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437章

崇祯十七年秋-第437章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毛病,博洛跑了。

    没听错,这吹的就是撤退的号角!

    败了,败了,他们没有听错,这的确是撤退的号角。

    战场上苦苦支撑的清兵,似乎得到了解脱,一员千总茫然四顾,看着溃退的清兵,脑中却一阵空白,他娘的,往哪儿撤?能往哪撤?

    无数还在格斗的清兵,迅速撇开了对手,不知所错的看着身边的同伴。

    一名清兵,茫然间,一箭被明军干翻,箭矢侧穿过他的脖子,清兵瞪着双眼,身子一软,倒在地上。

    “王爷!快走!趁着还没被围住,赶紧突围!”一众清将簇拥着博洛,意图逃窜。

    北面是长江,西面是往枪口撞,东面是王彦和大胜关,南面也有一千多骑兵包抄而来。

    博洛被人拥着明显是想从明军步军的缝隙间冲出,逃向大胜关。

    若是能守住大胜关,他们就还有一丝希望。

    一众人奔出几十步,佟图赖就急着大喊,“王彦还一万人多人没动,往东去肯定被一路追杀,而且他先到,指不定路上设了埋伏。”

    众人面面相赫,王彦抄到他们前面列阵,这厮心狠手辣,指不定还留了一手。

    一将见战场上清兵已经乱做一团,惊愕道:“那岂不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u000b“拼了!落在王彦手里讨不到好!”金砺一声大喝,可他这勇气未免来的迟了一些。

    “往南冲,绕道秣陵关入秦淮河,退往江宁。”博洛努力镇定,大声叫道。

    众人闻语大震,那就是等于放着大胜关不管了,不过他们这一败,想管也管不了,还是自己保命要紧。

    “速走!骑兵还能带回去,应该能在王彦兵临江宁前入城。”佟图赖支持了博洛一句。

    将领们如梦方醒,立刻拥着博洛拨开人潮,一面往南突,一面号令溃兵向南突围。

    持续不断的号角和突围的命令,彻底瓦解了清兵的斗志,但明军闻之,却极大的助涨了大军的士气。

    孙子,想跑,问过爷爷手中钢刀没?

    清军本以被王彦杀败,后阵又出现了一队人马夹攻而来,前后两个方向都不能跑,清军只能往南北两个方向逃。

    这两个方向,明军的力量要弱一些,只有数千马军截杀。

    每次战败,毫无疑问,清军骑兵总是最先脱离战场,博洛已经管不了乱成一锅粥的绿营步军。

    这时最先溃败的正白旗,已经跑的没影了,南面的正蓝旗也已经脱离出来,北面的镶红旗想要绕过混乱的步阵,按照命令往南面突围,却被赵慎宽截住冲散。

    如果没有突围的命令,赵慎宽自然冲不垮镶红旗,但是清骑一心急着逃命,一旦冲开,就很难再聚齐来,如树倒猢狲散,纷纷各自逃命。

    博洛已经管不了混乱的清兵,他们拨开人群,从乱阵中冲出,迎面就撞上了秦尚行的马军。

    这如何是好?这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难道本王要丧命于此。

    ”王爷,王爷,你看!”就在这时,佟图赖却忽然指着南方大声叫道。

    博洛等人闻声抬头远望,原来是一队跑开的正蓝旗骑兵又杀了回来,他们的目的很明显,不是发起什么绝地反击,而是为了把博洛和一众清将捞出来。

    博洛见此,勉强抖擞精神,拿出先辈们的精神,一夹马腹,带着残兵败将,冲杀而出。

    此时战场上大局已定,明军将士兴奋的嗷嗷大喊,脚下健步如飞,手中战刀不停的劈砍溃败的清兵。

    掩杀,这是战场上任何一方都想干的事情,而掩杀造成的伤亡,往往比两军正面对垒的厮杀还要大的多。当然这种伤亡,主要是由溃败的一方来承担。

    战场上骑兵好逃,但已经绞在一起的步军就不那么容易了。

    数万绿营步军迎来了他们的噩梦,这已经不是战斗,这是屠杀!

