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崇祯十七年秋 >

第134章

崇祯十七年秋-第134章

小说: 崇祯十七年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投夷狄,失利则投大明,此长此辈之志,非良策也。况吾军中顺将与郑有陷主之仇,吾若允降,则军心不附,不若拒之,已收人心耶!”

    王夫之听完不禁轻抚其须,而后点头日:“士衡之言,甚善。只是既然不许贼降,便不应四面围如铁桶,贼乞降不得,必然死战,况城中尚有万余之众,不如撤去东门,独攻西面,则贼必然无心恋战,弃城而走也。届时士衡可伏兵城外,郑、李二贼擒之易也。”

    “兄之言,善也!”王彦闻言,深以为然,随命人撤去东面,独攻西城。

   

………………………………

第219章破荆州清王自裁

    “轰隆~轰隆~”

    城墙下明军士兵如潮水般退下后,远处的红衣大炮,再次发出阵阵怒吼,将一枚枚炮弹狠狠的砸在城墙上,碎石飞溅。

    整个荆州西城,已经被打的满目疮痍,到处都是深陷的弹坑,城上的墙朵也已经被崩去大半,大批的清兵在明军退下之后,纷纷疲惫的靠墙而坐,兵器统统丢在一边。

    这时一员清将,在几名亲兵的护卫下,有些狼狈的走下城墙,他们身上损坏的甲片,以及污秽的血迹,都诉说着方才经历了一场苦战。

    此时,那将领边走边摘下铁盔,漏出光秃秃的脑袋和一条鼠尾,以及一张疲惫焦虑不安的面庞,他有些急切的走下城墙,片刻后便到了一个四合院落。

    这院落靠近西门,乃是清军指挥守城的中心。

    将领来到门前,门人连忙见礼,但将领却不做理会,便直接走入院中,而于此同时,一名身着四品鸳鸯补服的清廷文官,亦是一脸慌张的走出来。

    那文官见了迎面而来的武将,不禁急步上前,连忙问道:“郑总兵,怎么样呢?”

    将领正是郑四维,他闻文官之语,脸上俱是颓然之色,他道:“守不住了,某正是来寻李大人商议对策,看该如何是好也!”

    “守不住了~”李四凤闻语,脸上一阵惨白,“王彦不许我等投降,这城又守不住,我等岂不死路一条!”

    郑四维叹道:“王彦手下大半人马都是闯逆之人,某献荆州,致使闯贼被英亲王追杀,结果一败再败,不仅东下金陵的计划全毁,闯贼亦命丧楚地。闯贼余部对某恨之入骨,王彦这是要拿某的项上人头,以收军心也!”

    自王彦拒绝郑四维和李四凤的投降后,二人心中就十分惶恐,但投降一路既然以绝,他们便想着死守城池,只是如今攻城的兵马,却不是之前的顺军,李过在得到火器支援之后,攻势迅猛无比。

    郑四维虽然亲自上城督战,勉强打退了明军的进攻,但他心里却十分清楚,破城就在这几日之间矣。

    “不行~”李四凤心里十分绝望,他投降清廷,是为了追求荣华富贵,并非是要为清廷效死,现在富贵还没开始享受,他怎么能死在荆州城中呢?

    “郑将军,东门外并没有明军包围,不如我等弃城而去,如何?”

    郑四维却摇头道:“此王彦怕我万众一心,所行围三缺一之计,某料定东城外,必有伏兵也。”

    李四凤道:“虽有伏兵,然守城必死,出城尚有一线生机,将军当一争耳!”

    郑四维眉头一皱,脸上一阵犹豫,最后道:“好~某今夜便率军突围,但怀顺王怎么办,要不要通报他?”

