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379章

崇祯十七年秋-第379章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子壮瞪了袁彭年一眼,拂袖道:“如何封赏,你问本阁作甚?臣子岂能替君王做主,袁御史是何居心?”

    袁彭年微微一愣,遂即冷哼道:“阁部莫要危言耸听,下官是谏台官员,有奏事、谏言之权。下官为王相请封,只是给陛下建议,倒是阁老否定下官之议,又拿不出决办法来,难免有尸位素餐之嫌!”

    陈子壮听了大怒,但袁彭年却继续说道:“陛下,易经有语,穷则变变则通,天下之事,由分封到郡县,由察举到科举,世事皆在变化,齐桓公若完全遵循祖制,便没有管仲变法,齐国就不能成就王霸之业,秦国若完全遵循祖制,不用商鞅变法,早已被强魏所灭。祖制虽要遵循,但也要根据时事变化,臣以为,时下以一封号而收数十万将士之心,并无不可,还请陛下明鉴。”

    “袁御史翘舌雌黄,变法为变法,封王为封王,岂可混淆一谈。自古异姓封王,绝非朝廷之福。”一名大臣又站出来反对道。

    袁彭年独战几人,却越战越勇,“陛下,朝廷如今能战者,王相、豫国公、鄂国公、国姓成功,如公爵之赏,已然登顶,那江南由谁来打?金陵由谁光复呢?有功不赏,将士何以效命?”

    隆武听了,脸上看不清喜怒,挥挥手道:“此事争议甚大,朕有些疲乏了,改日再议吧!”

    一旁的庞天寿听了,立刻唱道:“退朝!”

    “恭送陛下!”百官齐齐躬身,待隆武被搀扶着离开大殿,大臣才议论纷纷的出殿。

    这时御史金堡才走到门口,便被一名内侍叫住,“金御史,陛下有请。”

   

………………………………

第638章君臣斗法

    金堡原是庞天寿收拢的谏台大将,专门用来在朝堂上攻击王彦,可是谶语事件中,庞天寿一党大败,王彦碍于皇帝的面子没有继续追查,但金堡也因此被王彦抓住了与桂王勾结的把柄,不过这点庞天寿却并不知情。

    当时他一败涂地,收拢的一群土鸡瓦狗表现平平,但唯有金堡可圈可点。

    隆武帝也觉得金堡是个可以培养的人,便有意提拔,不久就收为了心腹。

    这王彦封王之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阻力主要来自于皇帝,一部分思想守旧的大臣,还有就是西南的几支小军阀,但其中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隆武皇帝,不然一个封赏,也不会拖那么久。

    金堡作为皇帝新收的心腹,又是可以满嘴放炮的谏台官员,方才本该挺身而出,为皇帝分忧,但结果却是楚党的御史袁彭年,在殿上独领风骚、侃侃而谈,让皇帝心中颇为窝火。

    听了内侍的话,金堡估计皇帝多是为了方才殿上之事。

    他伸手弹了弹官袍下摆,一手撩起来,便随口对内侍说道:“有劳公公了。”

    “金御史,请跟小的来。”当下那内侍便领着金堡往宫里去。

    这广京的行宫无法与两京相比,规模小了许多,就跟一富人的宅子似的,这也是皇权的一种衰落,不过好在庞天寿确实会敛财,在王彦出征的这段时间,他为皇帝弄了不少银钱,才将这行宫稍微修缮了一下,看上去有那么一丝皇家气派。

    这行宫,金堡没少进,对于格局十分清楚,皇帝召见外臣,一般是在日常处理政事的勤政殿,但今天内侍带他去的方向却是御花园,他们走过一条长廊,穿过一间穿堂,又拐上一条甬道,便看见隆武帝负手立在花园中。

    金堡忙走上前去,躬身行礼,“陛下!”

