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89章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89章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躬身道:“臣等遵旨!”

  于是,方腊将大军分散开来,失去的城池也不想夺回来,而是想要驻守住边陲,保证杭州城的安全。并且,方腊又任命朝中大臣前往各个城池,务必要守住宋军的攻势。方腊将大军重点安放在润州、歙州、清溪、宜州、湖州、常州等地,将分散的兵力悉数派往此地,形成重重包围,彻底将杭州大本营保护的严严实实。

  并非方腊只看重此地,而是赵构率领大军接二连三的攻破城池,让方腊的势力版图不断地缩小。鼎盛时期,方腊控制着五十二个州县,实力雄厚。但是,宋军齐齐的进攻,让起义军自顾不暇,来不及救援,只能眼睁睁的被夺下城池。

  赵构攻破一座有一座城池,没有任何的逗留,依旧率领大军继续进攻。赵构传达命令之前战斗过的将士休息,休息过的将士吃饱喝足后又接着进攻。为得就是压缩时间,赵构采取的是车轮战,不讲求什么厮杀阵势,能全部进攻决不一对一,能迅速占领城池,绝不耽搁分毫。

  当初,赵构采取这样的进攻手段,众人都是惊讶。不曾想到,这样反而激发了士兵的斗志,他们斗志昂扬的进攻义军。敌军、我军非常容易区分,方腊起义军将士每个人头上都系着黄巾,有些则是红的。虽然颜色不同,仍旧是义军的将士。

  赵构率领大军势如破竹,声势浩大,一路兼程的拼命厮杀,接二连三的胜利让宋军士气大涨,就连其它几路大军将士都斗志昂扬。之前,他们在面对起义军时都是节节败退,就连气势上都没有起义军强。

  现在,赵构率领泰安军一次次的取胜,给予他们最好的回报,让他们纷纷响应起来。每攻下一座城池,赵构都会张贴帅令,告知城中百姓,起义军之事与他们无关,也不会抓他们,使得人心惶惶的百姓心里也安心下来。并且,赵构还将宋徽宗的圣旨,废除沉重的苛捐杂税,让他们更是高兴不已。

  城中大多数将士都是贫民百姓,他们常年遭受到朝中官吏剥削,民不聊生,自己生活都成问题,哪里还会想到什么忠君报国。因此,他们多数人参军也不过是求得一日三餐,求个温饱罢了。

  赵构也知道城中百姓担心的事情,看着城池中孤苦无依,身上穿得都是打着补丁的衣裳,还有煞白的脸色,便知道这些人起义的目的不过是为了活下来。于是,赵构也没有追究这些人的责任,对于那些宁死不屈,殊死搏斗者,赵构没有手软,一律杀之。

  在他的恩威并施下,城中百姓不待见宋军,也不会出现与他们反抗的局面。毕竟,他们都想活下来,遭受生死考验时,众人都选择了投降活下去,谁也没有勇气继续困兽之斗。那些宁死不屈之人,赵构无一例外全部处死,他不想留下这些人,真的攻击方腊时,又临阵变卦,那就非常危险了。


第一百一十九章 巧渡长江(一)


  经过赵构部署调集大军,群起而攻之,让方腊防不胜防,使得方腊占据的州县少了不少。如今,方腊的势力只有八州,共计二十个县,全部都在八州的管辖范围内。八州,即歙州,睦州,杭州,苏州,常州,湖州,宣州,润州。

  此时嘉兴,松江,崇德,海宁,皆是县治,方腊占据江南八郡,隔着长江天堑,使得赵构率领的大军想要再次进攻方腊,唯有渡长江才能抵达才能抵达杭州。为此,赵构召集众人,再次商议该如何决断。

  赵构说道:“方腊叛军势大,不可轻敌。前面便是扬子大江,此是江南第一个险隘去处。隔江便是润州。只有攻破润州,以此为根基,才能领兵进入江南,攻打方腊所在的杭州。但是,要想悄无声息的渡过扬子江,却不是简单的事情,不知诸位有何良策?”

