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崛起之宋末称雄 >

第284章

崛起之宋末称雄-第284章

小说: 崛起之宋末称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唉!……”潘良贵低头自语一声,“只希望这一次的风雨能尽早结束,要是拖久了怕是对大宋有很大的影响!若是这样做的话,怕是他自己会让人畏惧不已!唉!……”

  赵有恭深深的看了一眼赵构,赞叹一声:“九弟就是九弟,我自愧不如!”

  众人全部都沉默不语,静静地看着赵构,仿佛他就像是巨人一样,扛着巨大的压力,仿佛什么都难以将他击倒似的。众人都清楚,这是一条不归路,成功则是威名远扬,失败则是千夫所指。


第四百四十三章 势不可挡

  宋徽宗的全力支持,赵构也全力以赴,绝不含糊。在赵构上任短短数日内,便已经缉拿朝中大臣十余人。基本上都是裙带出来,抓住一个人,便牵连出数人的案件。

  赵构掌管枢密院,又有暗中势力,还有监察院,几种势力齐齐出力,任你是何人都得束手就擒,绝无逃脱的机会。即便是偷偷转移财物,都被赵构派人拦了回来。

  此次赵构没有任何顾忌,也不需要留手。经过数日的整顿,朝中分为两派,一是支持,另外一种是中立。至于反对的,那便是手脚不干净,心虚之人才会去反对,不过有些是因为担心这样动摇大宋根基。

  于是,赵构为了安抚众人情绪,又再次请求圣旨,只要你贪污如实缴纳出来,将所贪污之银两悉数上缴国库,那便既往不咎,重则罚俸禄、降三级处理,不至于丢掉性命。

  宋徽宗颁布旨意后,群臣纷纷猜测,心中迟疑,犹豫不决,他们不敢如实供出。但是有了开头,便一切好办。果不其然,在赵构雷霆手段之下,终于有人受不了,畏惧死亡让他说出实情,将所贪污的银两全部上缴国库,赵构也根据圣旨依法处置,并未判其死罪。

  与此同时,京城上下百姓一阵骚动,他们不知道朝堂之事。只是看见时不时的瞧见禁军抓人,一个接着一个的官员落网,又一个接着一个的官员在京城菜市口被处斩。

  短短数日,被斩杀的官吏有数人,全部都是贪污达到千万之巨,实在是难以恕罪,就被赵构斩杀。宋徽宗给予赵构先斩后奏的权力,而他也接到众多大臣反对的奏章。

  每日上朝都是议论赵构过于杀伐,此乃断绝大宋后路之举动。但是赵构当仁不让的给予反驳,咄咄逼人,让人退无可退,哑口无言。

  “身为朝中二品大员,不思进取,不为国为民,想的都是自己的利益。如此险恶之人,留之何用?自古以来,朝中有官吏贪污,屡禁不绝。既然如此,那便给予一次清剿,还大宋一个朗朗乾坤。”

  …………

  “如今大宋身处于多事之秋,这些官员不思国家安危,还搜刮民脂民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然则他们却是丰衣足食,夜夜笙箫;如此之人,亦是该杀!”

  …………

  “辽国、金国两国开战,对于大宋来说乃是千载难逢的时机。身为朝中官员,理应想着大宋未来发展,百姓生活,江山社稷,这些都不想,只想着自身的官职高低。”

  “官级越高,贪污越甚,只因他们忘记了做官是为民请命,是为大宋江山社稷,是为皇上分担忧愁。然则,这些都不曾做到,不仅没有想,反而让百姓对皇上怨声载道,这些人该杀!”