    李四凤嘴角露出一丝阴狠之色,冷声道:“切不可通报于他,若被他知晓,将军与吾都走不成矣。”

    是夜三更,郑、李二人果然弃城而奔,他二人各领一千精锐兵马,出了东城,便分路而逃。

    郑四维直接向东投大路往武昌,而李四凤却奔小路,欲去襄阳,但两人于黑夜中奔走不过两里,袁总第、王士琇、戴之藩等数股明军同时率军杀出,步骑掩杀之下,射死李四凤,活捉郑四维,余众皆被杀散,奔逃消失在茫茫原野。

    就在城外杀生震天之时,荆州城内亦瞬间大乱,绿营知主将弃城,纷纷拥向东门,而其中一些人马,则开始在城内四处烧杀抢掠,荆州城中顿时火光冲天。

    耿仲明在睡熟中被满城大哗之声惊醒,随连忙起身,招人来问,但卫士并不知道具体情况,他只得先穿衣甲,可就在这时,一群黄甲八旗兵却拥进府来。

    为首的一名清将见他便拜道:“父王,郑四维跑了,明军已经从东门杀入,孩儿这就护送您杀出城去。”

    耿仲明闻语大惊失色,不禁后退两步,才稳住身型。

    那名清将正是耿仲明之子耿继茂,他见此连忙一挥手,一名黄甲士卒就牵来战马,几名清军牛录额真则一拥而上,就将耿仲明架起要抚他上马。

    这时城内已经火光冲天,无数喊杀已经向府衙逼来,耿仲明却从抚他上马的诸人中挣脱,整个人颓然道:“汝等如此,并非救本王,实为让本王断子绝孙也!”

    一众黄甲清兵见此,心里一沉,耿继茂只得劝道:“父王,明军马上就到,在不走就来不急了。”

    耿继茂说完,就让黄甲清兵再次架他,但耿仲明却猛然抽出腰刀,大身喝道:“尔等谁也不要过来,本王损兵折将,今再失荆州,必为朝廷不容,若同尔等归去,非但本王要被治罪,而且还要牵连家人,不如所幸战死于此,则子孙富贵,尚可保存也!”

    这时耿仲明喝退黄甲清兵,又看着耿继茂道:“继茂,为父现在命令,立即出城,为我耿家,好好活下去,至于战败的责任,就让为父一人承担。”

    在这样危机的时刻,耿仲明头脑反而十分清晰,他将汉军正黄旗几乎败光,本就是大罪,如今荆州一失,勒克德浑也就基本没有取胜的可能,他是罪上加罪,必死无疑。

    湖广局势大溃败,这个锅得有人来背,勒克德浑是多尔衮的亲信,又是满清皇族,自然不会是他,而耿仲明官位够高,身份够大,正好还是个没有依靠的汉人,背锅自然在合适不过了。

    耿肿明知道,一但他逃出荆州,结果就只有一个,那便是背上湖广战败的大锅,只是他心里确十分清楚,这个锅是万万背不得,所以他只有一死,来保全耿继茂,来保全他的家人不受责罚。

    此时一众黄甲清兵,听了耿仲明之言,不禁纷纷跪下,而耿继茂却早已泪流满面,他大哭道:“父王,您三思啊~若父王不走,孩儿愿意同死。”

    “我等亦愿同死~”

    耿仲明看了一眼耿继茂,又看了一眼这些黄甲兵,他们都是跟随他多年的老人,有的更是从毛文龙的东江镇的时代,就是他的手下,所以对他还是十分忠心耿耿,不忍留他送死。

    看着眼前诸人,耿仲明也以是满脸泪水,他把刀一下横在自己的颈前,耿继茂等人顿时大惊,而他再次喝道:“继茂,走~这是为父的将命,耿家不能绝后,你懂吗?”

    这时明军已经冲杀到附近,耿继茂见此,不禁大哭拜道:“父王放心,孩儿必定继承耿家的事业,斩杀王彦,为您报仇。”

    耿继茂说完,又向耿仲明拜了几拜,便毅然起身,于一众黄甲清兵,翻身上马,往城外冲去。

    耿仲明见此,整个身子不禁一软,刀也掉在地上,他听着城内越来越近的喊杀声,不禁阵阵惨笑的退回屋内,举火自'焚而死。

    史载,大明隆武二年,清顺治三年二月,明楚国公王彦,领八万兵陷荆州,清怀顺王耿仲明自'焚死,天下震动。

   