  曾孝蕴接话道:“元帅及诸位同僚,日前我得到探子来报说,润州有方腊手下枢密吕师囊并十二个统制官守把住江岸,各个都是武艺高强之辈,不容小觑。若是渡过润州,必定是一番血战,以我军兵力,不惧于他,只可惜我麾下皆是陆军,并非水军。”

  吴用沉声道:“扬子江中,有金、焦二山,靠着润州城郭。我军可派遣几名熟水性的弟兄,前去探路,打听隔江消息。若是并无发现,我军可用船只,依靠着金、焦二山的地势,避开敌军耳目,便可渡江。”

  赵构问道:“朝中大军都是陆军,并无任何水军,岂能有熟知水性的兄弟,唯有依仗梁山兄弟方可。并且,这段距离不是一点点,一定要水性极好之人才可前去。若是会水却无法保证自己安全者,去之也无用。”

  众人皆是沉默了,他们都清楚地知道扬子大江绵延九千三百里,远接三江,即汉阳江、浔阳江、扬子江。从泗川直至大海,中间通着多少去处,以此呼为万里长江。至于,那两座山则属于江心之中,地势险要,必须要身手矫捷之人才行。

  此时,赵构率领大军已经抵达淮安了,距离扬州也不远了。若是想要继续进攻,唯有派遣兄弟前去打探消息才行。梁山军中水性极好的兄弟也有几个,他们全部站出身来,高声道:“元帅,我等愿意前往!”

  赵构抬起头,望着站出来的阮氏三兄弟、张顺、李俊等人,沉声道:“你们可知前往危险之极?若是稍有不慎便被敌军发现踪迹,到时候生死不明!若是真的伤了性命,那便是我的责任,此事再说。”

  阮氏三兄弟等人皆是水性极好之人,他们站出身来早已做好赴死的准备。阮小二回道:“元帅,我们几人都是水性极好之人,在水中就像是鱼儿一样灵活,就算是遭遇到方腊贼军,我等也可跳入江中保住性命,大军之中论水性胜过我等者,怕是没有,请元帅准予我等前去打探军情。”

  吴用接话道:“元帅,他们几人言之有理,论水性的确是首屈一指,无人能及。如果他们都不能胜任,恐怕我等更是望尘莫及。如今正是两军交战之时,唯有重任寄托于他们身上才行,不可延误战机。”

  赵构沉思片刻,道:“既然如此,那你们便前去。不过,你们不可全部前去,需要留下几人以便接应之用。若是真的发生不测,也好有个准备,不如这样。柴进、石秀你们二人与阮小七、张顺二位兄弟一同前去,其他人留在后方,原地待命。”

  小旋风柴进、拼命三郎石秀连忙答应下来,赵构又接着说道:“你们四人可分作两路前去:张顺和柴进一路,阮小七和石秀一路。你们可直到金、焦二山,然后休息一晚,待养精蓄锐后再打听润州贼巢虚实,前来扬州回话。”

  阮小七、张顺等四人郑重的点点头,然后便告辞赵构悄然而去。他们四人分成两路前去,又带着两名将士,共计八人。他们出了军营,立即换了一身衣裳,打扮成客商,沿着扬州的道路一路急行。

  各地百姓听闻宋军与方腊起义军打仗,纷纷携带家眷早已离开村落,找了一处地方躲避起来。他们四人一路上看着携儿带女的百姓,无奈的叹息一声,然后又继续前行,待到了扬州城中,备好了干粮分开行动。

  石秀和阮小七带了两个士兵装作客商,朝着焦山去了;柴进和张顺也带了两个人,将干粮捎在身边,各自身上又带着一把锋快尖刀,提了朴刀,四人奔瓜洲准备渡江前往金山。

  此时,正是初春时节,春暖花开,花香扑鼻而来,待他们抵达扬子江边,眺望而去,映入眼帘的是淘淘雪浪,滚滚烟波,仿佛人间仙境,不由得赞叹一声。但是,他们没有过多的停留观赏美景。

  张顺与柴进两人四下望去,远远地看见青白二色旌旗,岸边一字摆着许多船只。只是在岸边上,没有任何的木头。柴进诧异道:“瓜洲路上,虽然有房屋,看样子也没有人居住,有船却无摆渡木浆,这可如何是好?”

