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 >

第157章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第157章

小说: 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反而要富翁尊敬他。’‘这…。’这个孩子答不上了,转头象棋他人求助,结果本来两个人得问答,现在变成两群人争论。

  李忱感觉到跑题了,一群孩子平常都很活泼,李忱还喜欢孩子们提问,喜欢他们任意发想,后果就是,超容易跑题得。一个问题还没解决,他们就可以衍生新问题出来。

  好在,这群孩子争论归争论,一则没演变吵架,二来争论了一会没结果,自己就安静下来了,李忱继续说。

  ‘你们刚刚都说了很多,为何乞丐不尊敬富翁,等富翁把钱都给了乞丐,反而要乞丐尊敬他。’

  ‘乞丐不敬富翁,因为跟他没关系。假如今天富翁一个月给一贯雇佣乞丐,乞丐大概就会尊敬他了。’

  ‘嗯?为什么给每个月给一贯,会得到尊敬。给五千贯反而不行?因为,升米恩,斗米仇阿。乞丐还只是不尊敬副富翁而已。’

  ‘每个月给一贯,乞丐还会盼望下个月再得到一贯,甚至两贯。直接拿到五千贯,是个人,恐怕都会想,想要更多。一贯还在乞丐得承受范围,五千贯,他说不定杀掉富翁,抢剩下得五千贯心思都会出现。’

  ‘跑题了…,好吧,叔要跟你们说的是,知识一定会拿出来运用,否则跟没有也是差不多。’,李忱又解释了一通,这才想起今天不是上课,算是课外活动,真要继续发挥,等上课再说。

  ‘至于,我们得知识会不会被人家学走得问题。首先,你们可以想办法去包装一下,动、定滑轮得原理,你们知道,可是外人不知道阿,稍微遮掩一下,外人不能一下看懂,就只会觉得很神奇。’

  ‘再者,这是简单得原理,才会被人一下看穿,如果是更复杂得方式呢?’,李忱继续说道,‘复杂得方法就不会被人一眼看穿了。’

  ‘吊车只是个简单得东西,一眼可以看透,不懂也可以模仿。可是很多东西都要深入研究、去了解,才能创造出来,而那些东西都是有前面得研究,才有后面得成果。’

  ‘到时候,不要说看一眼就懂了,甚至你专门教他,他说不定还不会使用。’,其实,最重要得还是需要专利法,不过唐代想要有专利法?这种东西再过一千年,中国人也不懂得。

  不过李忱有一点也没说错,现代得产品,已经不是看一眼就能模仿得。都要有深厚得工业基础,没那条件,人家肯手把手得教,你也别想复制出来。甚至不懂方式,你连使用都难。苹果为什么卖得那么好,不就因为很简便吗?现代社会,连简便都是一门学问了。

  李忱把孩子们交给几个都料匠,都料匠本来很不情愿,一群毛孩子,如果是自己得孩子,那自然可以,工匠都是世袭得,他们得孩子也是从小就带在身边,手把手传授技术。

  可是人家的孩子,还是东家得,带在身边多别扭。很多人心里都在抱怨,这是干么呢,惦记自家那点手艺吗?

  后来,他们改观了,真正得吊车还没那么容易搭起来。毛毛利用了些简单得工具,搭了个简易吊车,让他们搬运重物得时候,轻松且加快不少。这看得那些都料匠,很是惊奇,怎么这样一弄,搬运重物就轻松不少呢?

  不搭吊车得孩子也能写会算,帮着都料匠们处理很多事情,让他们便利不少。不要看他们各各都算是高级技术人员,其实能写会算得,真的不多。很多事情都是靠经验。

  孩子们去帮忙,李忱在弄了盆凉水,洗了洗脸,头疼得要命。他又想起来,昨天晚上唱那首笑红尘,被罗隐嘲笑得情况,还是那样得问题,曲不错词太俗。

  他喝高了几杯。开始拿筷子敲盘子、敲碗给自己节奏,就开始唱笑红尘。这是李忱很喜欢得一首歌,林青霞扮演得东方不败,穿上女装,到了一个简陋得妓女窝,抄起琵琶就弹奏这首歌。

