报,言镇海将军郑鸿逵已经自身殉国,众人顿时大惊失色。

    左懋第闻此,知困于水寨的水师已经失去指挥,随令座船挂旗,已兵部侍郎之职,指挥残存的水师作战。

    岸上,集结在镇江附近的几十万明军,随着清兵登岸,而加速溃败,阮大铖连杀数人,依然无法制住溃败。

    镇江城四面,满山遍野,都是大明的败兵,他们自江南各府来援,如今又败奔各府。

    池州总兵方国安所部并未船,而是在镇江城内驻扎,战事发生后,他带兵欲支援水寨,却在出城后,被败兵冲乱阵型,大军顿时混乱。

    方国安以为水寨已失,恐自身陷于清兵重围,随领着一万兵马,同溃兵一起向南奔逃。

    兵部尚书阮大铖见此,知大势已去,随领着数百人,匆匆往南京而去。

    水寨内,虽有左懋第接过指挥,但明军水师的情况却并未好转,随着陆师溃败,他们唯有冲出水寨,才能求得一线生机。

    明军船小,清军船大,他们以大船将水寨出口堵住,明军打又打不过,撞又撞不赢,只能看着局势一步步恶化。

    危机之刻,陈子龙突然点燃自己的座船,而后猛然像清军大船撞去。

    陈子龙的座船是一艘中型海沧船,火焰升腾,犹如一座移动的火山,清军见此顿时恐惧,大船纷纷避让,使得原本严密的阵型出现一丝慌乱。

    这时明军水师已经被逼入绝境,众军满是悲愤,不少战船为陈子龙的决然所感,随纷纷点燃座船,以同归于尽之态向清军兵船撞去。

    陆师一战即败,水师却久战不溃,这不仅仅是因为阮大铖将精锐全部充入水师,而是因为水师比陆师,有更多爱国的士人。

    如陈子龙,王毓蓍等,多是自散家财,招募青壮来援救扬州,他们是真心为国,所以意志坚定,虽处劣势,却依然有决死的勇气。

    在这些士人的指挥下,水师虽败,却不溃,更不降,一时间,明军战船点火****者,竟有百艘之多。

    扬州城上,众人见江面上火光一片,又见清军不断登舟,使往南岸,便知江防已经溃败,清军已经成功上岸。

    三日前众人曾于此见明军水师失败,而今日再次南观水战,却又要再见一番当日场景,在体验一番失败的滋味,众人心中何其黯淡。

    大明江山支离破碎,满目疮痍,衰颓破败。

    王彦自山东起,便一直为大明而战,希望能为朝廷重整河山而争取一些时间。

    青州时,他等不来王师南来。

    睢州时,朝廷又措施收复河南、山东的大好时机。

    如今的扬州,王彦本欲为朝廷争取整顿江防的时间,可还是随着水师战败,而他的努力再次化作江水东流。

    王彦一直冀盼大明朝能东山再起,可最终还是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他恢复故土、重整河山的爱国宏愿一次次落空,他禁不住深深地失望与哀恸。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王彦立于城头,心中无限伤怀!
………………………………

第72章听谗言,弘光出逃

数百艘明军战船,点火****,而后向挡住水寨出口的清军大船撞去,终于使得清军对水寨的包围松动。

    清军战船怕被火船撞上,纷纷向两边退去,为水闸内的明军战船让开了一条生路。

    王威见此,连忙摔领战船紧随火船之后,升帆冲出水寨,左懋第亦是挂起令旗,让所有战船,乘机突围。

    明军大小战船,拥出水寨,清军大船在避开火船后,再次转向追杀过来。

    这时左懋第还能指挥的战船,已经不足六百艘,根本不是清军水师的对手,为了保住这最后一批战船,他随挂旗,令船队顺流东逃,直奔长江口而去。

    明军船队东逃,清军战船自然扬帆追击,但明军船小而快,很快就同清兵拉开了距离,只是原本冲在最前的火船,这时却慢了下来。

    火船上的明军,一部分跳水被救起,另一部分则被追赶而至的清军射杀,或是俘获。

    左懋第领着残存的明军水师,顺流狂奔,直到吴淞口,才甩掉清军水师。

    这时天已经将黑,左懋第怕清军连夜杀至,不敢让船队进入吴淞江,而是夜泊于崇明岛,随时准备再次奔逃。

    十万水师,三千多条大小战船,在经历两场失败后,左懋第身边已经不足一万人,战船也只剩区区五百艘,是真正的十不存一。

    半晚时分,追杀明军的清兵战船返回镇江,将俘虏了明军压下战船,等候多铎发落。

    这些被俘获的明军多是火船沉没后,被清军从江水中抓获之人,其中不乏军官和士人。

    满清以小族临大族,要统治华夏,只靠真满洲可不行,还需要汉人的辅佐,才能定鼎天下。

    如今多铎的二十万大军已经渡过长江,控制江南指日可待,他急需寻找一批汉族士人,来为清庭稳定江南。

    多铎已随大军渡过长江,随来到岸边,准备招降这批俘虏,但他走到俘虏之前,众俘虏却不愿跪拜。

    “尔等既然已被本王擒获,为何见本王不拜!”多铎有些恼怒的责问道。

    一场大胜下来,多铎久围扬州不破的郁闷,已经一扫而空,心中顺时又起一份骄狂。

    他想要招降诸人,就该作出礼贤下士,爱才如命的姿态,但这时他心中已有骄气,便容不得俘虏们不跪,所以怒上心头,招降变成了责问。

    王毓蓍的坐船被焚后,不幸被清兵抓获,成了百名俘虏中的一员,他听多铎之言,不禁开口讽刺道:“蕞尔小邦,化外夷王,岂可受****士人之拜!”

    “汝何人?”多铎问声不禁大怒,一手指着王毓蓍道:“不惧死呼?”

    “清狗!今日好叫尔知晓,吾大汉义士之烈!会稽王毓蓍去也!”王毓蓍傲然答道,而后不待多铎反应,便转身投入江中,没于滚滚江水之中。

    有后人对此赞曰:“镇江明清大交兵,多铎引军围水营。义士陷于险死地,烈火焚船争生机。至死犹然骂虏狗,毓蓍不愧汉诸生。”

    多铎见王毓蓍投水自杀,不禁目瞪口呆。

    剩下的俘虏中,有马阮一党的右佥都御史扬文骢见此,随紧随其后,高呼一声“幸不辱祖宗之名!”,便投入江中。

    俘虏百余人,当场死节者二十余众,甚下的亦不愿意降清,被多铎令人杀害,尸体抛入长江之中。

    滚滚长江水,道不尽英雄血,无限山河泪,诉不完义士烈。

    一个民族,是否伟大!

    不是看他昂扬向上之时,有多少成就,武力是否强大,疆域是否辽阔,而是要看他危如累卵之时,有多少仁人志士愿意为他去死!

    江边的一幕,让多铎心中不是滋味,不禁慢慢按下心中的那份骄狂。

    傍晚时,清军二十万人马,全部渡过长江,镇江附近的几十万明军烟消云散,镇江城也落入清兵之手。

    这一次,多铎吸取了方才,以及扬州的教训,勉强按住心中屠城的欲望,而是令士卒将城中百姓驱逐出城后,才带领人马进入城中,驰骑四占,抢夺财物。

    这一场仗下来,清兵可谓大胜,不仅击溃几十万明军,还彻底控制长江水道,扫清了西取南京的障碍。

    南京城中,弘光朝于七月三日得阮大请罪的奏报,言:“援扬失败,水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