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435章

崇祯十七年秋-第435章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时的情况,如果他拿骑兵去中前突的明军,那明军骑兵肯定稍作休整,又来冲他大阵。

    就算清骑冲垮了明军的三营兵,他大阵不保,还怎么打,他只能希望一万步军能够抵挡一些时间,让他能够把阵列好。

    除此之外,他方才看了一下明军前突的人马,心中也对王彦的步阵有些疑问,不知道他为何将近五千鸟铳手放在中央,而且还用来进攻。

    这让他看到了一个机会,他步军虽然没列好阵型,但是只要贴上去混战,难道还打不过一群铳手。

    博洛一挥手,乾坤独断:“传令,让步军迎击,两翼骑兵骑射配合。”

    博洛如此,其他人也没了异议,军令立刻通过旗帜、号鼓传达。

    清军前阵的军官正在慌忙的指挥士卒恢复阵型,忽然听到出击的号鼓,士卒们与军官都有些不敢相信,纷纷回头望去,果然见了出击的旗号,军令如山,他们只能散乱的出击。

    不过这些绿营兵,也都是战场的老手,在他们操着兵器,小跑着离开大阵时,在军官的呼喝下,枪兵、盾兵主动加快速度前跑,弓手则刻意放慢速度,在跑动之中,反而比原地列阵更加迅速。

    此时清军骑兵,已经开始弯弓袭扰,左右两翼的虎捷、虎翼两营,明军士卒躲在盾牌和枪阵后面射箭,放铳还击。

    正面两军距离拉近至两百步,明军主阵战鼓忽然一停,前突的明军也猛然止住步伐。

    克胜营如墙般排列的士卒,一各个纷纷静止下来。

    “怒发冲冠!”刘文秀大声一唱,横阵中的鼓手,锣手,猛然敲击三下,“咚咚咚。”

    克胜营的士卒闻声,纷纷点燃了火绳,第一列士卒将鲁密铳抬起。

    一百五十步,刘文秀按着刀再唱,“潇潇雨歇”,横阵中锣鼓再响“咚咚咚”。

    而就在锣鼓结束的瞬间,克胜营阵前猛然腾起了一片白烟,再轰鸣的一片铳响声中,一千多枚铅弹,从硝烟中呼啸而出。

   

………………………………

第732章西线决战八

    清军阵前,一万人马在前进中勉强将阵型排列起来,前面的刀盾兵,开始用盾牌护住了要害,身子弓了起来,后面的枪兵,挺起了长枪,一片枪林寒光闪闪,走在最后的弓手从箭袋内捏出一根羽箭,搭上弦,边走边准备拉成满圆。

    这还是老战法,意图在两军冲撞后,刀盾长枪近身搏杀,弓手从后吊射,没有一点问题。

    可是他们却遇上了克胜营,明朝火器最大的问题,在于质量的问题。

    官僚系统的腐化,使得明军的整个军器制造,如同儿戏,火铳炸膛炸到明军将士都不敢用,如何杀敌?

    明军许多优秀的战法,开国时期就出现的三段射击等战术,能大破叛军,到后来反而逐渐消失了。

    在洪武年间沐英就能用此法破敌,没道理两百多年后,反而不行了。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质量的问题,官员腐化导致整个军器制造系统,反而不如明初太祖时期清廉用命。

    王彦对此也是深恶痛绝,当初他按着戚帅的编练之法组建车营,然后北征湖广,出去的时候七成的火器,等回来时,就已经成了一支冷兵器部队。

    此时克胜营拿的鲁密铳则不同,虽说不能完全避免炸膛,但质量无疑大大提升。

    这其中原因,一是军器聘请了葡萄牙人,以及用许以传教便利为条件,得到了耶稣会的支持,吸收了西夷的铸造方法。二是,军器监设立一套奖罚制度,每一支铳都铸有工匠和司监的名字,若是炸膛,工匠、司监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三是,在装药上,进行探索,规范了药子的使用。

