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502章

崇祯十七年秋-第502章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彦顿了顿,接着说道:“再者,这次孤也是想虚张声势,吓吓满清。清使见我中国利器,求和之心必然更甚,他们想用扬州换取议和,如此多铎和几万清军就撤不走,而等朝廷一旦缓过劲来,就可以将这几万清兵歼灭在扬州。清兵躲在扬州,总比撤到北方之后,好对付吧!”

    (本章完)

   


………………………………

第840章联络东吁

    王彦对于满清使者并没有太多关注,他的目的道是与满清上一次的目的有些相同,就是进行拖延,保持现状,想打就打,想些歇息,所以满清使到南京后,他没有召见,也没明确进行表态。

    多尔衮想要议和,承认明朝,南北分治,明朝最早在弘光朝就承认满清,翻脸之后,隆武为议和也承认过满清,但王彦却绝对不会承认满清对两淮、山东、北直、神京的占领,这都是要收回之地。

    此时又不是打不过,为什么要与满清议和。

    虽然现在王彦掌握朝政,但这并不代表他的地位,就已经稳固,他目前也需要同满清保持敌对之态,给明朝竖立一个敌人,才能让明朝一致对外,才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才能稳定他的地位,否则一旦与满清议和,明朝少了外部压力,恐怕内部又会争斗起来。

    再者,江南之地生活安逸,人们生活富足,吃得好,玩的好,战斗欲望自然不高,这种环境之下,整个官僚阶层和军队,都极易腐化,王彦也需要满清这个敌人,如中天悬剑一般,使得大明朝廷不敢沉睡,时刻保持警惕。

    最后,再说眼下情行,对明朝而言,已经没必要议和,因为明军占据了南阳,清军攻不进湖广,而东边又有长江天堑,清军打不过来,唯一暴露在清军兵锋下的也就是江北几县。

    明朝凭借南阳,长江一线进行防守,南方各地照样休养生息,议和对明朝并没有多少好处。

    从三月间开始,朝廷邸报上大阅之事,出现的就更加频繁,逐渐将南京民众的注意转移过来,大阅成了街头巷尾热议一词。

    邸报起源于汉代,相当于现在的官方报纸,将皇帝的诏书,臣公的奏议,以及朝廷的国策,抄录在上面,供官员拜读,了解时事,等发展到宋朝,便出现专门抄录邸报售卖牟利的商人,官员为求省事,都乐于花钱购买。

    到了明朝,曾经当过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大学士的沈一贯,就写过这样一段话:“往时私议朝政者,不过街头巷尾,口喃耳语而已。今则通衢闹市,唱词说书之辈,公然编成套数,抵掌剧谈,略无顾忌。”

    这说明普通市民都可以了解到朝廷之上发生的事情,那怎么获得,大概就是邸报了,而古代中国的政治也并非像后人想的那么****,那么黑暗,并非像老舍茶馆中所言“莫谈国事”。

    王彦是举人时,便时常买来邸报观看,那时便觉得是个好东西,等到现在掌权,邸报也被他控制起来,抄录的文书都以楚党一派的奏疏为主,有时候一些重大决定,也会发表在上面。

    随着邸报上关于大阅的事情越来越多,南京各个酒楼茶肆间也热议起来,不少人都等着大阅的那一天。

    于此同时,朝廷也在进行准备,江西、江北、湖广赶来参与大阅的精锐,也缕缕续续的到了南京。

    江西、湖广的兵还好,江北过来的人马,以原来的流民和义军为主,便算是开了眼界,而且还闹出许多事端,王彦只得下命将士不许出营,严惩闹事之人,但紧接着又让户部拨了些酒肉送入大营,还请了戏班,犒劳大军,也算是抽个大嘴巴子,再给个甜枣。