    隆武帝闻声,回头见他,“南方的天气与中原不同,这一要下雨,就闷的难受,爱卿随朕走走。”

    金堡听了抬头看天,湛蓝湛蓝,太阳刚躲入几朵雪白的云儿后面,并没有要下雨的意思,怕不是天气闷,而是皇帝心中闷了。

    这时隆武帝语毕,便提步走上一条鹅石甬道,金堡见此赶紧跟上,始终慢上小半步,既不失了君臣礼节,也不让皇帝转身才能见他。

    此时太阳正好从云朵后面出来,照得花儿草儿假山怪石一片泛白,也照得人格外温暖,君臣两人便沿着甬道,闲庭信步。

    “卫公啊,方才朝堂之事,你怎么看,为何没发表意见呢?”终于走在前面的隆武帝开口问道。

    自从谶语事件后,王相与皇帝不和,基本已经是摆在明面上的事情,而这次关于封赏的事情,皇帝又做的如此明显,下面的臣子只要不是白痴,都知道皇帝有意压制王相,皇帝把金堡当做自己人,这话里虽然没说什么,但字面下的意思却是再责问他为什么不站出来说几句话。

    金堡自然明白皇帝的意思,但他有把柄捏在王彦手里,而这一次袁彭年、严起恒、吴晋锡、王赞爵、何刚、曲从直等人几乎全部跳出来裸打,直接亮明身份,就是王彦一党,就是要为王彦挣爵,这明显就是得到了王彦的暗示,楚党对于王彦封爵是誓不罢休,他怎么敢出来阻拦。

    金堡听了隆武的话,他在朝堂上可以不发声,但现在却躲不过去,“陛下,恕臣直言,这个王爵,还是随了他们的心意为好。”

    隆武帝听了,停下步子,他心里其实也十分清楚,反对封王的势力中,无论是那些思想守旧的大臣,还是那些害怕王彦做大,侵吞他们地盘的西南小军阀,都没有实力与王彦对抗,而左懋第、苏观生等阁臣又不吱声,摆明着两边都不得罪,真正阻止王彦封王就是他本人。

    其实对于王彦,隆武帝内心十分复杂,之前大明一直靠着王彦支持,所以他十分倚重王彦,同时又害怕王彦做大,威胁朱家江山,但总体而言倚重多过害怕,君臣也还能够相处融洽。

    如今大明的局势好转,江西的金声桓,福建的郑成功,似乎都可以独当一面,王彦对于明朝而言,不再那么重要,他在隆武心中的位置,也就从大明支柱,逐渐变成了最大的威胁。

    隆武自己也知道,这个王爵迟早要交出去,他之所以拖着目的,其实是为了打击王彦在军中的威性。这有功不赏,固然会使士卒与朝廷离心,但连个封赏都讨不下来,也会使得将士对王彦不满。

    不过隆武帝也知道,这个拖延也得有一个度,眼下明智的做法是稳住王彦,而不是激怒他,否则他若像弘光时的四镇一样跋扈,说句“皇帝我辈所立”,完全撕破脸皮,不听朝廷诏命,那对他的江山社稷绝对是惨重的打击。

    “爱卿以为朕做错了吗?”隆武帝侧过身来,见金堡低头垂手的站着。

    金堡忙躬身行礼,“臣不敢!”

    “没什么敢不敢的,有话直说,朕恕你无罪!”隆武直视着金堡。

    皇帝这么说金堡便不再迟疑,沉声道:“臣以为,陛下操之过急了。”

    “怎么说?”隆武问道。

    金堡叹道:“王相兵强,势力以成,陛下压的太急,一旦反弹,后果不堪设想,不如以封号暂收人心,暗中培养势力,不要过早树敌。”

    隆武点点头,现在他势力薄弱,与王彦失和,若王彦生了反心,他完全无力招架,行为确实不智,不过他之所以急着打压王彦,也有他的苦衷,他已经过了半百,说句不好听的,随时都可能去见先帝,然而太子又那么小,留下一个权臣在,要是篡了大明江山,那他有何面目去见列祖列宗。

    “卿家之言有理。”隆武叹了口气,又开口道:“爱卿言朕操之过急,不知可有缓策教朕?”