  …………

  无论朝中大臣以什么理由弹劾赵构,他都不会留情面的予以辩驳,这让众人见识到了不一样的赵构。那种与生俱来,不惧危险,富贵险中求的欲望,还有那种舍我其谁的霸气,让众人闭口不言。

  渐渐地朝中大臣再也不愿提及赵构此行的弊端,只因赵构每次说中他们心中所想。此外,赵构体验过书生的苦楚,他自问不是那种死读书之人,却也懂得其中道理。

  “圣贤之道,难道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吗?若是真的如此,那天下如此多的读书人,为何读书,又为何做官?自古圣贤之道,传授于众人之道理,乃是为国为民,非为己。”

  “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求无愧于心!无论是十年寒窗苦读,还是习武都是为了精忠报国。诸位皆是朝中顶梁柱,又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若是天下读书人知道做官以后,居然是为了发财,那与圣贤之道相悖,难道没有一点愧疚之心吗?当真是枉为读书人!”

  众人沉默了,那些武将地位在朝中官职一样,可是话语权太低了。他们心中一直愤愤不平,文臣治国,武将镇守边疆,这是历来已久的定律。但是武将在外出生入死,所得功绩不可自傲自满,又受到文臣的打压,这让他们憋了一肚子的火气。

  赵构此番言论,深深地打动了他们。若非他们不懂文墨,也不至于被文臣看不起。赵构的话浅显易懂,说白点就是骂他们这些人枉为读书人,根本就与圣贤之道相悖。

  即便是那些文臣都羞愧的低下头,哪怕是潘良贵都沉默不语,因为他自己都觉得赵构骂得对,骂得好。虽说潘良贵自己也是文臣,可他从来没有看不起武将,甚是尊重。

  因为文臣治国乃是和平盛世,要是在战乱年代,还是看武将安邦定国。若是没有武将上阵杀敌,抵御住敌人的入侵,哪里还有文臣耀武扬威。毕竟,敌人真的入侵过来,只怕第一个逃跑的便是这些人。

  赵构的话直指他们本心,因为他们读书时想的便是忠君爱国,为皇上分忧,为百姓解难。但是官越做越大,权力越来越大,渐渐地失去了本心,以致于走上歧途,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等屡见不鲜。

  当你权力便大了,诱惑更多了,哪怕是你坚守本心,可是还有人不断地诱惑。无论是钱财还是美女,只要你做了一次,尝到甜头,想要再收手已经发现晚了,这也成为习惯,渐渐地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为得就是自己一生平安,试问那些贪官污吏,他们晚上真的睡得着吗?

  难道不怕某天自己的项上人头被皇上处斩吗?其实,他们也怕,可是贪污受贿就像是吸毒一样,染上后哪怕你想拒绝,都会有人源源不断地亲自送到你面前。一环接着一环,只要有人开了这个头,渐渐地成为一种风气,这也是为何北宋吏治较为黑暗的根本,不是制度有问题,而是人性的问题,忘记了初衷,忘记了应该承担的责任,想的是勾心斗角,想的是升官发财。

  此次,赵构也是被逼无奈,要不是时间紧迫之下,也不至于如此做。既然决定了走上这条路,哪怕是跪着也要走下去,这便是赵构的坚持。因为他不想看见历史的悲剧再次重演,哪怕是有一丝苗头都会给他掐灭,只是他的愿望真的能实现吗?


第四百四十四章 人生如茶

  赵构的一席话让朝中那些手脚不干净之人都低头沉默不语,他们自问之前的自己也是充满着斗志,在大染缸的环境下,让他们的心受到污染,渐渐地他们在权力地位、金钱中迷失自己。

  若是以前的自己,他们当得清官、好官,奈何岁月无情,人性始终会变得。在他们以手中的权力收受贿赂的那一刻起,已经无法回头;渐渐地在官场上久了,就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沉浸在明争暗斗的权力中。

  现在回想起来,他们每天晚上都睡不踏实,因为不知道哪天真的脑袋搬家了。每日上朝时,众人提出异议,赵构都会毫不留情的给予反驳,慢慢的众人也都沉默了。

  即便是贪污受贿之人心里也服气了,一切怨不得旁人,只能怨恨自己。若是自己的自制力高点,也不至于沦落至此,更不会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忘记了做官的本心。