  简单好记得歌词,李忱唱了一片,罗隐就会唱了,然后赵六听了一遍,就让仆役拿上乐器,开始伴奏。然后罗隐就直言批评了,曲好,词差。赵六一旁也是频频颔首。

  如果只是这样还好,问题是罗隐很有兴趣和自己讨论一下,作曲得心得。还煞有其事得说,看自己顺眼,看在自己挺有天赋得份上,可以指点自己一下。

  真是够了,都是那个什么以舞相属害得。如果不是跳嗨了,自己也不会喝那么多酒,不喝那么多,自己随时保持着警惕,也不会唱那首笑红尘。或者说不会在外人面前唱。

  都是他自己没打听清楚,虽然知道唐人爱跳舞,也有了一点准备。可是没想到还有强迫邀舞得。毕竟这种习俗到后代已经失传千年。现代人真该检讨,古人都比现代人开放得多了。

  或者正确来说,汉唐时代,果然是个比较开放进取得朝代吗?

第两百一十二章 一代舞王的诞生


  以舞相属,其中属是邀请的意思。<网 主人跳舞,邀请一个人,跳完再顺势邀请另一人跳舞。

  所以认真来说昨天得宴会有点错误得地方在于,应该是主人先起舞,再邀客人。罗隐自然不是主人,他算不请自来得客人,主人应该算赵六才是。罗隐得行为可以算失礼,不过既然主人不在乎,其实问题都不大了。

  李忱想得重点是,人们都说汉唐是一个开放得时代,汉唐雄风,让中国人多们向往。汉武帝时期,卫青和霍去病、李广得丰功伟绩。本朝唐太宗得天可汗,让每一个读历史得男儿,都心生响往。

  而宋代就不提了,明代比较大得好像就是明成祖五度出塞,郑和得六次下西洋。之后明代就开始采取守势,清代…这朝代暂不讨论,不要说他什么拓地千里,单是那割据赔款就让人看得心痛。

  汉唐得开放,其实从舞蹈就可以看得出来。从皇帝到大臣,各各都喜欢这样娱乐一番,所以舞乐风气也是很盛得,宫廷里设有“黄门工倡”,即宫中的乐工、舞人。达官贵族之家多蓄养歌舞伎人,当时称为“倡”或“歌舞者”。

  这些东西,后代固然也有。可是后代可没像汉唐,高兴得时候任谁都会下场表演一番,不管多高贵得身份。

  刘邦,作大风歌。自己乘着酒兴击筑唱,唱完还要人家伴奏、合唱,自己就下场跳了起来。皇帝跳,皇后也跳。赵飞燕就是因为舞步高,跳起来舞身轻如燕,才叫飞燕。

  到了三国时期,曹操得诗歌本事,大家一定耳熟能详了,史称“好音乐,倡优在侧,常以日达夕。”,造了铜雀台,还有就是那不吉利得烧船歌。本朝得情况,前几篇有说过了。

  前面说过了皇家,现在说说士人。皇帝还是图开心的话,士人可是以舞作为交际的重要手段。这个时候舞蹈比较质朴,尽管很多人跳起来还是难看死了,但还是得跳,它含有更多的礼节交际内容,这点就和欧美国家一样了。

  认真说来,这可比后代得酒桌文化强多了。跳舞总比拼酒强吧,现代人使劲得灌高度酒,酒精中毒而死的可不在少数。这已经不是联络感情,基本上是整人了。跳舞还可以健身,也不会喝到太茫。

  既然舞蹈是士人联络感情,交流情谊得重要活动,那跳错会不会有麻烦。那是当然了。否则李忱当初选择不跳就好了。

  不跳?那就是把人枉死里得罪了。蔡邕,大家应该都知道吧。蔡文姬得父亲,东汉有名得学者。

  有记载:蔡邕被贬得免回京,五原太守王智为他饯行,席间王智先起舞属蔡邕,蔡邕不理他,惹怒了王智,蔡邕也拂袖而去。

  为什么不理他呢?因为王智他是中常侍王甫得弟弟。宦官名声差,蔡邕才会不理他。结果因此得罪了王智,上谗言,导致蔡邕流放不得回长安。最后是因为灵帝驾崩,董卓征辟他,他才回到长安。