    “活捉博洛!”

    “休走了博洛!”

    无数明军士卒呼喊着,马军飞驰,他们难得有这样追杀清兵的机会。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老子可有今天了。明军骑兵冲的清军哗啦啦的四处逃窜,步军一把揪住清兵的后背,将逃跑的清兵扯回来,一刀便捅入清兵腹中,鲜血哗哗的飞溅。

    看着漫野的溃兵,王彦脸上漏出了笑容,他身边的将领、幕僚也喜行于色,激动的手舞足蹈。

    “殿下得此大胜,南都再望啊!”陈邦彦欣喜若狂。

    这一战下来,衡阳藩一派的威望,必然如日中天,这些将帅、幕僚的政治前提一片光明。

    众将笑道:“殿下,经此一役,我五忠军兵锋将所向披靡!”u000b王彦摆摆手,却笑道:“还不到庆功吹嘘的时候,王士琇何在?”

    “末将在此!”王士琇闻王彦呼唤,当即出列抱拳。

    王彦看着他,正色道:“此战大局以定,你速度领五千人夺取大胜关!”

    “末将领命!”王士琇肃然领命,然后一甩披风,转身离去。

    王彦紧接着又道:“刘顺,你向南追杀,天黑后,转道西南,去解孙守法之危,将萧起会赶回浙江。”

    “诺!”刘顺当即抱拳,领命而去。

    “高一功何在?”

    “末将在此!”

    王彦扫视他一眼,“你向北追杀,多俘败军,然后留人马看守,主力西进至马鞍山与水师回合,进入濡须水把李过接回南岸。”

   

………………………………

第736章仓皇入关

    击败博洛只是西线战役中的一环,还有多铎和萧起会两路清兵在奔往大胜关,王彦并不能停息,至少要将这两路逼退,确保后路安全,才能够东望南京。

    明军众多将校闻王彦之令,不敢怠慢,刘顺、高一功等人纷纷上马,一提缰绳,对亲卫挥手道:“走,追上去!”

    将士们大半日滴水未进,腹中以空,但是上下儿郎却浑然不觉,格外亢奋,猛追着清军溃兵不放。

    清军威风了几年,但溃逃起来与当年的明军别无二致,旷野上入目的俱是漫山遍野,疯狂逃窜的身影。地面上全是溃兵丢弃的兵器、铠甲、军旗,引得不少士卒哄抢。

    “忠武镇,不得哄抢,违者军法从事!追杀败军要紧!谁要耽搁老子抓博洛,老子要他好看!”刘顺大喝一声,中军战鼓也同时下达了军令。

    这时明军各营将士也已经混乱,不少忠贞和克胜营的士卒,并不认识他,但忠武镇的将士,却被他的声音吓了一跳,不好,是咱们总镇,快别抢了。

    刘顺的吼声只能影响周围的人,不过旷野上的士卒听到中军的战鼓,原本追杀中建制以乱的忠武镇士卒,便开始抬头选择千户旗帜所在,千户又在寻找营旗,营指挥使发现忠勇镇的玄武大旗,整个镇的士卒开始在追击中汇集,士卒们撒欢似的向大旗靠拢,形成一道洪流,撵走南逃的败军追击。

    几乎是同时,高一功的忠贞镇也得到了同样的命令,大军将败军赶像北面的长江。

    王彦吩咐妥当,明军各部按着命令执行后,出现在金军后阵的明军也出现在了战场。

    领兵的是金声桓、万元吉,一文一武,两人看着战场。金声桓心中一阵感叹,他前几日,也败的这般残,而击败他的清军,现在却被别人击败。万元吉看着清军横尸遍野,明军奋起追杀,眼中则泪光闪现。

    山坡上,王彦也看见了这支大军,其实不过千把人,造成烟尘滚滚的声势,则是因为每名士卒手中都拖了一根树枝。

    这些士兵全都步行而来,包括金声桓与万元吉,王彦见此心中还是一动,对陈邦彦说道:“岩野,你去迎迎他们!”

