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子书 > 穿越电子书 > 定居唐朝 >

第98章

定居唐朝-第98章

小说: 定居唐朝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现在可不是后世的人口地少,现在还是地广人稀的古代,地皮还真不是什么稀缺的东西。

  薛朗的疏奏写的通俗易懂、条理分明,在座皆是饱学之士,听懂简直不要太容易。薛朗刚才又解释了一通,更是已然成竹在胸。

  李纲道:“臣奉敕命至苇泽关调查祥瑞一事时,听闻红薯之产量后,就曾核算过,红薯如此高的产量,一户无须多种,只需种上一亩,以我大唐之户数,也是一个骇人的产量。如此巨大之产量,加上还能种植其余粮食……不止饱腹,饱腹之外尚有余粮也不是难事。”

  薛朗道:“李尚书的推断没错,不过,还要考虑到种植条件和技术等的因素,如若是在高山地区,土地肥力弱,耕种技术又落后些,只怕达不到现时的产量,到时候,这些地区多种几亩是必须的。”

  李纲道:“即便多种几亩,供数口之家食用却是足够的。”

  萧瑀接话道:“如此一来,至多五年,就有一个问题放在诸位面前。”

  薛朗早有预料,道:“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三卷_第167章 论经济

  事情皆有好坏两方面!

  不管什么样的政策和计划,身为制定人就要尽可能的考虑到方方面面,朝议的时候不仅要议好的一面,坏的一面必然也要有所准备。免费世上没有完全完美的事情。

  薛朗的习惯,考虑事情的时候,往往同时考虑好坏两方面,所谓两权相害取其轻。很多时候,没有那么多机会给你改正,机会错过了就是错过了。薛朗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思考方式,尽量的理智,尽量的客观。

  在座皆是饱学之士,对薛朗产能过剩的说法,听了略一思索就明白了。秦王道:“薛郡公这产能过剩形容得颇为精妙。”

  薛朗朝秦王拱拱手算是感谢。薛朗道:“其实不需要忧虑所谓产能过剩的问题。不知道诸公是否关注过我朝的经济运行模式的问题?”

  “经济模式?何意?”

  这是李渊问的。薛朗默默蛋疼,想了想,道:“就是我朝经济运行之总体特征。”

  李渊点点头,道:“薛卿继续。”

  “喏。”

  薛朗道:“我朝之经济运行,可以说从古至今,有几个总体的特征一直没有变过,可以归结为运行模式。”

  众人面上一时间皆有点儿迷茫之色,显然这个问题没人关注过。薛朗接着道:“我朝的经济运行,总体来说,可以称作小农经济,最大的特征有三。其一,分散;其二,封闭;其三,自给自足。”

  众人还是一脸迷茫之色,也对,古代几乎没有专门研究经济的人,自然懂的人就少。李纲道:“自给自足尚能理解之,分散、封闭从何而来?老夫不明其中之义,请幼阳解惑。”

  薛朗道:“所谓分散、封闭,其实可以一起说。我朝之生产耕作,可以说自上古以来,皆是以家庭为主,男耕女织,自耕自食,自给自足,既分散,又封闭,几乎很少有商品上的流通。”

  太子迷茫的问道:“薛郡公,如此不好吗?男耕女织,各有其职,方能安居乐业,国泰民安?”

  太子这个问题问得好,作为统治者的角度来说,自然希望民众都有事情做。有事情做就有产出,有产出就能填肚子。大家都忙,就没空闲闹事,社会就能安定,对统治者来说,自然是安定最为重要。

  薛朗道:“禀太子,无所谓好坏,这只是我朝经济的特征,所谓存在即合理,这些特征能广泛存在,说明是被社会、时代、百姓所承认和接纳的,是适宜的。所谓天下大势,顺势应时,既然是被时代和百姓接纳的,那便是势。朝廷自需顺势而行,则国泰民安,如若逆势而行,那就是不给人活路,这是要出大事的!”

  薛朗说得通俗易懂,太子也不是全然草包,一听就懂了,还彬彬有礼的道:“建成受教,多谢薛郡公。”

  薛朗连忙还礼:“太子客气。”

  李渊摆摆手,道:“薛卿请继续解惑。”

  “喏。”

  薛朗接着道:“纵观历朝历代,百姓生活之所需,衣食住行,几乎都是自给自足的模式。除了盐是人人皆需要,自己无法生产故而全国都流通外,即便是金银绢帛,在有些乡下地方,几乎都很少流通,而是多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

  众人一听,再思索对照,还真是如此。中国的银、铜其实不多,历朝历代之所以没出现银、铜危机,其实很大原因是民间交易,除了银、铜,多以绢帛代替。绢帛布匹也是可以当做银钱使用的。

  薛朗看大家都已经想明白,便接着道:“根据这样的经济运行模式,其实完全不用担心会发生产能过剩的问题。首先,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模式,限定了产出;其次,封闭的特点导致的就是没有流通渠道,也没有流通的需要,既然没有需要,就不会有多余的产出,肯定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首要之事,不会有太多剩余;最后,因为分散,即便每家每户皆有一点剩余,问题也不大,因为形不成规模,只要没有形成规模,就不会泛滥成灾,也就不存在产能过剩的危险。所以,诸公的担忧,完全可以放下,无须挂怀。”

  薛朗发完言,坦然望着大家。

  “好!”

  李渊带头夸赞,众臣……包括太子,皆以笏击掌表达对薛朗精彩发言的赞赏。薛朗身为末学后进,自然只能躬身作揖表示感谢支持。

  一直保持沉默倾听,安静思索之态的秦王,这时才道:“今日听薛郡公一席话,世民对‘士农工商’之语,心中若有所悟。如若依照薛郡公之语,对待商者之问题,无需如临大敌,给予太多重视乎?”