    如此一来,便造就了现在这一批鲁密铳。

    清军冲到一百五十步内,列成横阵的第一列明军士卒首先放铳。

    在一片硝烟中,铅弹飞出,打在盾牌上,火星四溅,打到大清兵腿上,前进的清兵立刻大片跪倒,哀嚎一片。

    清军将领被明军火铳打的一愣,他久经战阵,并非没吃过明军的排铳,但这次吃的,他能感觉到不一样。

    火铳的射程明显增强,威力也大了不少,居然能在一百五十步,造成杀伤。

    “不要乱!贴上去,他们立刻完蛋!”清将举刀大喊,镇定精神,命令士卒继续前进。

    清兵士卒,跃过尸体,以及跪地哀嚎的伤兵,继续保持基本阵型向前推进,可没走两步,明军阵中又是一片铳响。

    清兵只听见这群杀千刀的,边敲锣鼓,边放铳,打了一排又一排,前面的清兵被铅弹打的跟筛糠一样,成片的扑倒。

    偏偏清军的弓手被放在了刀盾和长枪兵的后面,而弓箭本来射程就不及火铳,现在更加够不到了。

    博洛看见成片的清兵倒地,脸上愕然,他急了起来,慌忙喝道:“让他们冲!”

    清军号鼓一变,声音急促,被打懵的清将反应过来,在走下去,估计还没接战,人就死光了。

    “冲过去!近身肉搏!”清将竭嘶底里的一声大吼,清兵听了急促的号鼓,纷纷发足狂奔起来。

    明军这边有条不絮的轮射,装弹,奔跑而来的清兵,不停的倒地,中弹的士卒,在地上翻滚着,哀嚎着,但这没有拦住清兵的继续冲击。

    这些绿营兵虽然被打的损失惨重,但作为明军曾经的一员,他们对与火铳兵却十分了解。

    虽然他们搞不懂明军的火铳手,今天是不是打了鸡血,但他们知道,只要接战,他们还斗不过一群铳手么?

    一百步,清军前排的枪手,刀盾已经倒了大半,而这时跑在后面的清军弓手,终于抛射出了第一波羽箭。

    漫天的箭雨,飞射而来,如同雨点般落下,明军阵列中,大片的铳手中箭倒地,但剩下的铳手却一动不动,只是机械的听着横阵中的锣鼓声,来重复装弹,检查火绳,上前抬枪射击,后退装弹的动作。

    他们并不担心,身边的缝隙,因为只要有人倒下,后排立刻会有铳手补上,形成连续不断的打击。

    相比与弓箭,火铳三月成军,训练简单的优点,逐渐显现出来。

    五十步,火铳已经能洞穿大部分的铠甲,击穿藤牌。

    “呯呯呯~”一片硝烟腾起后,清军再次倒下一片,一名清军藤牌手,胸前藤牌被一枚铅弹击穿,然后又打在他的胸膛,他向前急冲的身子,在这一击之下,猛然倒飞,将后面一名弓手压倒。

    就在这时,横阵中的锣鼓猛然一收,便听见刘文秀嘶声大喊,“拔刀。”