    金堡躬身一礼,他心里以有一计,“正要禀报陛下,陛下可一面封王相为郡王,命其留守中枢,一面封高一功、戴之藩等人为公爵,命其等在外征战,许以有功之日即封王爵。如此一来,王相在中枢不能立功,而诸多镇将得了承诺,必然踊跃奉命,多立战功,到时五忠五镇全封为王,与王相并肩而立,王相对于陛下的威胁,自然瓦解。”

    隆武听后眼前一亮,觉得此计可行,他正要夸奖,庞天寿却忽然急急匆匆的跑来,隆武颇为不悦,责问道:“什么事?这么不成体统!”

    “陛下,刚得到消息,王相过了梧州转道去肇庆了。”庞天寿顾不上礼仪,慌张道。

    隆武听顿时一个踉跄,幸好被金堡扶住,待他稳住身子,不禁恼怒的推开金堡,大怒道:“王士衡他想做什么?”

    (喜欢本书的书友,请支持正版)

   

………………………………

第639章皇帝妥协

    桂王朱由榔一直也是朱聿键警惕的对象,王彦因为恼怒桂王一派在广京散播谶语,所以借着入川的机会,顺道扫灭了桂王监国政权。

    对此,朱聿键心中也是十分欣喜,点头赞同。

    除去北面的建夷,这天下能够威胁他皇位的人,算起来只有三个,王彦和鲁王都不能排在第一,他最大的威胁还是大明法统上的继承人桂王朱由榔。

    广西桂王政权被王彦铲除,朱聿键起初还是一喜,已经命人在广京准备了软禁

    之地,只要桂王落入他的手中,要不了多久就会传出死讯,要么暴毙,要么意外亡故,要么染疾病死,反正就是要死,谁也拦不住,靖江王不就是这么死的么?

    广京是朱聿键的主场,将桂王软禁在高墙内,谁知道怎么死的呢?

    朱聿键原本都想好了策略,他最希望王彦直接将桂王杀了,这样即可为他背锅,还能留下一个整治王彦的借口,可惜王彦不仅没有伤害桂王,而且也没有将桂王送来广京,而是送往肇庆安置,并且留下兵马护卫,这就让朱聿键寝食难安了。

    这王彦乃是当朝权臣,一人撑起大明的半边天,他去见桂王,这对皇帝而言是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两人只要见面,广京朝廷肯定鼎沸,如果这两人达成什么协议,王彦要拥桂登基,那朱聿键根本没有还手之力,只能被迫禅位。

    无怪皇帝大怒,王彦这是捏住了他的要害。

    一旁的内侍与庞天寿立刻跪倒,“陛下息怒!”

    金堡见此却行礼分析道:“陛下,莫要担心,王相如此,或许只是释放下心中的不满,并没有其他图谋。”

    朱聿键大怒后,也惊觉失态,他听了金堡的话,微微冷静,但却情不自禁的在甬道上踱步起来。

    皇帝思绪飞转,心里开始反思,或许是他这次打压太过明显,使得王彦不满,所以给他释放这样一个信号,告诉他适可而止。

    其实王彦已经很给皇帝面子,本来出川后,战事了结,王彦就该还朝,但他硬是在湖广待了两个多月,就是等朝廷的封赏下来,但是结果却让他非常失望。

    王彦从水路绕道广西回粤地,一路上也没有消息,眼看就要进入广东,封赏还没下来,这对王彦的威望是个很大的打击,手下人会质疑他到底有没有影响朝堂的能力,自己该得的爵位都讨不下来,那下面的人岂不更没有希望。

    若是朝廷一直拖着不赏,今后是不是立功也得不到奖赏,那大伙儿还要跟着你混么?

    有鉴于此,加之皇帝对他的打压如此明显,王彦作为一党首领,这个时候就只能站出来对着干了。

    见桂王,就是表明这么一个态度,告诉皇帝不要过火,不然他是有能力另立新君的。

    隆武心里是比较相信金堡的说法,但这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要是王彦真立桂,朝廷处于王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