  还有一个记载,也是三国,严格来说是东汉。陶谦,陶恭祖大家是知道得。他年轻得时候,也因为跳舞得关系,不得不逃亡。

  陶谦任舒县县令时,郡守恰是其同乡的张磐。张磐不仅是同乡而已,他还算是陶谦父执辈得人物,他跟老陶很熟得。所以,陶谦任官得时候,张磐甚对他很是亲热,引他为亲信。

  结果也是跳舞出得岔子,有一次,张磐设宴请陶谦,席间以舞相属他。陶谦勉为其难得应了。可是呢,舞到该转身时,陶谦却不转身,张磐问他你怎么不转呢?陶谦说了,“不可转,转则胜人。”

  陶谦大概那时候太年轻了,有自负有才华,觉得跟着张磐委屈了,居然会说这种疯话。

  古人有一种说法,把升官称为“日转千阶”。陶谦的言外之意是,我若一转,职位就比你高了。陶谦脑子八成是被门板夹了。敢跟顶头上司讲这种话。结果勒?

  陶谦不得不弃官出走。他说那话张磐当然听得懂阿,听懂了能不恨吗?日后张磐逮到机会,就给陶谦穿小鞋,硬是把他逼走。

  所以李忱硬着头皮也得跳,跳得好坏是其次,不跳得话他当场得罪了罗隐和赵六。这可不是他想要得。

  胡思乱想这么久,李忱散性思维,让他有了灵感,击掌,就差没跳起来。这以舞相属,自唐以后逐渐绝迹,这可是从我们老祖宗,汉朝时期流传至今得习惯,没有被五胡乱华给摧毁了,相反地在魏晋时期,这种风气达到得鼎盛阶段。怎么可以就这样丧失在吾辈手中。

  他打算要不要推广一下,不是推广以舞相属,而是推广他的街舞。如果推广开来,到时候即使唐亡了,历史走上原先得道路,也还有一些东西留给后人。让后来那些洋人看看,咱们化渊远流长,连你们年轻人爱跳的街舞,你玩得都是咱们老祖宗玩剩的。

  至于该怎么做?这不是问题,画成图案就好了。还要画成连续得,让后人清楚知道,咱们中国人,一千多年前就有街舞了。

  其实李忱不知道,这不是他得明。四川彭县出土的汉画像就有,汉代以舞相属得连续图案。

  李忱兴奋起来了,以后他可以多参加一些这类得社交场合。有什么聚会他也不用躲了。他要趁机推广他的街舞。

  而聚会上必备得诗歌什么,也不是问题了。他大概了解到,唐人其实有很多流传甚广得诗歌,可以应用在各种场合。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那么有急才,可以几杯黄汤下肚,灵感便源源不绝。甚至,更多人连字都不认识,没有那种应景得固定诗句,这样的人要怎么跟人家交际应酬?

  哈哈,背两诗歌,这有什么难得。到时候大唐一代舞王,就要诞生了。李忱想到就得意起来,惹得远近人员都在交头接耳,这个人刚刚了半天呆,现在又开始大笑,莫非得到了臆症。8



第二百一十三章

  会昌三年,六月。仇士良卒,享年六十三岁。这个时间点,李忱还在徐府。可是以这个时代消息传递速度,加上那时候又忙,他九月到了扬州才听到这消息。

  仇士良阿,李忱知道得。这位大太监,是李忱知道得唐代知名人物。李忱对唐代安史之后研究不多,都知道这个死太监,可见得他多有名。

  这个死太监,最有名得就是甘露之变了。唐代皇帝自安史之后,几乎都是被太监拥立得。不是被太监拥立,就是被太监杀死。

  仇士良,字匡美,循州兴宁人,今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