    其实明军中,有一种铳枪,可以塞在铳管中,但是由于刺入后容易脱落,明军很少使用。

    据《大明会典》记载,中国明朝景泰年间,就首次出现在铁铳上安装矛头,以便于刺杀的记载。

    此法将火枪与长矛的性能融于一身,从这一点来说中,刺刀的最早起源在中国,而直到一百多年后的十六世纪中叶,欧洲才出现了在猎枪上安装矛头用于刺杀猎物的发明。

    西方意义上的刺刀,在几年前也已经出现,不过目前还为传人中国。

    这眼看清兵就要贴上,如果等清兵靠近了在拔刀,那气势上难免就弱了一些,而五十步放完一铳,打击了清兵的锐气,再对冲就正好合适。

    随着刘文秀一声大吼,阵中锣鼓一收,克胜军立刻,收起鲁密铳,拔出配刀。

    “杀!”刘文秀举刀大吼,这位西军悍将,奋勇诸军之前,身后士卒叫骂着,喊杀着,如决堤的洪水,汹涌而出。

    反观清兵一方,前进的路上留下了一地的尸体,而且不知不觉间,前排原本密集的刀盾、长枪,已经稀疏得不成样子。

    一名清军弓手,刚放完一箭,听见明军呐喊,抬头一看,才发现他已经冲到前面。

    不是他冲的快,而是前面原本近战的清兵,大多被铳打死。

    清兵一阵愕然,他们原本想要贴身进战,可现在却只剩大群的弓手,克胜营冲入其中,大肆砍杀。

    当然清兵弓手也有佩刀,但他们的素质却无法和克胜营相比,一接战,刘文秀如虎入羊群,清兵立刻向后溃散。

    博洛见到这一幕,肝胆俱裂,他要靠这一万多人,为大军重整阵型争取时间,可这一照面就被打的溃败,反卷回来,他刚列好的阵型岂不又被溃兵冲乱。

    “传令,骑兵给本王,强突敌军前军!”博洛双目赤红,竭嘶底里的一声怒吼。

    他现在只能用,骑兵强突,以免明军前部,撵着败军,撞入他的步阵。

    可是他身边的清兵还没来得急发令,明军阵中号鼓又起,那躲入左右步阵后的明军骑兵,又冲了出来。

    博洛见此,险些吐血。

    (支持正版。每多一个正版读者,都是作者码字的动力。感谢大家订阅,月票,推荐。

    等作者过了元宵,便把欠的章节都补回来。)

   

………………………………

第733章西线决战九

    横冲马军休息片刻,重整阵型,骑兵给三眼铳上好弹药,喘息一阵,再次呼啸出阵。

    此时战场上,明军前阵,撵着绿营败军开始往清军步阵撞,博洛能做出的选择已经不多,除了让袭扰的骑兵,突袭前阵,他并没有什么其他有效的手段。

    可是骑兵突袭前阵,明军冲出来的马军,他又没东西抵挡。

    王彦一套组合拳,打的博洛招架起来,十分吃力。

    这四五年来,明军一步步的在改变,而清军却还在原地踏步,甚至走起了下坡路。

    满清最强的八旗,进入中原的花花世界后,抢的盘满钵罗的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乐于享乐,战斗欲望迅速下降,而绿营兵当兵吃粮,混吃等死,有病才想打仗。

    这样的军队,只能越来越腐朽,而明军一方,则有驱除鞑奴,恢复中华的理想。

    即便是普通的士卒百姓不懂何为中华,但满清杀了那么多人,屠了那么多城,抢了那么多东西,破坏了他们原本平静安定的生活,这种仇恨,便是官府不说,戏曲不做宣传,士卒百姓也能理解。

    在这种理想和仇恨下,上至士大夫官僚,下至贩夫走卒,都在为整个抗清战争出一份力。

    官员用命治理地方,商人纳税增加岁入,工匠打造精良的器械,百姓生产足够大军消耗的米粮。

    各个方面的累起,加在一起后,整个明军系统自然发生量变,士卒们有了足够的军饷,能够吃饱的军粮,穿上了崭新的衣甲,拿起了精良的武器。

    这些条件的累积,使得五忠军战力不断变化和提升。

    博洛没有看到五忠军的变化,还在用几年前的老目光去看五忠军,所以他彻底失算了。

    “王爷,让正白旗上吧!”佟图赖看了一声惊呼。

    博洛这时也没了注意,听到建议,也顾不上那么多,当即照办,嘶声吼道:“传令,让正白旗拦住明军骑兵。”

    清军中军令旗挥舞,镶红旗、正蓝按着命令,由骚扰改成突袭前突的明军三营兵。

    左右龙捷、龙翼两营,见骑兵扑来,不得不停下来,但他们运动中阵型已经散乱,士卒连忙整理阵型,克胜营则贴着败军的屁股继续往清军阵中赶。

    清军骑兵袭来,虎捷、虎翼并不慌乱。

    刘体纯、扬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