    在大军训练之时,各国使团则被要求留在驿站内,王彦得知清使被顾元镜撵出了驿站,责怪他胡闹,随即让人将清使也给限制起来。

    各军云集,每日都有百姓围观演练,为了促进各军竞争,各部之间还举行蹴鞠大赛,每日观者如云,人山人海,买扑成风,整个气氛也从逐渐被调动起来。

    时间一晃到四月中旬,满清使团被困在客栈已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吕状元对此极为不满,但明朝一边也有理由,两方交战,民情激奋,满清使者既然到了南京,天朝上国就得保证你们的安全,免得被人伤害,所以你们最好老实待着,不要出来。

    这日,房间内,吕状元正对冯铨发着牢骚,但冯铨却并未理他,而手捧书籍观看。

    当然这次可不是什么黄色话本,而是正儿八经的楚党书籍《楚王定策》,旁边还放着楚党干将顾炎武所著《天下郡国利弊书》、《知日录》还有《阳明公》、《军制论》、《钱法论》、《南洋诸藩》等等具有楚党思想的书籍。

    这些书籍,楚党大批印制,市面上道处都是,也不是禁忌之物,连带着浙党、拥唐派也出了几本书籍,想要同楚党抗衡,结果在士林引起了巨大的争论。

    当然这些书籍销量虽好,但还是比不上《金瓶梅》、《如意君传》等黄色画本。

    冯铨听吕状元喋喋不休,合上书籍,对他说道:“反正出不去,长音不如看看这些书籍。以我观之,王谋人所图盛大啊!楚党已有一整套思想和改革主张,这明朝二百多年的积弊,或许真能被他革除!看看这些书,我们才能知己知彼啊!”

    吕状元白了冯铨一眼,瞟了一眼他手上书籍的封面,很不屑的说道:“这本《楚王定策》我早看了,尽是王某人自吹自擂之语,很不要脸!”

    “这本确实有吹捧王彦之意。”冯铨愣了一下,没想到吕状元居然看过,“但从中却可以看出,楚党意图吹捧王彦,稳固执政地位,施行该革的意图。”

    吕状元正要说话,这时屋外却忽然有属下敲门,站在外面说道:“冯部堂,方才南明礼部官员过来,说是邀请咱们明日于紫金山,观看南明大阅。”

    屋内,冯铨闻语立时站了起来,明朝要大阅的事情,他早已知道,并且也猜到了王彦的意图,想要学明成祖,吓跪帖木儿使者一样,震慑东吁,找回脸面,不过现在的南明,怎么可不能与明成祖时相比,而且他算了一下,一个多时间,这么仓促,恐怕也搞不出什么规模来。

    吕状元听了,也站起身来,“半壁江山还在我大清之手,他们好意思学明成祖?”

    冯铨难得与吕状元达成共识,“还记的上次我说的么?”

    “你说联系东吁使者?”吕状元道是没忘记,他们上次已经商议好了,准备去联系,但是人还没搭上线,明朝人马就把客栈围了起来。

    冯铨点点头,“这次是个机会,你我两人,到时候谁有时机,便与那东吁使者攀谈几句,释放一些我大清的善意。”

    “怎么释放?”吕状元挑眉问道。

    “可许以共分南明,把云南、广西让给他们,随便你说嘛,反正慷他人之慨,到时候不认账就可以了。”

    吕状元只是迂腐,但冯铨这种人,就属于有能力,但没底线了,连孙可望的地盘都替人做主了,不知道联络孙可望,又用什么说辞。


………………………………

第841章震慑藩篱

    明朝共治元年(公元一六五零年),四月中旬,刚光复南京不到一年的明政权,为了震慑藩篱,宣誓复兴,在紫金山,玄武湖等处,同时校阅。

    步军、马军、水师,接近八万人马,参与校阅。

    一时间,紫金山脚,玄武湖畔,从各地赶来的明军,组成一个个军阵,旌旗蔓延,飘扬数十里,放眼望去,赤红一片,蔚为壮观。

    在校阅场地之外,则是人山人海的人群,成群结队的将场地围得水泄不通。

    有些骚气的士人,凭着身份,早让家人站了一块地,如今备上酒菜纸墨,呼朋唤友而来,少不了要作几首不入流的小诗,来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概。