    看旗号,并没有皇帝仪仗,自然不用王彦去迎接。

    陈邦彦听了,躬身领命,片刻后翻身上马,在一队骑兵的簇拥下,飞奔而去。

    长江,中国最大的江流,有天堑之称。

    当初满达海战败,数万绿营兵惊慌失措,被金声桓赶入鄱阳湖,淹死者数以万计,今日长江这条中华大地最大的河流,也要见证一场清军的大败。

    天近黄昏,平静的长江边,隐隐约约的传来一阵嘈杂声,声音由远及近,慢慢的越来越大,如滚滚闷雷。

    不多时,远处出现一条黑线,线条不断加粗,并且向两面延伸。

    仔细一看,无数清军溃兵如潮水般涌来,这些清兵惊慌失措,跑着跑着,前面的队伍忽然停了下来,但后面的人却不停的将他们往前推。

    忽然一声哭声在前面响起,很快就蔓延开来。

    哪个撮鸟带的路!

    看见长江的溃兵们大哭起来,他们没了希望,绝望的情绪在蔓延。前面的人哭,后面的人心不死,死命的往前挤,不多是江滩上已经人挤人,不少士卒已经被挤入江中。

    可是,明知道前面就是长江,已是绝路,后面的败军在恐惧的驱使下,依然还在向河滩涌。

    不多时,几乎是紧随这败军,大队的明军出现在他们身后,忠贞镇的朱雀旗下,高一功催马慢行,士卒们如同一堵红墙,徐徐而进。

    这让溃兵更加紧张绝望起来,更多的人被挤入江中,被水流冲走,而就在这时,高一功手臂一挥,整个明军大阵在离败军二百步外,戛然而止。

    溃兵中忽然一下寂静,只有零星的抽泣声在其中响起,清兵恐惧的看着追来的明军,害怕被射杀,或是赶入滚滚江中,结束他们不光彩的生命。

    “投降不杀!”“投降不杀!”“投降不杀!”忽然间明军阵中,士卒们连续三声爆喝。

    溃兵们被吼的身体一抖,半响后才反应过来,更多的人“哇”的一下哭了出来,不少人裤子都湿了。

    江南战役打响以来,五忠军损失十分巨大,而这还只是战役的中段,接下来还有南京摆在面前,硬攻消耗不敢想象,王彦需要大批的炮灰进行消耗。

    另一面,刘顺追这博洛的足迹,一路向南追杀,绿营步卒不是被砍杀就是被俘虏,但是博洛终究马快,忠武镇一路追了四十余里,直到天黑依然没有追上博洛。

    这让刘顺大为懊恼,他指望着擒下博洛封公,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

    秣陵关,位于南京之南,东靠胭脂河,北临秦淮河和方山,是南京的南大门。

    秦朝时在此置秣陵县,原来是江南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直到三国时期,孙权将中心移向建业,才逐渐衰落,因此有“先有秣陵,后有金陵”之说。

    夜色中,秣陵关强上点点火炬,一队士卒在关墙上照常巡逻,完全不知到数十里外,大胜关下发生了什么情况。

    忽然,满是蛙声的夜晚,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传来,引起了士卒的警惕,巡城了把总一面敲响了警钟,一面派人禀告守将知晓。

    江南大战,地方上并不安宁,复明势力活动猖獗,乡野时常出现暴动,草寇蜂起,所以各地的清兵为了保命,都提高了警惕。

    随着警钟响起,不多时,大队的绿营兵登上了关墙,守将向下张望,只见一群黑影奔来,看得并不清楚,他不敢大意,命令士卒弯弓搭箭,稍有异动便弓箭齐射。

    这时关下蹄声隆隆,似乎有数千之众,黑灯瞎火的士卒们看不清楚,心中都紧张起来。

    南面怎么出现了数千骑兵?草寇可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