………………………………

第220章今日同饮庆功酒

    战火过后的荆州城,满目疮痍,无数房屋都被乱军焚毁,王彦在诸将的簇拥下,经过萧条破败的街道,踩着残壁断崖,进入城中。

    荆州府衙,昨夜随着耿仲明一起化为灰灰,王彦便暂时驻于荆州士绅所献的大宅中。

    这时大军入城,除了张贴安民告示,帮助城内百姓清理灰烬之外,就是轻点各部斩获,以及处理俘虏了。

    昨夜一战,荆州城内的三名清廷高官,两死一俘,城中近两万兵马,特别是三千多骑兵,只有耿继茂待着两百黄甲骑兵走脱,其余大都被俘虏。

    其中一千八百余名黄甲汉八旗,则被王彦命人押到城外,尽数斩杀,而清将郑四维,则被凌迟处死。

    值得一说的是,荆州城中并没有懂得凌迟的老师傅,最后乃是李过亲自操刀,虽说是凌迟,但事实上只割了不过百刀,郑四维就惨叫而亡。

    事后,李过等人,来到王彦身前,齐齐下拜,算是彻底归附了王彦,而当他们这一拜之后,代表李自成的时代,便彻底过去,从今以后,这数万人马,就只忠于王彦。

    荆州城外,因为斩杀了一千八百多八旗,已经昨夜在城中作乱的绿营兵,而血流成河,行刑时惨叫声,哀嚎声,令人闻之胆寒。

    刑法结束后,王彦则让人将八旗的人头腌制,再次送往长沙,而后转送福京报捷。

    八旗的盔甲和旌旗,亦一同送去。

    长沙的何腾蛟得知王彦陷荆州,逼死耿仲明后,顿时大惊,他先设法将王彦派往福京报捷之人拖住几日,而他则写下奏章,将荆州之胜说成他指挥有方,然后快马先行一步,报入福京城中。

    荆州大胜,就这样变成了何腾蛟与王彦共同配合的结果。

    捷报传入福京,正是隆武朝廷处于极度危险之时,郑成功与王威行动失败后,郑芝龙逃到安平城,虽然没有立马投清,但也不在入朝,而是拥重兵于安平,观望时局。

    荆州大胜,折满清一王爵,几乎全歼黄甲汉八旗,此南明政权前所未有之大胜,隆武帝随立马祭天,用王彦送来的首级、铠甲、旌旗、印信,拜祭天地,告慰二祖列宗在天之灵。

    这样的大胜,使得摇摇欲坠的隆武朝廷,暂时摆脱了危机,不仅坚定了朝中大臣的信心,同时也使得郑芝龙对清廷的态度变得模棱两可,不敢轻易投清。

    彼时隆武帝大会朝臣,于殿上言:“腾蛟朕南阳旧识,士衡朕定策功臣,今二卿如朕左右二臂也。”

    朝廷随加王彦太保,其父王朝礼为衡山伯,加何腾蛟为太傅,进封为定兴侯,而李过则被皇帝赐名赤心,进兴国侯,高一功赐名为高必正,进定国侯,进高氏为一品贞义夫人,进戴之藩、袁宗第、刘芳亮为列侯,王士琇、李来亨、刘体纯等等,皆封伯爵。

    自甲申年以来,无论是大明还是大顺,都是一败再败,使得天下人皆以为满清不可敌,汉人民心士气尽丧,而这一战确一下提升了民心士气。

    耿仲明是满清内部,汉人的四大强藩之一,爵位世袭罔替,战功卓著,名声一点也不比吴三桂差,他的死,代表着满清并不是不能战胜。

    这一仗,王彦本来只是想袭击荆州,但没想到能在路上遇见耿仲明,并两次将他击败,取得这样的战绩。

    他不断缴获极多,得到铠甲、兵器、辎重无数,还通过耿仲明,前前后后获得战马五千多匹,使原本缺少马匹的他,一下成了明军中的骑兵大户。

    清兵的大败,除了王彦眼前所获之利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消息逐渐传遍天下,更加深远的影响,慢慢显现出来,原本投降清朝的各地明军,纷纷出现不稳之态,使得清廷疲于应付起来。

    隆武二年春,原本投降清廷的大顺旧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