    朝廷一边,工部的画师也在山上搭好桌子,提笔将眼前宏大的景象描绘下来,制作《三王大阅图》。

    校阅台在紫金山上,以便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各国使团,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按着亲疏,站在王彦两边。

    这一下,冯铨发现就有些尴尬了,满清和东吁,作为明朝目前最不待见的两方,正好放在一左一右两个边上,根本没机会搭上话。

    他正觉得可惜,只能再寻找时机时,旁边的吕状元却一脸惊愕,用胳膊肘戳了冯铨一下,急声道:“冯部堂,你快看,那是不是朝鲜使者!”

    冯铨听了心头一惊,忙顺着吕状元望去的方向看去,果然见明朝三王身边,站了五名衣冠与明朝极为接近的使者,他们虽受中华影响,但官服上还是有些差别,冯铨仔细分辨,流球、安南三藩、剩下一人,不是朝鲜是谁?

    冯铨脸上顿时一沉,这个二五仔,什么时候跑到南明来的,而且还站在唐王身边,流球都站在他下手,俨然以明朝第一藩自居,一仆二主,简直不知廉耻。

    清朝藩属也不少,主要是蒙古诸多部落,但让这些蒙古部落臣服,他们只是大汗,让号称小中华的朝鲜,向清朝臣服,他们才能有那么一点资格叫板明朝,自称中国。

    中国自古对周边民族就比较蔑视,东夷南蛮西戎北胡,基本没个好的称呼,更有叫戎还不算,还要叫人家“犬戎”的。

    虽说如此,但中国也有入夏则夏之说,而到了明代,最起码朝鲜、琉球、安南基本已经不以夷狄相称,而是中国的一部分了。

    正式因为如此,满清便特别需要朝鲜的臣服,朝鲜虽穷,没什么战力,但是他却关系大清的脸面,大清绝对不能容忍朝鲜从新倒向南明。

    这种心态就像是家奴赶走了主人,得让主人的儿子喊他声爹,他才觉得自己是家里的主人一般,十分变态。

    “冯部堂!这事必须要告诉朝廷啊!”吕状元痛心疾首。

    此时冯铨想的却多一些,他现在担心的是明朝既然让朝鲜观礼,为何还要请他们,王彦不可能那么蠢吧,他一时想不透,脸上更加阴沉,但就在这时,紫荆山顶一声炮响,大阅正式开始了。

    明朝为了震慑藩篱,怕他们看不清楚,想的十分周道,礼部的小官立时端上一个托盘,上面放着千里镜,让诸多使者取来观看。

    冯铨等人只得将千里镜拿起来,便听中间的王彦一手指着远处的玄武湖道:“诸位,看湖中,那是我大明朝的水师。今后不只是在江水湖泊之中,整个南洋甚至西洋,都会再次看见他们的身影,以及战船上的日月明旗。”

    众人听了,纷纷拿起千里镜,向湖面观看,近百艘战船在湖中操练,场面十分壮观。

    水师是满清的弱项,吕状元与冯铨都先将朝鲜的事情放在一边,拿起千里镜观看,他们都不通水战,但光看船只大小,也能看出差距来。

    湖中百艘船中,三艘巨舰尤为惹眼,冯铨去岁在广州就见过这种船,因而并不是特别惊讶,但南洋真腊、阿育他亚、东吁看了,却不禁脸色一变,东吁的使者,放下千里镜,用肉眼看了一眼,然后又将千里镜拿起眯眼观看,仿佛不敢相信一般。

    吕状元见此,小声说道:“这船很厉害么?”

    这种船他在广州见过,只是举得有些大,当时还说是奇技淫巧。

    冯铨也只是在以前的奏本中看见福建、广东的大臣提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