  张顺说道:“如此看来,我们只得在此休息片刻,待找到村中百姓打探虚实后,我们再商议该如何渡江前往金山。”

  四人唯有前往江边,一连找了数间房屋都是无人应答,全部都是大门紧闭。众人推了一下,见推不开也不好强行推门而入,只能绕到茅草屋的后方,透过屋檐的缝隙看见里面有人影晃动,便知道屋内有人。

  张顺、柴进等人再次敲门,喊道:“婆婆,您请开门,我们是来往的客商,想要借用一艘船只,渡江过去。”

  片刻,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婆婆颤颤巍巍的打开门,张顺接着问道:“婆婆,您在家为何不开门?”

  那婆婆回道:“实不相瞒,如今朝廷要与方腊开战,剿灭方腊。我这里正是风水口,朝廷要想渡江必定经过此地。我们都是穷苦百姓人家,哪里管得了朝廷与方腊大军交战的事情。但是,朝廷要是让我们这些人乘船送将士渡江,要是被误伤了可怎么办?”

  “无奈之下,有些人家都搬离到别处,家中子嗣也都前往其它地方躲避起来。但是,这里又不能无人看管,老身年事已高,要是朝廷大军前来也不会让我这个老婆子前去摇船渡江,再说这里是老身的根,长途跋涉哪里走得动,只能留在此地看屋。”

  张顺急忙问道:“我们四个人,想要渡江过去,不知哪里有船?”

  当初,他们四人看着一字摆开的船只以为是渡船,只不过是没有木浆罢了。他们走近一看,发现所有的停留在岸边的船只都被凿了一个个窟窿。本来想要借助这些船只,随便一只便可渡江而去。现在,也只能另寻他法了。

  婆婆又说道:“哪里还有什么船只?近日,润州城的大人听得朝廷大军要前来攻打润州城,他早已将所有的渡船悉数收缴全部送到润州城去了。至于,外面的那些船只都是一些没有带走的,也被那些人悉数凿穿船底。可是,这些船只都是我们这些渔民谋求生计的饭碗,失去这些船只,我们该如何生存下去?”

  众人沉默不语,他们都曾是寻常百姓,为了谋求生存不得已才走上这条路,尤其是张顺之前也曾是打渔为生,少了船只就像是丢了性命一样,无法维持生计,只有死路一条,他的心中也是极其愤怒。

  张顺又接着说道:“天色已晚,我们四人想要借住几日,再与你一些银子作为房钱,不知婆婆是否答应?”

  婆婆抬起头回道:“银子就不必了,都是穷苦百姓,大战之时有银子也不顶用,你们几人就在此歇息。不过,我家粮食不够吃,也没有床席,朝廷大军又要前来,要是你们不介意的话,那就住在此地。”

  张顺说道:“这些事情您请放心,我们自会安排,决不打搅您。”

  于是,婆婆便打开门,让柴进以及其他两人一同进屋。这间茅草屋空间足够,婆婆睡在房中,而他们四人则居住在大厅。他们进来后,将朴刀、行李都,又取些干粮烧饼出来了,还分了一点给婆婆,为今之计唯有在此歇息一晚再做打算。


第一百二十章 巧渡长江(二)


  夜深人静,张顺独自一人悄然地来到江边。此时,他满脑子想着该如何进入金山寺。初春的夜晚,微风徐徐,还是有些凉意。抬头仰望天空,一轮皎洁的月亮高高的挂在空中,四周满是闪烁的星辰。

  张顺看着满天繁星,眺望着江心上的金山寺,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