  “若是殿下早生十几年,或许今日的高俅,也不是现在的高俅。”高俅苦涩的笑了笑,他的确是忘记了自己做官的初衷,忘记了自己当初许下的承诺。

  他被赵构的言论征服了。因为他自己就是如此,要不是位高权重,也不至于如此,更不会提心吊胆。或许就像别人所说的,当遇到生命危险时,你才知道生命的价值。

  现如今朝中那些贪污受贿之人,七七八八的全部落网了,有些贪污甚大之人已经被处以极刑。那些据实告知之人,也都得到应有的惩罚。现在朝中还有一位没有落网,那便是高俅。

  赵构一心想要除掉高俅,只要除掉高俅,那么太子赵桓作威作福也没有关系,掀不起太大的波浪。

  “九弟如此做,当真是撕破脸皮要与本宫作对了!”太子赵桓面色铁青,气愤的低吼一声。

  赵构东山再起后,便用雷霆手段剪除所有的贪官污吏。其中,备受打击之人不是别人,正是当今的太子殿下赵桓。因为那些人中有一大半都是他的人,可他自己也被查到的真相震住了。

  因为赵构追查之后,将所有的证据全部公之于众,太子赵桓才知道那些人阳奉阴违,背着自己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勾当。有些是他知道的,却没有约束;有些则是不知情的,这让赵桓怒火中烧。

  无论这些人做的哪一条都足以判处死罪,不知情的贪墨的藏银比知道的还要多出一倍不止,这让赵桓很是愤怒,却有些担心。因为有些人是他力荐担任要职,没想到出现这样的结果。

  现在太子赵桓身边可用之人已经寥寥无几了,基本上都被赵构雷霆万钧的手段悉数除掉。若不是赵构借着皇上的旨意办事,又有证据的话,怕是赵桓必定认为赵构与自己作对。

  即便他能理解,可是赵桓心里还是不舒服。如果这些人都被处斩了,那他真的是有名无实,只是留着太子的头衔,没有任何作用,宛如傀儡一样,而赵桓却什么都做不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赵构做这些。

  高俅已经想开了,他知道赵构下一个对付的人便是自己了。此时此刻,高俅没有恐惧,也没有担心,更没有慌张,一切都那么顺其自然。自从心里的那个症结放下后,高俅睡得比谁都踏实。

  对于太子赵桓的怨言,高俅已经无力回答,只是沉默不语。因为他也不知道如何回答,只得深深地看了一眼赵桓,却是什么都没说。若是给予他再来一次的机会的话,或许他会重新选择不一样的道路,只可惜没有后悔药,无法再来一次,这便是他的最后命运。

  数日后,太尉府被重兵团团围住,赵构亲自前来拿人,同行的还有楚王赵有恭、许景衡等人,就连刑部尚书也来了。不过他没有进去,只是在外面等候;许景衡等人也在外面等候,唯有赵有恭、赵构二人前去。

  不是他们不愿意进去,而是高俅让下人传话,说是让楚王赵有恭、赵构二人前去。赵构想了想,也就答应了,与赵有恭二人一同前往,他知道高俅已经做好准备了,故而也不用担心他会逃跑或是争辩什么。

  当他们二人踏入太尉府时,并没有想象中的富丽堂皇,而是朴素、简单,倒像是普通百姓家中一样,就连桌椅等都不是上好的木材,也不过是普通的木材,其它的也都是按照规矩去操办的,没有一丝越轨。

  此时,高俅一身素服跑着茶水,微笑的看着他们;待赵构、赵有恭二人前去时,发现茶水还有些温度,可见他刚刚准备好,没有任何的做作,也没有任何的架子,更没有愤怒,一切都回归到淡然。

  这一刻的高俅不像是高高在上的太尉,而是一位上了年纪的长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