  这话问的,不止薛朗暗自喝彩,即便是几个老臣,圣人李渊,也忍不住多看了秦王几眼。秦王这悟性,这举一反三的能力,这还真是天生的,别人羡慕不来,也嫉妒不来。

  李建成也不是草包,但是,比之秦王的灵慧而言,资质显得太过普通,这是天才与凡人的差距,非人力可改变的。薛朗都忍不住想同情他一下了。不过,显然不能,只能在心里默默叹息,可怜的太子。

  薛朗道:“所谓士农工商,其实是相依相辅,相互依存的。如果只论分工,不论其他,农、工、商其实都可以算是生产者,士是管理者。其中,农是最基本的生产者,生产出基本的物资,然后是工加工成商品,最后是商促使商品流通。所谓有需要才会有存在,存在即合理,士农工商皆是社会运行的一个环节,对商人的存在,不需要如临大敌。还是那句话,人要生存,衣食住行皆是根本,商人的存在,要有富余的产出之后才行,如果连肚子都吃不饱,怎么做商人?只是呢,朝廷身为管理者,在现在仍有许多人都无法保证温饱的情况下,政策上向农耕倾斜,劝农之策乃是国之根本。”

  秦王听得眼现异彩,向薛朗致谢道:“多谢薛郡公指教,世民受教矣。”

  李渊也听得若有所思,摸着胡须道:“今日薛卿所言,其中一些道理,往日也有博学大家论过,可皆无有薛卿今日这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薛卿大才,平阳有功也!”

  这个评价蛮高的,薛朗谦虚道:“圣人过誉。既然秦王问到商人的问题,其实微臣还有几句话想说。”

  李渊感兴趣的看他一眼,道:“薛卿家且讲来。”

第三卷_第168章 圣人欲留人

  “喏!”

  薛朗应了一声,道:“其实,商业要发展起来,有两个条件,一是交通便利,二是人口众多。免费纵观如今,但凡经济发达的地方,要么是兼具二者,要么兼具其一,否则,商业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所以完全不用担心商人太多,没人种田,导致国本动摇的事情。

  现代经济的发展,其实和交通大发展有很大关系。但凡交通便利,人口多的地方,经济就发达些,比如东部。但凡交通不便,人口又不多的地方,要发展经济,其实是很困难的问题,这就是西部为什么发展落后的原因。

  古代与现代,各自有各自的经济运行模式与特征,幻想在古代打经济战,甚至玩倾销的,基本是异想天开。首先,生产力根本达不到;其次,物流运输业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商品的流通;最后,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手里,根本没有余钱。以物易物还是这时候乡下很多地方的交易方式,连银钱流通的都少。

  综上所述,怎么搞倾销?更不要提玩什么资本运作!连真正意义上的货币都没有,更不要说银行都没出现,玩资本运作……这是火星来的吧?

  薛朗道:“如今国本初立,尚有反王未平,民间商业发展不起来,待有余力的时候,国家间的商业其实可以做一做。不过,现在为时过早,过几年之后有了余力,可以做一做,以补充府库空虚。”

  薛朗顺嘴提了一句,秦王眼睛一亮,李渊听得点点头,道:“薛卿家高瞻远瞩,待将来时机成熟时,可提出来,届时再议。”

  “喏。”

  李渊挺务实的,也能虚心纳谏,能作为大唐的开国皇帝,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人无完人,帝王也是人,当然会有优点、缺点。作为下属的立场来说,薛朗觉得李渊这样就算好上司了,不过,比不上公主殿下英明睿智就是了,公主殿下第一。

  李渊道:“关于薛卿家提出的筹建粉条加工作坊,以辅助、带动红薯的推广,众位卿家尚有建议乎?”

  “臣无有异议。”

  “臣亦无有。”

  众臣都表示认同。李渊拍板道:“既如此,明年先在长安周边推广,关于粉条制作工坊之事,当可率先实行。”

  薛朗估算了一下日子,道:“启禀圣人,运到京中的红薯,可挑选一番,优质者留着做种,不合格的可以做成粉条,趁此机会,可以培训一批人出来,待明年大范围铺开时,就不用忧虑于人手不足的事情。”

  “善。”

  李渊赞许的点头,望着薛朗道:“既然说到这里,薛卿,朕打算调你入民部担任侍郎一职。以卿家经世之才,到得户部定能施展所长,发挥才学。”

  圣人这是真看中薛朗了,一来就委任他做实权部门的官员。薛朗还年轻,在做实事,有实权的部门,更能出成绩、出功劳,这是圣人对他的任重。某些官职虽然清贵,其实几乎没什么立功劳的机会,是很难出头的。

  薛朗明白圣人的好意,心中真正感激,但他心里根本放心不下公主殿下。于是,薛朗道:“微臣多谢圣人看重,只是,圣人的厚恩,微臣只能后报,微臣现在还不打算离开苇泽关,离开公主府。”

  这下,不止圣人,连太子、秦王和大臣们都奇怪的看着他。这年头,进京做官才是真正的肥缺,京官才有俸禄可拿,才能享受到朝廷的诸多福利待遇。在外为官可没有俸禄可领,收入全看公廨田的收成,风调雨顺的年节还好,如果年节不佳,日子过得艰难的官员也不是没有。

  圣人并没有生气,而是道:“我虽然只与卿家认识短短两日,可我看出卿家不是信口开河之辈,乃是踏实勤恳之人,想来其中必有缘故,是何缘故?且慢慢道来。”

  薛朗诚恳的施礼道:“微臣多谢圣人体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